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bochi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大专医学护理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大专医学护理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大专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策略随机抽取我院11月~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因为反复注射毒而造成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并破裂的出血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出院,救治护理效果良好。
结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且加大对患者的护理宣教,让患者认识到毒的危害,珍爱自我生命。
【关键词】注射吸毒;股动脉瘤;破裂出血
1005-001901-0326-01
近年来,吸毒人士的数量激增,注射吸毒人员因为高频率的做动脉穿刺,极易造成股动脉壁破损而诱发假性动脉瘤[1]。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因为吸毒而造成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救治与护理进行探究,具体总结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的30例患者,年龄区间在25岁至40岁之间,最长吸毒注射史为,最短注射吸毒史为半年。
所有入选患者均存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史,且曾经在院外接受过止血治疗。
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为腹股沟搏动性肿块,在创面位置存在红肿和硬结。
1.2策略
1.2.1治疗策略
(1)创面清理:患者的瘤体如果不大,可以先把瘤体近心段髂外与股总动脉进行解剖,将血流阻断之后,完成瘤体切开动作;针对瘤体较大者,需要行解剖动作阻断股动脉血流困难理由,被迫直接把假性动脉瘤切开,在短时间内用手指进入值动脉瘤中而将血管压住完成止血动作。
完全将瘤腔当中的血凝块清除,同时清除的包括瘤壁和周边的坏死组织。
(2)动脉破口处理:对于破口修补难度较大者,需要直接进行动脉的缝合,如果修补难度小可以直接将血管做缝合。
(3)创面处理:使用双氧水、新洁尔灭浸泡患者伤口,要是患者创面面积较大,可以将新洁尔灭纱巾填在伤口中,完成换药工作后为患者行二期缝合[2]。
1.2.2护理策略
(1)股动脉造影的护理:首先在造影之前,护理人员详细的为患者解释一遍为何要进行造影,患者了解造影目的后才能够自主的配合。
在造影开始之前,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穿刺皮肤准备,并且在穿刺皮肤上先进行碘过敏实验。
造影结束后需要保证患者有24小时的绝对平卧,禁止侧髋关节屈曲,保证下肢伸直24小时,穿刺局部加压包扎之后并且使用1公斤砂袋做连续6小时的压迫。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下肢血运动情况,观察患者的皮肤光泽、温度和感觉是否都正常,嘱咐患者多喝水,有助于将造影剂排出体外。
(2)基础护理:防止患者出现压疮的理由,因为长期吸毒患者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和体型消瘦的理由,因此这类人群的皮肤干燥、弹性不足,且有瘙痒理由。
手术24小时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开展定时翻身动作,每2小时一次,手术之后要求患者禁食6小时,后为患者提供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手术3天之后,除进食高营养食物外,可同时进行静脉营养输注,患者手术之后留置导尿管,确保整个管道的通畅度,避开出现管道脱落、受压和扭曲的理由,导尿管留置期间,要叮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为2500~3000毫升,并且用碘伏棉球对患者做会阴部的擦洗,每天2次,每天进行一次尿袋的更换,并且在手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尿管的夹闭,每天开放4小时至6个小时,三天之后做尿管拔除,以避开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理由[3]。
在此同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咳痰,不要憋着,并且多做深呼吸与扩胸运动,防止其出现坠积性肺炎。
(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护病症护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手术之前要开导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手术后也要给患者提供充足的`关怀,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减轻患者内心的焦虑情绪。
另外要告知患者的家属,为患者提供关心,因为家属的关心和鼓励有助于患者克服内心的障碍和恐惧。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6.2±1.3)天。
患者术前的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是(14.5±3.4)×109L-1和(0.82±0.12),出院时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是(7.5±1.3)×109L-1和(0.58±0.59),出院时相比手术前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
3.讨论
最近几年,因为注射毒而出现的血管损伤理由越发严峻,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静脉注射毒的危害巨大,一旦吸毒者犯了毒瘾,而在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蒸馏水稀释,其会不顾水源的洁净度,直接用自来水甚至地沟水做稀释,注射器也不会消毒甚至在他人用过之后立刻拿来用,极大的增加了感染概率。
由于毒注射而出现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病症起病急,且迁延速度快,临床一般合并有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急诊入院之后需要为其立刻建立起输液通道,改善患者的休克理由,并且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与心理疏导。
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理由常常有危急的病症,且临床病死率极高,因此抢救是要分秒必争的。
在选择治疗措施之前,需要具体了解患者病情,确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例如股动脉破口位置动脉壁健康,需要为患者开展单纯的股动脉修补术;相反,要积极争取为患者开展人工血管移植,以充分的保证患者患肢的血液供应;而针对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患者,可以为其选择动脉结扎术。
而此类患者一般伴有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等病症,因此为其开展护理宣教的过程中,需要让患者对毒的危害性有充分的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离毒。
参考文献
[1]苏旭,李滨.毒注射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2:1271-1273.
[2]沈会红,顾玉芳.注射毒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2:306-307.
[3]朱建萍,武秀娟.吸毒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术后护理[J].黑龙江医学,,01:71.
