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味的哈士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陶渊明的励志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陶渊明的励志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陶渊明的励志故事

篇1: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

一、童年陶渊明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老爹也是,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二、官途

陶渊明身处乱世。东晋末年传统豪门势力与新兴贵族势力比阔斗富,大量囤积土地,而贫穷的底层劳动人民大量沦落为官宦乡绅的佃户,生活穷困窘迫,这种状况发展到后来便接二连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1、江州祭酒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这个官不算小,类似于今天保定市常务副市长。陶渊明的这个“祭酒”是江州剌史王凝之(这个王凝之的老爹是大名人——叫王羲之)自设的一个官职(晋朝地方官自己有权设置自己下级官吏,只需向上报备就行了)。这个官职在江州属于要职,握有重权(第一任江州祭酒就是王羲之),类似常务副市长。

初来乍到的陶渊明能得到这个官的原因有三个:

1、陶渊明此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

2、陶渊明虽已家道中落,但好赖也算江州的旺族,名门之后。

3、(据小道消息说)陶家是五斗米教教徒,王羲之家族也是五斗米教教徒,是一党人士。

王凝之是个有个性的人物。他深信五斗米道,迷信“鬼兵”。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同志设坛祷告,烧纸画符,之后给手下说已经请到“鬼兵”十万,大家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于是叛军至,于是城破,于是全家被杀。

王凝之这人脾气还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但也是有脾气的,也常常用鼻孔看人,或者说叫傲骨,四个鼻孔相对,两人间隔阂日深。

文人是应该有骨气的,不管水平高低。看过一个写汶川地震的《江城子》,说“纵做鬼,也幸福”什么的,据说还是作协副主席(也是专业作家啊,还副主席,呀呀呸)。让人感叹,有骨气的文人太少。

面对王凝之这样一个“宝贝”,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说不干就不干,打死也不干了。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秘书长),他也没有答应,回家种地去了。(这就是文人气节,但还有更多文人一边高唱气节歌,一边努力钻营,也是一景。)

第一次仕途结束,但陶渊明并未灰心,只是运气不好罢,达既不得,就独善其身,回家读书去。

不久他的妻王氏死了,继娶翟氏。

2、桓玄门下

公元4,陶渊明三十五岁,这个时候,天下大乱,也许是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他到荆州,投入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可是个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但危险来了,俗话说,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要没有个合适理由,如何能下得了船?恰恰(闫哥指导修改)这年冬天,陶渊明老娘死了(伟大的母亲),于是因母丧辞职回家,丁忧三年,名正言顺,也算幸运啊,陶渊明守在母亲坟前感慨万千了许久。

公元4正月,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造反成功,改国为楚。

陶渊明在家乡躲着,心里暗骂,但也颇有些尴尬,一边种地,一边作诗发愤,来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的不平,不满,不屑: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意思就是说:老子是高洁人士,才不会跟你们这样的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没有谁是我的知己,我白天也把门子关死,老子骨头还是有的。(不知道可否入围中国脊梁?)

这些日子里,陶渊明可把桓玄恨到家了,但人家是皇帝,恨也白恨。骂娘归骂娘,再想出仕,可就要到人家桓玄门下去,这在陶渊明是打死也不会干的,等于说断绝了陶渊明出仕之路。

郁闷啊,郁闷。没法郁闷中爆发,就在郁闷中喝酒,可庄稼也不好好长,酒也不够喝……

一晃就是三年。

3、刘裕参谋官——侠客陶渊明

刘裕在陶渊明经历中可是个重要人物。辛弃疾同志有首名诗《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

刘裕同学可是个超级猛人,他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击败桓玄,保傀儡皇帝司马德宗登基。二是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实在不如自己干(确实),就轰走司马(禅让),自己干了。东晋灭亡,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在刘裕大败桓玄的时候,陶渊明高兴极了,老天有眼啊,老陶雄心万丈,开门出来,投奔刘裕,并且做了一件大事:

这时候桓玄同学被刘裕同学打得屁滚尿流,一败涂地,就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上(这可是个护身符),一溜烟跑到江陵。陶渊明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为了救安帝,也为了自家出口气,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侠客

