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a08sl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励志的诗歌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励志的诗歌及赏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励志的诗歌及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实在是庆幸极了,能用诗歌表达我的理想。这两句为合乐时所加,每章后面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
寥寥数语,解开了自古以来盘据在人们心灵中的不死情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自己的生存消亡过程,人,也难逃这一自然规律。既然生命如此脆弱而短暂,为何不去珍惜它的存在呢?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机会,去做一些应当做且值得做的事,这才是对待生命生存的正确方式。永恒只有存在于不断的运动当中了。
篇2:励志的诗歌及赏析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篇3:励志诗歌《七里香》赏析
从植物学意义上来说,“七里香”并非某种花的名字,而是一些花卉的俗称,因为有很多植物都叫做“七里香”。从诗句中描写的“绿树白花”来看,席慕蓉所说的“七里香”应该是一种木本植物,符合这个特点的有月橘、海桐、木香等。不管“七里香”具体所指何物,但因其花洁、芳香,人们常以它为题材入诗,用于表达某种特定的意境。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所作的第一首诗就名为“七里香”,诗人以“七里香”为背景,追忆二十年前的青春往事。
席慕容的诗,给我的印象,就两个字,唯美。席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美得让人不忍释卷。当然,要说艺术性,说意境,我还说不出什么,所以我能写出来的,仅仅是自己对这首诗的解读,感悟。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河水,浪潮,一对互相对立的意象。河水代表年少轻狂,代表一往无前,代表不识愁滋味,看准了大海,看准了外面的世界,所以才会不管不顾,急吼吼的要流向海洋;而浪潮,在大海里已经流浪多年了,已经厌倦了漂泊,所以会渴望重回土地。这一对冤家理念不一样,识见不一样,其实已经注定,必然会分手。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可能只为了一句话,也可能源于一次不经意的争吵,就那么决绝的分手。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在绿树白花前分手,多么凄美,多么伤感。只是一道篱笆,就永远的隔开了我们。当时挥挥手,连回看一眼也没有。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失去的才知道珍惜。满世界奔波,累了,厌倦了,才想起、怀念最初的美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题画扇。可是,距离当初的分手,已经二十年过去了。虽然魂魄夜夜归来,可曾发现当初的你?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一切都已改变了。即使再次遇见你,也不复当初的模样。深深的思念,深切的怀念,也只能深藏心底。这么多年后,当年的恩怨早已不复存在。还是那个篱笆,还是那一丛绿树白花,爱恨情仇早已随风。微风吹过,火药味全都消逝,闻到的是,唯有淡淡的郁香。这缕香,不是花香,也不是草香,甚至不是自然界的香味,而是发自心底,发乎真情的曾经热恋之人的心香。
小诗很短,仔细品尝,可以很容易读出那种淡淡的忧伤,微微的失望。可是,人要长大,时间总是向前的,不管你多么后悔,你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魂魄归来,微风飘香,都只是心底里美好的祝福和祈愿。
河水,浪潮,绿树,白花,魂魄,郁香,意象纷至沓来,却不觉得凌乱。色彩鲜艳,层次分明,读来仿佛一幅幅画图呈现眼前。席慕容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图,令人折服。
1.席慕蓉作品读后感
2.席慕蓉关于母爱的诗
3.读席慕蓉诗集有感
4.席慕蓉爱情语录
5.席慕蓉诗歌大全
6.席慕蓉简介
7.《席慕蓉诗集》经典句子
8.席慕蓉诗集经典句子
9.席慕蓉《外婆和鞋》散文阅读答案
10.席慕蓉最美的诗歌
篇4:励志诗歌:海子《九月》原文及赏析
励志诗歌:海子《九月》原文及赏析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另一版本为“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九月》赏析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本文将在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对海子的《九月》一诗作出读解,希望给读者准确和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诗歌一开头就将读者牵引到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情景之中,在这里,渺远的时间与旷阔的空间扭结纠缠在一起,生命与死亡在互相诠释。“目击”一词别有意味,它表示了诗人入思的起点,“目击”的不是“众神死亡”,而是“野花一片”,是草原上的一派生机,“野花”是草原的此在,作为草原此在之在的“野花”倚靠在“众神死亡”之上,因此,“野花”的存在是向死之存在,抵达着存在的本质。“众神死亡”尽管不是诗人“目击”所见,但它是诗人“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获得的。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众神“死亡”是一个并不通顺的逻辑搭配,死亡总是与生存相连在一起的,因为众神从来没有生存过,所以无从谈其死亡。不过,从另外的思路来看,众神的生存确实发生过,众神与人类的照面意味着人类已经懂得从现实中超逸出来,思向永远和终极。