篇2:大专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对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策略:选取我院206月-205月皮肤科所接收治疗的100例湿疹患者。
按照不同的治疗手段,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湿疹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更加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模式;湿疹患者;生活质量
1005-0019(2015)01-0349-01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代社会对于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工作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临床护理工作,因为其所具有的特殊化,显得更加的重要,如何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是当下医疗机构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现代临床研究治疗中,过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和心理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
临床护理作为医学治疗的重要铺助手段,随着现代化医学模式不断的转变,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应运而生。
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是以安全作为保障,追求舒适和安静,指导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极具人性化的护理方式。
我院于2013年6月-年5月皮肤科所接收治疗的100例湿疹患者。
采取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治疗研究,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皮肤科所接收治疗的100例湿疹患者。
按照不同的治疗手段,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
本次实验研究已经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对照组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24例,年龄为48岁-71岁,平均年龄为62.6±3.5岁。
病程为8个月-12个月,平均病程为11.53±3.15个月,观察组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25例,年龄为49岁-70岁,平均年龄为61.6±3.5岁。
病程为9个月-11个月,平均病程为11.43±2.25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都符合湿疹患者临床诊断标准。
湿疹患者皮肤出现结痂脱屑、红斑、局部糜烂、渗液、丘疹。
排除严重先天性和代谢疾病患者。
1.3护理策略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优质护理干预内容有依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家庭背景进行不同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用视频播放、书本阅读、当面讲解的形式来进行。
依据患者不同的身体素质,要求家属协同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工作。
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工作。
患者的病房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轻音乐,要求患者的家属和患者进行沟通,护理人员也要时常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增强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亲密度。
确保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都能够处于健康的状态下进行治疗。
患者湿疹发病和饮食有关系,患者尽量不要食用海鲜、鸡蛋、牛奶、过于辛辣的食物,如果患者确实需要牛奶,要将煮奶的时间加长,降低牛奶的过敏性和抗原性。
患者湿疹发病的临床症状为皮肤损伤和瘙痒,所以要保证衣物的柔软和清洁,要经常消毒,衣服和被褥也要及时更换,患者要定期剪指甲,防止患者产生感染,患者不需要过多的洗澡[1]。
1.4疗效判定及评价标准
患者积极配合治疗,4天内皮肤损伤结痂脱落干净,判定为治愈。
患者偶尔哭闹,4天内患者的皮肤有70%以上皮肤损伤消除干净,判定为有效。
患者经常哭闹,4天内皮肤损伤消除不到50%,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和睡眠。
1.5观察指标
设计问卷调查表,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影响,分数越低,患者的临床疗效约好。
1.6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100例湿疹患者的所有数据以及研究所得资料均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记录方式为(X±s),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讨论
在我国现代临床研究护理中进行优质护理服务,使得患者和家属都对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比较满意,护理人员在治疗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温暖和信任,体现了我国现代医疗机构的以人为主,用心服务的宗旨。
我院在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所推广的优质护理措施,可以使得患者和患者的家属的环境变得和谐,得到家属的认可,使得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和工作都得到了减轻,大大的提高了我国现代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2]。
护理治疗过程是极为漫长的,患者的家属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可以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此病的知识宣教,教导其掌握正确、科学的干预治疗策略。
从而,可以确保患者在出院以后也可以帮助患者继续治疗。
患者脑部的中枢系统功能是人体的指挥中枢,把握好这一合适的契机,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优质护理干预,可以快速的推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细胞修复[3]。
篇3: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关于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1 药品抽样问题
药品抽样的数量要求,一般为3倍的全检量,分成3等份,用于检验、复核(备份)、和留样。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诊所、零售药店等基层单位,购进药品数量少,达不到规定要求抽样品的数量。如有的单位检查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抽取乳酸左氧氟水利星氯化钠注射液24瓶,20瓶包装1份,2瓶包装2份,指定要求检验可见异物项目检查。由于数量不足,不能进行复核检验,造成出具检验报告的困难。上述问题存在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完全按照《药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执行。二是与追求抽样不合格率和查案率等指标有一定的关系。
2 药品检验标准不统一 索取药品检验标准困难
基层药品检查以药品监督抽样检验为主,为避免盲目和无效抽样。尽可能抽取有质量可疑的药品,扩大抽样点和药品品种的覆盖面,抽取的药品有部分不在《中国药典》和成册的国家药品标准之中。药品检验机构需向有关部门或药品生产企业索取检验标准十分困难。据统计,1月至12月的近三年中,向药品生产、药品批发企业等单位索取药品检验标准计321份,每年平均107份。有的单位以种种理由借口拖延或拒绝提供药品标准。其原因是:由于上述同品种同规格的药品标准,只是药品生产厂家的不同,其标准内容大同小义,没有新的.提高等级上的差别。有些药品已载入《中国药典》,又有新的标准出现,药品标准审批环节是主要因素。
3 药品检验对照品供应不足
药品检验对照品短缺已成为制约药品检验开展全项目检验的瓶颈。
20我市药品检验对照品共备有2336种,但还是有因无对照品而未全项目检验的药品有191批次,占抽样检品总批次的19%。其原因:一是药品对照品为中检所统一采购,统一标化,统一供应。二是基层药品监督抽样随机性较强,难以事先制订抽样品种计划,药品检验机构每年需使用对照品的品种和数量难以准确估算计划采购。
4 药品检验报告书应规范统一
当前,各地药品检验报书的书写格式,没有规范统一书写。如头孢呋辛酯片规格为:0.25g(C16H16N4O8S)计算,则写成0.25g,阿莫西林颗粒规格为:按C16H19N3O5S计0.125g则为0.125g;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规格为:按C18H18N8O7S3计1.0g则写为1.0g。药品的包装方面:同药品品种、同规格、同包装材料,各药品生产厂家描述混乱,使检验报告书写难统一。如藿香正气胶囊,规格为:每粒装0.25克。药品的包装:四川某制药厂写为:铝塑包装,每板装6粒,每盒装6粒。
篇4: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结论:通过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出血抢救 护理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Observation on Rescue and Nursing About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draw conclusions about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Method: Review and analyze the treatment of 106 patients with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Result: Successrate for the treatment has been obviously enhanced.The death rate has been halved.We succeed in avoiding patients’bleeding again and complicating disease. Conclusion: With the good work of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n the cases,we can find out immediately any changes in the patients’condition so we can offer them prompt treatment.As aresult,time of hospitalization can be shorted.Patients can get well quickly because of improvements in treatment.