——他化了妆,扮作一个落魄文士游学的样子,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拍电影该这样拍吧),背背长剑,腰挂水葫芦,怀揣大饼,风餐露宿,冒险穿过敌人辖区,中间躲过敌军多次盘查,几历生死,到达建康,找到刘裕,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给刘裕知道:“快去救万岁爷啊,桓玄那个王八蛋吧主子抓到江陵去了,囚在那哪儿了,我这里还有地图,你看你看……”刘裕自然大喜,和陶渊明一起做了个营救计划,于是……(省略613字),于是把可怜的皇帝给救出来了。

自觉为刘裕征伐大业立下一件大功劳,着实满足了一下文人假装侠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的癖好(中国文人大多有此“雅好”),自己也出了口恶气。

他高兴得很,也颇有些得意,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心里觉得理想抱负的翅膀终于可以展开,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了。论功行赏,陶渊明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

什么,真的?没想到啊,有点小啊!陶渊明心头一懵,但文人的自尊并没有让他怒形于色,他默默地回到住处,坐在暗影里,半天没有声响……

这个差事,着实给了心头火热的陶渊明当头一棒,被一盆子冷水浇得有些发懵,学点心理学的人,可以一眼看穿,这是摆明了不信任,不重用啊,陶渊明这样的文人要的首先是个脸面啊,于此陶渊明变得沉默了……

后来,刘裕打入大大一片疆土,从监狱里捞出来的安帝被刘裕命令做了皇帝(刘哥现在和曹操同志一样,入京辅政,独揽朝权),刘裕被加九锡(像曹操吧),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后来不得已当了皇帝。

说不得已,是因为一个禅让的故事:

安帝死了(有小道消息说是不小心喝了毒药给药死了,皇帝这个工作不好),恭帝司马德宗被命令即位(苦啊!)。再后来,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不如自己干得好(这倒是真的,刘哥作为一位乱世枭雄哪里是司马德宗这个白脸萝卜能比的?),于是司马德宗也觉出来了(聪明),于是就提出要把皇位禅让给刘哥,刘哥当然不干,笑着痛斥司马:

“怎么能这样想呢,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决不许这样说了啊!”。

但司马这个样子皇帝也不傻,隔了几天,就又说禅让的事,而且更加言辞恳切,如是者三。而且,群臣在这件事情上也和司马皇帝一条心(只有这件事和皇帝一条心,其他事情都和刘裕一条心),写了六牛车的奏折,说你要不接皇位我们就都不活了,而且组织请愿团,到皇宫外跪哭,这期间刘哥狠狠地痛斥了几个带头的,但这几个带头的这回死活不听,继续哭着喊着上访闹事,而这时候百姓也上万民表,强烈要求刘裕同志顺应民意,接受禅让。并且以罢工罢市相威胁,并且有些人已经上街游行了。

刘哥实在没法子了,才说:“唉,你们就害我吧,不过我总不能让百姓寒心啊,就勉为其难罢”。非常痛苦的接了皇帝位。

群臣都长出了一口气,这关可他妈过去了。称颂万岁圣明,刘裕皇帝封赏了“闹事”的官吏。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刘裕之大能也的确值得崇拜几分啊),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另外刘裕的所为(比如不重用自己,以及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王愉,重用王谥任等)也使他颇感失望,终于萌生去意。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此情可见。

公元4三月,上表辞去参军这个实为顾问(顾着就问,顾不着就不问)的差事,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4、彭泽令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词》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愁得转圈。而去当官还有300亩官田归自己用,吃的喝的就都解决了。

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是个类似巡查钦差的职务,张飞打过的那个督邮)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终于爆发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彩出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翻译过来就是,为这么几粒粮食,让我跪你?去他妈的,老子真真的不干了。这回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活结束。为了表明心志,还写了《归去来兮辞》以表决心。

(热烈鼓掌!!!)

为什么要热烈鼓掌,我们来细说缘由:

篇2:诗人陶渊明故事

诗人陶渊明故事三则

(一)

江州刺史王弘想認識陶淵明,陶淵明卻認為沒有和他結識的必要。

王弘沒辦法,只好求淵明的'老朋友龐遇之周旋。龐氏探知淵明要去廬山,便準備酒食,在半途栗里的地方等待他。龐氏見淵明果然來了,便從容請他下奕共飲,淵明欣然就飲。不久,王弘俟機而至,淵明正喝得酒酣耳熱,也就對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結織淵明。

(二)

陶淵明結識的朋友不分貴賤,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齒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往見他,這時,陶淵明正好已偃臥床上餓了好幾天了。