这样,“众神死亡”在此表明人类历史之久长,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众神在草原上的“死亡”将草原的远古与神秘蓦然藏匿,草原的深邃历史遁入无形,草原因此就让人顿生遥远之感。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风”是海子喜欢歌咏的事物,在海子眼里,“风”总是亲切而贴近的。在组诗《母亲》中,诗人说“风很美”、“风 吹遍草原”;在《黄金草原》中,诗人说“风吹来风吹去”的当儿,女人“如星的名字”或者羊肉的腥香令人沉醉。可是“风”远在远方时,为什么会比远方更远呢?很显然,“远在远方”中的“远方”并不是一个纯实在的概念,而是虚实相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也不是一个纯空间的指向,而是时空并指。时间和空间都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时空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常常令现实生存中的人们感到怅然。作为远方之处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事物,“风”的存在更令人难以捉摸。风的漂浮不定,风的来去无踪,都增加了远在远方的空间之空洞感和时间之虚无感。远方的风因此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外,感觉之外,所以显得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的`出现再次标明了诗人的在场,直接启用“我”来现身,较之开头的“目击”而言,更强调了诗人的主体介入,主体进入事物内部,开始领会和解释。“作为领会的此在向着可能性筹划它的存在。”“领会的筹划活动本身具有使自己成形的可能性。我们把领会使自己成形的活动称为解释。”①诗人领会到什么?他又如何在解释?诗人的领会其实是一开始就发生了的,当他“目击”到诸般物象时,他就开始思入世界,开始领悟其间的真髓,开始追寻自我在此间的可能性存在。“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是对领会的传达,是对自我心灵律动的解释。且不说“琴”与“情”相谐双关的惯常表达策略,单这琴声的“呜咽”就足以让人心动不已。“琴声呜咽”,将琴声人格化,人格化了的“琴声”倾诉着人的情感与情绪,从词义上分析,“呜咽”是低低的哭泣,较之“放声号啕”,它更言说着内心的痛楚以及对这种痛楚的隐忍。“呜咽”的琴声已经将诗人的诸般情感一应牵带而出,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变得更含蓄和隐晦,不再有任何表面的身体语言,所以诗人说“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重新述说了诗人与草原之间的空间关系。在人类生存境域中,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交织成人的此在,卡西尔曾经说过:“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②诗人之所以要将远方之远“归还草原”,意在表明自己从草原这个神秘空间的退场,不入住和占有此间,不与草原发生内在的空间关系,神圣草原因为没有“我”的侵占而相对于“我”来说得以完整,“我”因为没有入住草原并沉迷于神秘之间而将草原的神秘性永远存放到想象之中。
因为草原的神秘幽远被保持到想象之中,草原在“我”的视野上从此“缺席”,草原的空阔退隐之后,手中的事物开始鲜明呈现。这鲜明呈现出来的事物是什么?是“木头”,是“马尾”。木头和马尾的出场,将草原的历史带走又将草原人的历史带来,“木头”和“马尾”组合成的马尾琴,是一个民族情感的凝聚、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象征。在马尾琴上的木头和马尾不再是原初形态的木头和马尾,已经同人类的历史、人类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它们有点像海德格尔描述的那双破损的鞋具,开始去却其作为器具的有用性,直接敞现存在本身。看看海德格尔对这个破损鞋具的描述吧:“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进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③在海德格尔这段富有诗意的描述里,我们看到了鞋具与农人生命的粘连。海子笔下的“木头”“马尾”也与那鞋具一样,同草原人的生活与生命密切粘连在一切,不可分离。在木头和马尾交合而成的马尾琴不断的倾诉中,草原人的历史得以留存。
第二节诗人再次凝视远方,对它作出寻思,“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这里涉及到死亡与生存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指出:“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④海德格尔言说死亡其实就是在言说生存,他强调生存是向死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远方的存在也是面向死亡的存在,而作为远方在死亡中凝聚的生命形态,这里的“野花”携带的意蕴是丰厚的,它不再只是第一节中那个存在于现实中的具体实在的物象,而是更多的呈现着象征意味。野花的馥郁馨香与勃勃生机是由死亡赋予的,由远方广漠的死亡所凝聚而成的野花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是不死的。所谓不死的事物是抽空了时间与空间的事物,或者说是时间与空间永远凝固着的事物。时间与空间在什么情形下会被抽空呢?或者时间与空间什么状态下会永远凝固呢?只有当一种物质积聚为一种精神,或者沉淀为一种文化时才有可能。因此,这不死的野花就是草原文化的隐喻,或者说就是草原精神的象征。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在诗人对明明如镜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岁月的描述中,我们再次被带入到阔大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而阔大空间与悠长时间的写照,再度引发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诗人不禁又一次重复地表白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情感态度。诗歌的最后一句实属神来之笔,“只身打马过草原”,看似轻轻的一笔带过,却是语重千钧,蕴意丰富,作为草原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诗人在这里领悟到时空的无垠和人生的渺然,感觉到世间蕴藏的宗教意味的高远和哲理玄思的深邃,面对这一切,他想说什么呢?他又能说什么呢?也许一个存在主义者面对世界的最基本态度就是聆听,因为“本真的言说首先是聆听”⑤,而且“唯有所领会者能聆听”⑥,在聆听和领会之后,诗人才发出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深切喟叹。
