“勿骄贫”三字,语出《礼记·曲礼上》,原文为:“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其中“勿骄贫”虽非原文直述,却是对“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的凝练概括与精神提炼。这句话所承载的,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它提醒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以内心的礼义为准则,不因贫而卑,不因富而傲。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这一古老箴言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深入思索与践行。

“勿骄贫”的上一句,实为“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这一句与“勿骄贫”形成鲜明对照,构成完整的人生观照。富贵之人,往往易生骄奢之心,或因权势而傲慢,或因财富而放纵。古往今来,多少显赫家族因骄奢淫逸而迅速衰败,多少权贵人物因目中无人而身败名裂。而“知好礼”三字,正是对这种危险的清醒抵御。礼,并非繁文缛节的堆砌,而是对他人、对规则、对天地的敬畏与尊重。富贵者若能明白“礼”的价值,便不会在得意时忘形,不会在顺境中迷失。他们懂得,财富与地位是外在的浮光,唯有内心的谦逊与节制,才是立身之本。“不骄不淫”不是对富贵的否定,而是对富贵的升华——真正的富贵,是精神的富足与品格的完整。

而“勿骄贫”的下一句,则应理解为“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这里的“志不慑”,意为志向坚定,不被困顿所压倒。贫贱之人,常面临物质匮乏、社会轻视、机会渺茫的困境,极易产生自卑、怨怼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若能以“好礼”为精神支柱,便能超越眼前的困苦,保持内心的尊严与追求。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困厄,却始终“弦歌不辍”;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他们并非无视贫贱,而是以礼义为灯,照亮前行的路。这种“志不慑”,不是盲目乐观,而是一种深层的自信——相信人格的价值不因境遇而贬值,相信道德的追求比物质的得失更为根本。正因如此,贫贱者若能“知好礼”,便不会被命运击倒,反而能在逆境中磨砺出更坚韧的灵魂。

这两句话,一前一后,一富一贫,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坐标。它们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贫富,而在于内在的修养。富贵时不骄,是克制;贫贱时不慑,是坚守。克制与坚守,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于“好礼”这一核心。礼,是行为的规范,更是内心的秩序。它让人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保持清醒、自省与尊严。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焦虑却日益加剧。人们或因成功而膨胀,或因挫折而消沉,或因比较而失衡。此时,“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的智慧,便显得尤为珍贵。它不鼓吹安于现状,也不否定奋斗的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奋斗的方向,应是品格的完善;成功的标准,不应仅是财富的积累,更应是内心的丰盈与从容。

进一步而言,这一古训对家庭、教育乃至社会风气亦有深远启示。家庭教育中,父母若只教孩子追求成绩与财富,却忽视礼义与品德的培养,孩子便可能在成功后目中无人,或在失败后一蹶不振。真正的教育,应让孩子懂得:无论将来身处何位,都应以谦逊待人,以敬畏处事。在社会层面,若整个文化氛围推崇“唯成功论”,则“骄贫”与“惧贫”将如影随形——富人骄横,穷人自卑,阶层对立加剧。唯有倡导“好礼”精神,让每个人在各自位置上都能保持尊严与自持,社会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谐。

“勿骄贫”三字,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它不是对贫者的安慰,也不是对富者的规训,而是对所有人格主体的普遍要求。它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自由,不在于摆脱贫贱,而在于超越贫贱对心灵的束缚;不在于获得富贵,而在于驾驭富贵而不被其腐蚀。富贵与贫贱,皆是人生境遇,而“好礼”才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当我们以礼为镜,照见自己的言行;以礼为尺,衡量自己的得失;以礼为灯,照亮自己的前路,我们便能在任何境遇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

重读“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不仅是对经典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的反思。在浮躁的时代,愿我们都能铭记这一古老箴言,既不因贫而自弃,也不因富而自矜,始终以礼为基,以义为本,在人生的长路上,走得从容,走得坚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