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

陶淵明回答道 「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臨去時饋以梁肉,陶淵明一手把它揮落地下。東晉政治混亂,且文帝廢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濟竟云文明之世,以亂為治,其人格可知,淵明因此對他贈送的東西揮而去之。

(三)

東晉時,慧遠法師在廬山建造白蓮社。慧遠德學極高,為時人所景仰,當建白蓮社時,謝靈運想參加,並願出資建造,但為慧遠法師所拒。可是慧遠卻主動邀請淵明入社,淵明說:「貴社禁酒,如允飲酒,則入社。」慧遠破例許之。淵明敬謝,仍不入社,但常與慧遠往來。

相傳某日前訪慧遠,甫及寺外,聞鐘聲,不覺顰容,遽命還駕。宋人張商英有詩說:「虎溪回首去,陶令趣何深。」又傳慧遠送客,從不過虎溪,一日與淵明及道士陸修靜邊走邊談,不覺過虎溪數百步,虎輒驟吼,三人相與大笑而去。後來有所謂「三笑圖」,就是慧遠送淵明、陸修靜過虎溪的故事。後人亦在此地建有一亭,叫三笑亭。

篇3:陶渊明的故事

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我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

陶渊明年轻的时候,以往在自我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家里穷,没钱买酒,那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觉,醒来,散散步,围着院子转圈儿。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野草,绿生生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境是愉快的。

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

所以,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周围人都佩服他。

陶渊明还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就是他自我。在文章中他把自我的生活和梦想写得自由自在极了。之后人们也都叫他“五柳先生”。

篇4: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少年之时即抱有“大济于苍生”的宏伟愿望,可惜当时政治混乱,礼乐崩乱,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却完全无法实现。开始,他做过州县里的小官,但其性格耿直,清正廉明,对污浊员m的官场氛围十分厌恶,不愿意屈膝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为了生存,也因为梦想还没完全破灭,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最终一次做官,出任彭泽令。此时,他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倔强的性格和正直的为人让他当官后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景。同僚们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头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感慨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从此永远脱离了官场。

在归乡之时,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显示了自我宁愿贫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农田受灾,房屋又被火烧,他的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向世俗低头,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看重他的才华,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拒绝了。

陶渊明并非悲观厌世,他在自我的文章中构建着自我的梦想社会,追求着自我的人生梦想。受到老紫思想的启发,他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几乎是对老紫“小国寡民”的梦想社会的详细描述。

然而,这么一个完美的地方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的感悟,正是他心中的悲哀。桃源这样的梦想所在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欲望肆虐,贪虐横行的当时,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笔下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源,却为后世文人供给了一处灵魂的寄托。李白《古风》诗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杜甫《北征》诗说:“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明代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说桃源可避秦。”桃花源便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那里不仅仅有恬静,安宁的生活,也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中的梦想者在此休憩心灵,在此获得慰藉。

老紫“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梦想社会在现实中可能很难实现,但老紫所提到的完美品质——不争守下,戒骄戒躁,寡言厚德等,都是人们能够亲身践行的.。只要努力做到如此,何处又不是桃源呢

篇5: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励志故事(集锦14篇)

陶渊明为什么被贬

在陶渊明任职期间,做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因为人正直理解不了官场上的黑暗,屡次被贬辞官归家。陶渊明最终一次担任官职彭泽县令时,不满督邮刘云的贪贿收污之风,最终被贬回家中,不再出仕。

陶渊明为人正直有气节,受外祖父的影响,自小有着救济苍生的宏伟之志。从二十岁开始,陶渊明就开始了他的宦官生涯,走向救济苍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陶渊明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官职,为了生活计谋更是担任过许多小官小职。这条道路且长且踞,挫折一路不断,功名成就终能成否

陶渊明对灰暗的官场失望之极,不堪重任屡次被贬归家。直至义熙元年,在朋友的劝说下,陶渊明最终一次回归仕途。在职三个月期间,正巧正巧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到陶渊明任职的地方检察公务。派遣的督邮刘云是个十分凶神恶煞之人,其贪婪可恶之名方圆百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美曰其名是检察公务,实际上是过来理解贿赂贪污的。如果不贿赂他,他就栽赃陷害。陶渊明看不惯此作风,在迎接督邮刘云时没有奉承贿赂,守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节毅然离去。刘云为此怀恨在心,就栽赃陷害陶渊明,陶渊明所以被贬。

