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鹊南飞”的上一句是“月明星稀”,下一句是“绕树三匝”。这两句出自东汉末年曹操所作的《短歌行》。全句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夜图景,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与政治隐喻,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群之一。
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曹操的《短歌行》以其雄浑的气势、深沉的情感与精妙的语言,成为建安文学的典范之作。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尤为后人反复吟咏、解读。它们表面上写的是自然景象,实则寄托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人才流离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渴望。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曹操以“乌鹊”自比或喻人,借飞鸟南迁、徘徊无依的意象,表达了对人才归属、国家统一的深沉思考。
“月明星稀”四字,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清冷、空旷的氛围。月亮明亮,星辰稀疏,夜空显得格外寂寥。这种景象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贤才如星辰,本应璀璨满天,却因乱世而零落稀少。诗人仰望夜空,看到的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人才凋零、人心惶惶的社会现实。此时,“乌鹊南飞”自然承接而来——乌鹊,即乌鸦,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不祥之鸟,但也因其群居、迁徙的特性,被用来象征流离失所的人群。它们为何南飞?是因为北方战乱频仍,生存艰难。南飞,是求生之路,也是无奈之选。这一意象,既写实,又象征。它暗示了当时大量士人、百姓因战乱而南迁的历史事实,也折射出诗人对天下苍生命运的悲悯。
紧接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将诗意推向高潮。乌鹊南飞之后,并未找到安身之所,而是绕树盘旋,久久不能落下。三匝,言其盘旋之久、选择之难。树,象征可以依托的政权或明主;枝,则是具体的职位或归属。这句诗以鸟喻人,深刻揭示了乱世中人才的困境:他们并非不愿效力,而是不知该归附何人。是袁绍?是刘表?还是曹操自己?在群雄割据、真伪难辨的时代,贤才如乌鹊,徘徊于各“树”之间,难以抉择。而“何枝可依”这一设问,既是乌鹊的困惑,也是诗人对天下士人的叩问,更是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呼唤。
这四句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短歌行》全篇情感脉络的重要一环。全诗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篇,抒发人生短暂之叹;继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再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将这种渴求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赋予其现实重量。诗人以乌鹊之“绕树”,暗示自己正是那棵可供栖息的“树”——他礼贤下士、唯才是举,愿为天下英才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何枝可依”不仅是疑问,更是号召。它呼唤流离的人才认清方向,投奔明主,共图大业。
从文学技法上看,这四句诗运用了典型的比兴手法。先以“月明星稀”起兴,引出“乌鹊南飞”的意象,再通过“绕树三匝”的具体动作,深化“何枝可依”的主题。语言简洁凝练,意象生动传神,情感层层递进。尤其是“绕树三匝”四字,极具画面感,仿佛能听见乌鹊的哀鸣,看见它们盘旋的身影,令人动容。这种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巧妙结合的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妙之处。
从历史语境看,曹操写下此诗时,正致力于统一北方,广纳贤才。他深知,人才是国家兴亡的关键。而当时许多士人因战乱南迁,或观望于各诸侯之间。曹操借乌鹊之喻,既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痛惜,也彰显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诚意与决心。事实上,曹操一生“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四句诗,正是其政治抱负与人文关怀的文学结晶。
这四句诗还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在任何一个时代,人才都面临“何枝可依”的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理想?是依附权势,还是追寻真理?乌鹊的盘旋,实则是每一个有志之士内心的挣扎。而“树”与“枝”的象征,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归属,不在于权力的大小,而在于价值的契合;不在于表面的安稳,而在于内心的认同。
今天,当我们重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苍茫与深沉。它不仅是对乱世的哀叹,更是对理想、对秩序、对归属的永恒追问。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人们同样面临选择的困惑。是追随潮流,还是坚守初心?是依附体制,还是追求自由?乌鹊的盘旋,依然映照着我们的身影。
曹操以诗言志,以景寓情,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