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ugh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早行,早行王观,早行的意思,早行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早行,早行王观,早行的意思,早行赏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早行,早行王观,早行的意思,早行赏析

篇1:早行,早行王观,早行的意思,早行赏析

早行,早行王观,早行的意思,早行赏析 -诗词大全

早行

村店烟火动,渔家灯烛幽。趋名与趋利,行役几时休。

篇2:早行唐诗

刘驾

马上续残梦,

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

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

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

溪边人已耕。

刘驾诗鉴赏

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目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作为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刘驾对农民艰辛的生活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如《反贾客乐》,说贾客四处奔波辛勤 已极,而农民却羡慕他们,因为农夫更劳辛。《桑妇》写农妇因春蚕未老,桑叶已尽,只好起早,赶往远处采摘 。等等。这首诗虽然写早行,但是,在 着力渲染出早行时的苍茫气氛以及早行者悲苦情怀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开辟出新的意境,以早行者的苦衬托出农人更苦。从而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厚。这既显示出诗人谋篇布局的匠心,也显示出此诗与闲适的田园诗异趣。

篇3:《蝶恋花·早行》赏析

朝代:宋代

原文: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车历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难相应。

译文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注释

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阑干:横斜貌。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赏析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 “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 “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 “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 “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句解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

曹操《短歌行》诗里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辛弃疾《西江月》词里写“明月别枝惊鹊。”中国古代绘画中也常有乌鹊明月之境。周邦彦词,长于翻新出奇。一句“月皎惊乌栖不定”,自足与曹孟德、辛弃疾鼎足而三。阒静之夜,空无一物,唯有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当空高照,这明月光耀得触目惊心,以至于枝头的乌鹊惊魂落魄,飞栖不定。轣辘,即辘轳。因“轳”字是平声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辘”。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漏是沙漏,或者水漏,古人用以计时。更漏将残,是说夜色将尽。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唤起,是说闺中人被唤醒了。美人的双眸,自是清亮之极。炯炯,是明亮的样子。周邦彦这里是用《楚辞》严忌《哀时命》诗“夜炯炯而不寐,怀隐忧而厉兹”的语典。之所以“炯炯”,乃是因为当事人有一腔心事,长夜难眠。泪花落枕,当是梦中啼哭之故。红棉,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不知闺中人梦见了什么伤心事,梦中流泪,竟湿透了枕头。“冷”字包含三重意思:一是枕头为泪水湿透而冷;二是时间上后半夜最冷;三是点明闺中人独眠,感觉冷。至于闺中人被什么唤醒——是被惊乌唤醒?还是被所梦见之事惊醒?便全都交给读者意会了。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手惜别之时,但见霜风吹动鬓影。徊徨,就是徘徊、彷徨。情人之间的离别总是难舍难分,反复叮咛之语总是令人听来生愁。霜风鬓影,刻画出一副单薄酸楚的样子。这三句是回想当初分别景象。忆起心上人,脑海里浮现的是离别之时良人酸楚模样。想起当时伤心惜别之语,怎不教人泪下呢?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阑干”,是纵横的意思。唐人刘方平《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醒来之后,闺中人再也无法入睡。夜色将残,举目所见,唯有北斗七星。天将亮了,鸡鸣不已。梦中之人,远在他方。良人宿处,当亦如此地鸡鸣不已吧。然而,终究只有我(闺中人)独自楼上凝望,独自感受风露的寒冷。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生平

周邦彦神宗时为太学生,因歌颂新法被擢为太学正,累官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晚年与蔡京同党刘昺(注 此字上日下丙 音bǐng) 过从甚密名节有污。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但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其中《汴都赋》为成名之作,长7000字,流传至今。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了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起来,将上阕的追忆恋爱与下阕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娇两种境界进行了比较,感受追忆两个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调: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长。另如长调〔花犯〕“粉墙低”,跳跃曲折,照应、收放、开合,十分讲究;〔过秦楼〕“水浴清蟾”,将时间、地点、人物、感情变换数次,构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发展的脉络;〔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今存《片玉词》10卷,《彊邨丛书》本;另有《清真集》2卷,集外词1卷,《四印斋所刻词》本。

周邦彦名字取自《诗经》的《国风·郑风·羔裘》“邦之彦兮”,译为国家有才华的人。王国维《人间词话》称:“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可见其也是一位很有才学的人。

篇4:早行 黄庭坚 赏析

此诗作于熙宁元年山谷赴叶县途中,是山谷早年的作品,描写了秋日早起赶路的情形。前三句渲染早行的孤清寥落。“惊”、“单”字,把远行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辔湿”两句,既写出了秋日清晨的清冷,也衬出旅人旅途的孤寂。“秋阳”两句笔锋一转,基调又趋光明,“弄”字、“吐”字,很是新警。全诗写得颇有唐人意象。

