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j58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1 7 5 0 4 2
+ 2 + 2 6 + 3
1 9 7 6 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3 7 4 5
+ 2 ? + ? 4
5 9 7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
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 8 6 7 1 7 9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4 9 2 1 6 5
+ 4 4 +3 9 + 3 5
8 3 6 1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31+( )=( ) 54+( )=( ) 13+( )=( )
2 4 7 3 2
+ 6 9 + 9 + 2 8 + 6 +
9 4 8 6 6 0 5 5 9 9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
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教学后记:
篇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
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 34个 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
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
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 2 8 6 2
+ 3 4 + 2 3
6 2 8 5
2 8
+ 3 4
6 2
+ 2 3
8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
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24 45 30
48 36 5
17 18 34
4、26+( )-20=30 73+5+( )=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
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7 8
+ 2 4 -2 4
8 0 5 4
+ 3 9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26 +43 -54 +48 -39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38 + 46 40 - 29
○ - 58 53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9 4 6 5 8 9 0
- 4 -2 5 - 1 -7 0
0 7 2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
(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4 7 8 0 6 4 9 0
-2 8 -5 1 -2 3 -1 7
2 9 3 9 3 1 8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 ()-8 =() ()+35=( ) ()-25=( ) ()+40=( ) (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19 43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
45 -9 ( )-9 ( ) -9 ( )
2、在圆圈里填上“<”、“>”和“=”。
30+63 93 7+32 37 58 90-40
75-36 39 57-30 27 17+28 44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 小华 小方 小兰
跳的个数 34 41 45 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体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
(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
(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
(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
(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
(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教学后记:
篇4: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篇5: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qí zhì huān qìnɡ mín zú yōnɡ bào
( ) ( ) ( ) ( )
běi jīnɡ jīnɡ qí lèi shuǐ zhōnɡ yānɡ
( ) ( ) ( ) ( )
tiān tán shēn bàn chénɡ shì shén zhōu
( ) ( ) ( ) ( )
二、连一连。
庄严的 广场 又宽又长的 车辆
宽阔的 城市 绿毯似的 花坛
美丽的 风景 川流不息的 马路
优美的 天安门 拼成图案的 草坪
三、选择正确的读音连线。
铺 毯 银 省 橱
pū bū tǎn dǎn yín yínɡ shěnɡ shěn cú chú
仗 锣 泽 泪 讯
zànɡ zhànɡ luó nuó zé zhé lèi nèi xùn xìn
四、比一比,再组词。
棋坛( )帜()
旗()层( )识()
州()国() 惊()
川()图() 凉()
篇6: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五、我会用下面的部首写字。
刂 女
礻 忄
六、填一填。
()的果实 ()的旗帜 ()的鸽子
()的乐曲 ()的祖国 ()的风景
()的节日 ()的棉花 ()的雪毯
七、我会选字填空。
铺 披 飘
1.冬天,天上( )着雪花,地上( )着雪毯,树上( )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成 城
2.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 )。
3.我们的( )长,离不开父母的和老师的培育。
洋 扬
4.五星红旗在校园的上空高高飘( )。
5.北京立刻成了欢乐的海( )。
八、读句子,填标点符号。
1.我是英华小学的学生( )
2.这件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
3.我们的学校真美丽啊( )
4.孩子们玩得可高兴了( )
九、给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往上爬,一口气爬上了山顶。
( )秋游那天,老师带我们去爬山。
( )那次秋游磨练了我们的意志。
( )我们站在山顶往下看,行人小得像蚂蚁,汽车只有火柴盒大小。
( )天快黑了,我们慢慢地往山下走去。
篇7: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6―――13页(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 、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丙个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3、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
NO:1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 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 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 4○9 3○3 5○8 10○1
B:2>□ 6>□ 6=□ □=8 □<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NO:2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 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篇8: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的困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1。出示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新授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3、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练习: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篇9: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篇10: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说图。
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方法。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试一试,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想一想,说一说。
你能列式解决吗?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篇11: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
教法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我最棒
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
2、算一算
43=21= 64―32= 56―41= 77―43=
学生上黑板笔算,教师检查,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
3、(出示第17页奥运金牌榜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列式。
学生列式:51―36=?
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有一下几种分法:
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开,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从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6。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6、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7、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拓展运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5题,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7题和第10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退位减
例:51―36=15例3:50―24=26
5 1 5 0― 3 6 ― 2 4_______ _______1 5 2 6
七、课后反思:
篇1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退位减》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9页的例2和例3。
二、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12-3=15-6=16-7=17-9=
14-8=10-5=37-20=24-10=
2、用竖式计算:69-22=71-31=
小结:笔算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二、引入新课。
1、出示图表:
代表团金牌数中国51美国36
2、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3、学生思考后请列式:51-36=
4、指导运算。摆小棒。
①拆开一捆小棒。10+1=11
②取走6根:11-6=5
③ 5捆拆开了1捆,还有4捆。
④从4捆中取走3捆,还有1捆。
⑤ 1捆加5根,共15根。
5、指导列竖式。确定个位、十位。
问:个位1减6不够减,怎么办?
学生回答。从十位退1过来,退来的1当作10,10+1=11,11减6等于5。
问:十位上的5退了1,还是5吗?(是4,4-3=1)。
小结: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6、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7、教学例3。
问:个位上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减()。
学生小结:算10-4=6
问:从十位退1后,十位要算()减()。
学生小结:算4-2=2
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三、运用知识。
1、竖式计算。
65-37= 43-8= 30-23= 80-5=
(注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2、猜猜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篇1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退位减》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段视频。
2、出示主题图。(出示课件)
3、师生互动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这些图片上都有什么?(师简单介绍图片上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情况。)
4、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第一名?你们高兴吗?
(课件出示奥运金牌榜的前五名。)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师引导学生提问)
板题:《不退位减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课件出示)代表团金牌数
美国36
俄罗斯23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自由交流反馈。)列出算式并板书:36―23= 。
2、怎样计算呢?
(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然后指名汇报)
(1)口算。
方法:先算6―3=3再算30―20=10最后算10+3=13
(2)列竖式计算。
生汇报后,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画数位板,并提示,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23,观察还剩多少?
师:那么根据摆圆片的方法,你会笔算吗?(其他同学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式计算,并试着说出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计算方法,教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教师: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突出笔算过程。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知识应用
1、数学医院
师:数学医院的小朋友得病了,你会诊断吗?
(同桌交流,找出错因,并正确计算。)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1)个位上的零起占位的作用,不能去掉;
(2)相同数位应对齐。
2、游戏互动:猜数字
猜猜花朵上蝴蝶下面藏着的是数字几,猜对了蝴蝶就会飞走。(出示课件)
四、拓展延伸
完成课堂作业。(课本第20页练习三,第1~3题)教师巡回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