在前述中,我们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对海子《九月》一诗作了详细的读解。不过,海子在草原之上寄寓的沉思并非纯然是存在主义的,从他对邈远时间与旷阔空间的无限感慨中,我们似乎读到了陈子昂似的感时伤逝的古典情怀。当海子“只身打马过草原”,发出“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的歌吟时,我们依稀读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惋;而面对“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诗句,我们又怎能不联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感呢?事实上,感时伤逝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一致之思,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到曹子建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赠白马王彪》),到李太白的“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拟古十二首》之九),再到苏东坡的“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沁园春》),多少诗人用他们手中的笔撰写出了关于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海子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只不过他在传统诗思中添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他又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掺杂了中国传统的诗思,他的诗歌体现出存在主义与传统诗思的融通。
篇5:高一英语励志美文诗歌赏析
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
A man found acocoonof a butterfly. One day, a small opening appeared; he sat and watched thecocoonfor several hours as it struggled to force its body through that little hole. But it seemed to stop making any progress. It appeared as if it had gotten as far as it could, and it could go no further.
一个人捡到一个蝴蝶茧。一天,茧上出现了一个小孔;他坐下观察了这茧几个小时。
茧内的蝴蝶努力挣扎着让身体通过茧孔。但是,看起来没有什么进展。茧里的蝴蝶似乎 已经使尽了全部力气,再也钻不动了。
Then the man decided to help the butterfly, so he took a pair of scissors and snipped off the remaining bit of thecocoon. The butterfly then emerged easily. But it had aswollenbody and small,shriveledwings.
于是这个人决定帮助这只蝴蝶,他拿剪刀剪掉了茧的剩余部分。
蝴蝶很容易就出来 了。但是它的身体臃肿,翅膀也萎缩了。
The man continued to watch the butterfly because he expected that at any moment the wings would enlarge andexpandto be able to support the body, which wouldcontractin time.
这个人继续观察着蝴蝶,他期望有那么一刻蝴蝶的翅膀会变大,张开支撑住身体,臃 肿的身体也会及时缩小。
Neither happened! In fact, the butterfly spent the rest of its lifecrawling around with aswollenbody andshriveledwings. It never was able to fly.
什么都没有发生!事实上这只蝴蝶只能拖着臃肿的身体和萎缩的翅膀度过余生了。
它飞不起来。
What the man in his kindness and fast action didn’t understand was that therestrictingcocoonand the struggle required for the butterfly to get through the tiny opening were nature’s way of forcingfluidfrom the body of the butterfly into its wings so that it would be ready for flight once it achieved freedom from thecocoon.
这个好心而性急的人没有明白的是,茧的束缚和蝴蝶通过小孔的努力是把体内的营养挤压到翅膀的自然方式,这样它破茧而出的时候就可以展翅而飞了。
Sometimes struggles are exactly what we need in our lives. If nature allowed us to go through our lives without any difficulties, it would weaken or evendisableus.We would not be as strong as what we could have been and we could never fly.
