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小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老山界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老山界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山界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1:老山界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老山界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预习案》

一、读准下面加点的字。

瑶民yáo            歇脚 xīe              军阀 fá                 缴租jiǎo

苛捐 kē             欺侮 wǔ                攀谈 pān              煮粥zhōu

盛饭c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时间    地点                  红军活动

天 下午    山沟              沿着山沟向上走

天色晚了   瑶民家                与瑶民攀谈

天黑了   山脚下                  准备登山

满天都是星光 在“之”字拐的山路上                   夜行军

半夜里 一尺来宽的山路上               半夜露宿、冻醒

天 黎明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我”做鼓动工作、医务队慰问和帮助伤员

下午两点多钟 到达山顶后 下山         任务完成,战胜了难翻的老山界

点缀zhuì           澎湃 pài                疲倦 juàn             倾斜qīng

打颤 zhàn           呜咽 yè               酣畅hān              落下 là

二、请认真阅读课文,在下面表格补充相应的内容。

《探究案》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进行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面对这般种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3、课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课文中有几处典型的描写,分别是语言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试分析以下问题。

(1)课文第15-18自然段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13自然段和第19自然段的场景描写中描写了“之”字型山路,说明山路的什么特点?火把与星光连接说明老山界的什么特点?

(3)课文第23自然段是半夜醒来观赏夜景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七个比喻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3)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七个比喻分别是:

把星星比作宝石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景色的美丽。(“缀”)

把山峰比作巨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

把山谷比作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连绵。

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声音的不可捉摸,极远极近,极大极小。反复地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生动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检测案》

一、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二、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崖   )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肌   )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身   )

D.美好景致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冽   )

三、阅读课文第13-19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第13、19自然段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作用: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与星光连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作用: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2、第19自然段“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写出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

3、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山脚_,观察角度是__仰望__;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_山腰___,观察角度是既有__仰__视,又有__俯__视。

4、“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的景物按怎样的顺序来写?               明确:这句话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

四、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回答问题。

1、用四个字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露宿见闻。

2、这段文字先写冻醒后的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请完成

A、“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的景物按怎样的顺序来写?               明确:这句话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

B、 “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不矛盾,以声写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反衬。

C、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 ”,这四句能否调换文职?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四句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如果调换,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觉了。

D、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写其所有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示例:像落花飘零在水面 像狂风掠过松林

五、写一写。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劳心

篇2:老山界 教学案例(八年级上册)

老山界 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执笔:韩云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 理解生动描写的作用。

3、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品味鉴赏--以写促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法。

教学方法:读 议 展 点 练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      篱笆       骨碌        酣    蜷

缀       矗          咀嚼        澎湃

多音字:呜咽              落得很远

词:攀谈           苛捐杂税       奇观     绝壁

骨碌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澎湃 身手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思考下列问题

(1) 毛主席在《七律  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看一看,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 面对这些困难,战士们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困难情况 战士的态度

(3) 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感受。

三、 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 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

2、 学生展示绘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哪里,为什么?

四、《训练与检测》完成课后第一、二、三、四题。

教(学)后感:

答案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

我们的红军战士在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的夜,而且还饿着肚子,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的《老山界》。思考下列问题

(1) 毛主席在《七律  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看一看,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 面对这些困难,战士们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困难情况 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 “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

睡觉难 “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露宿峭壁,半夜冻醒。 “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

吃饭难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处境难 “伤员病号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第二课时

一、 走入《老山界》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本文记叙的是                          的故事。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 品味鉴赏

再读课文,从事件、段落、句子、细节四个角度感知文章。

1、 品事件,了解红军的革命豪情。

红军战士是依靠                                         翻越老山界的。 明确:乐观、团结、不怕苦、关心群众……

2、 品段落,反复吟诵,感知形象。

品读你喜欢的段落,理解其内容,并揣摩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 我最欣赏第    段,理由是:                                                    3、 品句子,仔细体会,触摸感情。

本文的句子有些质朴自然,如同红军战士纯朴的内心世界;有些则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

例:“只得裹着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面对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毫无怨言,而是用意志和勇气战胜困难。“横着心”朴素自然地写出红军战士不怕艰苦的顽强意志。 我喜欢的一个句子是:                                                   我喜欢的理由是:

4、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它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三、 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四、拓展延伸

1、 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

2、试阅读下边这篇《六月雪》(有删节),然后与《老山界》作比较,篇目见后。

课后反思:

试阅读下边这篇《六月雪》(有删节),然后与《老山界》作比较,回答问题。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向上爬去。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响。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笔立起来了。山路虽然由前面的部队做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山涧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的白沫子,发出哗哗的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好像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两边石壁上伸出几棵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宜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完全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冬天。白皑皑的积雪,越来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动更困难了。走在我后面的一个贵州籍同志,由于年岁大,身体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顺手去接他的枪,副班长也赶上来要帮助他拿背包,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还是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前进。

再向上走去,好几层雪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雪底下的水还是在哗哗地流着。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办法爬上来。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热。

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喘半天。我后面那位贵州籍的同志,额头上汗直流,看样子连往前爬的劲都没有了。不得已,就坐下来。指导员忙抢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把他的手架在自己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来,耐心地对他说:“同志!在坚持一会儿,过了雪山就是胜利!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还能走!”那个同志轻轻地推开指导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又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大家多么高兴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挟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又变成了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我们身上的单军衣浸透了,有的地方还结了一层薄冰。冷风一吹,把大家冻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导员和连长忙着叫大家打开被子,披在身上。

风好像故意和我们闹别扭似的,越刮越大。我们的脚陷在一尺多深的雪里,费老大劲才能拔出来。被子被风吹鼓起来,像船上的蓬,拖得我们来回直晃荡。我们几个人就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简直比蜀道还难!”后边的小通信员不知道把这句话听成个啥,就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不是已经上天了吗?咱们的脚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1、《六月雪》与《老山界》的叙事有什么相似之处?

2、《老山界》写夜景,主要烘托红军行军的气势,而《六月雪》写夜景主要突出什么呢?

3、《老山界》以地名命题,《六月雪》则表现自然景象,以现成的戏目命题。你认为“六月雪”这个题目好吗?为什么?

答案

一、 走入《老山界》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本文记叙的是                          的故事。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 品味鉴赏

1、 品事件,了解红军的革命豪情。

红军战士是依靠                                         翻越老山界的。 明确:乐观、团结、不怕苦、关心群众……

韩云生

篇3:《三峡》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课题:三峡( 2课时,第 1课时)

制作人:  凌岚     审核人:赵小倩 (   年 11月 24日)    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三.知识链接

作者郦道元及三峡资料,见P191课下注释。

四.课文理解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         )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          ) 夜分(           )不见曦(       )月。

阅后回答:

1、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          和            。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2、文章第二句写山            、                       。

3、描写三峡两岸群山巍峨绵亘、夹江对峙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          )阻绝(         )。或(         )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        )

御风不以(         )疾(           )也。

阅后回答:

1、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2、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3、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句,你想到谁的诗?

4、怎样理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句?

5、文段中作者抓住山势陡峭的特点,采用         手法,通过“         ”、“        ”的航行描写以及“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夏天三峡江水的凶猛。

6、归纳这段主要写:

春冬之时(        ),则(        )素湍(            )绿潭,回清(            )倒影。

绝t(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         )荣(          )

峻(            )茂(             ),良(           )多趣味。

阅后回答:

1、春冬之时,三峡的自然景观别具一格,“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2、描写夏季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

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5、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6、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请从文中找出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7、归纳这段主要写:

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

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          )。故(       )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后回答:

1、文段蝇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第一段)。用“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优美(第四段)。

归纳这段主要写:

㈠、理解性的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3、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

㈡、课文内容理解

1、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3、阅读课文,用自已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老山界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4、全文是按先        后        的顺序来写,描写四季景色时,主要突出夏水的

,春冬之水的                ,秋景的                    。

5、“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水“清”;       “荣”;山“峻”;        “茂”。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                 的感受。(最后一空用原文回答)

6、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用原文回答)

7、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8、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9、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1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篮子

篇4:《台阶》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台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台 阶

学习目标:

1.学会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文中有关描写父亲的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特点及意蕴。

学习难点:

通过文中父亲一辈子修筑台阶的经历和心理的变化,可以感知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体会作者笔下的父亲的代表意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完成拓展延伸及练习。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我查阅,我知道

