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是千百年来激励学子勤学不辍的经典名句。这句话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学习成败的根本原因:唯有勤奋不懈,方能精进学业;一旦沉溺于游乐嬉戏,则必然导致荒废与退步。这句箴言并非孤立存在,其前后皆有深意,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若仅知“荒于嬉”而不知其前因后果,便难以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哲理与历史语境。探究“荒于嬉”的上一句与下一句,不仅是对文字的考据,更是对古人治学精神的深入体悟。
上一句“业精于勤”,与“荒于嬉”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因果对仗。勤,是学业精进的前提,是日积月累的坚持,是面对枯燥与困难时的坚韧。古人讲“勤能补拙”,并非空谈。无论是囊萤映雪的车胤、孙康,还是凿壁偷光的匡衡,皆以勤为舟,渡向知识的彼岸。勤不仅指时间的投入,更包含专注、思考与反复实践。在科举时代,士子十年寒窗,晨起诵读,夜继抄写,其目的正是为了在“业”上达到“精”的境界。而“精”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续的打磨与修正。勤,是内在的驱动力,是抵御外界诱惑的屏障。当一个人将时间、精力、心神集中于学业,自然无暇顾及嬉戏游乐。“业精于勤”不仅是结果的描述,更是一种行为准则与价值导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日复一日的踏实耕耘。
下一句“行成于思,毁于随”,则进一步将讨论从学业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整体行为准则。如果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侧重于学习态度,那么“行成于思,毁于随”则指向行动的智慧与选择。思,是审慎的判断,是理性的分析,是面对复杂情境时的自我省察。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正是强调思的重要性。一个深思熟虑的决策,往往能避免冲动带来的后果;而“随”,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加分辨地盲从,则是失败的温床。历史上许多悲剧,皆源于“随”——随众起哄、随势附和、随性而为,最终导致身败名裂或功业尽毁。思与随,是主动与被动的分野,是独立人格与群体盲动的对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一训诫更显珍贵。面对纷繁复杂的观点与潮流,唯有保持独立思考,才能避免被裹挟,才能在行动中实现真正的“成”。
将这三句连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便可见其内在逻辑之严密。勤与嬉,是对待学业的态度选择;思与随,是处理事务的智慧分野。前者关乎知识积累,后者关乎行为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古人理想人格的基石。勤与思,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品质;嬉与随,则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倾向。韩愈通过这一组对仗,不仅揭示了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更暗含了对当时士人风气的不满。在《进学解》中,他以自嘲口吻讲述自己勤学不辍却仕途坎坷,实则借“进学”之名,批判社会对真才实学的忽视,呼唤对勤奋与深思的尊重。
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短视频、游戏、社交软件等无时无刻不在争夺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许多人看似忙碌,实则“荒于嬉”——将大量时间消耗在碎片化、浅层次的娱乐中,而忽视了系统性学习与深度思考。与此同时,信息过载与舆论极化,也使“随”成为常态。人们习惯于转发、点赞、跟风评论,却鲜少追问事实真相与逻辑链条。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温“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无异于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始于对时间的珍视,成于对思维的锤炼。
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无不以勤为基,以思为翼。孔子“韦编三绝”,终成万世师表;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就《史记》;王阳明龙场悟道,开创心学。他们并非天赋异禀,而是以勤补不足,以思破迷障。反观那些少年成名却终归沉寂者,往往因一时懈怠或随波逐流而前功尽弃。勤与思,是抵御平庸的铠甲,是通向卓越的阶梯。
理解“荒于嬉”的上一句与下一句,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还原,更是对自我成长路径的重新审视。我们当以“勤”为日常功课,以“思”为行动指南,在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在喧嚣声中守住本心。唯有如此,方能在学业上精进,在人生道路上成就真正的自我。这,或许正是韩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