Key word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rescue; Observation; Nursing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为中等动脉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如不积极抢救和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1月至10月,笔者参与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男72例,女34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56例,肝硬化20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20例,胃癌4例,胆道出血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 抢救处理
在抢救患者时,护士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动作敏捷、熟练,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2.1 迅速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选择大号针头,血管宜避开关节,不易滑动,以利快速补液输血。遵医嘱立即为患者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做好输血准备。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血细胞比容;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适当用镇静剂,以免因患者紧张,引起更大量的出血。
2.2 积极止血: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或执行止血措施。①如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取的止血措施是胃内灌注冷生理盐水,收缩胃血管,减少胃粘膜血液量。采用灌注和吸出同时进行的方法,不但能协助止血,还能观察出血是否停止。②胃内灌注经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胃壁小血管的a受体,使其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③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生长抑素。
2.3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的有效方法包括溃疡内注入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加1%polidocanoL(硬化剂)、乙醇等,或热探针烧烙术,单电极电烙术或YAG激光。第一次治疗失败后,常可重复一次,增加成功率〔1〕。
2.4 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如是肝硬化门脉高压致食管静脉破裂引起的出血,患者除应用止血药治疗外,必要时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插管时应向患者解释置放气囊导管是抢救生命的紧急措施,以取得患者密切配合,争取时间,配合医生尽快插管成功,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3 加强观察
3.1 正确估计失血量:一般大便潜血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10ml;柏油样大便提示出血量在50~80ml;胃内积血量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般失血量在400ml以上时,才有循环系统失代偿的现象。因此可根据症状、脉搏、血压、血红蛋白浓度等估计出血的程度。轻度出血:患者有头晕、乏力。估计出血量约占总血容量10%以下(小于400 ml);中度出血:病人有面包苍白、烦躁、心悸、口渴、尿少等症状,脉搏100次/min左右,收缩压降至90~100mmHg,血红蛋白70~100g/L,估计出血量约占总血容量20%(1000ml左右);重度出血:患者除有面色、口唇苍白外,还有休克症状,脉搏细速、出冷汗、甚至无尿等。脉搏大于120次/min,收缩低于80mmHg,血红蛋白低于70g/L,估计出血量占总血容量30%(大于1500ml)〔2〕。
3.2 排除非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①口咽、鼻腔部位的出血,如鼻出血、拔牙而咽下血液引起的呕血与黑便。②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二尖瓣狭窄等导致的出血。③进食动物血引起黑便。④口服含铋剂或炭粉、中药等均可出现黑便,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
3.3 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大出血应用升压药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出血量、血压等,一般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根据血压情况,调节补液及升压药的速度,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吸氧。②注意观察患者休克状态有无改善,如患者面色逐渐转为红润,皮肤温暖,出汗停止,血压上升,则提示好转。③注意观察尿量,出现少尿或无尿者,则高度提示周围循环不足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故要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有休克时留置尿管,测量每小时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④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大便潜血试验,以了解贫血情况,判断出血是否停止。⑤应结合患者的原发病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如因胃粘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者,应观察是否伴有腹痛,有无胃穿孔等。⑥注意观察呕吐物,大便的性质、颜色、量、次数等,做好记录及床边、书面交班。
3.4 出血是否停止或再出血的评估:患者出血后黑便持续时间受排便次数的影响,因此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排便状况,测量血压,心率等综合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下列情况提示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治疗。①反复呕血,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或胃管抽吸液持续为血性。②黑便持续存在,或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变成暗红色,伴肠鸣音活跃。③经补充血容量后,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无明显改善,或暂时好转又恶化。下列患者易出现再出血现象,应密切观察①本次出血量大。②有多次大量出血史。③24h内反复大量出血。④呕血患者的再出血比单有黑便机会多。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⑥有明显动脉硬化的老年人。⑦病变处有隆起的小血管或红色小斑点等。一般认为一次出血后48h以上未再出血者,再出血的机会明显降低。
篇5: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试谈妇产科护理风险预防
【摘要】目的:研究应急措施结合常规护理在妇产科护理风险预防中的应用效果,为妇产科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减少护患纠纷。
方法:选择9月-10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治疗的患者13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护理组,各69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组行常规护理+应急措施,观察两组下床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组患者的下床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妇产科患者行应急措施结合常规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下床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护理效果,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应急措施;常规护理;护理风险;预防
近几年,随着女性妇科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妇产科收治的患者越来越多,其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2]。
良好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
目前妇产科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有报告显示,在妇产科采用应急措施结合常规护理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住院费用[3-4]。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治疗的患者采用应急措施结合常规护理,并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效果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9月-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治疗的患者13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69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19~69岁,平均(38.4±6.9)岁;其中手术31例,肿瘤15例,其他疾病23例。
护理组患者年龄18~71岁,平均(38.9±6.5)岁;其中手术30例,肿瘤17例,其他疾病22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患者入院时了解其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定期查房等。
护理组行常规护理+应急措施,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应急措施方法如下:
(1)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技能、专业知识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熟练程度,使护理人员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对妇科需要使用的相关仪器熟练掌握,避免使用中出现错误。
由资深护理人员完善和规范相关妇科疾病护理方法,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对护理人员提出的疑问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减少由于护理人员的失误导致的护患纠纷。
(2)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向患者介绍疾病及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倾听患者的需求,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者关系,多向患者列举治愈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对于欠费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催要,在向患者催要时注意态度,对患者提出的用费问题耐心解释,消除患者对费用问题的疑问。
(3)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每一项治疗前均需要向其介绍治疗目的及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费用;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效果评定标准:通过护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失误率低为护理有效;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护理失误率高为护理无效。
护理满意率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评价表评定,满分100分,分数在90分以上表示非常满意,分数为80~90分表示满意,分数为70~80分表示一般满意,分数低于70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一般满意率[5]。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下床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护理组患者的下床时间(18.95±1.23)h,住院费用(0.53±0.21)万元,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下床时间(30.04±1.34)h,住院费用(1.42±0.37)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91.30%(63/69),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40.58%(2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8.55%(非常满意45例,满意19例,一般满意4例,不满意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73.91%(非常满意26例,满意15例,一般满意10例,不满意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并发症比较
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45%,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94%,其中褥疮3例,切口感染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妇产科疾病是女性患者较常见的生殖器官疾病,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6]。
尤其近几年,随着女性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女性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护理服务是妇产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有效的护理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随着社会对女性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普通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7]。
应急措施近几年开始应用于妇产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应急措施主要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护理技巧等方面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护理效果[8-10]。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治疗的患者采用应急措施结合常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护理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说明在妇产科采用应急措施结合常规护理能有效减少住院费用、
缩短下床时间,主要由于应急措施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巧进行培训,护理人员通过更好的护理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嘱咐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下床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妇产科采用应急措施结合常规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主要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不断提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常规护理由于护理人员对疾病的护理知识未熟练掌握,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导致护患纠纷。
本研究中,护理组患者的下床时间(18.95±1.23)h,住院费用(0.53±0.21)万元,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下床时间(30.04±1.34)h,住院费用(1.42±0.37)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91.30%,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40.58%,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45%,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在妇产科采用应急措施结合常规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主要由于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时,均会向患者介绍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从而消除患者由于对治疗的不了解而产生抵触心理。
综上所述,对妇产科患者行应急措施结合常规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下床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护理效果,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金慧.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的预防和处理[J].吉林医学,,35(35):7996.
