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1253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买文具/元、角、分与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买文具/元、角、分与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买文具/元、角、分与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篇1:买文具/元、角、分与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课题 1 教时 一                  1  (1)

学习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用小数表示元、角、分,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揭示课题

创设买文具的情境: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好吗?

板书:买文具

元、角、分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我们还不认识,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和小数交朋友,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朋友呀?

二、讲授新课

1、认知小数。

(1)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2)引导学生观察“书橱”里陈列的文具。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这个“.”是小数点。这个点很重要,举例说明:售货员阿姨粗心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成35.0元呢?

2、小数的读法。

(2)教师范读。

板书: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5)读一读。

三、课堂活动

四、巩固练习新课标第一网

五、作业设计

1、找小数。

2  3.2  0.02  1.00 50  5.0  18.01  0.7  1.11

2、填空。 2元1角=     元     7元5角2分=     元   50元5角=     元   2元5角1分=     元    51元2分=     元   1角5分=     元

学 生 活 动

学生观察橱窗里陈列的文具。

(同桌交流,请个别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3)学生独立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课本2页,同桌互相核对,教师同意结果)

(4)认识这些小数。

(1)学生自己先试试读读。

(3)学生自己读。

(4)读一读。

0.02   0.31   0.50   2.4   10.33   8.05   20.00 4.135

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1、课内作业。(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2、小黑板作业。

板书设计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8角=      元   5分=     元     3元5角=     元。

教学反思

1、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保证。

2、 学生对小数的读法掌握比较好。

存在问题:

1、对于如6元5分=元有困难。

2、应强化小数的十位上有0的表示方法。措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个别指导。

课题 2.  货 比 三 家 教时 一          1  (2)

学习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学习重点:

1、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 理解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通过去文具店买文具认识了小数。但是在买东西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你想知道吗?同学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这些发现你想到了什么?

师小结:我们要货比三家,选择比较便宜的来买。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出示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笑笑遇到了什么问题.我要买文具盒,该去哪个文具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3)比较方法、过程。

通过比较整数部分来判断。(着重)

在小数大小比较中,整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相反就小。

2、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

挑选两个问题解决。

4、说一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点以前的部分谁小谁就小,如果小数点前面的一样大,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

五、作业设计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

4.9元 < 5.1元

学 生 活 动

1、读一读:0.50元  0.02元   1.05元   2.3元    16.25元   6.00元

2、写一写:(1)零点二五  (2)零点零四

3、填一填:(1)1.02元=   元   分      (2)5.50元=   元   角

1)观察插图,说一说有那些文具,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

(4)结果表示:4.9元 < 5.1元

(1)列出各店橡皮的价格:2.63元  2.36元  2.65元

(2)找出2.63、2.36、2.65中最小的数。X  k b1.com

课本第4页的“试一试”。

1、课内作业。(课本第5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2、小黑板作业。

1、在〇里填上“>”、“<”或“=”。

2.65元〇1.88元    3.90元〇3.58元    6.05元〇6.10元

5.30元〇5.3元     7.05元〇7.50元    4.00元〇40.0元

2、计算。

25×5      81÷3      428×4    816÷3

板书设计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

4.9元 < 5.1元

橡皮的价格:2.63元  2.36元  2.65元

结果: 2.65元>2.63元>2.36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学生又的“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教学大小比较的前提。

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已经在不自觉中用了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已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试一试”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6×5            0.48×1          1.6×4

0.4×3            1.2×3            1.4×5

0.7×6            0.16×6          1.5×2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6×3=18 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6×10)×(3×10) 因数6和3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10×10)倍。

(6×100)×(3×10)    因数6扩大100倍,因数3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

(6×10)×(3×1000)  因数6扩大10倍,因数3扩大1000倍,积就扩大( )倍。

3、出示算式:3.6×28

计算,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4、出示算式:“3.6×2.8”指导观察: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 ”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估算方法一: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

方法二:把3.6和2.8分别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左右。

确定范围: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或是9左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点拨转化方向

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猜测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点上小数点。)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3.6                   3.6

×2.8                 ×2.8

2 8 8                 2 8 8

7 2                   7 2

10 0.8               1 0.0 8

( A)                  (B)

