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脳部運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篇1: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肖培东

一、温州市二模看《论语》考题分析

有人认为,在论及治国方针时,孔子说过“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如果统治者注重刑法、法制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就能使国家强盛,天下有道,就能使百姓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有知耻之心。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下面是对我教的高三(8)班同学这道题的得分进行分析:

得0分--8人

得1分--18人

得2分--22人

得3分--1人

1、展示学生答案:

2分:不正确。孔子再说“刑罚不中”前,着重提出要先“正名”,只有名正,则言顺,则事成。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看出孔子在治国时认为统治者必须先正名,才能使国家昌盛。

1分:不正确,孔子提到刑罚中,不一定能使国家强盛,恰恰相反,会抑制国家的发展,孔子提倡的道德,对德、礼的要求,达到以礼治国,天下大同,则刑罚,法制就自然而然没用。

0分:正确。国家有刑罚的约束,人们就可以有法可依,依法行事,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而没有则会大乱,因此只有社会安稳,才能构建大同社会,才能礼乐教化。

2、学生分析错误答案

3、师小结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4、出示班级满分答案:

3分:不正确,孔子说“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而这个之前孔子说的是必先正名的观点,另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充分表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德治”,而不是“法制”。

请章燕绅同学说说自己的'答题想法和思路。

5、出示二模参考答案:

不正确。首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其次,“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再次,孔子的思想中没有“法制”观念,把“刑罚”等同于“法制”属于混淆概念。(结论1分,理由2分,写出任意2点得2分)

二、以二模试题为例分析

抓题干文本再现

1、“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选自《克己复礼》第13.13章节,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要义:要正名,

正名是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如“觚不觚,君不君”等。孔子“正名”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

由此得出答案:“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

2、治国方针属于“政治”板块--《为政以德》,2.3章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由此得出答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

补充:《〈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三、小结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

2、文本再现

3、规范答题(小论文式):

观点--分析--总结

四、牛刀小试

【杭州市二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24.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师生共同分析,再解答

2、出示答案评分:

答案: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是体现了“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五、实战演练

【交流卷 诸暨中学】

“十二五”计划建设提出,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这则材料中体现的思想,与孔子的“忠恕”观是否一致?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一致。“忠”是指待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而达人。“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我为人人”就体现了“忠”的思想;“恕”是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律己、尊老爱幼”与“恕”的观点一致。如果人人都能尽心竭力,与人为善,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会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形成良性的“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交流卷 镇海中学】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礼延伸出来,为礼服务的,礼教的最大作用是从行为到思想上给人一个框框,以维护统治稳定,其很多方面是甚至是违背仁义智信的。所以说儒家思想核心是礼。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礼”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理解是片面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不是“礼”,礼只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仁延伸出来,为仁服务。“礼”是以区及与之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实际上是一种等级秩序,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统治,缓和矛盾;但也保守的一面,后来的“三纲五常”就是有违背仁义智信的,但并非是孔子的初衷。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篇2:论语选读教案

一、几点思考

1.试题取材范围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
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2.《〈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④轻视《论语》名句

2.文本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哉若人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三、复习策略

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

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与讲解,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o   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o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篇3:高考二轮如何复习

高考二轮如何复习

很多人都说:“把握住二轮复习,就等于抓住了高考分数!”二轮要如何复习?来看下面:

二轮复习重点【1】

从复习节奏上来看,高考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重点在于:如何把建立起来的知识网络更系统化、条理化,最终灵活运用学科内的知识去解题。

严格来说,这两个多月的时间,是考生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关键阶段。

高考第二轮复习也将成为学生们学习水平的分水岭,高考成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拉开差距,并形成初步格局。

二轮复习目标【2】

对二轮复习,不能简单地定位为“第二次复习”,而是应该从一轮复习的“细看教材”转入到对重点知识点的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

二轮复习过程中,将会把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

在此阶段,需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四个建议【3】

1.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将它们进行串连组合,形成体系结构。

之后解题时,遇到模糊不清、难以区分、容易混淆、缺失漏掉的知识点时,及时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进行填补,逐步梳理完整。