[2]冯玉明.浅谈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的预防和处理[J].世界临床医学,,9(1):47-49.
[3]张巧惠.常规护理模式联合应急措施在预防妇科护理风险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3(17):172-173.
[4]李海荣,万芙蓉,蔡莉,等.互动管理模式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0):94-95.
[5]储辉.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14-15.
[6]范晓燕.预防妇产科护理风险中常规护理模式加应急措施的应用及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119-120.
[7]王忠平,李岩,郑永梅.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19(2):147-148.
[8]孙迎春,王娜.常见妇产科护理中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9(1):184.
[9]夏雪荣.常规护理模式加应急措施在预防妇科护理风险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104-105.
[10]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268-269.
篇6: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浅论麻醉恢复室的护理运作
麻醉恢复室又称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麻醉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继续治疗至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科室[1]。
手术结束后,由于麻醉药、肌松药的残余药理作用,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若监护、治疗不当,则危及患者安全及康复[2]。
因此,麻醉恢复室的设立与规范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于设立了麻醉恢复室,至4月共收治患者11 146例,大部分患者均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
1 麻醉恢复室的设立
1.1 基本设置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19个层流手术间,平均日手术量90台次。
麻醉恢复室设有8张床位。
恢复室设在手术室半限制区,离手术室较近(运送时间不超过5 rain)。
采用大房间集中安排床位,PACU 床位与手术床之比为1:2。
PACU 入口通向手术室走廊,以方便接送病人。
出入口大门要求敞开,便于病床自由出入。
配备多功能转运床,床两侧可升降的护栏,能调节患者体位。
床头床尾均有输液架、杂物筐等。
1.2 PACU监护设备
每个床位均设有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多功能监护仪、麻醉机、电源插座多个。
PACU 内配有多功能治疗车、呼吸机、电除颤、各种型号气管导管、简易呼吸器、各型号喉镜,可视喉镜、血气分析仪、TEG监测仪、麻醉气体、有创监护仪、局麻药喷枪等,另常规备有各种抢救用药和常用液体。
1.3 PACU 的开放与管理
PAcU 周一至周六7:O0~18:00常规开放,18:00以后有患者未出室需护士加班至患者安全离开。
每天常规安排麻醉医师1名,负责处理PACU患者。
护理工作由麻醉恢复室护士长统一安排和管理。
2 护理
2.1 护理工作程序
2.1.1 接班
即接收患者。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将患者送至PAcU 并向PACU 医护人员详细交班,交班内容:病人病史、麻醉及手术方法、术中用药、生命体征变化。
麻醉手术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处理,预计复苏时间、尿量、皮肤、衣物、病历资料等。
术中麻醉医师和护士确认病人SPO 、心率、血压等平稳后方可离开。
2.1.2 监测
(1)初步评估和监测:观察口唇颜色、呼吸,轻拍肩部,呼唤病人,判断意识恢复情况;进行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监测,同时给予吸氧;(2)病人的动态监测:检查各种管道情况、观察伤口,检查皮肤情况、保暖、约束或保护等,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到预处理。
篇7: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为中等动脉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如不积极抢救和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xx年1月至xx年10月,笔者参与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男72例,女34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56例,肝硬化20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20例,胃癌4例,胆道出血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抢救处理
在抢救患者时,护士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动作敏捷、熟练,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2.1迅速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选择大号针头,血管宜避开关节,不易滑动,以利快速补液输血。遵医嘱立即为患者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做好输血准备。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血细胞比容;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适当用镇静剂,以免因患者紧张,引起更大量的出血。
2.2积极止血: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或执行止血措施。①如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取的止血措施是胃内灌注冷生理盐水,收缩胃血管,减少胃粘膜血液量。采用灌注和吸出同时进行的方法,不但能协助止血,还能观察出血是否停止。②胃内灌注经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胃壁小血管的a受体,使其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③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生长抑素。
2.3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的有效方法包括溃疡内注入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加1%polidocanol(硬化剂)、乙醇等,或热探针烧烙术,单电极电烙术或yag激光。第一次治疗失败后,常可重复一次,增加成功率[1]。
2.4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如是肝硬化门脉高压致食管静脉破裂引起的出血,患者除应用止血药治疗外,必要时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插管时应向患者解释置放气囊导管是抢救生命的紧急措施,以取得患者密切配合,争取时间,配合医生尽快插管成功,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3加强观察
3.1正确估计失血量:一般大便潜血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10ml;柏油样大便提示出血量在50~80ml;胃内积血量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般失血量在400ml以上时,才有循环系统失代偿的现象。因此可根据症状、脉搏、血压、血红蛋白浓度等估计出血的'程度。轻度出血:患者有头晕、乏力。估计出血量约占总血容量10%以下(小于400ml);中度出血:病人有面包苍白、烦躁、心悸、口渴、尿少等症状,脉搏100次/min左右,收缩压降至90~100mmhg,血红蛋白70~100g/l,估计出血量约占总血容量20%(1000ml左右);重度出血:患者除有面色、口唇苍白外,还有休克症状,脉搏细速、出冷汗、甚至无尿等。脉搏大于120次/min,收缩低于80mmhg,血红蛋白低于70g/l,估计出血量占总血容量30%(大于1500ml)[2]。
3.2排除非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①口咽、鼻腔部位的出血,如鼻出血、拔牙而咽下血液引起的呕血与黑便。②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二尖瓣狭窄等导致的出血。③进食动物血引起黑便。④口服含铋剂或炭粉、中药等均可出现黑便,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
3.3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大出血应用升压药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出血量、血压等,一般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根据血压情况,调节补液及升压药的速度,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吸氧。②注意观察患者休克状态有无改善,如患者面色逐渐转为红润,皮肤温暖,出汗停止,血压上升,则提示好转。③注意观察尿量,出现少尿或无尿者,则高度提示周围循环不足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故要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有休克时留置尿管,测量每小时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④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大便潜血试验,以了解贫血情况,判断出血是否停止。⑤应结合患者的原发病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如因胃粘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者,应观察是否伴有腹痛,有无胃穿孔等。⑥注意观察呕吐物,大便的性质、颜色、量、次数等,做好记录及床边、书面交班。