本文的体裁是       ,作者       ,        (时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与高峰合著的《王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

2.我积累,我拼读

凹凸(  )(   )    水凼 (   )    硌( )一下 涎(  )水            揩(  )干    括n gà (  )(   )    hū(   )嗒     biē(  )住

:微小而不值一提                    :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合作探究

读一读: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1--5”段,为全文营造情感氛围。

2.学生接着读“6---文末”段,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自主学习自行巩固。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参考格式)

父亲因为觉得          而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父亲                       (过程)造起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造好了,父亲却         。

想一想:

我们能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理清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思一思,议一议

挑选最令你感动的情节,并向你的`小组成员读一读,谈谈你的感悟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说说你的长辈们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而奋斗拼搏的经历。选择一至二个最令你感动的场面,声情并茂的讲给同学们听听。

自我检测

收集一些生活中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并用心去体会其多重含义。

例如: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你们家有地位。

第 二 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2.本文塑造的主人公是         ,全文用 “        ”来贯穿全文的。

合作探究

读一读

一、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读一读并讨论

1.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3.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你以“父亲是一个                          的人”说一句话

二、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               ”说一句话。

想一想:

文中的“我”流露出对父亲的感情有哪些?

思一思,议一议

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用具体的事例说说你自己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他(她)最值得你学习的品质。

我的       是一个       的人,因为他(她)总是          。

自我检测

以“我最敬佩的      (爸爸、妈妈、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正确组织文中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杜成

篇5:三峡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三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它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及写作能力。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通过投入情感地诵读体会出三峡的美,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其次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等。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图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情文并茂,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的自然美,使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运用。

4、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积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能当堂背诵课文。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循回播放

2、熟读课文,力争成诵。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了解我国一些丰富的自然文化,也使学生耳目一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它们犹如一朵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之中,你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采摘了其中的一朵,一起来领略它那迷人的风采。(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片)这段画画展示的是我国哪个著名风景区的美丽风光?(三峡)  (多媒体介绍三峡: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中国 10 大风景名胜之一,全长 192 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三峡是长江的华彩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峡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又具有人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千百年来她牵动着迁客骚人的情愫,留下了文人墨客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

二、查一查(检查预习)

1、你知道“三峡”指的哪里?郦道元是谁?(结合课件具体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  (朝代)    学家,课文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    峡、    峡和    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绝献 (     )    飞漱(    )     长啸(    )    属引(       ) 【小结与导入:】学生做的好,及时肯定,不好,强调好预习要求。同学们,“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我们对本文的学习从三个方面进行。出示目标(课件)。

三、读一读

1、三峡美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下录音朗读,初步感受一下。(利用课件图文声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注意读音和停顿)

指导学生朗读:

1)节奏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绝t/多生怪柏。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语气:

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第一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第二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第四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2、个别读    要求学生及时指正。

3、挑战性读  除读音、停顿外还要有感情。

4、齐读课文。

5、自由读    结合课下注释, 理解文意。

【小结与导入:】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会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6、检查读的情况  分组完成,组内合作。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盛) 哀转久绝(绝:消失)

7、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分组进行译文,互相交流,体会思想感情。

【小结与导入:】以上内容通过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初步领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四、想一想

1、找出课文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2、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请展开想象,用“我爱三峡的        ,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你眼中的三峡之美。

例如:我爱三峡的 水 ,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五、背一背

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背诵竞赛,争取当堂背诵。

1、自由朗读成诵。

2、个别背诵。

六、教师小结

《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宏,分写特征分明。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则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素湍绿潭”,加上“飞漱其间”的“悬泉飞瀑”,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描写秋季的三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表现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七、布Z作业

1、查找三峡的相关诗词或图片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研读课文,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

1、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学习本文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感情。

2、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一、查一查     温故知新

1、重点词语的解释。

①略无阙处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夏水襄陵

⑤沿溯阻绝              ⑥或王命急宣        ⑦不以疾也               ⑧ 虽乘奔御风

⑨哀转久绝

2、个别背诵。

二、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思考问题: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

b.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2、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a.写山---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首句交代峡之长,又交代山之连,再从俯视和仰视正面写山之高,最后从侧面写特定条件下三峡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一特点再次点明三峡山之高的特点。

b.写水--主要抓住三峡四季的水来描写。

先写夏水--大水猛涨、水流湍急;