最后以点带面,形成自己深入理解的条理化知识框架。

这样在做题需要运用时,就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知识点,解题得分。

2. 紧跟老师教学节奏

二轮复习时,要处理好自主复习与课堂复习的关系。

不要盲目沉浸在封闭复习中,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争取将内容当堂消化。

带高三的老师通常经验丰富,他们的教学计划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紧跟老师的教学计划多听多问,就能基本上掌握高考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3. 训练解题思路

很多题型都有可以归类挖掘共性,考生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找到背后知识点,再依次寻找做题切入点、形成解答思路,才能在考场上适应一类题的百变考法,立于不败之地。

二轮复习中,考生们的每一次做题都是练兵,训练和调整自己的解题思路。

做对了,要归纳、总结、提炼,形成解决此类型题目的“套路”;做错了,切莫丧失信心,答案和讲解之后,还要找出存在不足的知识点,加强巩固。

4. 把握时间,规范书写

复习中,要利用做题、考试、练习的每一次机会,加强对时间的把握。

严格按照高考时间限制答题时间,养成合理的答题节奏,在速度中提高正确率。

同时,书写工整、表达规范也很重要。

有人因为书写太差、卷面混乱,阅卷者难以识别,白白丢分;有人因为表达不准确、用词不到位、公式不严谨,导致丢分。

四大误区及对策【4】

误区1 做得多,做得晕

在二轮复习阶段,有些考生在老师引导的复习外,还购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没日没夜的做题,可是效果缺不尽如人意。

对策1

首先,学校提供的复习材料,都是多年经验中挑选、使用的,可以系统地将相应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融会于其中。

哪怕只做这些题,每题用心做,题题都整理,也会有看得见的提高。

对策2

其次,这阶段,考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应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点、典型例题的掌握和研究中,应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误区2 囫囵吞枣,学而不思

二轮复习中会有很多考试、练习和作业。

很多考生做了不少题目,提分效果却令人不满意。

有人以为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可是遇到题目仍不知考查哪个知识点,感觉不到试题中出现的典型例题的变形,此时,新鲜感可不是好东西。

有的同学做题,做对了,不去归纳;做错了,不去反思,缺乏总结、归纳、思考这个做题后很重要的步骤。

对策

在做题后,发现探究它背后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思考,将学习“加入自己的注解”,熟悉考点、例题,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次轮复习中实现成绩上的飞跃。

误区3 心理紧张,遭遇“高原”

二轮复习中,考生任务重、压力大,身心都非常疲劳,从而会出现“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

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

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进步缓慢的现象称之为高考生的“高原现象”)。

此时,考生感觉自己的复习遇到了瓶颈,怎么使劲分数也不见提升。

导致心理焦虑、情绪失落,丧失学习动力。

对策1

考生要有信心,坚信阳光就在风雨后。

走过“高原”,学习效率和成绩还会提高,不要丧失信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对策2

多与同学交流。

一方面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讨论学习中解决问题,拨云见雾,早日走出“高原”。

对策3

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

给大脑和身体足够的呼吸空间,注意劳逸结合。

考生可以抽出部分课余时间,跑跑步、做做操、跳跳绳、散步快走都可以舒缓紧张的神经、放松身心。

误区4 好高骛远,忽略基础

大楼越高,需要地基越深;分数越高,需要基础越牢。

有的同学平时成绩不错,认为基础知识太简单,不必再花费时间复习了;有的同学对自己要求高,总想研究难题、怪题,挑战高难度;有的同学则觉得老师讲课节奏太慢,自己都会了,不用再听这些基础知识了,然后闷头复习,不爱听课。

存在以上情况的同学,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基础不牢,白白失分的情况。

对策

仔细听课是王道。

紧跟老师的思路,难题经过老师的剖析,可以获得简单思路;简单的题目,可以跟着老师的步子归纳总结,归结到课本上的知识点,从而让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优生的基础知识一般掌握得不错,二轮复习阶段,一定不能只追求偏题、难题、怪题,应该切实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尽力拼得更多的基础分,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最后,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二轮复习中发挥潜力,为高考的最终胜利拼搏奋斗!