方法A: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结果是100.8。

方法B:我也是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中肯定也有两位小数,积是10.08。

突现矛盾:两种算法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学生可以从刚才估计的结果来判断)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看来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我们继续研究。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尝试解释: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引导推理:出示分析推理图,你能看懂虚线框里的意思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

3.6

×2.8

2 8 8

7 2

10 0 8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 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 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 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现在你们知道算法A错在哪里了吗?(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算法A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或是9左右。

(二) 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1、提出问题:根据例题学习的方法,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2.8×1.15 ,再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结合分析图完成。

1.1 5

× 2.8

9 2 0

2 3 0

3.2 2 0

2、交流推理过程: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引导学生表达(结合分析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3.220可以化简吗?根据是什么?

(三) 专项对比,概括方法

1、专项对比:两次探究之后,我们来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8.7              72.9           16.5

×0.9            ×0.04         × 0.6

7 8 3            2 9 16          9 9 0

3、概括方法: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跟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吻合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根据148×23=3404,很快地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2.3=    1.48×2.3=    0.148×23=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2、解决问题

(1)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商品名称 色 拉 油 饼 干 大 米

单价 38.7元/瓶 15.6元/千克 5.8元/千克

数量 2瓶 1.5千克 18.4千克

总价

(2)这是小明的爸爸去某地出差乘出租车的一张发票,显示以下信息:单价1.6元,里程5.5千米,起步价8元/3千米。学生讨论算法,尝试计算。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    )×(    )=0.48

四、全课总结

学生畅谈学习的感想,并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练习设计:

1、先说说下面各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列竖式计算。

3.46×1.2           1.8×4.2               10.2×2.5

2、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6千米。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3、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有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丽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3千米/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3.6

×2.8

2 8 8

7 2

10 0 8

篇3:国标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P100-10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索

(一)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情境引入,借助长度单位认识小数

创设情境:晓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5/10米?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1米的纸片,演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引导学生说出1分米,师板书)所以5分米就是这样的5份,也就是5/10米;4分米就是这样的4份,也就是4/10米。

介绍:(边板书)5/10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0.5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2、练一练: P101/1、

(指1米的纸条)3分米是哪一段长度?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你还能照样子找一找、填一填吗?请你完成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填写,汇报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填?

3、比较:

仔细观察这些数量,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4、一位小数的读写

谁来把写成的小数读一读?同学们都会读了,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小圆点的位置及写法)

5、P101/3

这里的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先写出分数,再写出相应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反馈。(预设:鼓励学生一图两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涂色和没涂色的部分都能用分数和相应的小数表示。)

(二)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和晓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橡皮:6角

圆珠笔 :1元2角    笔记本:3元5角)

1、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板书:1元2角           1.2元    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           3.5元    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2、过渡:;两人逛的有点饿了就买了一些点心。P101/2

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师板书,学生读一读。

3、分类:读一读这四个小数,如果要把这四个小数分一分类,你觉得应该怎么分?为什么?

(三)认识小数的组成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小数,关于小数,还有好多知识,你想知道吗?让我们请教书本吧,大家读一读P100最后一段。

2、交流自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师板书小数各部分名称,并选择一个小数说说它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

3、为了奖励小朋友今天的表现,老师准备了一些肯德基的优惠券,你们想得到吗?你能读出优惠券上的小数,并说出它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它就属于你了!

三、拓展延伸

实际上,小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处处可以用到,只要你有双数学的眼睛。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身边的小数。(自由发言)

1、直线上也有小数。完成P101/4、

这条直线上的小数你会读吗?为什么这个点上的小数是0.1?那1后面两格为什么是1.2呢?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明这样填的理由。

引申:如果这条直线继续延伸,你觉得还会出现哪些小数?