个人资料: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推荐:

跋子瞻和陶诗 赏析

宿广惠寺 黄庭坚

早行,早行王观,早行的意思,早行赏析

篇5:《蝶恋花·早行》赏析

蝶恋花·早行

宋代: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蝶恋花·早行》译文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蝶恋花·早行》注释

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阑干:横斜貌。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蝶恋花·早行》赏析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蝶恋花·早行》句解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

曹操《短歌行》诗里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辛弃疾《西江月》词里写“明月别枝惊鹊。”中国古代绘画中也常有乌鹊明月之境。周邦彦词,长于翻新出奇。一句“月皎惊乌栖不定”,自足与曹孟德、辛弃疾鼎足而三。阒静之夜,空无一物,唯有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当空高照,这明月光耀得触目惊心,以至于枝头的乌鹊惊魂落魄,飞栖不定。轣辘,即辘轳。因“轳”字是平声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辘”。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漏是沙漏,或者水漏,古人用以计时。更漏将残,是说夜色将尽。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唤起,是说闺中人被唤醒了。美人的双眸,自是清亮之极。炯炯,是明亮的样子。周邦彦这里是用《楚辞》严忌《哀时命》诗“夜炯炯而不寐,怀隐忧而厉兹”的语典。之所以“炯炯”,乃是因为当事人有一腔心事,长夜难眠。泪花落枕,当是梦中啼哭之故。红棉,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不知闺中人梦见了什么伤心事,梦中流泪,竟湿透了枕头。“冷”字包含三重意思:一是枕头为泪水湿透而冷;二是时间上后半夜最冷;三是点明闺中人独眠,感觉冷。至于闺中人被什么唤醒——是被惊乌唤醒?还是被所梦见之事惊醒?便全都交给读者意会了。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手惜别之时,但见霜风吹动鬓影。徊徨,就是徘徊、彷徨。情人之间的离别总是难舍难分,反复叮咛之语总是令人听来生愁。霜风鬓影,刻画出一副单薄酸楚的样子。这三句是回想当初分别景象。忆起心上人,脑海里浮现的是离别之时良人酸楚模样。想起当时伤心惜别之语,怎不教人泪下呢?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阑干”,是纵横的意思。唐人刘方平《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醒来之后,闺中人再也无法入睡。夜色将残,举目所见,唯有北斗七星。天将亮了,鸡鸣不已。梦中之人,远在他方。良人宿处,当亦如此地鸡鸣不已吧。然而,终究只有我(闺中人)独自楼上凝望,独自感受风露的寒冷。

《蝶恋花·早行》的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篇6: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残月朦胧,远行的马车铃儿发出了冰冷的声音与茅店中传出的鸡鸣声编制成了一曲哀歌。

行人的足迹印那在板桥的白霜上,走向洒满落叶的山路上那细碎的声音是哪位游子心中的哭泣声吧?

枳子花影明灭于驿站外,微风将花的幽香卷起。

昨夜梦里家乡回塘中凫雁在嬉戏……

风停,香散,梦仍存。

初三:黎离

篇7:早行初一作文

早行初一作文

今日同样是走在上学的路上,然额却感到异常豁亮。

近日天气骤然转冷,我从不相信天气预报,自然不会在头天晚上预料到今日会使我如此痛苦。这风儿倒不像济南吹来的,反而使我的心像孤零零的小舟沉浸在大海里,动荡不安、无路可循。

单薄的衣裳像是张开了大嘴,和还未升起的太阳咒骂着。刺骨的寒风掐得我耳根子生疼,脚虽使足了劲儿蹬着若闭上眼,根本不知道脚在何处。随着落叶的伴舞,风儿无力的在我耳边吟着小诗……正沉醉于这早行幽径送与我的'享受中,不久便被一声金属碰撞所惊醒。这音为何如此熟悉,却又有一丝惶恐和厌烦涌上心头。似金盆落地,如月盘降世。真若如此,我便不敢放眼相望了,就暗自猜测罢了。困倦的眼睛逼迫着我,这假若是在家里,我恐怕早就入睡得不省人事了,到也就不怪罪它了,索性打个盹罢了,我的自行车应该不会随意出卖我。平时我若走在这小道上,定然神清气爽,然而今日的空气像个隐形的杀手,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是我像是投入母亲怀抱一般,安适得就要与它坠入这无限的沉思。

这般思绪一贯是不好被打断的,尽管这如死去的沉寂是我在其境界里感觉不到什么,但这比亲受其痛要好得多。活人总是觉得自己死了之后便可以摆脱一切,也许那只是对于直接感觉的极限有一点束缚罢了。