篇4: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案-数列

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

2009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通项公式法和递推公式法)、图象法. (3)分类:按项数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为单调数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 (4) 与 的关系: . 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比较 (1)定义: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的数列叫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不为0)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2)递推公式: . (3)通项公式: . (4)性质 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单调性: 时为递增数列, 时为递减数列, 时为常数列. ②若 ,则 .特别地,当 时,有 . ③ . ④ 成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①单调性:当 或 时,为递增数列;当 ,或 时,为递减数列;当 时,为摆动数列;当 时,为常数列. ②若 ,则 .特别地,若 ,则 . ③ . ④ ,…,当 时为等比数列;当 时,若 为偶数,不是等比数列.若 为奇数,是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三、考点剖析 考点一: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 例1. (深圳模拟)已知数列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 解:(1)当 ;、   当 ,   、 (2)令    当 ;   当   综上,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列的前n项与数列的通项公式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n=1时情况,在解题时经常会忘记。第二问要分情况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例2、(2008广东双合中学)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为 ,且 , . 数列 是等比数列, (其中 ). (I)求数列 和 的通项公式;(II)记 . 解:(I)公差为d, 则  .  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 ,  . (II)    作差:     .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第二问,求前n项和的解法,要抓住它的结特征,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之积,乘以2后变成另外的一个式子,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考点二:求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例3.(2008江苏)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       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 行( )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  解:前n-1 行共有正整数1+2+…+(n-1)个,即 个,因此第n 行第3 个数是全体正整数中第 +3个,即为 . 点评:本小题考查归纳推理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难点在于求出数列的通项,解决此题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4.(2008深圳模拟)图(1)、(2)、(3)、(4)分别包含1个、5个、13个、25个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迎迎”,按同样的方式构造图形,设第 个图形包含 个“福娃迎迎”,则 ; ____ 解:第1个图个数:1 第2个图个数:1+3+1 第3个图个数:1+3+5+3+1 第4个图个数:1+3+5+7+5+3+1 第5个图个数:1+3+5+7+9+7+5+3+1= , 所以,f(5)=41 f(2)-f(1)=4 ,f(3)-f(2)=8,f(4)-f(3)=12,f(5)-f(4)=16   点评:由特殊到一般,考查逻辑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第二问是一个递推关系式,有时候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转化递推公式来求解,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考点三:数列与不等式的联系 例5.(2009届高三湖南益阳)已知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 满足 。又已知 , , 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 的通项 (2)令 ,求证:对于任意 ,都有 (1)解:∵  ∴  ∴ ∵  ∴  ∴  (2)证明:∵ ,  ∴   点评: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清晰的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本题中的第(2)问,采用裂项相消法法,求出数列之和,由n的范围证出不等式。 例6、(2008辽宁理) 在数列 , 中,a1=2,b1=4,且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 ) (Ⅰ)求a2,a3,a4及b2,b3,b4,由此猜测 ,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Ⅱ)证明: . 解:(Ⅰ)由条件得 由此可得  . 猜测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 ②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  , 那么当n=k+1时,  . 所以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由①②,可知 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Ⅱ) . n≥2时,由(Ⅰ)知 . 故     综上,原不等式成立.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学归纳法,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等能力. 