陶渊明虽然被冤枉,但他并不在意,他最失望的莫过于心死了。陶渊明被贬之后,他才明白原先自我的追求抱负可是是一场空,还不如归隐田园生活过得潇洒自在。

篇6: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趣事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他不甘与贪污受贿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满诱惑、黑暗的官场与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坚持自我高尚的品格。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度过不惑之年,在家中闲适着。之后在好朋友的劝说,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官职。在任三个月后,朝阳派人下来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检查公务,受使命前来的人是督邮刘云。督邮刘云为人凶神恶煞,专门趁公务之职捞取油水、收刮民间的油脂油膏。检查公务结束后,他收获的贿赂不下千金。并且,如果当地的百姓、县令不给他献上“礼物”,他就以此为由栽赃陷害。所以,督邮刘云在彭泽县臭名远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陶渊明不愿意忍受督邮刘云的压迫和欺诈,就不去见他,自我推却了官职回归家乡。此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众流传。

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时,陶渊明正在酿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渊明随意将头上戴的葛布取下来漉酒,漉完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满是酒星子。陶渊明也不在意,随后接待了郡将。

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只要是来拜访他的,他都会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能够离去了”

篇7: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生性淡泊,在他生活的年代,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虽然他是官四代,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但家境相对贫困。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373年)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而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所以他的个性、修养,都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不过,家庭生活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陶渊明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使得陶渊明关心百姓疾苦,怀有“大济苍生”的愿望。东晋末年,朝廷曾请他做著作郎的官,他没有去,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陶徵士、陶徵君。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29岁的陶渊明才出任江州祭酒。30岁那年,陶渊明的前妻生了一个儿子便去世了,他便辞官回家。继娶翟氏后,江州刺史召他去作主簿,他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36岁已有四个儿子的陶渊明,可能是为了家累,他到江陵,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当时,桓玄在做荆州和江州两州的刺史,驻扎在江陵,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陶渊明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于是在隆安五年冬天,37岁已有5个儿子的陶渊明,遂借庶母奔丧辞职回家守孝。

在守孝两年多的时间内,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桓玄废安帝为平固王,自己做皇帝,国号楚。安帝元兴二年癸卯(4),北府兵将领刘裕在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打败桓玄。桓玄逃回江陵,又被追兵打败,终于被杀。东晋政权落到刘裕手里。刘裕是平民出身,没有沾染上腐化奢侈习气,以身作则,严格执行政务,改变了政治败坏的风气。陶渊明可能看到刘裕政权的新气象,又想有所作为,也可能由于经济较为拮据,为了养家糊口,于是已是“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于元兴三年(4),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于义熙元年乙巳(4)又转入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3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请求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辞官回家了。同年8月,由他的叔父陶夔推荐,到离家百里的彭泽县任县令。

当时的县令在刺史的管辖之下,而任刺史的就是这些掌权的武人,他们要通过县令来剥削百姓。他们手下有一种官叫督邮,这是专门监督县令的`官。每年督邮他们会不定期的到各县来察看,看看县令能不能为刺史多多搜刮一些钱财。于是,县令的政绩便视搜刮到的钱财的多少来评定,并由此确定哪个要奖励,哪个要惩戒甚至免职。当时的陶渊明觉得自己的抱负既无法施展,又不愿替刺史向百姓搜刮钱财,因此不想长期做下去,只是还想做一年再走。他做县令,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想用官饷换取粮食做酒,可以让他经常有酒喝。

这一年冬天,浔阳郡照例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粗俗傲慢而远近闻名。他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所辖县令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而且要县令“当束带迎之”,就是要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他。否则,县令就会遭到他的栽赃陷害。

11月一天,督邮刘云来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个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督邮瞧不起,但出于公务,也只好马上动身。

突然,他的秘书(县吏)提醒道:“老爷,您去参见刘督邮,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而且要带上一份厚礼,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啊!”

一向正直清高不愿向百姓搜刮钱财的陶渊明不听则已,一听便长叹一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怎么能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鱼肉百姓的小人卑躬屈膝!