我,就像个死人,正安然地趴在结了冰的水坑的小土路边上……竟没想到,冬天怎会如此亲近我。

比起寒风凛冽,我更青睐于躁动的、火热的夏。

篇8:情诗——《蝶恋花·早行》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篇9:情诗——《蝶恋花·早行》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这女人由谁唤起?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王世贞在《艺苑危言》中说这两句:“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徊徨”,也就是徘徊。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本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强焕说周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王国维说他“言情体物,穷极工巧”,这些,都是有得之言,切中要害。

《蝶恋花·早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精通音律,妙解音律,能自度曲,词律细密,在大晟府审古乐,制新调,对词乐的提高和发展有一定贡献。词风浑厚和雅,富艳精工,极铺陈之能事,为北宋婉约词之集大成者,在词史上有深远影响。词集名《清真集》,又称《片玉词》。

篇10:早行阅读答案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苏 轼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续残梦”“不知”状写诗人昏昏沉沉,浑然不察朝阳升起的情态,突出了出行之早。

B. 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早行时所见清幽之景:高耸乱山、淡淡落月。

C. 尾联“眷眷”一词将诗人今日故地再游时那种依恋不舍、极为喜爱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

D. 全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实相生,充满了生活情趣。

15. 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手法:对比,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感情:①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愧疚,旨在表达诗人对其生活的向往。②表现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今日故地再游”说法错误,应为“他日旧地再游”。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手法技巧和思想情感能力答题时,先指出诗句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手法技巧手法了什么思想情感。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仔细阅读诗歌颈联“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这是运用对比手法说自己整日劳碌,切对这种奔波劳碌的仕途生活感到烦厌,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感到愧疚,其实是在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对老僧安静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抓住颈联中“奔走”和“安闲”很容得出是诗人是运用对比手法,再结合“烦”“愧”两个字,很容易得出本联抒发了诗人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对老僧安静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篇11:早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

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21.本诗颔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的特征。(2分)

2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1.(2分)

比喻朦胧

每空1分。第二空意思相近即可。

22.(5分)

①首联写出发之早,突出“认未真”;

②颔联承接次句“认未真”,以“云似雪”、“树如人”写早行者的错觉;

③颈联移步换景,从时间的推移中转写途中景物“认渐真”;

④尾联再写“早认真”,流露出惯于早行者的感慨。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篇12:早行阅读答案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 早行 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阅读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 行 之 早 。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 露侵驼褐 ,以至于感到 晓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结合诗句,意思对即可)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手法1分,效果2分)

二:

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①首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答: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 早 字。

②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答: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 早 ,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③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赏析:

这首《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此诗写早行情景,意境高远。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 《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张良臣《雪窗小集》里有首《晓行》诗,也选入《诗家鼎脔》卷上,跟这首诗大同小异: 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磐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引了李元膺的一首诗,跟这首只差两个字: 露 作 雾 , 分 作 野 。

《梅磵诗话》卷下: 早行诗,前辈多佳作。近世如杨万里诗: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关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刘应时诗云: 登舆睡思尚昏昏,斗柄衔山月在门。鸡犬未鸣潮半落,草虫声在豆花村。 三诗意皆高远。 所引刘诗与这里所选的《早行》诗意境也有相仿之处。

第一句,不说 鸡唱 ,不说 晨起 ,不说 开门 ,不说 整车 或 动征铎 ,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 行得特别早 ,既不是用 未五更 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 流萤 、 栖禽 、 渔灯 、 戍火 、 残月 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 ,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 露侵驼褐 ,以至于感到 晓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 月 而写 星斗 。 星斗阑干分外明 ,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 ,纵横貌。古人往往用 阑干 形容星斗,如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之类。月明则星稀, 星斗阑干 ,而且 分外明 ,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 晦日 )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 星斗 自然就 阑干 、就 明 ,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 明 是为了写 暗 。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 分外 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 分外 明。

第三句 寂寞小桥和梦过 ,可以说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以梦与 寂寞小桥 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 徒步 。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 寂寞小桥 竟敢 和梦过 ,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 味 也不难寻。过 小桥 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 早 ,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 寒 ,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 驼褐 。睁眼一看, 星斗阑干分外明 ,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 小 桥,桥外是 稻 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 小 桥和 稻 田,当然是看见的。而 稻田深处草虫鸣 ,则是 和梦 过 小桥 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 桥 一样, 草虫 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 稻田深处 ,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 寂寞小桥和梦过 ,静中有动; 稻田深处草虫鸣 ,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 和梦 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 寂寞 。 寂寞 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 无人 而引起的孤独感。而 无人 ,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 早 。 寂寞 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 无声 而引起的寂寥感。而 无声 ,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 早 ,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 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 要 早 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 早行 (甚至可以说是 夜行 )图。读者通过 通感 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