例7. (2008安徽理)设数列 满足 为实数 (Ⅰ)证明: 对任意 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Ⅱ)设 ,证明: ; (Ⅲ)设 ,证明: 解: (1) 必要性 :  , 又 ,即 充分性 :设  ,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 时, .假设   则 ,且  ,由数学归纳法知 对所有 成立 (2) 设  ,当 时, ,结论成立 当  时, ,由(1)知 ,所以 且  (3) 设  ,当 时, ,结论成立  当 时,由(2)知   点评:本题是数列、充要条件、数学归纳法的知识交汇题,属于难题,复习时应引起注意,加强训练。 考点四:数列与函数、概率等的联系 例题8.. (2008福建理) 已知函数 . (Ⅰ)设{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前n项和为Sn,其中a1=3.若点 (n∈N*)在函数y=f′(x)的图象上,求证:点(n,Sn)也在y=f′(x)的图象上; (Ⅱ)求函数f(x)在区间(a-1,a)内的极值.   (Ⅰ)证明:因为 所以 ′(x)=x2+2x,   由点 在函数y=f′(x)的图象上,   又 所以   所以 ,又因为 ′(n)=n2+2n,所以 ,   故点 也在函数y=f′(x)的图象上. (Ⅱ)解: , 由 得 . 当x变化时, p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2) -2 (-2,0) 0 (0,+∞)  f′(x) + 0 - 0 +  f(x) J 极大值 K 极小值 J  注意到 ,从而 ①当 ,此时 无极小值; ②当 的极小值为 ,此时 无极大值; ③当 既无极大值又无极小值.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极值、等差数列等基本知识,考查分类与整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9 、(2007江西理)将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它落地时向上的点数依次成等差数 列的概率为( ) A. B.  C.  D.   解: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得到的数列共有个,其中为等差数列有三类:(1)公差为0的有6个;(2)公差为1或-1的有8个;(3)公差为2或-2的有4个,共有18个, 成等差数列的概率为,选B 点评:本题是以数列和概率的背景出现,题型新颖而别开生面,有采取分类讨论,分类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考点五:数列与程序框图的联系 例10、(2009广州天河区模拟)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将输出的x、y值依次分别记为 ; (Ⅰ)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 (Ⅱ)写出y1,y2,y3,y4,由此猜想出数列{yn}; 的一个通项公式yn,并证明你的结论; (Ⅲ)求 . 解:(Ⅰ)由框图,知数列  ∴  (Ⅱ)y1=2,y2=8,y3=26,y4=80. 由此,猜想 证明:由框图,知数列{yn}中,yn+1=3yn+2 ∴ ∴  ∴数列{yn+1}是以3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1=3・3n-1=3n ∴ =3n-1( ) (Ⅲ)zn= =1×(3-1)+3×(32-1)+…+(2n-1)(3n-1) =1×3+3×32+…+(2n-1)・3n-[1+3+…+(2n-1)] 记Sn=1×3+3×32+…+(2n-1)・3n,①  则3Sn=1×32+3×33+…+(2n-1)×3n+1  ② ①-②,得-2Sn=3+2・32+2・33+…+2・3n-(2n-1)・3n+1 =2(3+32+…+3n)-3-(2n-1)・3n+1 =2× =  ∴ 又1+3+…+(2n-1)=n2 ∴ . 点评:程序框图与数列的联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鲜事物,因为程序框图中循环,与数列的各项一一对应,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是命题的`新方向,应引起重视。 四、方法总结与高考预测 (一)方法总结 1. 求数列的通项通常有两种题型:一是根据所给的一列数,通过观察求通项;一是根据递推关系式求通项。 2. 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是高考的难点热点问题,对不等式的证明有比较法、放缩,放缩通常有化归等比数列和可裂项的形式。 3.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函数又是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所以数列这一部分是容易命制多个知识点交融的题,这应是命题的一个方向。 (二)20高考预测 1. 数列中 与 的关系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最为常见的题目,要切实注意 与 的关系.关于递推公式,在《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是:“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但实际上,从近两年各地高考试题来看,是加大了对“递推公式”的考查。 2. 探索性问题在数列中考查较多,试题没有给出结论,需要考生猜出或自己找出结论,然后给以证明.探索性问题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 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必考.这类考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又有解答题;有容易题、中等题,也有难题。 4. 求和问题也是常见的试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应掌握,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 5. 将数列应用题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问题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从本章在高考中所在的分值来看,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多注重能力的考查. 6. 有关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数列与概率等问题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考查的难点。今后在这方面还会体现的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篇5:《<论语>选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15分,每题3分)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必偃(yǎn)     钟磬(qìn)     八佾(yì)      一匡天下(kuāng)