补充选择练习。

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的数朋友--小数,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观察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3、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你知道吗?最早开始研究小数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请大家在明天的电脑课上上网搜索关于刘徽研究小数的信息,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篇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104~105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出现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题着重解决两个一位小数相加和两个一位小数相减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加法计算问题时,口算方法是学生容易想到的,是学生里竖式计算算理的基础;竖式计算则需要多一点的指导。到解决减法问题时,重点放在竖式的计算上,难点是差的整数部分是0,要指导学生正确写出得数。教材没有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只是强调让学生从小数的含义来思考,这样能促进学生加身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作业中学生错得蛮多的一道题)

□<2.9<□     □<13.4<□   □>10.6>□   □>0.9>□

这些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读题后找出关键词:相邻、整数

分别请学生说说答案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信息,看清楚四样东西的单价:

馒头0.5元    豆浆0.7元    馄饨1.8元   面条2.4元

把这几样食品的价钱分别用几元几角来说说,认识到整数部分表示的是几元,小数部分表示的是几角

2、如果你为自己选两样,当成自己的早餐,你会怎么选?

(馒头和豆浆)

怎么算呢?

0.5+0.7

学生自己尝试用竖式计算,交流算法。

注意结合学生的讲解,加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比较。认识到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而小数加的时候是先加小数部分,它们其实都是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要进到整数部分。

相同位数对齐,小数在做加的时候,主要是把小数点对齐。

如果你和妈妈一起去吃早饭,你会怎么选?会算吗?

大家做在自备本上。交流。

3、如果要你根据这些信息,提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你会吗?

比如(1)面条比馄饨贵多少钱?

列式并竖式计算:2.4-1.8

讲解时注意讲明白:整数减法的高位如果是0,是没有必要写的;但小数减法减得的整数部分是0,一定要写。

除了比便宜或贵的问题要用减法解决,有没有别的问题也要用减法解决呢?

比如:拿5元去付钱,买馄饨和面条,要找回多少钱?

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注意,此时的5元,为了计算的方便,可以写成5.0元

(竖式略)

方法一:5.0-4.2=0.8元

方法二:5.0-1.8=3.2元,3.2-2.4=0.8元

那如果把找得的0.8元,继续买东西,可以买什么?

买馒头:0.8-0.5=0.3元

买豆浆:0.8-0.8=0元。注意,此时只要写0元,不要写成0.0元

三、练习巩固

1、完成书上第1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校对。

2、读懂信息:竹竿全长4.6米,露出水面部分长1.2米,水深多少米?

学生想明白这根竹竿分成了怎样的两部分,再解答。

3、让学生先看图说说这四种花的单价:玫瑰每枝2.2元,满天星每枝0.3元,康乃馨每枝0.6元,月季每枝0.8元

问(1)小芳买了2枝玫瑰,要付多少钱?

可能会有学生想到的是乘法,指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我们现在还不会,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2)一枝玫瑰比一枝月季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在得数比1大的算式后面的□里画“√“。

0.6+0.6□         0.1+0.8□        1.1+0.3□

0.9-0.3□         2.2-1.1□        2.5-0.9□

5、布置作业:

p.105第2题,用竖式计算。

课后小记:

在计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觉得非常的简单,更愿意用口算。

学生的作业基本都是当堂完成,质量好。看来这部分内容还是蛮简单的。

买文具元、角、分与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篇5:十一、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1

复习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习过程:

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练习指导

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全课总结

作业

P109.4、6、7

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习2

复习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过程:

一、认数

1、回忆在“认数”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课堂练习

⑴回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要求熟记。

⑵读数:3245       3045     3005     3050     10000     3500

要求:读出上面各数。说出读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⑶写数:五千四百一十三

四千零七十

八千零六

一万

二百三十

九千九百

要求:写出上面各数。说出写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⑷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上面第⑵中各数的大小,并能说出比较方法。

3、练习指导:P108.2

指导看图,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组织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第2小题的?

二、千克和克

1、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

名称、实际重量、进率。

2、P108.3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问: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1、练习册上相关内容。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与复习3

复习内容:24时记时法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引导梳理知识

1、在“24时记时法”中你学会哪些内容?

