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一句极具哲理意味的名言。这句话以自然之物为喻,借“他山之石”指代外部的经验、智慧或资源,而“攻玉”则象征着对自身缺陷的修正、对美好事物的雕琢。其上一句为“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下一句则是“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三句连缀成篇,构成了一幅关于借鉴、修养与品格的完整图景。表面上看,这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实则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与文化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这句话不断被引用、诠释,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学习、自省与人格塑造的重要箴言。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这里的“错”并非错误,而是通“厝”,意为磨刀石。远古先民在制作玉器时,需用坚硬的石头反复打磨,才能使玉石显现温润光泽。而本地未必有合适的磨石,于是便从别处取来“它山之石”,用以打磨玉器。这一过程象征着对外来资源的接纳与利用。古人早已意识到,自我完善不能仅靠闭门造车,而需借助外部力量。无论是技艺的传承、制度的革新,还是思想的突破,往往都源于对他人经验的学习与吸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虽各有主张,但无不广泛吸收前代与异邦的思想资源。孔子周游列国,墨子游说诸侯,皆是在“采他山之石”以“琢己之玉”。汉唐之际,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香料与珍宝,更引入了佛教、音乐、绘画等异域文化,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开放与交融中不断丰富自身。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封闭自满的文明终将停滞,而善于借鉴的民族则能持续焕发活力。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当玉石经过他山之石的打磨,最终呈现出温润、坚韧、内敛的光泽,这便成了君子的象征。玉在中国文化中是品德的化身,“君子比德于玉”,其温润代表仁爱,其坚代表义,其瑕不掩瑜代表宽容。而“温其如玉”不仅是对品格的赞美,更是一种修养的目标。君子并非天生完美,而是通过不断学习、自省、修正,才逐渐接近理想人格。这种修养的过程,正如同玉的雕琢,需要时间与外力。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强调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以补自身之不足。而“他山之石”所代表的,正是那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经历的智慧之光。无论是阅读经典、聆听教诲,还是观察自然、体察世事,都是“攻玉”的过程。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他人之“异”而排斥,反而能从中发现可资借鉴之处。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言:“转益多师是汝师”,学习不应有门户之见,而应以开放心态接纳一切有益的思想与经验。

从“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三句诗构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始于对外力的认知,经由对自身的雕琢,终于人格的完善。它不仅是古代工匠技艺的写照,更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浓缩。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文化多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他山之石”的智慧。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学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避免重复错误,提升自身能力,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教育领域强调跨学科学习,企业推崇标杆管理,国家倡导文明互鉴,其本质都是“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而最终的目标,是让个体与社会都如“温其如玉”的君子,既有内在的坚韧,又有外在的温润;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包容差异。

今天,我们重读这句古老的诗句,不应仅将其视为一句格言,而应将其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面对挑战,我们不必事事从头摸索,而应善于借鉴前人与他人的经验;面对差异,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而应思考其中是否有可取之处;面对自我,我们不必满足于现状,而应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唯有如此,个人才能在成长中不断精进,社会才能在交流中持续进步,文明才能在互鉴中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他山之石,终非异类,而是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星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