B. 怃然(wǔ)      颛臾(zhuān)   弋射(yì)      曲肱而枕(hōng)

C. 荷蒉(hè)      鄙夫(bǐ)      取譬(pì)      被发左衽(pī)

D. 长沮(jū)      鸡黍(sǔ)       虎兕(sì)      为黍食之(sì)

2.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期可已(一周年,停止)   必不得已(如果)    阙如(空缺,留存不表意见)

B. 遇丈人(对老人的尊称)   众星共之(通“拱”,环绕)  齐之(整治,整顿)

C. 忠以劝(勤勉努力)       孙以出之(同“逊”,谦逊)  喻以义(懂得)

D. 微管仲(没有)           天下归仁(归顺)           游于艺(广泛涉猎)

3.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春秋战国这个______的时代,许多政治家和人士都____急功近利的_______,

他们提出的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点。

A. 剧变    充斥    情绪              B. 巨变     充溢      意绪

C. 剧变    充斥    意绪              D. 巨变     充溢      情绪

4.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所谓“人欲”是指私欲而言,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

B. 西部大开发将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机,但是这项事业任重道远。

C. 儒家反对那种把世界视为苦海,悲观厌世,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反对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D. 对烦心的事、不顺心的事、不中听到话应豁然大度,泰然处之,付之一笑,古语中早就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格言。

5. 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B. 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可耻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应视为“社会公敌”。

C. 在儒家看来,虽然道德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巨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

D. 诚信的缺失不仅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也扭曲了一部分学生,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

二、(15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选自《论语》的五章文字,完成7—10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而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 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饥,用不足       用:用度        B. 何事于仁           事:从事,实施

C. 仅尧舜其犹病诸     诸:以为难      D. 君子君子义以为质   质:根本,基础

7. 选出加点字与“盍彻乎”中“盍”的用法基本相同的一项

A. 如之何                              B. 焉用杀

C. 何如                                D. 尧舜其犹病诸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君子名之必可信也           ② 礼以行之

B. ① 君子于其所不知             ② 尧舜其犹病诸

C. ①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② 孙以出之

D. ①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② 君子于其所不知

9. 选出与“有是哉,子之迂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 如之何其彻也?               B. 子为政,焉用杀?

C. 尧舜其犹病诸!               D. 野哉,由也!

10. 对照原句,选出译文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B.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译文:君子的道德像风一样,小人的道德像草一样。

C.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君子对于那些正名的说法,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D.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一则文言文,完成11—13题。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三年,(齐)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①,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辟。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呵也,寡人无复与焉。”

①上计: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员的治绩。            (选自汉·刘向《说苑》)

11. 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责备          B. 子退而自察也   察:督促

C.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诸:责问,谴责    D. 再拜便辟       辟:通“避”,离开

12. 句中加点字“请”在意义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B.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D.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 句中加点词“而”在意义和用法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景公召而数之曰                        B. 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C. 景公迎而贺之曰                        D. 乃下席而谢之曰

四、(17分)

14. 把上面文言短文中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  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孔子不仅对齐国为政的管仲充分肯定,对晏婴的评价也很高。从上面《晏子治东阿》来看,晏婴在政治上有哪些英明之举?(2分)(不超25字)

篇6:《<论语>选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15分,每题3分)

1. C (A. 钟磬(qìn)→钟磬(qìng);B. 曲肱而枕(hōng)→曲肱而枕(gōng);

D. 鸡黍(sǔ)→鸡黍(shǔ)。)

2. D.(D项中的“天下归仁(归顺)”应该改为“天下归仁(赞许)”。)

3. A.(剧变:剧烈变化;         巨变:发生巨大的变化,多指好看;)

(充斥:充满或塞满,含贬义,正合语境;      充溢:充满洋溢;)

(情绪:从事某种活动;     意绪:心绪,心情。)

4. D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招徕人并加以安抚,现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心下来。

两个意象都不合语境,可换作“将军额上能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比喻人有度量,能容忍、原谅。)

5. A.(B项:主谓搭配不当,应该将“牟取财富的”改为“牟取的财富”。

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应该放在“道德”后面

D项:成分残缺—“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缺少宾语,可在“学生”后面加“的`心灵”)

二、(15分,每题3分)

6. B(“何事于仁  事:从事,实施”应该改为“何事于仁  事:副词,上,仅。”)

7. D(略)

8. A(B. ① 君子于其所不知   代词,自己    ② 尧舜其犹病诸  表示推测的语气)

(C. ①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连词,相当于“而”     ② 孙以出之 用)

(D. ①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介词,给          ② 君子于其所不知  介词,对于)

9. D(都是主谓倒装句)(其它:A.反问句   B. 反问句   C. 感叹句)

10. C(将“君子对于那些正名的说法”改为“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

三、(9分,每题3分)