2、你在这一单元中哪些内容学得最好?有什么学习经验或学习中要注意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组织复习

1、时间的转换

⑴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上午6:20         上午9:30

中午12:00        下午1:40

晚上7:50         晚上11:25

⑵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6:40              15:40

12:00             24:00

20:40             17:30

⑶指名学生口述转换的方法。

2、P108.1

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独立完成,组织评讲。

归纳总结。

二、课堂练习

1、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

2、一家快餐店5:30营业,23:00结束一天的营业,求这家快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

3、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1:30,13:30--18:00,求这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4、一列火车7:15从南京开出,8:10到达镇江,8:21分再从镇江开往常州,你能算出这列火车从南京到镇江的运行时间和这列火车在镇江的停靠时间吗?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作业

补充题目(包括时间的转换和有关时间知识的应用题)

整理与复习4

复习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习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 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习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2、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整理与复习5

复习内容: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学过的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110.9

⑴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指导学生从正面依次观察六幅图,说出看到的图案。

⑵再要求从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⑶按课本中的要求练习。

⑷组织讨论交流。

⑸拓展:按教师要求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案。

2、P110.13

⑴引导看图,了解图中每一份所用的分数。

⑵引导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⑶指导思考。

⑷组织交流。

⑸教师小结。

3、P112.15

⑴指导理解题目意义,分小组活动。

⑵组织讨论题中第⑶⑷问。

⑶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整理与复习6

复习内容:加和减(含应用题)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复习过程: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指导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5、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6、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7、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篇6:位置与方向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生: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总面积……生: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比如故宫、颐和园、万里长城……生: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大的活动中心,每天要接待上万名游客……师:同学们查到的资料可真丰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天安门广场是我们首都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几乎所有的游客到了北京都要来这里看看。你们瞧(出示天安门广场情境图),这里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天安门城楼、故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你们去过这里吗?那我们请去过的同学当一次小小导游员,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建筑的具体位置。生:这里是国旗,从这儿向上走就到了天安门城楼,再向上就到了故宫……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在人民大会堂,向右走就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再向右走就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生:欢迎来到天安门广场,这是著名的天安门城楼,北面是故宫,南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向南是毛主席纪念堂……现在开始自由活动,活动完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集合。师:这三位小导游介绍的各有特点,都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集合了吗?谁愿意上来指指?学生指的位置不同。师: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们弄错了?生:不是弄错了,是所处的方向不同。师:那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表示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哪一面呢?生: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北面。师:“北”这可是个新名词,你们听说过吗?“北”是表示什么的?和北一样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生:东、南、西、北。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方向:东南西北。谁来写课题?指名学生板演。师:你怎么知道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北边呢?生:从地图上知道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出示标志。)师:人民大会堂在广场的哪面?毛主席纪念堂在国旗的哪面?你还知道什么了?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东面。生:国旗在天安门城楼的南面。生:故宫在广场的北面……师:其实东南西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遇到,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词语和东南西北有关呢?生:太阳从东方升起。生:冬天要刮西北风。生:我家住在半坡东街……师:看来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辨别方向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出教室到外面去看一看,找找方向。找方向时我们同样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活动中着重解决以下内容。1、你们小组首先找到了哪一个方向,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2、怎样根据这一个方向来判断其他三个方向?3、站在操场中间,看看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二、探究新知1、认识具体情境中的方向。教师带领学生去户外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找方向。师: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到你们各个小组合作的都非常默契,你们找到方向了吗?你们首先找到了哪个方向?生:我们首先找到了东方,是根据太阳找到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师:你们这么快就找到方向了,真聪明。请你们组拿着标志牌站到操场东面的圆圈里。