陶渊明是个理智的人,他的几次辞官,都会讲究策略,总是找个借口辞官,免得得罪上司。这次当然又不敢当面得罪督邮,碰巧他的妹妹死了,于是与前几次辞官一样,找借口,说要去奔丧,遂解绶去职,毅然离开了只当了83天的县令职位。陶渊明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以及来断断续续做了5次官和其辞官隐退归耕中徘徊的矛盾生活,自此结束。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躬耕自资,安贫乐道,悠游世外”的田园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故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在田园生活中,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因为不劳作就没有收获,若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

陶渊明归田之初,生活尚可,后来一直贫困。义熙四年,在陶渊明44岁时,一场灾祸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雪上加霜。这年夏天,陶渊明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58岁的陶渊明生活已近绝境。有时,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陶渊明辞官回乡22年,生活虽然贫苦,但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当他的神志还清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vyms

》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这一年,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63岁。。

陶渊明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退隐,使得当时的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而在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正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故后人称其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誉。

1.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趣闻故事

2.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3.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陶渊明简介及他的故事

5.关于陶渊明与酒的故事

6.陶渊明与酒的故事

7.陶渊明的故事

8.关于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9.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故事

10.名人陶渊明的故事

篇8:陶渊明故事图

陶渊明此刻正在他自己的田园里吟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还没等他念完的时候,就听到从他住的茅草屋里传来了骂声:“念念念,你每天除了只会念这些诗文之外,还能干些什么呢?明天又要揭不开锅了,看你怎么办。”妻子秋菊在里面怨声四起。渊明一听顿时叹息了一口气道;“那明天我到山上采一些野果来。”

“采野果,山上那来这么多的野果,现在是夏季,能吃的又有多少呢?你总不能一年到头光靠这野果来过日子吧!要不是你洁身自好,太过于清高,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吗?” 陶渊明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他觉得自己欠秋菊实在是太多了。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在自己年少读书的时候,不顾家人的反对,跟自己走在了一起。那时候,他曾发过誓言,将来有一日一定要让她过上幸福的日子。幸福是什么的,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但他知道幸福的人脸上会露出笑脸。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誓言,他给刘裕当过参军,后来发现刘裕这人疑心病过重,就又离开了他。秋菊没有怨他半句,她相信他的决定一定是对的。她的父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就这样跟着渊明受苦,开始想尽办法又为他某了一个彭泽令。秋菊以为这样以后的生活就不用发愁了。那知又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发觉官场并非是他这种人所能呆的地方,官职小的,每天都要弯腰奉承着上司。他感觉到这是在降低一个人的人格。他不能让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样无聊的日子里度过。他又辞去了彭泽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在他辞去彭泽令的前一个晚上,他看到秋菊好象有些不开心。

他知道秋菊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子,她只想能够有个安定的家就足够了,她不懂得什么官场势利,也不懂得名利是非。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他陶渊明的女人。陶渊明时常感到自己能够找到这样的女人而自豪。但唯一不足的事情是自己没能够给她有个幸福的生活,时常叫她陪着自己饿着肚子过生活。为此,他的心中时常惭愧不已!

篇9: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原文再现】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篇10:陶渊明的故事全集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市委书记,老爹也是市委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篇11:陶渊明的故事全集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为后世文人具象化了梦中的寄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也构画了类似的场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清溪、桃林、芳草、落花、杂树、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草屋、远村、炊烟、深巷,农人男女,垂髫黄发。

在床上趴着,写到这里,忍不住打了两个滚儿,坐起来抽了一支烟……

陶哥在《五柳先生传》里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他说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这该是陶渊明先生明悟以后的哲语罢(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谁),所以不必拘泥这桃花源是真有其地,还是经了艺术加工,还是完全虚构了这样一个乌托邦似的仙境。总之,我们知道,每每在心里眼里念着桃花源这三字的时候,必当心动神摇,不能自已。

路过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桃花源。我心里也有这样一个桃花源啊。心里激动,就写了下面的一些字:

我深爱着那个神秘安详的,

有着诗一般意韵的世界,

缤纷的桃花林里,

有我安宁、和平而又富足的家,

狗儿在膝前摇着尾巴,

芦花鸡和白猪、灰羊们

在山坡的柳荫下乘凉,

炊烟在村头飘起的时候,

媳妇们喊着各家的汉子回家吃饭……

(我把这些字分了段,算不算首诗?)