11. B(察:督促→察:反省)

12. C(在这其中A、B、D三项都是“请求,请允许”)

13. B(AC D三项都是承接连词,表示目的连词,来 )

四、(17分)

(附)《晏子治东阿》参考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14. ①  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3分)

译文:加倍征收,(却)很少上交国库,随意地把财物献给您的伺人。

或   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

②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3分)

译文:东阿,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15. 孔子不仅对齐国为政的管仲充分肯定,对晏婴的评价也很高。从上面《晏子治东阿》来看,晏婴在政治上有哪些英明之举?(2分)(不超25字)

治 东 阿,  廉 洁 自 律 , 一 心 为 民 。

16. ①:渲染了旅馆的清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寂。

②: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忍,丰富诗作内容或扩大作者内心的意境。

17. ①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束,来着犹可追。

②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以 “仁”为核心。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体式)散文作品,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10分)

18.(2分)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19.(4分)

春 天 看 树 : 心 灵 得 到 净 化  。

夏 天 看 树 : 心 情 昂 扬 振 奋  。

秋 天 看 树 : 得 到 自 我 完 善 的 启 迪。

冬 天 看 树 : 激 励 自 己 坚 毅 执 著。

20.(4分)C  E

六、(4分)

21. 答:(只填序号) A ④      B  ②      C ①     D ③

22. 答:而我老师 那道有数仞之高,看到墙内宗庙的宏伟和房屋的多姿多彩。

篇7:电子教案《论语》选读

电子教案《论语》选读

潞河中学教案 学科:古代汉语  第  1 课时 任课教师 崔启林 授课教师 高二 授课日期 .03.24 教学课题:《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1、《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熟记重点字词的翻译,能翻译整句 3、巩固宾语前置、意动等语法现象 4、将古汉语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现代汉语上,综合提高汉语水平。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互评 教学重点:固定格式:不亦……乎 教学难点:通假字、生僻词汇 教学用具:复印课文、PPT、积分表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备注   第一部分:复习检测   1、  以小组为单位,命题组出题,徒弟回答,师父共同加分。 2、  老师命题,每个人都有机会。   第二部分:导入新课   最近有一句流行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神马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像天上的云一样容易消失。”“一切对于我来说都不重要。”“别把某些事情看得太重。” 例句:很多人所谓的再大的痛苦,都会过去。失恋也好、事业失败也好、婚姻破裂也好,哪怕得绝症也好,神马都是浮云。   这句话好像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但是绝对不是新词。其实在中国很早就有一位伟大的人,说过这样的话。谁先说的这句话呢?   是孔子,在《论语》就有这样一句话:“于我如浮云。”今天我们就选择一些《论语》中的名句读一读。看一看这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人到底有些什么名言。   第三部分:正课讲授 一、文学文化常识 有没有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孔子。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录在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中。 2、《论语》lún yǔ 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大都是孔子和学生们的对话。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记忆把一句一句的话整理记录下来。每句话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这种文体被称为“语录体”。 3、关于孔子的字:仲尼 中国古代常常在姓名中用“伯、仲、叔、季”这四个字表示兄弟的次序。“伯”指老大,“仲”指老二,“叔”通常指老三,“季”是兄弟中最小的。 如《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孙策字伯符,他的弟弟孙权字仲谋。现在还有成语“不分伯仲”和“伯仲之间”,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孔夫子 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3000弟子72圣贤) 二、《论语》选读 (一)子曰:“学而时1习2之,不亦说3乎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重点字词解释: 1、时:按时 2、习:复习、温习3、说:通“悦”,高兴、愉快 4、不亦……乎:反问句的固定格式,不(也)是……吗? 5、愠yùn:生气   练习1:不亦……乎? 1、(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你却谋反,你被法律惩罚)不亦宜乎? 温故知新: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对个人来说一事无成,吃吃喝喝,岁月流逝,忽已白头,不亦悲乎? 3、如用这办法为人民百姓谋福利,不亦善乎? 温故知新:  平公曰:“善哉!” 4、(一个人在坐船时把剑掉到了水里,他却在船靠岸以后下水去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迷惑   练习2:通过下面的例句,请你总结“不亦乐乎”这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1、虽然时间已过了零点,但摊前的食客兴致不减,三五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吃得不亦乐乎。 2、为了装修我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很累,但是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3、冷空气丝毫没有阻碍市民在户外活动的热情,很多市民在公园里玩得不亦乐乎。     同学抽签回答问题,注意积分。                   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两个“而”,提问,连接还是转折     练习1练习2 练习3                                                           图片                             孔子 图片               PPT                   图片   领读             提问:君子的标准       学科:古代汉语   第 课时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备注 练习3:根据课文中“愠”的意义,理解下面的'句子。 1、下车后,我注意到对方是个中年男子,他下车后脸带愠色,对我一通指责,说我开车如何不对,他如何在后面按喇叭也无济于事。 2、当我翻译完他的发言,赫鲁晓夫立刻面露愠色,在场的其他苏联领导人也都对中国外交部长的批评感到不可理解。   (二)子曰:“温6故而知新,可以为7师矣。” 重点字词解释: 6、温:温习、复习7、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个)做   (三)子曰:“由8,诲9女10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11也。” 重点字词解释: 8、由: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9、诲huì:教育、教导 10、女:通“汝” 11、知:通“智”,智慧。   三、课堂小结   1、生词积累 (板书)   2、通假字: 说:通“悦”;女:通“汝”;知:通“智”   3、固定结构:  不亦……乎?   4、全文翻译练习  四、作业 1、把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重新整理在笔记本上。 2、师父们教“文言文语法:判断句”。下节课前检查。     愠色:生气的脸色       师父带徒弟的过程也是温故知新     “为”的用法 “是”的意义                                 领读   以…… 为……   领读   大家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课后小结:          