生:我们首先找到了北方,是根据指南针找到的。指南针指针所指的方向是北。(同学观察指南针。)师:那就请你们组拿着标志牌站在操场北面的圆圈里。生:我们首先找到了西方,是根据影子找到的。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在西方……师:现在我们站在操场的中间,用手指一指东南西北,你有什么感受?生:东南西北各占一方。生:东西相对,南北相对。生:面对东方,向右旋转,分别是东南西北……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你们组商量一下东南西北各站一人。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面朝东方,如果知道了东方,怎样辨认其他三个方向呢?生:我们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过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同学回忆儿歌。)师:现在我们一起面朝北方,如果知道了北方,怎样辨别其他三个方向?生: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师:如果我们面朝其他方向,又该怎样辨认呢?师:现在你认准方向了吗?那好,老师考考你。先绕着我跑一圈,再指指方向。全体同学将身体转向东方。右手食指指向南方。向北走15步。师:同学们认得可真准。现在请同学们再向远看看,我们操场的各个方向都有些什么?生:操场的东面是游乐园。生:幼儿楼在操场的北面。生:我们的西面有护城河……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建筑,你们喜欢他们吗?那我们想办法把他们画下来,好吗?师:我们准备回教室。想一想,我们从水房那边回教室,该怎么走?教师带领学生又回到教室。2、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坐在教室里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你站在操场的中间,操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生:操场的东面是游乐场,操场的西面是花池,操场的北面是幼儿楼,操场的南面是艺术楼。师: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你能把你刚才想到的作成校园的示意图吗?教师给学生发示意图纸,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出现多种画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几种画法一样吗?生:不一样,有的上面为东,有的上面为北。生:一样,无论怎样画,操场的北面都是幼儿楼……师:同学们画的都非常正确。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便于观察,利于操作,我们画图时都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那现在,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将手中的地图变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形式呢?学生将示意图旋转。3、认识其他情境中的方向。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那如果我们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你还有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组里的同学。学生汇报:组1:看树叶,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面。(观察大树。)组2:看年轮,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南面。(出示木桩教具。)组3:看标志,道路上会有指示方向的标志……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真了不起。其实,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我们细细观察,多多去想,都可以加以利用。

篇7:认识几分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吴永莲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第64~65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分数的过程,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应用分数来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后,每份的物体用分数表示时,避免整数表示的干扰

课前准备:老师:课件。

学生:桃片8个、红豆20粒、12根小棒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活跃气氛

今天,吴老师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感到非常高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用你们的耳朵认真倾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用你们的大脑积极思考,用你们的小手灵活操作,同时用你们丰富、完整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出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坚信我们一定能成为好朋友。

二、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1、复习一个物体的

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大家还记得分数这位老朋友吗?

瞧!这个圆被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分数来表示吗?

谁知道  表示的意义。(板书:把一个物体   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

还能表示什么,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认识几分之一。(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2、教学一个整体的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个猴子下山的故事。

一天,猴妈妈带着猴宝宝们下山去玩。到了山下,猴宝宝们高兴极了,它们欢呼着,跳跃着,有的竟然在草地上打起滚来。不一会儿,他们就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猴妈妈看着很心疼,给孩子们端来一盘可口的水果,你们猜猜是什么?[课件1]:出示第64页的例题图。

(2)你们猜猜猴妈妈会怎么分这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候分到1个桃)

[课件2]演示分桃的过程

(1)、先把这4个桃子看成什么?怎么才能表示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

(2)、要把这4个桃子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4份,出示分隔线)

(3)、 每只小猴子分到几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到1个桃子,这1个桃子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出示:每只小猴分到这盘桃的)

提问:谁再来说说,这里的是怎样得到的?(个人说,同桌互说)

(3)问:如果猴妈妈把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得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指名说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配合用[课件3]演示

(指出:在图上用画虚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

3、比较,突出分数的意义

讨论:

⑴ 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把4个桃子平均分,是用表示的,现在把8个桃平均分,为什么还用表示呢?

⑵ 从这里可以看出,用分数表示与桃子的总个数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⑶ 你知道与什么有关系吗?(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系)

小结: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与这个整体里桃子的总个数没有关系,只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有关系,所以我们在用分数表示时只看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用表示

4、对比,突出单位“1”不同

比较: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和以前学的几分之一 有什么区别?

(板书:一些     看成一个整体)

5、迁移到一个整体的1/2

(1)如果猴妈妈把这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会怎样分呢?

[课件4] 图:2只小猴、猴妈妈、一盘桃(4个桃)

文字:猴妈妈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先用信封里的桃子分一分,再与同桌交流想法。

同桌讨论后,指名汇报想法、教师演示,集体交流。

追问:如果猴妈妈把8个桃平均分给两只猴,每只小猴会得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20个桃平均分呢?(估计学生已能抢答。)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几分之一表示的意义,齐读板书: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三、闯关游戏(每关顺利通过,就可赢得一张可爱的笑脸)

猴妈妈看见大家表现的这么出色,非常高兴,为大家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你们愿意参加吗?