有时候奋斗恰恰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
如果自然允许我们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那 我们就会变得软弱甚至残疾。
如果那样,我们就不会像我们能变成的那样强大,我们也永 远不能飞翔。
篇6:诗歌赏析
诗歌五篇赏析
层次
那些趴在皮肤上的
灰尘,静静的泡一泡
就自动脱落了
那些粘接在身体上的
顽疾,必须要搓揉
才肯离我而去
那些渗进灵魂的肮脏
只有蒸烤,才能把它们
一滴滴从心中榨出来
换一种姿势
多少年了,它们
都被我用一种姿势
镇压在那里
多少年后,我只是
稍微翻了一下生锈的身子
这些罪与恶就鱼贯而出
跑到阳光下兴风作浪
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
保持一种姿势,是很痛苦
但我必须再回翻一次
做一块生根的石头
好把妖魔鬼怪全部镇住
打开的方式
我在反复排列
那些字、词和句子
我不断变换着它们的
个性、色彩和顺序
我在反复陈列
那些和我又关联的
时间、事件以及这个世界
对我潜移默化的改造
我反复的叙述
也只是为了让那些
看到我微笑的眼睛
也能看见我黑暗的影子
和影子中站起来的
一根根骨头
规则
黄昏之后,那栋
大楼的窗子,一定是
有先有后的.亮起来
当然,也有一些窗子
不愿睁开眼睛,它们
就像一颗颗黑色的钉子
锲进大楼的心脏
大楼也不说什么
它只安静站在那里
等着那些灯,再有先有后的
熄灭,等到明天早晨的
太阳,再把那些钉子
从它的身子里拔出来
阅读《圣经》
这个冬天
我请上帝来为我沐浴
上帝为我清洗三次
我也不敢说自己圣洁
我只是坐在那里忏悔:
我还要和政客握手
和算计我的小人算计
和们的微笑逐一接吻
我不说自己圣洁
我的身子,还要浸泡在
肮脏泛滥的尘世
但我无罪,日日夜夜
我都在沐浴自己
篇7:诗歌赏析
(一)
秋雨纷纷
天色昏昏
风稍寒
夜月隐
心念微起
随风飘远
哪里去
哪里你
今月隐隐
吾心隐隐
痛了心
痛谁心
东坡曾说
阴晴圆缺
中秋至
难寻伊
(二)
害怕这样的夜。月光太冷,太矫情
躲在文字的后面,想象曾经的欢愉
风吹过树梢,在阡陌,在沟渠
追赶又一轮的圆满
夜色煎熬着梦境,借点点星光
缝补走失的岁月
雕花窗,关不住桂花的香气
童年的影子,时光的散片,一步步向我靠近
夏天就这样过去了
没有了蝉鸣和蛙躁,一切都静止下来
思念,缓缓穿过每一条河流
在月光下独舞,吟咏
这一刻,我是孤独的
也是幸福的
顺着风,陈年的酒香,赶过来
在岁月的褶皱里,滋养苍白的词语
和一些隐秘的疼痛
秋水之上,时光被窃取了记忆
所有的风景都成为永恒
夜,一低再低
抚摸每一片花朵和叶子,忧伤
或者醉
请相信,在这个温情的季节
桂花的香气,会把思念填满
只剩下,月的独白
在如水的'光芒里,怀揣着乡愁赶路
篇8:诗歌赏析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篇9:诗歌赏析
志愿者
- 归尘
哦,不要纠结于日神艺术的幻觉
以及酒神艺术的本能
创造新的感受世界,新的神与不被获解的艺术
这是我们迫切的灵魂,作为向上者以及欲想者
-
我仍志愿
重估一切价值
不过抛却一切
我仍志愿
自此没有价值
所以诞生永恒价值
-
一切都曾有过的将我们充实地足够沉默
但没有清朗
正如诗人之投身春日
度过冬日之天
便趋紧友爱的渺小之幸福
称作温良
可是我的朋友们啊
那是懦弱!
它将人类及其艺术家的灵魂驯服
作为完善之驯服者
它将人类驯服为自身最好的驯兽
-
我仍志愿那于橄榄树之山巅
闪电带来的幸福
它终将来过
并一直来过
它火热
它近了
那伟大的正午!
