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s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数学九年级下教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数学九年级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数学九年级下试题
一、 选择 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20xx湖北襄阳中考)△AB C为⊙O的内接三角形,若AOC=160,则ABC的度数是( )
A.80 B.160 C.100 D.80或100
2. (20xx 浙江台州中考)如图所示,点A,B,C是⊙O上三点,AOC=130 ,则ABC等于( )
A.50 B.60 C.65 D.70
3. 下 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有( )
①圆的对称轴是直径;
②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
③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都相等;
④半径相等的两个半圆是等弧。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4. (20xx江苏苏州中考)如图所示,已知BD是⊙O直径,点A,C在⊙O上,弧AB =弧BC,AOB=60,则BDC的度数是( )
A.20 B.25 C.30 D.40
5.如图,在⊙ 中,直径 垂直弦 于点 ,连接 ,已知⊙ 的半径为2, ,则 的大小为( )
A. B. C. D.
6.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于点E,CDB=30,⊙O的半径为 ,则弦CD的长为( )
A. B.3 C. D.9
7.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5,点O到弦AB的距离为3,则⊙O上到弦AB所在直线的距离为2的点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8. 如图,在Rt△ABC中,ACB=90,AC=6,AB=1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以AC为直径作⊙O,设线段CD的中点为P,则点P与⊙O的位置关系是( )
A.点P在⊙O内 B.点P在⊙O上
C.点P在⊙O外 D.无法确定
9. 圆锥的底面圆的周长是4 cm,母线长是6 cm,则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
A.40 B.80 C.120 D.150
120.如图,长为4 cm,宽为3 cm的长方形木板,在桌面上做无滑动的翻滚(顺时针方向),木板上点A位置变化为AA1A2,其 中第二次翻滚被桌面上一小木块挡住,使木板与桌面成30角,则点A翻滚到A2位置时共走过的路径长为( )
A.10 cm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20xx成都中考)如图所示,AB是⊙O的弦,OCAB于C.若AB= ,OC=1,则半径OB的长为 。
12.(20xx安徽中考)如图所示,点A、B、C、D在⊙O上 ,O点在D的内部,四边形OABC为平行四边形,则OAD+OCD=
13.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D是圆上两点,AOC=100,则D= _______。
14.如图,⊙O的半径为10,弦AB的长为12,ODAB,交AB于点D,交⊙O于点C,则OD=_______,CD=_______。
15.如图,在△ABC中,点I是外心,BIC=110,则A=_______。
16.如图,把半径为1的四分之三圆形纸片沿半径OA剪开,依次用得到的半圆形纸片和四分之一圆形纸片做成两个圆锥的侧面,则这两个圆锥的底面积之比为_______。
17. 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图中的 ),点O是这段弧的圆心,C是 上一点, ,垂足为 , 则这段弯路的半径是_________ 。
18.用圆心角为120,半径为6 cm的扇形纸片卷成一个圆锥形无底纸帽
(如图所示),则这个纸帽 的高是 。
三、解答题(共46分 )
19.(8分) (20xx宁夏中考)如图所示,在⊙O中,直径ABCD于点E,连结CO并延长交AD于点F,且C FAD。求D的度数。
220.(8分)(20xx山东临沂中考)如图所示,AB是⊙O的直径,点E是BC的中点,
AB=4,BED=120,试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1.(8分)如图所示, 是⊙O的一条弦, ,垂足为C,交⊙O于
点D,点E在⊙O上。
(1)若 ,求 的度数;(2)若 , ,求 的长。
22.(8分)如图,⊙O的半径OA、OB分别交弦CD于点E、F,且 。求证:△OEF是等腰三角形。
23.(8分)如图,已知 都是⊙O的半径,且 试探索 与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4.(8分)如图是一跨河桥,桥拱是圆弧形,跨度AB为16米,拱高CD为4米,求:⑴桥拱的半径;
篇2:数学九年级下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若抛物线y=2xm2-4m-3+(m-5)的顶点在x轴的下方,则( )
A.m=5 B.m=-1 C.m=5或m=-1 D。m=-5
2.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4个红球和3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其他均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则摸出黑球的概率是( )