篇8:高考二轮复习指南

高考二轮复习指南

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二、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多尝试。

三、知识的运用。

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五、“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六、基础,还是基础。

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七、学文科,要“死”去“活”来。

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_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八、进行典型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

高考黄金定律二就是典型题法则,其实如果我们把高考的方向把握准了,高考的出题模式弄清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会很轻松。不只是在数学、物理这样的理科有典型题,文科的东西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比如语文的作文,一篇文章好的结构、好的句子,我们都可以用来模仿,比如“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它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这是关于诚信的比喻,那我们就可以借鉴一下,仿造句子。如: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学习就是一个由模仿到驾驭的过程,我们在借鉴别人精彩点的同时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最终由量变到质变,使我们成为一个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人,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九、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专项练习

体系是综合的根本,专题是提高的保证。我们在回忆信息过程中会出现的暂时性的遗忘。高三学生在考试时经常答案就在嘴边就是写不出来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 “舌尖现象”,它常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信心,所以必须加以克服。高三学生张扬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有效的检索体系,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当遇到舌尖效应时要保持冷静、放松,这样可有助于知识的回忆。

十、形成考试体系,训练解题思维(迅速做题技巧训练)

很多题型可以归类挖掘共性,尤其是理科题型,题目和条件都有其内在的关系点的,一般的解题入手方法不外乎为顺着题意来,或者以寻求的结果为出发点逆向推导,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寻找做题的入手点,或形成一定的解答思维步骤,才能在考场上适应任何题,立于不败之地。所谓的考试体系就是构建在考试时第一遍的做题思路,到这时候可以减弱我们研究题目本身知识点的比例,加强研究做题第一思维的比例,通过同类型套题来总结和调整第一次想的方向,及归纳其中解答的思维共性,是能够快速帮助我们获取分数的。

当前我们处在第二轮末段阶段,很多同学开始发急了,所谓欲速而不达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这时候千万不要麻木做题,看到什么题抓来就做,做对了不去总结提炼这种思想的话,只能说你会这道题而已。做错了看答案听讲解明白了而不去思考“凭什么这么解答”,到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的,做题千万不能和口渴猛灌水那样,除了肚子涨,啥味道都没留下。