3.4出血是否停止或再出血的评估:患者出血后黑便持续时间受排便次数的影响,因此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排便状况,测量血压,心率等综合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下列情况提示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治疗。①反复呕血,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或胃管抽吸液持续为血性。②黑便持续存在,或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变成暗红色,伴肠鸣音活跃。③经补充血容量后,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无明显改善,或暂时好转又恶化。下列患者易出现再出血现象,应密切观察①本次出血量大。②有多次大量出血史。③24h内反复大量出血。④呕血患者的再出血比单有黑便机会多。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⑥有明显动脉硬化的老年人。⑦病变处有隆起的小血管或红色小斑点等。一般认为一次出血后48h以上未再出血者,再出血的机会明显降低。
4护理
4.1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按常规护理。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床上大小便,防止晕倒、摔伤及因活动而加大出血。出血量大时,取休克卧位或下肢抬高30度,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同时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及药物,要做到“三及时”,即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处理及时,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处理措施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
4.2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突然呕血及便血,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所以特别要加强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关心体贴患者,科学地解释病情,并向患者详细说明各种治疗措施,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4.3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对需使用三腔二囊管的患者,使用前应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做耐心的解释工作,安定患者情绪,以取得配合。①插管前认真检查是否通畅,胃囊及食管囊有无漏气及气囊注气后膨胀是否均匀,并做好标记。②测试两个气囊的注气量,一般胃气囊充气150~200ml,压力在40~50mmhg,食管气囊充气100~150ml,压力在30~40mmhg。③注意插管后,注气时先胃囊,后食道囊,放气时先食道囊,后胃囊。④管子末端系上0.5kg的重物,利用滑轮作重力牵引,固定要牢固,防止滑入胃内达不到止血的效果,对燥动不安的患者,应严防自行拔管,如遇管子滑出,立即将气放出,以防气囊进入食道,喉部引起窒息。⑤置管后让患者取侧卧位,口腔内的分泌物应随时吐出,不宜咽下,以免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定时测量气囊压力,压力不足时应及时补充。⑥从胃管内抽吸胃内物,亦可注入药物,再用生理盐水少许冲洗胃管,以保持通畅。⑦出血停止24h后可经胃管注入少许流质饮食,充气6~12h放气30min,以改善局部受压粘膜的血液循环,避免发生压迫性溃疡。⑧一般置管72h,如出血不止可适当延长,如出血停止可放气,继续观察24h,确无出血可拔管,拔管前嘱患者少量饮水或口服石腊油20ml以润滑食道壁,并将气囊内气体全部抽出,轻轻将管拔出。
4.4饮食护理:对出血量少,又无呕吐,临床表现无明显活动出血者,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性流食,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患者。而对急性大出血,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应暂禁食。急性大出血停止后改为流食,半流质饮食逐渐改为软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普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止血后1~2d即可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以避免诱发和加重肝腹水与肝性脑病。避免进食硬食和带刺食物、粗纤维的蔬菜、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等,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道及胃粘膜而再次出血。
4.5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随时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消除口腔异味,避免口腔细菌繁殖,防止口腔内残留物或气味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应协助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护理时应避免刺激舌、咽喉、上腭等而诱发恶心、呕吐,协助患者用温水轻擦肛门部位,做好皮肤护理,迅速处理带血的呕吐物,便血或被污染的衣物,防止被患者看见,产生不安。
4.6健康指导:①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医学知识,学会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减少身体活动,应暂禁食,并告知禁食的重要性。②讲解需要执行的治疗措施和辅助检查的配合,留置胃管,急诊胃镜检查或止血等相应措施执行的时机,操作过程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等。如急诊胃镜止血后,至少24h禁食,且不宜进食刺激性食物,否则易导致再次出血。③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紧张、恐惧心理,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应戒酒戒烟。④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乱用药物,以免诱发出血。定期复查。
5结果
本组106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全部康复出院。
6讨论
6.1抢救和处理及时:上消化道出血因出血量大、不易自止,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止血措施和抗休克治疗,是十分关键的。
6.2观察和正确的判断:首先要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还要正确地估计出血量,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来确定输液和输血的速度,同时注意观察呕吐物和大便的次数、性质和量,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或是有再次出血,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以作出相应的处理。
6.3精心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特别要加强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应避免患者因恐惧、紧张或饮食不当引起再次出血而加重病情。所以对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的止血治疗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和减少并发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篇8:护理大专毕业论文
范文一: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与护理
目的:探讨和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结论:通过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
救、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
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上消化道出血 抢救 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为中等动脉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如不积极抢救和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7月至3月,本人参与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6例,男66例,女33例,年龄18~68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110例,肝硬化20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80例,胃癌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 抢救处理
在抢救患者时,护士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动作敏捷、熟练,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2.1 迅速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选择大号针头,血管宜避开关节,不易滑动,以利快速补液输血。遵医嘱立即为患者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做好输血准备。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血细胞比容;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适当用镇静剂,以免因患者紧张,引起更大量的出血。
2.2 积极止血: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或执行止血措施。①如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取的止血措施是胃内灌注冷生理盐水,收缩胃血管,减少胃粘膜血液量。采用灌注和吸出同时进行的方法,不但能协助止血,还能观察出血是否停止。②胃内灌注经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胃壁小血管的a受体,使其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③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生长抑素。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的有效方法包括溃疡内注入肾上腺素、1/10000
硬化剂、乙醇等,或热探针烧烙术,单电极电烙术或YAG激光。第一次
治疗失败后,常可重复一次,增加成功率。