A.17 B.37 C.47 D.57
3.如图是 将正方体切去一个角后形成的几何体,则该几何体的左视图为( )
(第3题)
4.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E,F,G,H分别为各边上的点(与A,B,C,D不重合),且AE=BF=CG=DH,设小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S,AE的长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
(第4题)
5.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这个几何体是( )
A.球 B.圆柱 C.圆锥 D。立方体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6.如图,正方形ABCD是一块绿化带,其中阴影部分EOFB,GHMN都是正方形的花圃。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将随机落在这块绿化带上,则小鸟落在花圃上的概率为( )
A.1732 B.12 C.1736 D.1738
7.如图,要拧开一个边长为a=6 mm的正六边形螺帽,扳手张开的开口b至少为( )
A.62 mm B.12 mm C.63 mm D。43 mm
8.圆心角为120°,弧长为12π的扇形半径为( )
A.6 B.9 C.18 D。36
9.如图,P是⊙O外一点,PA,PB分别和⊙O切于A,B,C是弧AB上任意一点,过C作⊙O的切线分别交PA,PB于D,E.若△PDE的周长为12,则PA等于( )
A.12 B.6 C.8 D。10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120.如图所示,AB是⊙O的直径,AC是⊙O的切线,连接OC交⊙O于点D,连接BD,∠C=40°,则∠ABD的度数是( )
A.30° B.25° C.20° D。15°
11.如图所示,扇形DOE的半径为3,边长为3的 菱形OABC的顶点A,C,B分别在OD,OE,DE︵上,若把扇形DOE围成一个圆锥,则此圆锥的高为( )
A.12 B.22 C.372 D.352
12.在同一坐标系内,一次函数y=ax+b与二次 函数y=ax2+8x+b的图像可能是( )
13.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如图所示,其对称轴为直线x=1,有如下结论:①c<1;②2a+b=0;③b2<4ac;④若方程ax2+bx+c=0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x1+x2=2,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14.如图,直线CD与以线段AB为直径的⊙O相切于点D,并交BA的延长线于点C,且AB=2,AD=1,点P在切线CD上移动(不与点C重合)。当∠APB的度数最大时,∠ABP的度数为( )
A.15° B.30° C.60° D.90°
15.如图所示,AB是 ⊙O的直径,弦BC=2 cm,F是弦BC的中点,∠ABC=60°.若动点E以2 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A的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0≤t<3),连接EF,当△BEF是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 )
A.74 B.1 C.74或1 D.74或1或94
16.如图所示,A点在半径为2的⊙O上,过线段OA上的一点P(异于A点)作直线l,与⊙O过A的切线交于点B,且∠APB=60°,设OP=x,则△PAB的面积y关于x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
(第16题)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2分)
17.若关于x的函数y=kx2+2x-1的图像与x轴仅有一个公共点,则实数k的值为________。
18.将三块分别写有“20”“22”“北京”的牌子任意横着排,恰好排成“2022北京”或“北京2022”的概率为________。
19.如图,已知△ABC,AC=BC=6,∠C=90°.O是AB的中点,⊙O与AC,BC分别相切于点D与点E,点F是⊙O与AB的一个交点,连接DF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CG=________。
(第19题)
(第20题)
220.如图,已知直线y=12x与抛物线y=-14x2+6交于A,B两点,点P在直线AB上方的抛物线上运动。当△PAB的面积最大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__。
三、解答题(21题10分,22、23、24每题12分,25题14分,共60分)
21. 用5个相同的正方体木块搭出如图所示的图形。
(1)画出这个组合体的三视图;
(2)在这个组合体中,再添加一个相同的正方体木块,使得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不变。操作后,画出所有可能的俯视图。
22.某中学要在全校学生中举办“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比赛,要求每班选一名代表参赛。九年级 (1)班经过投票初选,小亮和小丽票数并列班级第一,现在他们都想代表本班参赛。经班长与他们协商决定,用他们学过的掷骰子游戏来确定谁去参赛(胜者参赛)。
规则如下:两人同时随机各掷一枚完全相同且质地均匀的骰子一次,向上一面的点数都是奇数,则小亮胜;向上一面的点数都是偶数,则小丽胜;否则,视为平局。若为平局,继续上述游戏,直至分出胜负为止。
如果小亮和小丽按上述规则各掷一次骰子,那么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小亮掷得向上一面的点数为奇数的概率是多少?