桃花源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所。桃花源隐在心灵的最深处,它需要你细心的经营,当你伤感或寂寞的时候,可以去桃花源里去,躺倒在桃花树下,喝些随便什么酒,醺醺的,任风拂过面颊,任花瓣飘落在身上……

桃花源里的小溪,稻田,果树,笑脸的乡邻,教会我们快乐面对生活——让心灵指向快乐,不计较,不做作,不抱怨,不苛责,不无病呻吟,成为一个基本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成为一个平和的人,然后,安静地,面对人生以及人生的尽头。

桃花源是一个完全抛却利禄功名后才允你思考的所在。有了这个桃花源的人,就可以成为一个精神富足的人,一个自然人,一个真人。

每每与好友们在山间醉倒的时候,我总想见陶渊明,那个时候,我总能闻到了桃花源里弥漫的花香。

在心里造一个自家的桃花源吧,劝君山中走走,去悟道归真。

篇12:陶渊明的故事全集

陶渊明身处乱世。东晋末年传统豪门势力与新兴贵族势力比阔斗富,大量囤积土地,而贫穷的底层劳动人民大量沦落为官宦乡绅的佃户,生活穷困窘迫,这种状况发展到后来便接二连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1、江州祭酒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这个官不算小,类似于今天保定市常务副市长。陶渊明的这个“祭酒”是江州剌史王凝之(这个王凝之的老爹是大名人——叫王羲之)自设的一个官职(晋朝地方官自己有权设置自己下级官吏,只需向上报备就行了)。这个官职在江州属于要职,握有重权(第一任江州祭酒就是王羲之),类似常务副市长。

初来乍到的陶渊明能得到这个官的原因有三个:

1、 陶渊明此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

2、 陶渊明虽已家道中落,但好赖也算江州的旺族,名门之后。

3、 (据小道消息说)陶家是五斗米教教徒,王羲之家族也是五斗米教教徒,是一党人士。

王凝之是个有个性的人物。他深信五斗米道,迷信“鬼兵”。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同志设坛祷告,烧纸画符,之后给手下说已经请到“鬼兵”十万,大家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于是叛军至,于是城破,于是全家被杀。

王凝之这人脾气还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但也是有脾气的,也常常用鼻孔看人,或者说叫傲骨,四个鼻孔相对,两人间隔阂日深。

文人是应该有骨气的,不管水平高低。看过一个写汶川地震的《江城子》,说“纵做鬼,也幸福”什么的,据说还是作协副主席(也是专业作家啊,还副主席,呀呀呸)。让人感叹,有骨气的文人太少。

面对王凝之这样一个“宝贝”,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说不干就不干,打死也不干了。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秘书长),他也没有答应,回家种地去了。(这就是文人气节,但还有更多文人一边高唱气节歌,一边努力钻营,也是一景。)

第一次仕途结束,但陶渊明并未灰心,只是运气不好罢,达既不得,就独善其身,回家读书去。

不久他的妻王氏死了,继娶翟氏。

2、桓玄门下

公元4,陶渊明三十五岁,这个时候,天下大乱,也许是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他到荆州,投入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可是个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但危险来了,俗话说,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要没有个合适理由,如何能下得了船?恰恰(闫哥指导修改)这年冬天,陶渊明老娘死了(伟大的母亲),于是因母丧辞职回家,丁忧三年,名正言顺,也算幸运啊,陶渊明守在母亲坟前感慨万千了许久。

公元4正月,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造反成功,改国为楚。

陶渊明在家乡躲着,心里暗骂,但也颇有些尴尬,一边种地,一边作诗发愤,来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的不平,不满,不屑: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意思就是说:老子是高洁人士,才不会跟你们这样的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没有谁是我的知己,我白天也把门子关死,老子骨头还是有的。(不知道可否入围中国脊梁?)

这些日子里,陶渊明可把桓玄恨到家了,但人家是皇帝,恨也白恨。骂娘归骂娘,再想出仕,可就要到人家桓玄门下去,这在陶渊明是打死也不会干的,等于说断绝了陶渊明出仕之路。

郁闷啊,郁闷。没法郁闷中爆发,就在郁闷中喝酒,可庄稼也不好好长,酒也不够喝……

一晃就是三年。

3、刘裕参谋官——侠客陶渊明

刘裕在陶渊明经历中可是个重要人物。辛弃疾同志有首名诗《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

刘裕同学可是个超级猛人,他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击败桓玄,保傀儡皇帝司马德宗登基。二是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实在不如自己干(确实),就轰走司马(禅让),自己干了。东晋灭亡,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在刘裕大败桓玄的时候,陶渊明高兴极了,老天有眼啊,老陶雄心万丈,开门出来,投奔刘裕,并且做了一件大事:

这时候桓玄同学被刘裕同学打得屁滚尿流,一败涂地,就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上(这可是个护身符),一溜烟跑到江陵。陶渊明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为了救安帝,也为了自家出口气,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侠客