-
我仍那般志愿
以意志者的自身
碾碎那渺小的白天以及温良太阳
我们应当清朗并附着沉默
篇10:如何赏析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舰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现代诗歌赏析
一、揣摩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它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由意象入意境是把握意境的较好方法。例如胡适在新诗《鸽子》中写道: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它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碧蓝的天空,有鸽群飞舞,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观,作者抓住鸽子飞翔的动态,使诗歌具有极其亮丽的色彩之美,意境恬静优美,读后给人以审美的快感。
二、把握情感。诗言志。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长久以来,人们常用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质,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约,风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调、丰神等人格魅力来抒情志,明教化,寄情思,逞才能,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读诗时,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与命脉。例如《理想》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在这首诗里作者指出了理想的特征、内涵,以及对人生、历史、社会的重大意义,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挥鞭起程,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这正是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所热切期望的。读后,每一个读者都会被感染得激情亢奋,热情高涨。
三、赏析技法。诗歌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是经过多年的摩挲砥砺,在实践中已经使大家觉得是最方便、最熟练、最能得心应手的,可以拈来随手随心应用。淘沙拣金,去粗存精,诗歌大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横溢才华。这些精美的诗篇既体现在诗篇的形式上,包括它的语言,它的音韵、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诗篇表现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恰当贴切的表现技法,无不是人们学习的典范。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的表现技法有联想想象,用典铺垫,渲染烘托,暗示省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象征、排比、拟人、夸张等。例如著名诗人邵燕祥在《致空气》这首诗里,就运用了大胆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手法,用象征手法,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其特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等,在对空气这一时刻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自觉地理解吸收借鉴优秀诗歌中的写作技法,一方面可提高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对写作也大有裨益。
四、品味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诗歌的语言是富含哲理的、含蓄隽永的、凝练深沉的、生动流畅的、形象传神的、充满情感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都给诗歌的审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应当注意语言的品味。例如著名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全诗只有两句话,虽短小却警醒世人,表明作者及整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渴望光明,自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语言含蓄隽永,深刻蕴藉。冰心在《春水三三》中写道: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哲理小诗,告诉我们要把眼界放宽、切莫孤芳自赏。孤芳自赏的含义是: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很显然,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墙角花朵的形态,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语言使用准确恰当,贴切生动。理解了诗歌中的语言运用之妙,不仅知道诗歌写了哪些内容,而且懂得了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能够从更高层面上去把握和鉴赏诗歌。
[如何赏析诗歌]
篇11:诗歌赏析
出自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篇12:诗歌赏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悲
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自宋代诗人志南的《绝句》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篇13:诗歌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是将藜杖人格化,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篇14:诗歌赏析
【一】
再一次,我和五月
踏进心灵的荒漠
去感觉
除了手里一把渐长的诗歌
只剩下,我和一个
纯真男人
杂草丛生的感情
这么多年,到最后
还有几个恋人,能以朋友的
角度切入?然而春天已走
成熟开始对面
我始终无法为自己确定:哪一条路
可以通到他的天堂?哪一条路
会抵达我的地狱
【二】
五月的天,只对
一个人下起狂暴的雨
令我无数次不得不丢开手边
正写着那个男人的
温暖诗句
此刻,他的窗外定有一阵风
已经化成我的身体
它走起路来
滴滴答答
这刻意被掩饰的消沉,汇合了我的叹息
就如同脆弱,接连几次碰壁
全然忘记了要全身心地
奔向美丽
【三】
尽管,我极少极少在五月的诗中
说起那几个字
我怕对他说爱,一转身
我就找不到真实的、坦率自然的我们
如果那样
真的还不如沉默好
可是我控制了文字
控制不了心中的声音
那么他呢?
这一次五月,可否又是
在浪费青春
【四】
没有人知道,我开始了幸福
开始了对一首诗歌
一个句子,一个汉字,甚至是
一个标点有了恐惧
我怕幸福在我手上略略颤抖,
写出来的字符就会清晰地把心事泄露
所以,忍了好久的.兴奋
我又沉默了好久
才敢
偷偷地
把他整个灵魂,藏进我的诗里
篇15:诗歌赏析
大雁,从胸中划过;
小燕,从心间掠过;
黄鹂鸟,曾嘁啾着,
钻进心的角落;
莹火虫,也曾趋人不备,
悄声飞进心底,
不断地闪烁
然而,这些
最后都没留下什么,
至多,只是激起些感情的纹波。
只有你的诗
那些优美的、含蓄的、
愤怒的、悲伤的文字,
却一直牢牢地占据着
我的胸际,我的心窝。
几天不见,便如同恋人般丢魂失魄。
我知道,那己不仅仅是属于你,
更属于我!
