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先立本的上一句是“君子务本”,下一句是“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关于修身立德的精辟论述。原文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短短数语,却道出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格修养、社会伦理与人生道路的深刻哲理。它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齐家的准则,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价值多元的思想冲击时,重新审视“务本—立本—道生”的逻辑链条,有助于我们厘清人生的方向,重建内心的秩序。
君子务本,强调的是人应当专注于根本。这里的“本”,既指个人品德的根基,如仁、义、礼、智、信,也指家庭伦理的基础,如孝与悌。孔子认为,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从最根本的德行修养开始。务本,不是空谈理想,而是脚踏实地地践行日常行为中的道德准则。比如,对父母尽孝,对兄长敬悌,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实则是构建人格大厦的基石。一个连家庭伦理都无法维系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在更广阔的社会中担当重任。务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实践。它要求我们不被浮华所惑,不被功利所驱,始终守住内心的道德底线。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节奏加快,人们容易被短期利益吸引,追逐外在成就,却忽视了内在品格的锤炼。此时,“君子务本”的提醒尤为珍贵——唯有从根本做起,才能避免在人生长路上迷失方向。
本立而道生,则揭示了根本确立之后自然产生的正向效应。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务本”,其人格的根基便得以稳固,此时,“道”便自然生成。这里的“道”,并非玄虚的宇宙规律,而是指合乎伦理、顺应天理的人生道路与社会规范。换言之,当一个人内心有坚定的道德信念,行为有清晰的准则,他的一言一行自然会符合社会期待,赢得他人尊重,也更容易在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这种“道”不是强加的,而是从“本”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就像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一个人,德厚才能行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人虽然才华横溢,却因品行不端而最终失败;而另一些人或许能力平平,却因坚守本心、诚信待人,最终赢得长久的信任与成就。这正是“本立而道生”的现实映照。进一步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取决于其成员是否普遍重视“立本”。当孝道、诚信、责任等基本价值被广泛践行,社会风气自然会趋于和谐,制度运行也会更加顺畅。
“务本”与“立本”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修养、不断反省的动态实践。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自省意识,检视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根本。尤其在面对诱惑、压力或困境时,更需回归“本”的立场,以内在准则作为判断标准。在职场中,有人为升职而阿谀奉承,有人为利益而违背原则,但若能以“务本”为念,便不会轻易动摇初心。同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若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品德的培养,便是舍本逐末;唯有将“仁之本”——孝悌、诚信、责任等——作为教育核心,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仅是一句古老的格言,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切成就的起点,在于对根本的坚守;一切价值的实现,源于对品格的锤炼。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外在环境或许不断更迭,但人性的根本需求——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始终未变。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唯有回归“本”的立场,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孕育出真正可持续的“道”。立本,不是保守,而是清醒;不是退守,而是远见。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一理念,便能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定力,走出一条坚实而光明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