——他化了妆,扮作一个落魄文士游学的样子,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拍电影该这样拍吧),背背长剑,腰挂水葫芦,怀揣大饼,风餐露宿,冒险穿过敌人辖区,中间躲过敌军多次盘查,几历生死,到达建康,找到刘裕,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给刘裕知道:“快去救万岁爷啊,桓玄那个王八蛋吧主子抓到江陵去了,囚在那哪儿了,我这里还有地图,你看你看……”刘裕自然大喜,和陶渊明一起做了个营救计划,于是……(省略613字),于是把可怜的皇帝给救出来了。

自觉为刘裕征伐大业立下一件大功劳,着实满足了一下文人假装侠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的癖好(中国文人大多有此“雅好”),自己也出了口恶气。

他高兴得很,也颇有些得意,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心里觉得理想抱负的翅膀终于可以展开,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了。论功行赏,陶渊明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

什么,真的?没想到啊,有点小啊!陶渊明心头一懵,但文人的自尊并没有让他怒形于色,他默默地回到住处,坐在暗影里,半天没有声响……

这个差事,着实给了心头火热的陶渊明当头一棒,被一盆子冷水浇得有些发懵,学点心理学的人,可以一眼看穿,这是摆明了不信任,不重用啊,陶渊明这样的文人要的首先是个脸面啊,于此陶渊明变得沉默了……

后来,刘裕打入大大一片疆土,从监狱里捞出来的安帝被刘裕命令做了皇帝(刘哥现在和曹操同志一样,入京辅政,独揽朝权),刘裕被加九锡(像曹操吧),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后来不得已当了皇帝。

说不得已,是因为一个禅让的故事:

安帝死了(有小道消息说是不小心喝了毒药给药死了,皇帝这个工作不好),恭帝司马德宗被命令即位(苦啊!)。再后来,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不如自己干得好(这倒是真的,刘哥作为一位乱世枭雄哪里是司马德宗这个白脸萝卜能比的?),于是司马德宗也觉出来了(聪明),于是就提出要把皇位禅让给刘哥,刘哥当然不干,笑着痛斥司马:

“怎么能这样想呢,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决不许这样说了啊!”。

但司马这个样子皇帝也不傻,隔了几天,就又说禅让的事,而且更加言辞恳切,如是者三。而且,群臣在这件事情上也和司马皇帝一条心(只有这件事和皇帝一条心,其他事情都和刘裕一条心),写了六牛车的奏折,说你要不接皇位我们就都不活了,而且组织请愿团,到皇宫外跪哭,这期间刘哥狠狠地痛斥了几个带头的,但这几个带头的这回死活不听,继续哭着喊着上访闹事,而这时候百姓也上万民表,强烈要求刘裕同志顺应民意,接受禅让。并且以罢工罢市相威胁,并且有些人已经上街游行了。

刘哥实在没法子了,才说:“唉,你们就害我吧,不过我总不能让百姓寒心啊,就勉为其难罢”。非常痛苦的接了皇帝位。

群臣都长出了一口气,这关可他妈过去了。称颂万岁圣明,刘裕皇帝封赏了“闹事”的官吏。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刘裕之大能也的确值得崇拜几分啊),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另外刘裕的所为(比如不重用自己,以及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王愉,重用王谥任等)也使他颇感失望,终于萌生去意。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此情可见。

公元4三月,上表辞去参军这个实为顾问(顾着就问,顾不着就不问)的差事,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4、彭泽令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词》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愁得转圈。而去当官还有300亩官田归自己用,吃的喝的就都解决了。

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是个类似巡查钦差的职务,张飞打过的那个督邮)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终于爆发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彩出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翻译过来就是,为这么几粒粮食,让我跪你?去他妈的,老子真真的不干了。这回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活结束。为了表明心志,还写了《归去来兮辞》以表决心。

(热烈鼓掌!!!)