(2)该游戏是否公平?请用列表或画树形图等方法说明理由。
(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2,3,4,5,6个小圆点的小正方体)
2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的顶点分别为O(0,0),A(5,0),B(m,2),C(m-5,2)。
(1)问:是否存在这样的`m,使得在边BC上总存在点P,使∠OPA=90°?若存在,求出m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当∠AOC与∠OAB的平分线的交点Q在边BC上时,求m的值。
2 4.某工厂生产一种合金薄板(其厚度忽略不计),这些薄板的形状均为正方形,边长(单位:cm)在5~50之间,每张薄板的成本价(单位:元)与它的面积(单位:cm2)成正比例,每张 薄板的出厂价(单位:元)由基础价和浮动价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价与薄板的大小无关,是固定不变的,浮动价与薄板的边长成正比例。在营销过程中得到了下面表格中的数据。
薄板的边长/cm 20 30
出厂价/(元/张) 50 70
(1)求一张薄板的出厂价与边长之间满足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出厂一张边长为40 cm的薄板,获得的利润是26元(利润=出厂价-成本价)。
①求一张薄板的利润与边长之间满足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边长为多少时,出厂一张薄板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参考公式: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25.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坐标为4,-23,且与y轴交于点C(0,2),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及A,B两点的坐标。
(2)在(1)中抛物线的对称轴l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P+CP的值最小?若存在,求AP+CP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以AB为直径的⊙M中,CE与⊙M相切于点E,CE交x轴于点D,求直线CE的表达式。
(第25题)
篇3:数学九年级下试题
一、
1.B 2.B 3.C
4.B 点拨:S=EH2=x2+(1-x)2=2x2-2x+1,x的取值范围是0
5.B
6.C 点拨: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a2.易知AE=OE=BE=12a,所以正方形EOFB的面积为14a2.又易知AN =MN=CM=13AC=23a,所以正方形MHGN的面积为29a2,所以P(小鸟落在花圃上)=14a2+29a2a2=1736,故选C.
(第7题)
7.C 点拨:如图,设正六边形的中心是O.连接OA,OB,OC,AC,其中AC交OB于点M,则∠AOB=∠BOC=60°,∴OA=OB=AB=OC=BC,
∴四边形ABCO是菱形,∠BAO=60°,
∴∠BAC=30°.∵cos∠BAC=AMAB,
∴AM=6×32=33(mm)。∵四边形ABCO是菱形,∴AC=2AM=63 mm,故选C.
8.C 9.B
120.B 点拨:∵AC是⊙O的切线,
∴∠OAC=90°.又∵∠C=40°,
∴∠AOC=50°,∴∠ABD=25°.
(第11题)
11.D 点拨:如图所示,连接OB,AC,BO与AC相交于点F,在菱形OABC中,AC⊥BO,CF=AF,FO=BF,∠COB=∠BOA,又∵扇形 DOE的半径为3,菱形OABC的边长为3,∴FO=BF=1.5,∴cos∠FOC=FOCO=1.53=32,∴∠FOC=30°,∴∠EOD=2×30°=60°,∴lDE︵=60π×3180=π,设围成的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r,则2πr=π,解得r=12,∵圆锥的母线长为3,则此圆锥的高为32-(12)2=352.
12.C 点拨:当x=0时,两个函数的函数值都等于b,所以两个函数图像与y轴相交于同一点,故B,D选项错误;由A,C选项中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上,所以a>0,所以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所以A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
13.C 点拨:由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位置得c>1,故①错误;∵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b2a=1,∴2a+b=0,故②正确;由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得b2-4ac>0,即b2>4ac,故③错误;令y=0,得ax2+bx+c=0,∵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x2,且-b2a=1,∴x1+x2=-ba=2,故④正确。
14.B 点拨:连接BD.∵直线CD与以线段AB为直径的⊙O相切于点D,∴∠ADB=90°.当∠APB的度数最大时,点P和点D重合,∴∠APB=90°.∵AB=2,AD=1,∴sin ∠ABP=ADAB=12,∴∠ABP=30°.∴当∠APB的度数最大时,∠ABP的度数为30°.
15.D 点拨:∵AB是⊙O的直径,
∴∠ACB=90°,∵在Rt△ABC中,BC=2,∠ABC=60°,∴AB=2BC=4 cm.①当∠BFE=90°时,由∠ABC=60°,得BE=2BF=2 cm.此时AE=AB-BE=2 cm.∴点E运动的距离为2 cm或6 cm,故t=1或t=3,由0≤t<3,知t=3不合题意,舍去。∴当∠BFE=90°时,t=1.②当∠BEF=90°时,同①可求得BE=0.5 cm,此时AE=AB-BE=3.5 cm,∴点E运动的距离为3.5 cm或4.5 cm,故t=1.75或t=2.25.综上所述,当t的值为1或1.75或2.25时,△BEF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
16.D 点拨:因为AB与⊙O相切,所以∠BAP=90°.因为OP=x,所以AP=2-x,因为∠APB=60°,所以AB=3(2-x),所以y=12ABAP=32(2-x)2(0≤x<2)。故选D.
二、
17.0或-1 18.13
(第19题)
19.3+32 点拨:如图,连接OD.因为AC=BC=6,∠C=90°,所以AB=62.因为AC是⊙O的切线,D为切点,所以OD⊥AC,所以OD∥CG.又因为点O是AB的中点,所以OD=3.因为OD∥CG,所以△ODF∽△B GF,所以BGBF=ODOF=1,所以BG=62-62=32-3,所以CG=6+32-3=3+32.