2.4 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如是肝硬化门脉高压致食管静脉破裂引起的出血,患者除应用止血药治疗外,必要时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插管时应向患者解释置放气囊导管是抢救生命的紧急措施,以取得患者密切配合,争取时间,配合医生尽快插管成功,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3 加强观察
3.1 正确估计失血量:一般大便潜血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大于5~10ml;柏油样大便提示出血量在50~70ml;胃内积血量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在400ml以上时,才有循环系统失代偿的现象。因此可根据症状、脉搏、血压、血红蛋白浓度等估计出血的程度。轻度出血:患者有头晕、乏力。估计出血量约占总血容量10%以下(小于400 ml);中度出血:病人有面包苍白、烦躁、心悸、口渴、尿少等症状,脉搏100次/min左右,收缩压降至90~100mmHg,血红蛋白70~100g/L,估计出血量约占总血容量20%(1000ml左右);重度出血:患者除有面色、口唇苍白外,还有休克症状,脉搏细速、出冷汗、甚至无尿等。脉搏大于120次/min,收缩低于80mmHg,血红蛋白低于70g/L,估计出血量占总血容量30%(大于1500ml)。
3.2 排除非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①口咽、鼻腔部位的出血,如鼻出血、拔牙而咽下血液引起的呕血与黑便。②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二尖瓣狭窄等导致的出血。③进食动物血引起黑便。④口服含铋剂或炭粉、中药等均可出现黑便,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
3.3 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大出血应用升压药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出血量、血压等,一般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根据血压情况,调节补液及升压药的速度,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吸氧。②注意观察患者休克状态有无改善,如患者面色逐渐转为红润,皮肤温暖,出汗停止,血压上升,则提示好转。③注意观察尿量,出现少尿或无尿者,则高度提示周围循环不足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故要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有休克时留置尿管,测量每小时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④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大便潜血试验,以了解贫血情况,判断出血是否停止。⑤应结合患者的`原发病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如因胃粘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者,应观察是否伴有腹痛,有无胃穿孔等。⑥注意观察呕吐物,大便的性质、颜色、量、次数等,做好记录及床边、书面交班。
3.4 出血是否停止或再出血的评估:患者出血后黑便持续时间受排便次数的影响,因此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排便状况,测量血压,心率等综合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下列情况提示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治疗。①反复呕血,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或胃管抽吸液持续为血性。②黑便持续存在,或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变成暗红色,伴肠鸣音活跃。③经补充血容量后,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无明显改善,或暂时好转又恶化。下列患者易出现再出血现象,应密切观
察①本次出血量大。②有多次大量出血史。③24h内反复大量出血。④呕血患者的再出血比单有黑便机会多。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⑥有明显动脉硬化的老年人。⑦病变处有隆起的小血管或红色小斑点等。一般认为一次出血后48h以上未再出血者,再出血的机会明显降低。
4 护理
4.1 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按常规护理。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床上大小便,防止晕倒、摔伤及因活动而加大出血。出血量大时,取休克卧位或下肢抬高30度,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同时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及药物,要做到“三及时”,即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处理及时,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处理措施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
4.2 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突然呕血及便血,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所以特别要加强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关心体贴患者,科学地解释病情,并向患者详细说明各种治疗措施,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4.3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对需使用三腔二囊管的患者,使用前应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做耐心的解释工作,安定患者情绪,以取得配合。①插管前认真检查是否通畅,胃囊及食管囊有无漏气及气囊注气后膨胀是否均匀,并做好标记。②测试两个气囊的注气量,一般胃气囊充气150~200ml,压力在40~50mmHg,食管气囊充气100~150ml,压力在30~40mmHg。③注意插管后,注气时先胃囊,后食道囊,放气时先食道囊,后胃囊。④管子末端系上0.5kg的重物,利用滑轮作重力牵引,固定要牢固,防止滑入胃内达不到止血的效果,对燥动不安的患者,应严防自行拔管,如遇管子滑出,立即将气放出,以防气囊进入食道,喉部引起窒息。⑤置管后让患者取侧卧位,口腔内的分泌物应随时吐出,不宜咽下,以免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定时测量气囊压力,压力不足时应及时补充。⑥从胃管内抽吸胃内物,亦可注入药物,再用生理盐水少许冲洗胃管,以保持通畅。⑦出血停止24h后可经胃管注入少许流质饮食,充气6~12h放气30min,以改善局部受压粘膜的血液循环,避免发生压迫性溃疡。⑧一般置管72h,如出血不止可适当延长,如出血停止可放气,继续观察24h,确无出血可拔管,拔管前嘱患者少量饮水或口服石腊油20ml以润滑食道壁,并将气囊内气体全部抽出,轻轻将管拔出。
4.4 饮食护理:对出血量少,又无呕吐,临床表现无明显活动出血者,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性流食,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患者。而对急性大出血,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应暂禁食。急性大出血停止后改为流食,半流质饮食逐渐改为软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普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止血后1~2d即可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以避免
诱发和加重肝腹水与肝性脑病。避免进食硬食和带刺食物、粗纤维的蔬菜、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等,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道及胃粘膜而再次出血。
4.5 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随时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消除口腔异味,避免口腔细菌繁殖,防止口腔内残留物或气味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应协助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护理时应避免刺激舌、咽喉、上腭等而诱发恶心、呕吐,协助患者用温水轻擦肛门部位,做好皮肤护理,迅速处理带血的呕吐物,便血或被污染的衣物,防止被患者看见,产生不安。
4.6 健康指导:①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医学知识,学会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减少身体活动,应暂禁食,并告知禁食的重要性。②讲解需要执行的治疗措施和辅助检查的配合,留置胃管,急诊胃镜检查或止血等相应措施执行的时机,操作过程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等。如急诊胃镜止血后,至少24h禁食,且不宜进食刺激性食物,否则易导致再次出血。③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紧张、恐惧心理,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应戒酒戒烟。④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乱用药物,以免诱发出血,定期复查。 5 讨论
5.1 抢救和处理及时:上消化道出血因出血量大、不易自止,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止血措施和抗休克治疗,是十分关键的。
5.2 观察和正确的判断:首先要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还要正确地估计出血量,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来确定输液和输血的速度,同时注意观察呕吐物和大便的次数、性质和量,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或是有再次出血,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以作出相应的处理。
