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上一句是“臣鞠躬尽力”,下一句是“死而后已”。这两句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为:“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十六个字,凝聚了一位忠臣对国家、对君主、对理想的全部热忱与担当,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忠臣誓言之一。它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一种精神象征,穿越千年,依然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回响。
在三国乱世之中,诸葛亮以一人之力撑起蜀汉的半壁江山。他并非出身将门,亦非权臣之后,却凭借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刘备托孤之重臣,辅佐后主刘禅,维系蜀汉政权的存续。在《后出师表》中,他写下“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既是对先帝刘备知遇之恩的回应,也是对自己后半生政治生涯的总结与承诺。此时的蜀汉,国力衰弱,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朝局不稳,北伐之路充满未知与艰险。诸葛亮并未退缩,反而以“尽力”与“已死”为代价,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倾尽全力的决心。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坚守的信念。他事必躬亲,日理万机,连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其勤勉程度,史所罕见。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使他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治与军事才能。
“鞠躬尽力”与“死而后已”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也是一种精神递进。“尽力”是过程,“已死”是终点。诸葛亮深知,北伐并非必胜之局,但他仍选择前行,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胜利本身,而是尽忠守义、不负先帝托付的道义责任。在《后出师表》中,他列举了“六不解”,即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六个理由,从汉室正统、人心向背,到蜀汉存亡、将士忠勇,层层剖析,逻辑严密。他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若不出兵,蜀汉将坐以待毙;若出兵,尚有一线生机。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正是“鞠躬尽瘁”精神的深层内核。他不求个人名望,不贪安逸享乐,只为完成一个臣子对国家的最后责任。他的北伐,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为了延续汉室正统,为了不负“兴复汉室”的誓言。
这种精神在后世不断被传颂与诠释。唐代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正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动情的礼赞。宋代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亦将其列为“时穷节乃见”的典范,认为这种精神是天地正气的体现。在近代,孙中山先生也曾引用此句,激励革命志士为民族复兴奋斗。即便在今天,当我们面对责任、使命与困难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依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担当的勇气与坚持的毅力。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奉献,不在于结果是否成功,而在于过程是否全力以赴。
“鞠躬尽瘁”不是简单的辛劳或牺牲,而是一种将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崇高境界。它要求人超越私利,以公心为先;超越安逸,以责任为重;超越成败,以道义为归。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时,年仅五十四岁,临终前仍安排军务,安排继承人,安排身后事,真正做到了“死而后已”。他的一生,没有留下巨额财富,没有留下显赫门第,却留下了一种精神遗产——一种以忠诚、勤勉、无私为核心的人格典范。
今天,我们虽不再面临三国那样的乱世,但“鞠躬尽瘁”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科研领域,有科学家为突破技术瓶颈夜以继日;在医疗战线,有医生为挽救生命不眠不休;在教育一线,有教师为培育人才倾尽心血。他们或许没有诸葛亮的权位,却同样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尽力”与“已死”的信念。这种精神,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平凡中更显伟大。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十六个字,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付出了什么;不在于你活了多久,而在于你为何而活。当一个人愿意为国家、为事业、为理想倾尽所有,哪怕前路艰险,哪怕结局未卜,他的人生,已然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