20.-1,234 点拨:本题利用割补法。如图,作PM⊥x轴交AB于点M.设点P的坐标为a,-14a2+6,则点M的坐标为a,12a,故PM=-14a2-12a+6.由y=12x,y=-14x2+6,求得点A,B的横坐标分别为-6,4.S△PAB=S△PAM+S△PBM=12×(6+4)×PM=-54(a+1)2+1254,故当a=-1时,△PAB的面积最大,此时-14a2+6=234,所以点P的坐标为-1,234.
(第20题)
三、
21.解:(1)画出的三视图如图①所示。
(2)画出的所有可能的俯视图如图②所示。
(第21题)
22.解:(1)所求概率P=36=12.
(2)游戏公平。
理由如下:
小丽
小亮 1 2 3 4 5 6
1 (1,1) (1,2) (1,3) (1,4) (1,5) (1,6)
2 (2,1) (2,2) (2,3) (2,4) (2,5) (2,6)
3 (3,1) (3,2) (3,3) (3,4) (3,5) (3,6)
4 (4,1) (4,2) (4,3) (4,4) (4,5) (4,6)
5 (5,1) (5,2) (5,3) (5,4) ( 5,5) (5,6)
6 (6,1) (6,2) (6,3) (6,4) (6,5) (6,6)
由上表可知,共有36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小亮、小丽获胜各有9种结果,
∴P(小亮胜)=936=14,P(小丽胜)=936=14.
∴该游戏是公平的。
23.解:(1)存在。由题意,知:BC∥OA,以OA为直径作⊙D,与直线BC交于点E,F,如图①(简图),则∠OEA=∠OFA=90°.
过点D作DG⊥EF于G,连DE,则DE=OD=2.5,DG=2,
EG=GF,∴EG=DE2-DG2=1.5,
∴点E(1,2),点F(4,2) 。
∴当m-5≤4,m≥1,即1≤m≤9时,边BC上总存在这样的点P,使∠OPA=90°.
(第23题)
(2)∵BC=5=OA,BC∥OA,∴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
当Q在边BC上时,∠OQA=180°-∠QOA-∠QAO=180°-12(∠COA+∠OAB)=90°,∴点Q只能是(1)中的点E或点F.
当Q在F点时,简图如图②,∵OF,AF分别是∠AOC与∠OAB的平分线,BC∥OA,∴∠CFO=∠FOA=∠FOC,∠BFA=∠FAO =∠FAB,∴CF=OC,BF=AB,∵OC=AB,∴F是BC的中点。∵F点坐标为(4,2),∴此时m的值为6.5.
当Q在E点时,同理可求得此时m的值为3.5.
综上可知,m的值为3.5或6.5.
24.解:(1)设一张薄板的边长为x cm,它的出厂价为y元,基础价为n元,浮动价为kx元,则y=kx+n.
由表格中的数据,得50=20k+n,70=30k+n,解得k=2,n=10.
所以y=2x+10.
(2)①设一张薄板的利润为P元,它的成本价为mx2元,由题意,得P=y-mx2=2x+10-mx2.将x=40,P=26代入P=2x+10-mx2,得26=2×40+10-m×402,解得m=125,所以P=-125x2+2x+10;②因为a=-125<0,所以,当x=-b2a=-22×-125=25(x在5~50之间)时,P有最大值,P最大值=4ac-b24a=4×-125×10-224×-125=35,即出厂一张边长为25 cm的薄板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35元。
25.解:(1)由题意,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4)2-23(a≠0)。
∵抛物线经过点C(0,2),
∴a(0-4)2-23=2,
解得a=16.∴y=16(x-4)2-23,
即y=16x2-43x+2.当y=0时,
16x2-43x+2=0,
解得x1=2,x2=6,
∴A(2,0),B(6,0)。
(2)存在,由(1)知,抛物线的对称轴l为直线x =4,因为A、B两点关于l对称,连接CB交l于点P,则AP=BP,
所以AP+CP=BC的值最小,
∵B(6,0),C(0,2),
∴OB=6,OC=2.
∴BC=62+22=210.
∴AP+CP=BC=210.
∴AP+CP的最小值为210.
(3)连接ME,∵CE是⊙M的切线,
∴CE⊥ME,∠CEM=90°.
∴ ∠COD=∠DEM=90°.
由题意,得OC=ME=2,
∠ODC=∠MDE,
∴△COD≌△MED.
∴OD=DE,DC=DM.设OD=x,
则CD=DM=OM-OD=4-x.
在Rt△COD中,OD2+OC2=CD2,
∴x2+22=(4-x)2.
∴x=32.∴D32,0.
设直线CE的表达式为y=kx+b′(k≠0),
∵直线CE过C(0,2),
D32,0两点,
则b′=2,32k+b′=0.解得k=-43,b′=2.
∴直线CE的表达式为y=-43x+2.
