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ry_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片断赏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片断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片断赏析

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片断赏析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介绍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地点是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赏析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整体赏析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鉴赏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400字

10、《送子相归广陵》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篇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片断赏析

初为人师时,指导老师总是这样提醒我,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例如在教授一篇课文之初或讲读一段文章之前,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在上课时一并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学习课文,从而寻找到一定的答案。这样,学生就完全在教师的掌握之中,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接下来的几年教学中,时常出去听课,慢慢发现这种由教师“完全主导”的情况已逐渐被由教师的“适当引导”所代替,究其原因,却不十分清楚,只是觉得大局如此,就随波逐流吧!

这次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终于在其中找到了能解开我疑惑的答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明确指出这次的课程改革,有四条基本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学生被动、单干、复现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首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先学后教,真正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法、自主设计评价方式。

其次要实现有效的学习,合作探究是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肯定合作学习优于个体学习。因为合作活动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激励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互相竞争的学习机会。合作学习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合作与交往的经验,迅速地加快个性社会化,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对它,我们看中的主要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看中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当然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也努力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各种新的理念,下面就是一个在课堂中灌输“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的教学片段,我将就它来谈谈收获。

教学片段如下:

师: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针对这首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生读古诗)

生:我想知道“故人”指的是谁?

生:我不知道“西辞”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烟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生:“下扬州”的“下”是什么意思?还有“孤帆”什么意思?

生:“唯见”是什么意思?“天际流”是怎么回事?

(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在古诗上打‘?’)

师:好,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边听边试着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播放录音)

师:刚才我们听了录音,下面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课文中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自由圈画词句)

师: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检查)

师:针对第一句诗,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生:老师,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了这里的“故人”指的是孟浩然。

生:这里的“西辞”指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现在孟浩然要在黄鹤楼出发,因此称为“西辞”。

生:老师我知道了“下”在这里指的是“到、去”的意思。“下扬州”就是表示要去扬州。

生: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了第一句话主要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

生:我知道了孟浩然乘舟走后,李白站在江边望着远处,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向远方。

……

师:刚才,我们把整个故事看了一遍,现在大家想把她演一演吗?

生:想!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分配角色,试着把故事演下来。

(学生自由分角色,试演)

选好演员后,让学生给这几位“演员”提提建议。

生:我认为应该要有个酒杯。

生:我想他们应该把对话背出来,否则会影响表演效果。

……

首先,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对于这类课文的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课文诵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人是在何种情境下创作此佳作的。以往,我们总是习惯拿到一篇课文后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直到他们能在朗读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后,才放心地开始逐句逐段地讲解课文。而我在教学本文时,并未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把这首古诗从课文中提取出来,让学生先把其中的这首古诗读通读顺,然后在读古诗的过程中针对这首古诗进行提问。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自己所提的问题边听课文配音朗诵,边试着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答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自主探求答案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其次,学生在课文中自由圈画好答案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可千万别小瞧这次小小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成绩差的同学可以利用这次交流的机会,听取一些宝贵的意见,从而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答案,为他们回答问题作好准备。而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也可以利用这次交流,充分体现自己优势,为他们更好地回答问题提供练兵之地。还有,在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除了让学生在小组里依靠小组力量来进行尝试之外,还特地留出两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同学各抒己见,把自己在试演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给这几个“演员”提建议。如此一来,“演员”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的好建议结合起来,使表演真正落到实处,使表演更加精彩,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还充分体现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最后,众所周知,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教师传授的还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纵观这个教学片段,老师的寥寥几句话在其中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至于如何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如何去解决问题,这都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进行的,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时刻牢记《新课程标准》给予我们的最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贯彻这些理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现出课程改革后的新气象。

篇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生心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封闭的心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僵化,而开放则易于发展和搞活,师生自由开放的心态可以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机制得以形成,从而显示出生态平衡的生机与活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

学生阅读“文本”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绪化的“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四因素在“对话”的视域中就有可能构成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语境,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这样,鲜活的“对话”才会成为可能。

文本原是“死”的,只有通过读者的读才能“活”起来,阅读是由“潜在的文本”转化为“现实的文本”的关键,并不是先验地客观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由读者自己生成的。记得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课时,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让我难忘。

师:如果我就是孟浩然,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安慰我,为我送别?

生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我会永远记住老朋友。

生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我的朋友遍天下。

生3:桃花潭水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这位同学是无意还是故意。)

师:“尺”已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深厚情谊。

生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片断赏析

师:别忘了我这位朋友,我思念你们呢?

生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我要走了,也许这一走就是生离死别,我却没有离愁别绪,这就是我李白的性格。……

师:下课了,我也要走了。我们成为好朋友了吗?知道该怎样送我吗?