因我与那写诗人,早已同悲、同慨、
同喜、同乐!
篇16:诗歌赏析
父亲节前
儿子用灵巧的小手
第一次用彩色的纸片
为我做了一条精致的领带
作为父亲节的礼物
清晨出门时,儿子拽我的大腿
用祈求口吻,希望我参加
学校专为“父亲”主办的活动
他说要亲自为我佩戴亲手做的领带
因为上班,我拒绝了儿子殷切的请求
儿子哭了,像一只受伤的小鸟
哭声一改往常,无比的悲凉
一下触痛了我脆弱的神经
父亲节,父亲的节日
此时,我的父亲在哪
是在骄阳似火的庄稼地里
还是在尘土风扬的工地上
父亲节
我为父亲准备了什么
在我的记忆里
哪怕一个简单问候都未曾给予
父亲节,父亲最悲伤的节日
父亲从未见过他的父亲
父亲的父亲因为早逝
父亲从未感受过父亲的温暖
哪怕一个美好的回忆
父亲节,儿子最伤心的日子
今天,当他拿着自己亲手做的领带
看着其他小朋友高兴地
将领带佩戴在他们父亲胸
儿子到底在想什么
在他幼小的心中
父亲到底是什么模样
父亲节,一直被我忽略的节日
为什么快步入不惑之年的人了
总逃不出小时贫穷的定式思维
总以物质的东西去对待亲情
其实父子之间
那种情永远无法割舍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里
留着父亲的血液
为了弥补我的自私
今天我第一次把我和我的父亲
与我的儿子,以及父亲的父亲
一同写进同一首诗歌
为了20xx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儿子陪伴着我
我陪伴着父亲
亲自到父亲的父亲的坟前
共同庆祝跨越四代人的共同节日
让亲情相伴,让血脉相传
——20xx年6月18日于福州公交车上
篇17:诗歌赏析
一直不知道怎样去描述自己的感情
更多的是不敢吧
害怕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告诉别人
任何事都有可能遗忘
惟独爱情
被伤害过的爱情
游走在青涩季节里
我们只是一群单翅膀的天使
也许只有彼此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才能够飞的更高更远
一切都是苦涩的
这个季节
水果都还没成熟
都还只是青涩的
就象初恋
是个涩涩的果
在没有成熟的季节品尝过了
便只能留下回忆
的确
留下的只有那永远的回忆和伤痛
一切都过去了
雨冲走了尘埃
冲走了喧闹
这只是个故事
有些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注定要被遗忘的
我终于知道自己是多么渴望
渴望别人的关怀
别人的理解
甚至是怜悯和同情
但我没有这些
尽管如此
我还是去安慰别人
我知道我不是 一个坚强的人
我站在岔路口
我可以选择往前走
往左走
或是往右走
惟独不可以往后退
不可以
那里已经不再有路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不记得也好
在这交会时互放光亮
不知情以断
空有梦相随
泪水从我的脸庞滑下
点点滴滴落在我的'手上......
篇18:诗歌赏析
《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致ZC
亲爱的,还有很多路要走
在春天的拐角处
有一些远去的钟声在回响
有一群无家可归的人
有一阵低沉微弱的叹息
亲爱的。还有很多路要走
现在
必须将花朵从心口移开
接受一些狭长的路途
会有些艰难
会有些落魄
会有狼群,虎视眈眈
可是亲爱的,还有你在爱我
这些足以抵挡
所有的酸涩滋味
篇19:诗歌赏析
《回乡谣》
——致YD
今日无雨,你在黄山。
遇见登山的人
测量温度的人
磨徽墨的人
进城说唱的人
最巧合的是,你遇见叶丹的时候
他刚刚走出黄山车站
看到一面镜子
他刚刚抛开上海的尘埃
不停地忏悔
他刚刚说出
“很久了,我又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