篇4:九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我谈谈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中考总复习具体做法。
一、第一阶段(第5周——第12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九年级和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章节:第一章 数与式;第二章 方程与不等式;第三章 函数;第四章 基本图形;第五章 图形与变换;第六章 统计与概率。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章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3、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出函数解析式,或者用函数解析式去求交点等问题,都需用到函数的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再如方程思想,它是利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联系和制约的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再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二、第二阶段(第13周——第18周):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篇5:九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期我继续教授九(2)、(7)班的数学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
2.教学内容分析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二次函数》共分三节。首先介绍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并从图象得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然后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最后通过设置探究栏目展现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二章《相似》是在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与发展。全章共分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图形的相似”主要介绍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并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二小节“相似三角形”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小节“位似”研究了一种特殊的相似——位似,研究了位似图形的画法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换。第三章《锐角三角函数》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习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第四章《投影与视图》分为三节,主要内容包括:投影的基础知识;视图、三视图等概念,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认真捕捉“生活现象”,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向学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设计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爱数学。通过观察、实践,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兴趣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手作、动手想和动口说”的过程。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因此,本学期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原本复杂的知识通过新技术教学直观、简单、系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5.做好教师间的团结协作,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近年来,“教学之声相闻,课下不相往来。”的现象愈来不适应现代化教学。反之,备课组、教研组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强备课组集体教研氛围,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我将努力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复习的系统性。总复习是本期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对初中数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质量。总复习要特别注意教科书的内在联系性,强调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使学生有纲可举,有目可循。
7.抓住复习的重难点。总复习要在普遍撒网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便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分析能力。随着初中知识传授的完结,学生知识系统的初步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已到了紧要关头,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篇6:九年级下数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本备课组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做了以下的工作:
1、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并集体讨论如何利用现有的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2、根据学校的布置,首先做好教学环节中的最重要的一环——集体备课。坚持每周集体备课一次,每次集体备课的主讲人学期开始明确,预先准备好自己负责的一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在集体备课时由全体教师讨论,每个教师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预备的内容加以扩充使之更完善,并形成定稿。每位教师可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筛选。使用基本统一的教案进行上课,可以使新教师能很好地把握好教材,教学上不走弯路;老教师能更深地理解教材。
3、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由集体备课时的主讲人根据大家讨论的教案定稿高质量地出好每课的小练习。各教师在新授课的第二天对学生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以此更好地调控好教学。
4、发挥集体的优势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根据教务处的安排,做好九年级的学科兴趣小组的辅导工作和学科薄弱学生的辅导工作,这项工作受到了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且效果良好。
5、加强教研组的教学反思,论文,集体备课内容,习题,课件等全部上传,实行资源共享。
6、根据学校的安排,认真做好月考工作。全组老师根据考试的范围,认真挑选试题,力求考试的重点、难点突出,对试卷反复校对,力求无错误。此外,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积极谋略中考。
当然,我组的工作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如在听同行的课以后,有时没有认真的探讨,以后还要认真的改进。使本组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7: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
1.知识和能力:诵读、涵泳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品的美点和意境。
2.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其次,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点拨学生掌握吟诵、品析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硬件:计算机、无线网、电子白板、iPad
(2)软件:SMART Notebook 10,iTools 4
2.制作微课《古诗词朗诵技巧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的歌曲,展示歌词,导入作者——李清照。
这样多愁善感、登峰造极的万古愁心,恐怕非“婉约词宗”李清照莫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华雅句,聆听她跌宕坎坷的人生传奇。
【信息技术运用】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1.听读录音,感受氛围。
2.男女生赛读,师生共评。
3.学习微课,学法指导。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诵。
【信息技术运用】从教学大师下载课程资源,播放音、视频。
(三)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1.词中哪一句最直接、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预设:“载不动许多愁。”
2.除此之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愁思?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预设1: “欲语泪先流”(表情传愁)
①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个字上?——“泪”。
②词人还未开口,为何就泪流满面?—— “物是人非事事休”。
③动画展示“李清照的传奇人生”,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物是人非事事休”。
【信息技术运用】展示动画,知人论世,理解情感。
预设2:“日晚倦梳头”(行为表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倦”。
②“倦”是什么意思?(1.疲乏 2.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
这里哪种更适合呢?
③对古代女子来说,梳头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动作。《望江南》中,女主人公也是“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而作者日头已高却“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而如今丈夫已经不在了,她纵然梳妆打扮,又给谁人看呢?
由此可见,倦不是身体的疲乏,而是心灵的倦怠,是因为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的愁苦。
预设3:“风住尘香花已尽”(触景生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尽”。
①能描述一下“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个景象吗?