5.3 精心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特别要加强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应避免患者因恐惧、紧张或饮食不当引起再次出血而加重病情。所以对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的止血治疗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和减少并发症,慢性病着者定期门诊随访。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范文二: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目的:探讨和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结论:通过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 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上消化道出血 抢救 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为中等动脉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如不积极抢救和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4月至202月,本人参与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6例,男66例,女33例,年龄18~68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110例,肝硬化20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80例,胃癌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 抢救处理
在抢救患者时,护士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动作敏捷、熟练,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2.1 迅速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选择大号针头,血管宜避开关节,不易滑动,以利快速补液输血。遵医嘱立即为患者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做好输血准备。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血细胞比容;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适当用镇静剂,以免因患者紧张,引起更大量的出血。
2.2 积极止血: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或执行止血措施。①如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取的止血措施是胃内灌注冷生理盐水,收缩胃血管,减少胃粘膜血液量。采用灌注和吸出同时进行的方法,不但能协助止血,还能观察出血是否停止。②胃内灌注经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胃壁小血管的a受体,使其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③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生长抑素。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的有效方法包括溃疡内注入肾上腺素、1/10000硬化剂、乙醇等,或热探针烧烙术,单电极电烙术或YAG激光。第一次治疗失败后,常可重复一次,增加成功率。
篇9: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模板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模板【1】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 51例宫颈癌患者, 给予新辅助化疗与手术切除术治疗, 评估其治疗效果以及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①本组51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②新辅助化疗后平均肿瘤直径(3.01±0.19)cm,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为23.53%, 明显小于新辅助化疗前的(5.26±0.57)cm、68.63%(P<0.05)。
结论 宫颈癌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前实施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显着, 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明显降低, 值得推广。
【关键词】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组织病理学变化;手术切除
宫颈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 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 手术切除为宫颈癌常规疗法, 但患者生存率始终保持在50%, 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1]。
据国内研究证实, 在宫颈癌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前, 配合化疗可提升手术疗效, 而本研究对51例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 评估其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5月~7月诊治的51例宫颈癌患者, 均已经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为宫颈癌, 且均有化疗与手术适应证。
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48.72±7.82)岁;肿瘤直径2.71~8.62 cm,平均肿瘤直径(5.26±0.57)cm;癌症类型:鳞癌29例, 腺癌13例, 腺棘癌9例;参考国际妇产科协会病理分期标准:Ⅰb2 12例, Ⅱa 26例, Ⅱb 13例;肿瘤分化:低分化14例, 中分化25例, 高分化12例。
1.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 其中鳞癌患者应用BEP化疗方案, 即应用50 mg/m2顺铂联合100 mg依托泊苷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腺棘癌和腺癌患者应用CAP化疗方案, 即给予顺铂50 mg/m2、多柔比星50 mg/m2、环磷酰胺50 mg/m2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并同步进行水化解毒治疗。
完成后进行盆腔淋巴洁清除术和子宫切除术治疗。
1. 3 观察指标 应用EnVison一步法染色和常规HE切片进行活检或者样本病检, 将VEGF、p53、nm23、c-erbB-2为抗体,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观察本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肿瘤直径变化。
1. 4 疗效判定标准[2] ①显效:患者的宫颈变软, 肿瘤消失;②有效:患者肿瘤体积在塬来基础上减少≥50%;③无效:患者肿瘤体积减少<50%, 或者增加>25%。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护理学毕业论文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51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 新辅助化疗前和新辅助化疗后p53、nm23、c-erbB-2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辅助化疗后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新辅助化疗前(P<0.05)。
见表1。
2. 2 51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肿瘤直径变化 51例患者中, 显效23例, 有效22例, 无效6例,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新辅助化疗前平均肿瘤直径(5.26±0.57)cm, 新辅助化疗后平均肿瘤直径(3.01±0.19)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长期以来, 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一直是姑息性疗法, 而近期临床研究提示, 新辅助化疗方案可显着改善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3]。
新辅助化疗又可称为先期化疗, 即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或者放疗前进行的全身性化学治疗。
新辅助化疗可在恶性肿瘤放疗、手术治疗前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使患者在生理、心理方面适应临床治疗, 并缩小病灶, 为手术的开展提供便利。
同时, 新辅助化疗还可消除微小肿瘤病灶, 降低手术期间的肿瘤细胞活性[4]。
据本组研究结果证实, 51例宫颈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 肿瘤直径自(5.26±0.57)cm缩小至(3.01±0.19)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 印证了宫颈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的突出效果。
另外, 本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后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新辅助化疗前, 但p53、nm23、c-erbB-2阳性率则无明显改变, 据此可知新辅助化疗对于免疫标记物的影响力表达, 是由VEGF体现。
塬发性肿瘤能够合成血管抑制物, 血管抑制物又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间平衡状态。
VEGF是血管生成因子, 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 加速其分裂, 从而加快其血管生成过程, 增强患者微血管的通透性, 从而为恶性肿瘤增殖、扩散提供便利[5]。
但新辅助化疗可抑制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与DNA合成过程, 降低VEGF阳性率, 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扩散, 改善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龙燕. 新辅助化疗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近期效果.中国实用医刊, , 42(23):113.
[2] 李艳. 紫杉醇联合顺铂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 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23):13-14.