1、[课件]出示第一关:想想做做1

(1)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的?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

(2)集体交流时,教师小结: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时,先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写几,再看取了一份,分子就写1。

2、[课件]出示第二关:图下面的分数写的对吗?为什么?

同桌先讨论,然后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重点说说第二个分数写错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课件]出示第三关:(想想做做3 )

(1)生独立完成,要求先分再涂。

(2)指名汇报第一小题的结果:先把3朵花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涂其中的一份 。(课件演示完整过程)

强调:涂任意一份都可以。

(3)共同交流想想做做3的第2、3、4小题(课件演示过程)

4、[课件]出示第四关(拓展练习:拿小棒游戏。)

有12个小棒,你能拿出这个整体的 ?

(1)要求:三人小组合作完成,边动手操作,边讨论想法,同时把讨论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3)、引导小结:同样的一捆小棒平均分得份数不同,就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四、总结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及方法)

师引导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几分之一, 知道不仅一个物体,一些物体 也能看成1个整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那么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五、拓展延伸

1、师:分数啊,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其实,我们班级里也悄悄地躲着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能找到它们吗?(联系教室里的门、窗、同学的人数等)如:把我们班的同学平均分成8组,每个小组的人数就是全班人数的1/8。

2、让学生用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描述身边熟悉的事。

3、不仅教室里有分数娃娃,生活中更多的分数在等待大家去发现呢?回家找一找,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结束语: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而且能用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愿每一位同学都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 ,去不断探索数学王国里无穷的奥妙。

附: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个  物体  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一些                      取其中的一份

篇8: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三、千克和克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 33--35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练习四

教学内容:P36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

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

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

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交流讨论。

7、全课总结。

称一称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  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

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

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

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练习课

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的系统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出物品或人的重量。

二、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

1、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30千克      300千克        30克       300克

2、一本数学书大约重

20克        120克          20千克     120千克

3、一头猪大约重

3克         120克          3千克      120千克

4、一只鸡蛋大约重

6克         60克           6千克      60千克

三、填空

1、填空

4千克=(  )克         8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3900克>(  )千克

2、比大小

109克○100克                 5千克○500克

1200克○2千克                6000克+200克○7千克

9千克-1千克○8000克        7500克-500克○6000克+500克

3、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块手表重100(  )

一只塑料袋能装3(  )的物品。

一本词典重大约500(  )。

一头大象约重4000(  )。

四、解决问题

1、  每千克苹果3元,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钱?36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2、  1袋冰糖重100g,几袋这样的冰糖重1kg?

3、水果超市原来有西瓜3400千克,卖出3000千克后,又运来5000千克,现在有西瓜多少千克?

4、瓶重多少克?

5、每根香蕉的重量都相等,每个橘子的重量也都相等,一个橘子是85克。

一根香蕉重多少克?一个菠萝重多少克?

再利用两课时时间完成单元检测和评讲。

篇9:平移和旋转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24~26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 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65.4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⑴想想做做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理由。

⑵想想做做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⑶想想做做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 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平移

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篇10:认识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74页~第7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面积的表象,感悟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画画。瞧老师能很快地画出我的左手手掌来。

(师用笔很快地顺着自己手掌画出图形来)

师边画边说:像这样老师就能画出自已手掌平面图形来。你能用这种方法画出自己左手手掌的平面图形来吗?

(学生动手画)

2、师:把一名学生画的贴在黑板上(自已手掌图形的旁边)

3、师:这两个平面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大一小)

4、师:对,这两个平面图形一大一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就可以说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第2个图形的面积小。

二、面积的含义:

1、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好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平面图形。比如说我们数学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大家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啊?(长方形)那么这个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大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师:大家再来看一看你们课桌的表面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

(也是一个长方形)

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

你这下再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表现,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摸课桌面)

你感觉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课桌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3、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例说一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偏小)、梯形(偏大)的纸片,它们的面积在哪里?

(先指出,再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要请三名同学上黑板给这三个图形涂色,注意每一名同学只能任意选一个图形涂色。涂色要均匀,涂的最快的哪名同学老师有奖品奖励给他。

(学生涂色)

2、师问涂色涂得最快的那名学生:拿到奖品高兴吗?(高兴)

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图形涂色吗?