②对比赏析清照早年写就的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中共同写到的意象是什么?(风、花)
作者前后看“花”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如梦令》伤春,《武陵春》伤己。)
【信息技术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图片,对比赏析。
预设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一波三折只为愁)
①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闻说---也拟---只恐”)
②愁是一种情绪,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用船去载?而且船都载不动,说明了什么?
体会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理解愁的“重量”和化虚为实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众口说愁
回忆、积累古诗词中,古人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预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可见,古人写“愁”擅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请学生运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别出心裁描写一下自己的“愁”。
【信息技术运用】运用同屏软件,展示学生即时书写成果。
(五)课堂小结,寄语鼓励
今天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了李清照内心无尽的愁苦,领略了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也学习了朗诵、知人论世、对比阅读等赏析诗词的方法。
如果同学们想要更多了解李清照,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资源,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学习更多知识了。
中国古代诗词很多都是配乐歌唱的,一起欣赏别人谱曲歌唱的《武陵春》。
篇8: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点拨法。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五、合作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七、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 鸟——诗人自己 ︱ ︱
︱第一节︱ 土地——祖国大地 ︱ ︱
︱ ︱ 河流、风——抗争精神 ︱意象朴实 ︱ 反抗侵略
我爱着土地 ︱ ︱黎明——光明、希望 ︱象征深远 ︱ 热爱祖国
︱ ︱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 至死不渝
︱第二节︱ ︱ ︱
︱深爱土地︱ 激情澎湃 ︱
篇9: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
【教学目标】
1、散文诗的诵读训练。
2、学习本文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3、激发孩子们热爱生活感受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朗读的训练:
以读入境,读中悟情,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读出诗歌优美的意境和美妙的情感。
2、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以古诗词中的含“雨”的诗句导入
1、同学们,古往今来,雨都是自然的精灵,文人诗人们用最细腻的感情感受雨,用无数美妙的诗句描绘雨。比如:
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⑶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2、简介郑愁予:
郑愁予,1933年生人,原名邹文滔,河北人,中国台湾当代诗人。其父为国民党军官,诗人随父亲奔走于战场中,在炮火声中度过青少年时期。1949年诗人去台湾,1955年服役。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诗人从15岁就开始发表诗歌,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任《现代派》刊物编辑。1968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后任耶鲁大学教授。1965年,诗人停止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操诗笔。有诗集《梦土上》、《衣钵》、《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诗人有“中国的中国诗人”称号,其诗风深受宋词风格的影响。
二、诵读入境
1、自由诵读:
自由诵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体会感情基调。
2、选择的朗诵背景音乐:
教师给出几段音乐,有豪放的,有激烈的,有忧郁的,有舒缓的,有明快的……请学生选择并且谈谈理由。
明确:这首诗歌活泼欢快,充满情趣,比较适宜明快的背景音乐。
3、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组合诵读。
4、全班分角色配合诵读。
三、理解诗情
1、“雨”说了什么?
请用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概括一下 “雨说”的内容,比如:
雨说了它来的目的
雨说了它来的心情
雨说了它来的希望
雨说了它来的地方
雨说了它来的任务
……
2、你认为“雨”说得如何?
引导学生找出最有创意和特色的句子进行咀嚼和评价:
雨说得很艺术,比如“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写出了冬天枯水季节的河流特点。
雨说得很生动,比如“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写出了春雨的轻柔。
雨说得很亲切,比如“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写出了春雨的温柔。
雨说得很热情, 比如“柳条儿见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写出了春雨的活泼。
雨说得很甜蜜,比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写出了春雨的诚挚。
雨说得很中肯,比如“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写出了春雨的殷切。
……
引导学生概括和再次朗读:
⑴这首诗赋予了雨以灵气和爱心,拟人手法的巧妙应用,联想想象的诗意表达,让整首诗灵慧活泼深情。
⑵春雨的形象是春天使者的形象,是天使的形象,是母亲的形象,是老师的形象,是伙伴的形象,是爱的形象,是生命的形象,是幸福的形象……
⑶再次带着感情朗读全诗。
3、以“我对雨说……”的句式完成下面两个练习:
⑴你听懂了雨对你说的话吗?把全诗中的“我”改成“你”,“你”改成“我”,改变部分内容,变换人称,自由朗读,体会诗意。然后同桌配合,就原诗和改后的诗对应着读。比如:
你来了,你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你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你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你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谈一谈这样改变方式的朗读体会:人称改变之后的呼应朗读,形成了一唱一和的态势,让人和雨形成了交流。
⑵你选择其中的某一小节写几句“我说”,作为对“雨说”的回答,要求飞扬想象力,巧妙应用拟人手法,并选择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作为诗歌内容,学生自由创作并朗读。
教师示范:
我说,雨来了,你来了就不要再回去了
你就是我们辫梢上的珍珠啊
你就是我们嘴里的糖啊
有一天,我们寻找春天的影子
原来它被你带到我们的心里了
四、总结全诗,配乐诗歌朗诵
这首诗歌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在海外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这首诗,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这是生命的颂歌,生活的颂歌。
在配乐诗歌朗诵中结束学习。
五、作业
网上查找郑愁予的资料,诵读他的代表作《错误》等诗歌,写《郑愁予诗歌短评》一则。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
篇10:九年级下《诗》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
[4][5][6]
篇11:九年级下教案1
九年级下教案1
第1教时陈涉世家
一、重点句子翻译
1、苟富贵,无相忘。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二、文学常识:司马迁及《史记》
三、作业:1、朗读课文;2、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第2教时
陈涉世家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谪,调发)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倡,倡导)
3、卜者知其指意(旨,以图)
4、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披,穿)
二、请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带领,名词活用为动词)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3、夜篝火(提着灯笼,名词活用为动词)
4、狐鸣呼曰(像狐狸一样,名词作状语)
5、皆指目陈胜(用眼睛示意,名词活用为动词)
6、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愤怒,使动用法)