为什么要热烈鼓掌,我们来细说缘由: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表明了两个重要观点:

1、陶渊明十三年仕途,到辞彭泽县令结束,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2、陶渊明归隐后有过短暂的自得与快乐。归家途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很快他就又郁闷了。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看得出此时的陶渊明心中还是没有放下,失落,寂寞,不平,仍是心中难平的郁结。但陶渊明经过了“命巾车,棹孤舟,寻壑,经丘,植杖,耘耔,登皋,舒啸,一大段时间的思索,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兮辞》是一个分界点,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陶渊明同志思想的真正成熟(此前陶渊明同学的诗文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从此之后在陶渊明的诗中没有了不平之气,没有了无病呻吟,真正达到了平和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个彻底放下的,开悟了的陶渊明正式出炉。

所以我们感谢王凝之老弟、桓玄老弟、刘裕老弟等几位同志的合力打造,尤其是刘裕同志,想来有些后怕,若刘裕这样的英雄豪杰好好地栽培栽培老陶,老陶要也放下正统忠君的狭隘思想,好好跟着刘哥混,造就出一个半吊子政客陶渊明,可就绝对没有桃花源里的陶渊明了。

篇13:陶渊明的故事全集

陶渊明同志,贫病交加,药剂弗尝,视死如归,临凶若吉。于公元427年与世长辞,享年62岁。

陶渊明同志而立之年参加革命工作,唯公唯谨。早年心怀天下,敢于坚持原则,襟怀坦白,矢志报国,奈何人生际遇难测,公之大才不得施展万一。

不惑之年,弃名利,致力于文学创作事业,创田园诗派之大成,为耀古今天地之文。大宗师身份,却能甘于清贫,躬耕垄亩,贴近群众,生活简朴。

陶渊明同志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他虽驾鹤桃源,但他的思想仍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烦躁如小儿状时,为我们抚平创伤。他那无与伦比的华美文字;他那种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那傲骨铮铮的高尚品德;他那净洁如水的宗师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慰陶公高天之灵。

愿陶渊明同志桃花源中生活快乐!飨!

(后生路过谨祭)

篇14:陶渊明的故事全集

中国有名的酒鬼诗人很多,三曹、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陶渊明也如是。

陶渊明归隐之后,生活来源就靠种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惬意啊,跟当年官场生活一比,真有重生之叹。

不过陶渊明可算不上个合格的农夫,技术一般,体力也差,隔三差五的还要在家醒酒,所以生活质量自然也下降了一个层级。

偶尔也有些朋友来看他,会送他一些钱物(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但毕竟救急不救穷,甚至交好的农夫朋友找他喝酒的时候也劝他再去做官,但陶渊明则笑而不应,次数多了,也就没人再提了,但村里有这样一个当过大官的农夫,大家也觉得脸上有面子,酒还是时时找老陶喝的。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想起了嫂子和樊樊的米酒),虽然老陶农事差劲,但酿酒技术在村里是最好的,所以村子里的老乡们不管谁家酿酒都会请老陶去指点一下,等酒酿好了,再请老陶一醉。老陶为这事得意许久。陶渊明喝酒不讲究吃菜,俩大腌萝卜,或是院子里摘颗黄瓜也能对付。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多好的句子啊,作者陶渊明。)

朋友来了,只要家中有酒,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老陶会说:“我要醉了,马上会睡过去,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

歉收的年头,日子就惨了。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戏了,甚至灯油也买不起,老陶就发明了火把——找根松枝子点起来,把屋子里熏得黢黑。然后喝瓢水,蒙上被子睡觉去。

这时候也会有朋友知道他日子艰难,除了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饱,临走再送些肘子,鲜鱼之类的给他拿走。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凡是有得有失,这倒是不必过于在意。

来给陶渊明送钱送物的也有些大人物,太守颜延之是来的最多的一个,前前后后给他赠送过两万贯铜钱,当然这些钱也都送进了酒家。

也有讨厌人物,江州刺史檀道济就是一个。这天檀刺史亲自到他家,劝他出山:“说坏世道是可以归隐的,但当今圣主英明,天下一统,就该出来做事啊,在这样猫在乡下,是什么意思?(领导声口)”陶渊明心中暗骂,却说:“我,老朽了,没有本事了。”还说,就端茶送客。檀道济要送他猪肉和大米,他说自己吃惯了五谷杂粮,享受不了,檀道济很生气,放下东西就走了。陶渊明也很生气,把那些东西都扔到门外(骨气)。围观的乡亲都很纳罕。

久了,也便不再有人来打扰。

就是耕田,写诗,饮酒三件事。

日月如梭……

人已过耳顺之年,陶渊明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了,就做了挽歌诗三首,其中有这样几个句子:

千秋万岁後,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第一句,写一生遗憾是酒没喝够;第二句,概括自己一生高堂为官之苦,草乡隐居之乐;第三句,是诗家一生经历,以及所明悟的庄、道、佛思想的大成精解。

最后,就死了。

所有人最终的归宿,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