师问涂色涂得最慢的那名学生:你对自己涂的最慢有什么话要说?

3、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主要是靠什么来比较的?

(靠眼睛看)

我们把靠眼睁看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板书:观察法)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观察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没有观察法不适用的时候?

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比如下面这两个图形,用观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准确的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呢?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      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4、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轻松一下。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可惜它们都藏起来看不见了。但是1号图形告诉我们说:我有8个小正方形。2号图形说:我有18个小正方形。你们猜猜看,几号图形的面积大?

(展示验证)

从这个小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巩固练习

1、“想相做做”第2题

师:(电脑显示中国地图)瞧,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国家。大家知道我们在哪个省吗?老师从这个地图上描出了4个省、哪个省的面积?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做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运动场是一个长方形,草坪也是一个长方形,它们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观察法

比较面积          重叠法

大小的方法        用指定的长方形量

用方格纸量

篇11:轴对称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二           1  (7)

学  习

目  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  习

重  点 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纸,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平面图形。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12页的下半页部分)

5、看一看,说一说。

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

出示图形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2、课文第14野“试一试”的第1、2和3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14页“试一试”的第4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学 生 活 动

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折纸。

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说说折纸后自己的发现。

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分内容。

除琴外,其他都是对称图形,因为琴把上4个把儿不对称。所以不能算是对称图形。

(2)判断并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图 形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已经初步了解了如何在剪纸的过程中利用对折剪纸。

课题 镜子中的数学 教时 二      1  (8)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和具体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镜面对称的特征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 “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试一试。

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第2题:

2、实践活动。

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四、作业设计

1、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再画出另一半。

学 生 活 动

(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1题:(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试一试。

把镜子所放的位置画出来。

说一说,这条线是什么。

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

《猴子捞月》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正个图形。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学生兴趣非常之浓,究竟原因是因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12: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102~103

教材简析:教材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寻找比较方法提供背景支撑;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有实际意义的,更好地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教材先通过例题教学整数部分都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通过“试一试”比较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和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没有总结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目的还是强调要学生借助自己的经验和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来比较大小,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探索与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应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一节数学课上,我们认识了小数,在作业中发现大家有如下的错误:

1、零点几对应的分数是十分之几。

2、在一根数轴上写小数:0~1之间的是0.(  ),1~2之间的是1.(  ),2~3之间的是2.(  ),……

3、把一定数量的钱写成小数的时候先要看究竟有多少钱要清楚。

二、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1、天热了,大家开始吃冷饮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冷饮名称及价格。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略,选写8 个)

问:这么多的冷饮中,哪一种是最贵的呢?

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时候先要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比较大。

继续找第二贵、第三贵的冷饮价格,说说比较方法

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当整数部分一样大的时候,就要比小数部分。

把剩余的价格继续从高到低排一排。同桌互相说说比的方法。

2、指出: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小数的大小比较。

三、练习巩固:

1、看懂两把尺的单位:cm,分别说说这两条带子的长度(单位:厘米)

读茄子老师的话:两种颜色的彩带各长多少分米?

请大家把刚才得到的几厘米改写成用小数表示、单位为分米的结果。

比一比这两个小数的大小。

2、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提醒:写出的是“小数”

分别请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写出了哪几个小数。

3、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指导学生看懂“1.1”

4、对应数轴,说说小数比较的方法或理由。

5、比较每组小数的大小

0.5○0.7        1.4○0.4       3.3○3.2

0.8○0.6        6.5○5.6       0.1○1.1

6、三只青蛙跳远比赛成绩如下:(表略)

为了表述的方便,分别给三只青蛙起名字:小花、大嘴、大眼

说说谁跳得最远?谁第二?谁第三?

说说判断的理由。

把题目改成:三只青蛙比谁先跳到目的地,同样长的路,分别用了0.9分、0.8分、1.1分

说说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为什么?

指出:有的时候我们要比大,有的时候要比小,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选择。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后小记:

这一课,我感觉学生学得非常的轻松,学习内容蛮简单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