再写春冬--素湍绿潭、景色秀丽;

后写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3、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为什么这样安排?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夏天水位上涨,因而水流湍急,更能体现三峡凶险的特点,因此第二段写夏季江水。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三峡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将其合为一体进行描绘,与冬春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这样安排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课文以渔歌作结,有何用意(或有何好处)?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同时高猿哀鸣,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5、探究语言特色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 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 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

3)、春冬之景,从色彩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动静结合写景的是          ,           ;俯视角度写景的是            ,仰视角度写景的是                    。    最能概括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

教师小结: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确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来表现三峡的美。作者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写的,写得是否也很漂亮呢?下面我们合作探究《三峡》在写作上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各自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美,写得妙的地方(语句或段落)。读出来,并用     “《三峡》真妙,妙在       ,你看             。”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学法:(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同学们说话的主要内容可能有:

(1)《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 “绝t多生怪柏”这是仰视。

(2)《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3)《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4)《三峡》真妙,妙在意境丰富,你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奔放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清幽美;”高猿长啸“ ,”哀转久绝"这是凄婉美。

三、展一展

1、比较《早发白帝城》和《三峡》,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

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

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2、学生谈读后的感想,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长江三峡的雄奇秀美及母亲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保护长江、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四、教师总结

郦道元笔下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

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

界奇观。郦道元用笔装点三峡,建设者用智慧改造三峡,我相信将来三峡的动人画卷上,一定也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

五、作业

(两题选做一题)

1、将文章改写成一篇描绘三峡绮丽风光的现代散文。

2、昔日三峡因郦道元笔而美丽,今日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结合课文,请你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给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三峡地貌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雄壮美

夏水--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奔放美

水--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清幽美         热爱  赞美

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凄婉美

朱媛君

篇6:唐诗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课题:12唐诗五首(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徙倚(xǐ)驱犊(dú)采薇(wēi)

崔颢(hào)千载(zǎi)萋萋(qī)

2、作者链接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创境激趣】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自学导航】【合作探究】

学习《野望》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

(1)皋:水边高低。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交流点拨】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理解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交流点拨】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是想借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更加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4、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呢?

【交流点拨】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音乐美。诗中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强化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薄暮(bó)xǐ(徙)倚

驱dú(犊)采wēi(薇)崔颢(hào)

千载(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接近)

(2)徙倚欲何依(徘徊)

(3)长歌怀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4)使至塞上(出使)

(5)单车欲问边(慰问)

(6)长河落日圆(指黄河)

(7)仍怜故乡水(喜爱)

(8)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归纳总结】

《野望》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用魅力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黄鹤楼》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

写景:树、山(静态)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

虚写:楼去人空

实写:眼前之景

抒情:思乡之愁

篇7:唐诗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课题:12唐诗五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单车(dān)征蓬(péng)燕然(yān)

荆门(jīng)仍怜(lián)贾亭西(jiǎ)

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2、作者链接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境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让我们记忆深刻。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三首唐诗,继续感受唐诗的魅力。

【自学导航】【合作探究】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理解词语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胡天: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5)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聚,不易为风吹散。

(6)长河:指黄河。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2)读懂诗情。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

4、名句赏析

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交流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5、小结

【交流点拨】《使至塞上》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理解词语

(1)平野:平原。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结:凝聚。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喜爱。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读懂诗情。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不舍之情。

4。名句赏析

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理解词语

(1)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2)暖树:向阳的树。

(3)没(mò):隐没。

(4)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整体感知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4、赏析语言

(1)请用你喜欢的句子赏析诗句。

①“从……中我看到了……”

②“从……中我听到了……”

③“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15.《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两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解析:“乱花”指各种颜色的野花,从“渐”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初春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景象;“繁花盛开、花团锦簇”描写的是各种花开得很艳丽时的情景,与诗歌中描写的“春”景不符。)

【归纳总结】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板书设计】

首联:出使经过

颔联:边塞形势奇特壮美的风光

颈联:落日所见抑郁孤寂的内心

尾联:到达边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