7、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名词活用为动词)
8、尉果笞广(用竹板打,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判别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同词语的不同意义。
1、号为张楚(定国号);阴风怒号(呼啸);号呼而转徙(大声哭)
2、举大计亦死(发动);举烛而索,中有死鼠(举起);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队伍);皆下之,行收兵(行军);必能使行阵和睦(军队)
4、怅恨久之(助词,可不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二世杀之(他,指公子扶苏)
5、佣者笑而应曰(表示修饰);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表示承接);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示转折)
第3课时
陈涉世家
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二、概括段意
1、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2、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3、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顺利进军并建立政权的经过,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三、思考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1)直接原因: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第4课时
标点符号的复习
A、主要标点呼号的作用
一、引号的作用
1、直接引用
2、强调,着重指出
3、特殊含义(反语、讽刺或特定称谓)
二、破折号的作用
1、解释或补充说明
2、话题转换
3、用于声音的延长
4、表时说的停顿或中断
三、省略号的作用
1、表示引文的省略
2、表示列举的省略
3、表示说中断或断断续续,或表示说话含含糊糊、支支吾吾
四、冒号的作用
1、提起下文
2、总结上文
B、中考的主要题型
1、直接在空缺处加标点
2、判别标点符号在句中的作用(选择题居多)
3、标点与文章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解与分析。
C、实战演练
1、直接在空缺处加标点
(1)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顶住疼痛部位。
(2)闰土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凳、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
(3)语文、数学、体育、音乐()这是我们上午的课程。
(4)她来到北海,细心观察()那天桃花开了()那天柳絮飞了()那条布谷鸟叫了()
2、判别标点符号在句中的作用
《阅读》第10页第1-4题
3、标点与文章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解与分析。
《阅读》第11页第9题第(3)段
思考:
(1)其中的省略号有何作用?
(2)双引号内的内容有学生念的,也有老师念的。为什么学生念的没有加标点,而老师念的却加了标点?
(3)从最后一句中的拖音符号,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第5课时
词语的语境义及其感情色彩
一、什么叫语境义及词的感情色彩
1、语境义: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试时就是文章中)的特定意义(如:词典上某词有若干条义项,语境义即其中的一项)。
2、词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
二、实战演练
1、中考:解释语段中“气”的意思(精神力量)
古人云:“腹有诗书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在读书时,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2、20中考:解释“挣生活”的意思(挣钱养活自己)
我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急!“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沉重地喘着气。他在我面前,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3、解释”机关“的意思(秘密)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4、中考:解释”扫街“(满大街找工作)
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5、中考:解释”肥料“(营养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藻类)
深层海水受海底地形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会自然涌升到海面上来。在茫茫大海上,这种被称为”涌升海面“的地方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1%,但却集中了海洋鱼类资源的60%,甚至更多。其奥秘就隐藏在深层海水里:当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深层海水涌上海面后,浮游生物和藻类得以更快生长,为鱼类提供了丰饶的”肥料“。
6、解释”焚琴煮鹤"(糟蹋艺术,做有煞风景的事情)
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日: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MSN(中国大学网)
篇12:《诗》九年级下教案
《诗两首》九年级下教案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当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陈腐的灵魂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提示: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诗人那时刚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苦难感和光明感交织在心里,成了艾青写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 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篇13:九年级下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九年级下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九年级下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在这学期里,九年级数学备课组全体老师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在教研处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本学期初制定的复习计划,在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组本学期的工作是按照如下思路展开的.:
一、认真研究、把握中考方向
从本学期开始,老师们就开始认真研究,把握中考动向,备课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近3年市中考试题,对比这几年中考试题,研究题型的变化及考查知识点分布的情况。
二、精心备课落实每个知识点
本学期是学生全面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知识的一学期,备课时,我们对教材进行逐章逐节的分析,每位教师具体负责一部分,提出本章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及学生学习中的易错题,并配备各类练习题和相关检测题,集体讨论,资源共享。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合理进行不同的取舍重组;面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帮助。认真命题出卷,坚持每复习一章就检测一次。检测后认真改卷、评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施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团结、协作,和谐奋进的团队
我们九年数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和谐奋进的集体,通过这一年的工作体会更深。我们经常一起研究提高数学复习课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交流带班的经验,充分体现了备课组的整体功能。平时上课时,老师们都把自己好的想法和建议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总复习大家也都能主动承担任务,分工合作。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再接再厉,期待能更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九年级备课组组长 王爱平
6月28日
篇14: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复习提纲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0)和B(x?,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x?|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b/2a时,y最小(大)值=(4ac-b^2)/4a.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x-x?)(a≠0).