生1:我想改一句诗送给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同学送师情。”

师:改得真精彩。我已经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真情。

生2:老师,祝你一路顺风。

师:谢谢你,谢谢大家。

生3:我想唱《朋友》这首诗为你送行。

师:臧天朔的《朋友》。

生3:对(唱)“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全体学生打着拍子,齐唱。)

生4:我也唱。“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师:我们真的成为好朋友了。

在这样的对话课堂里,我们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育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的心灵对话,是师生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心灵对话是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彰显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关系平等,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从而创生出一种激情撞击后心灵的阔大和开放。有了心灵的体验,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对话,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激情才会穿行其间,汩汩流淌。

“心灵对话”,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心灵对话”创生出一种师生互动,心灵倾听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激情”流淌的自然和奔放。

篇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赏析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及赏析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文鉴赏

3、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

5、江南名楼--黄鹤楼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写什么意思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8、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表达了什么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篇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篇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 “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篇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

篇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作品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24首。。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失。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6)广陵:即扬州。

(7)天际:天边。

⑻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别。

作品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74_24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篇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注释: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唯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1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翻译二]

知心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

在这暮春三月时他要东去扬州。

他乘着一叶小舟影子随碧空而尽,

只见那滚滚长江向天边奔流。

【评点】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李白正游历于汉口一带,恰逢落第而归的孟浩然要东游吴越,李白为之送行。而两位风流潇洒的伟大诗人之间的离别,无疑是一种诗意的离别。李白作为一位浪漫诗人,在写下本诗时自然充满浓郁的畅想。本诗为送别诗的经典名篇。诗人把对友人无限眷恋难舍难离的惜别深情,借孤帆渐渐在碧空消失,唯见长江水在天际流的场景,含蓄生动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余味不尽,给人无限的美感享受。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诗人自然诗兴大发,文思泉涌。友人要走了,还是在曾经共游的胜地分手,诗人心中的惋惜、不舍之情自是不用言说。

次句写明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和友人的去处——扬州。诗人在“三月”前加上“烟花”二字,将送别的环境描绘得诗意十足,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开元盛世的时代气氛。“下扬州”之扬州,更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老朋友要去那繁华的大都市扬州,诗人不禁心生羡慕。

但最妙的还是后两句以景写离情,表现了老朋友离去之后诗人的惆怅。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孤帆远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翘首凝望的诗人才注意到“唯见长江天际流”,足可见他目送时间之长。这两句实写的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这是单纯地写景呢?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还有无限的向往之情,不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寓离情于写景中,以景物写出离愁,是本诗的最大特色。诗人将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文字绮丽,意境优美,为千古丽句。

[赏析]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篇11: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古代众多的送别诗中,此诗堪称是千古绝唱、妇孺皆知的压卷名篇。

本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暮春,写的是时年二十八岁的作者与友人孟浩然的分别。孟浩然儒雅风流,诗名远播。李白在上年秋末北游汝海(今河南临汝),途径襄阳,与孟结识,二人意趣相投,一见如故。“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长李白十二岁的“孟夫子”,成为他仰慕的对象。此诗相传是其与孟浩然在黄鹤楼饮酒赋诗、相与为乐之后,送孟浩然扬帆东下的即兴之作。全诗由两幅画面组成:前两句描绘的是江南烟景;后两句营造的'是江边送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既是叙述,又是写景,也是抒情。叙述,指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故人将去的地方;写景,一是黄鹤楼,二是烟花三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着墨不多的黄鹤楼,因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拥有了无限丰富的意蕴。“骑鹤下扬州”,成为无数诗酒风流、寻仙问道如李白者的梦想。一个地名,寥寥三字,让人幽思遐想,飘然欲举。有人说:“唐人诗用地理者多气象”,此可佐证。第二景之“烟花三月”,更是如诗如画,似梦似幻。但这四字,不只是表明了离别的时间,酿造了离别的氛围,还表达了诗人在最美丽的季节,送别最仰慕的朋友,那种依依不舍的心绪。

诗中的“烟花”二字乃传神之笔,它突出了江南春日的景象,是“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生动写照。“烟”是江南春景的一大特色,更是诗人慧眼的发现和妙手的创造,于是就有了“烟柳”、“烟村”、“烟波”,就有了“烟锁秦楼”,就有了“烟笼十里堤”。

句中的“下扬州”的“下”字,用得很精当,一字承上启下。“下”,顺流而下,自然是从黄鹤楼乘船去扬州,为接下来的“孤帆”句做出铺垫,句意一脉贯通,既简且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境界开阔,令人骋目的画面,历来为人所称道。下游的长江,岸宽水阔,达海连天,成为诗人送别友人的宏伟背景。浩渺之巨,孤帆之微,浑然纳于一处。只此一点,已见李白天纵的才气。

这两句诗,细细推敲,还有更妙之处:从字面看,李白与孟夫子挥手告别,船只离开江岸走了――远了――连船身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帆影――又远了――连帆影也看不到了,唯一能看到的只是流向天际的江水――目逐江水去,思绪似水流。李白一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仍久久不忍离去,一腔离情别绪,已呼之欲出。语言含蓄,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古人论诗,认为诗应当具备三真(艺术的真实):写情宜真,写景宜真,写事宜真,唯真才能传神。这首诗,语言清新,意脉流畅,感情真挚。更重要的是语近情遥,余味无穷。

与作者另外一首《赠汪伦》相比,在艺术上,更胜一筹。

自古送别之作,多为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所笼罩,但此诗既充满青春之气,又饱含真挚之情,实不多见。我们在重温旖旎诗章的同时,仿佛遥隔千年,一睹大诗人的风流文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