[3] 陈丽珍, 林莉萍. 新辅助化疗治疗60例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25):38-40.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模板【2 】临床循证护理现状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某所大型综合性医院860名临床护理人员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问卷调查。
年龄18~52岁,平均(30.0±7.1)岁。
学历:中专84名(28.0%),大专166名(55.3%),本科及以上50名(16.7%)。
职称:护士94名(31.3%),护师130名(43.3%),主管护师76名(25.3%)。
工作年限:1~6年94名(31.3%),~12年94名(31.3%),~65名(21.7%),18年以上47名(15.7%)。
1.2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3]。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基本状况,对循证护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制定护理计划时参考的依据,临床护理科研及护理实践的方法等26个有关问题。
将问卷发放给2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请专家评审,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内容效度为0.92。
然后由笔者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者,向其讲解填写要求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
2结果
2.1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晓情况
63.4%的临床护理人员知道循证护理,但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者仅占15.7%(47/300。
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业教材,不同职称、工作年限护理人员对护理常规,不同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家意见及不同学历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4]的应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其它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依选用临床参考依据构成比的多少排序依次为护理常规(50.6%,152/300)、专业教材(34.7%,104/300)、科学证据[4](7.7%,23/300)、医学杂志(5.0%,15/300)及专家意见(2.0%,6/300)。
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应用护理常规百分构成比最高,专业教材次之,而采用科学证据[4]、医学杂志及专家意见较前2项差距较大。
2.2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现状
统计显示,只有7.7%(23/300)的临床护理人员应用最可靠、科学的证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和病人的需求为病人提供护理方案。
进一步查询原因:工作繁忙占54.1%(150/277),新资料缺乏占20.6%(57/277),没有条件上网占6.8%(19/277),缺乏上网技巧占4.0%(11/277),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占10.5%(29/277),其它原因占4.0%(11/277)。
3讨论
3.1普及循证护理知识,将循证护理教育深入到临床和继续护理教育中
本次调查显示,15.7%的临床护理人员熟悉循证护理,84.3%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了解不深,遵循证据的科学观念尚未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
因此,有必要在各级护理院校中增设循证护理课程。
临床护理人员也必须接受循证护理的继续教育,如开展专题讲座、强化培训等。
使临床护理人员熟悉更多的循证护理知识和循证护理的实践方法,同时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5],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应用现有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
使循证护理在日常护理实践如查房、会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中得以应用。
实施循证实践,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3.2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
评价证据的正确性、有用性和实用性时常根据证据的性质分为4个等级:A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B级,设计较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C级,病例报告或有缺点的临床试验;D级,个人的临床经验[4]。
A级证据级别最高,依次递减,D级级别最低。
遵循科学的证据为病人服务,是循证护理与传统的经验和直觉式护理的根本区别。
本调查显示,50.7%(152/300)的临床护理人员习惯按护理常规办事,34.7%(104/300)按专业教材办事;提示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批判性思维。
由于专业教材出版周期长,各地区各医院的护理常规的质量参差不齐,临床护理人员无法将护理服务建立在目前现有的科学证据基础上。
致使许多护理手段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与经验阶段,缺乏科学证据[6]。
调查同时也显示了不同背景的护理人员对某些临床参考依据的应用程度存在差异。
工作年限长、学历高及职称高的护理人员更习惯按专业教材、护理常规办事;只有7.7%的护理人员应用了最可靠的科学证据,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应用不足,可能与其知识老化、凭经验和直觉护理病人、不知如何获取证据及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关;中专护士对科学证据的应用较好,可能与其工作年限较短、临床工作经验欠缺、护理病人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频率较高,促使她们多渠道获取护理新知识等因素有关。
目前有说服力的护理研究信息资源仍然有限,研究结果的传播与推广不够充分[7],导致科学证据的应用范围狭小。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期刊亦较少,仅为5.0%(15/300)。
实质上期刊出版周期短,更新知识快,统计资料多,可从中查找到大量的最新的实用性科学证据。
护理人员尚可通过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查询获取自己所需的.证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与此同时,广大护理人员也应根据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提供的结论选题,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为临床实践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循证护理得以开展的关键。
3.3成立循证支持小组,提高护理人员循证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4.1%的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繁忙,10.5%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4.0%缺乏上网技巧,6.8%没有条件上网。
由此可见临床护理人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循证护理实践开展不够。
因此,挑选一批具有循证能力的临床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支持小组,参与或支持不同技能和背景的临床护理人员从事循证护理实践,也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办法之一。
循证支持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期刊及书籍帮助繁忙的临床护理人员从浩瀚的医学信息海洋中获得科学的证据,再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需求和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分析证据的可应用性,制定出高质量的护理方案和护理决策,供临床护理人员运用,以普遍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能力,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从事更多的循证护理实践,从而促进临床护理持续健康发展。
篇10:护理大专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护理干预疗效和机制。
方法 采用针炙、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中医辨证施护。
结果增强了患者体质,加速康复、预防和减少再次发作起到了良好效果。
结论 中医护理干预重在治病求本,辨证施护,提高了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论文下载。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指脑血管供血不足所致短暂局灶性脑机能障碍而以眩晕为主诉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以突然发作、反复发作为特点,严重者可合并不可逆转的脑缺血等危急征象。
临床表现为眩晕、心悸、乏力、汗出、肢冷、恶心呕吐,可表现为持续性或一过性。
正确的护理不仅可减轻眩晕的症状,还可减少眩晕的发作,也可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我科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显著。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科收治6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
其中治疗组40例,男 26例,女14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4岁。
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2.5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及既往史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一般性护理,观察组除一般性护理外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中医护理干预。
1疗程后观察效果。
1.2.1 中医护理干预
1.2.1.1 针炙 头晕较重者可针炙百会、风池、曲池、合谷等突,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疗程。
眩晕而昏仆不省人事者,急按人中,强刺激,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眩晕伴恶心、呕吐者,加针内关、合谷、中脘等穴。
1.2.1.2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①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②眩晕剧烈者应多卧床休息,缓解后起床或起身动作要慢,避免急剧转动头部。
③环境要清静、通风、光线柔和。
④禁烟酒、咖啡及浓茶。
⑤冬春季节应注意保暖。
⑥营养支持原则以膳食补充营养为主,选用易消化的食品,少食多餐。
鼓励食疗。
2 结果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认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以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变为基础,导致小脑下动脉、迷路动脉、内耳动脉血流下降,缺血缺氧而引起[1]。
属中医“眩晕”范畴,多由虚、瘀、风、痰等多种因素致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即无虚不作眩。
常见于老年人。
中医认为,人体以阳气为本,阳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血行之功,阳气充足,人体机能旺盛,气机通畅,血运正常,清窍得养,机体各种生理活动就能正常运转。
若病人素体阳虚,或因年老阳衰,或因各种原因如,劳累过度,纵欲过度、嗜食生冷寒凉,病后滥用抗菌素,起居失调等导致阳气耗损,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气化、推动血行,气机失调,从而血行不畅,清窍失养,眩晕发作[2]。
在丹参等活血化瘀基础上,饮食应扶阳补气,可用人参或党参、黄芪、炖鸡肉、羊肉汤服用,或泡水服,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忌食生冷、辛辣、肥腻、烟酒之品。
少数病例属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者,要注意节制房事,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可用甲鱼、山药、枸子汤。
食欲不振者,可食陈皮、砂仁、瘦肉粥,以益气健脾和胃,后施以调补。
3.2 日常生活应慎起居,避风寒,防外邪,畅情志。
注意劳逸结合,过劳和纵欲过度。
缓解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有指导患者掌握眩晕发作时的应急措施,如立即卧床或扶床栏、墙等物就地坐下,闭目养神,避免走动,病情稳定下时活动时有人扶助。
3.3 针炙 气血亏虚者针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脾俞等穴,以补益气血。
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者针刺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以补益肾气。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根据不同的症候特点应用中医辨证护理,饮食调理,对患者加速康复、预防和减少再次以作起到了良好效果。
“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是治疗该病辨证施护的核心,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有效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
[2] 伍德军.参附与血塞通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2例.陕西中医.2008.29(9):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