中学复习阶段的数学复习方法
1.回归课本,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结合考纲考点,采取对账的方式,做到点点过关,单元过关。对每一单元的常用公式,定义,要熟练,做到张口就来。对于每个章节的主要解题方法和主要题型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2.适当练题
要多做习题,目的是要从习题中掌握学习的技术和窍门,不同的题有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技巧,尤其是函数中的动点题是现在出题的热点,要多做,但不要做太难的题,以会为主。
同时,不要过于在意刷题的数量,要做到每做一道题,就能搞明白这道题背后运用的公式定理、同类型题目的做题思路,学会举一反三,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还能更好掌握知识点。
3.掌握重难点
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是函数(包括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重点是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包括基本性质,相似,全等,旋转,平移,对称等);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梯形,棱形,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的性质,定义,面积。
在一轮的专题复习中,一定要注意以上重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同时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最后的压轴题。
4.错题重做
冲刺阶段里,要重拾做错的题,特别是大型考试中出错的题,通过回归教材,分析出错的原因,从出错的根源上解决问题。错题重做是查漏补缺的很好途径,这样做可以花较少的时间,解决较多的问题。
数学学习技巧
按部就班
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强调理解
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新学一个定理,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基本训练
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篇15:九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期我继续授九(7)、(8)班的数学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
2、教学内容分析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锐角三角函数》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习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投影与视图》分为三节,主要内容包括:投影的基础知识;视图、三视图等概念,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认真捕捉“生活现象”,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向学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设计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爱数学。通过观察、实践,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兴趣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手作、动手想和动口说”的`过程。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因此,本学期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原本复杂的知识通过新技术教学直观、简单、系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5、做好教师间的团结协作,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近年来,“教学之声相闻,课下不相往来。”的现象愈来不适应现代化教学。反之,备课组、教研组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强备课组集体教研氛围,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我将努力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复习的系统性。总复习是本期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对初中数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质量。总复习要特别注意教科书的内在联系性,强调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使学生有纲可举,有目可循。
7、抓住复习的重难点。总复习要在普遍撒网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便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分析能力。随着初中知识传授的完结,学生知识系统的初步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已到了紧要关头,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篇16:九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课 题: 23.5 位 似 图 形
执教人:胡来勇
日期:2011年11月3日
23.5位似图形
教学目标:
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了解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 3、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有关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位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运用定义和性质进行简单的位似图形的证明和计算。 教具:三角尺、投影仪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观察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一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图形,每个图形中的多边形都是相似图形,那么每个图形中的两个多边形各对对应点的`连线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交于一点
二、 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展示课件,提出定义: 怎样把四边形ABCD放大2倍 教师板演一种做法 学生活动二
所得的四边形相似吗?相似比是多少?
给出位似图形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图形上的点A1,B1,C1,D1……P1和另一个图形上的点A,B,C,D,……P分别对应,并且满足下列两点: ①直线AA1,BB1,CC1,……PP1都经过同一点O; ②
OA1OB1OC1OP
??????1?K OAOBOCOP
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点O叫做位似中心。K是位似图形的位似比也是相似比。
提出问题上述作图还有其他方法吗?请尝试完成。 学生活动二
请说明位似图形和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位似图形都是相似图形但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 三、继续探究,层层推进
教师提问,判定位似图形或者确定位似中心的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选取学生回答,教师纠正。 学生活动四
抢答:图片展示,下面相似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在哪里?
四、练习巩固,强化理解 学生活动五
学生选做课本P93页,练习2 教师选一名学生板演,不要求写作法 课件展示,例题1 学生活动六 课件展示练习五、小结
1、如果两个图形不仅相似,而且每组对应顶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位似图形的性质:位似图形上的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位似比等于相似比。 3、位似图形应用:放大或缩小原图形; 六、作业
课本P94页,练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