十一、当前阶段的几种常见备考方法指导

当前阶段备考方法不外乎是题海战术+课本反复查看。较为科学的学生已经开始归类解答,或归纳之前错误的的题型。更有技巧的一些学生已经开始进行构建类型模型(以典型题为原形),并开始渐渐网化知识体系了。我们的建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获得最大的效果,适合随大流的跟着学校老师走,基础掉队同学们就该上课的时候记好笔记,其余时间多花些时间在课本与基础习题上(课本章节后习题练习),感觉在学校已经无法提升的同学,利用套题演练,类型归纳来总结和提高自己的做题精确度和速度,这时候往往是思维的比拼,而不是“努力程度”的比拼。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盲目做题,不如多花点时间总结归纳会做的题型中的思维步骤,解答步骤。对于会做题,临场发挥不佳的学生,可以通过连续长时间的做套题,或者想办法耗尽精力后(如长跑后,冲刺跑后),再做卷子,或压缩做题时间 (2/3~3/4的考试时间做完卷子),以训练考场状态。

篇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字表达答题技巧讲解:首选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六大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①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语段压缩题】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其次数,其次对,最后是理。

【语句扩展题】答题技巧: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例如,20xx年高考(微博)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

【句式仿写题】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注意仿写对象要同类,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句式变换题】答题技巧:看清题干要求,变短要先提出主干,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分句;变长要确定陈述对象,将短句按顺序变为修饰语。先写出几个句子,后选出符合要求不出语病的句子作答。

【综合改错题】答题技巧:这一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主要参考前面的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

篇10: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0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一讲 考 点 分 析 文言文考点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 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核按钮336页) 1、文言文的单音性: 1.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 壁有瑕,请指示王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 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①“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例如: 甘(味甜――味甜乐意) 苦(味苦――痛苦辛苦) ①“甘”。《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②“苦”。《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还有像“病”(重病――病) (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例如: ①“江”、“河”。(专指长江、黄河之――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好”(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 ③“中国”,(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 秋(秋季――秋季,一年) 百年(晚年――很多年,一辈子,一生) 宾客(门客――客人) “秋”。《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年好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1)词义程度的减弱。例如: 饿(严重的饥饿,受死亡威胁――肚子饿) 怨(恨――不满意,责备) ①“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②“怨”。古义指“恨”的意思。《屈原列传》:“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即是古义。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 (2)词义的表示范围的缩小。例如: 丈夫(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 子(孩子总陈――男子) 臭(气味――难闻的气味)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说、规劝) 让(辞让、谦让之意,责备――辞让)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肃劝权如瑜还。”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②“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指南录〉后序》:“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职)《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今义“迁”只剩下“迁移、变换”之义。如“迁居”。 ③“让”。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四、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篇11:《<论语>选读》的复习题目有哪些

《<论语>选读》的复习题目有哪些

一、复习要点

选读》的复习题目有哪些“ loading=”lazy“ src=”///pic/original/copyright/img.1/c2dbd3ef5_2.jpg">

1.背诵12.1、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礼治主张。

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二、成语解释(克己复礼、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

礼崩乐坏:

名不正,言不顺:

手足无措:

犯上作乱:

待贾而沽:

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匏瓜空悬:

愚不可及: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阅读题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4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2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孔子为何要 “正名”?

篇12:《〈论语〉》复习教案

《〈论语〉十则》复习教案

blog.sina.com.cn/jmya0213   《〈论语〉十则》复习教案 文学常识: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愉快;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你;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聪明、智慧。 2、词语解释 ①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②[愠(yùn)]生气,发怒。③吾日三省(xǐng)吾身[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④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⑤[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⑥[弘(hóng)毅]刚强,勇毅。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成语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阅读探究 1、“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2、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6、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8、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9、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10、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伤仲永》复习教案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③卒之为众人:最终。 ④固众人:本来。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从先人还家:跟从。 ⑦泯然:完全。 ⑧养父母:赡养。⑨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⑩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3、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②“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③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④“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⑥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⑦“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4、一词多义 ①自:并自为其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②闻:余闻之也久(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5、古今异义 ①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②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二、课文理解 1、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4、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5、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6、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7、 “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8、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9、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0、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篇13:高考二轮主科复习方案

语文:提纲挈领多钻研

二轮复习承上启下,它在一轮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的条理化。这一阶段是加强知识实际运用和落实的关键时期,是关系到学生的能力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阶段。必须具有科学的应对策略,方能做到高效低耗。

查漏补缺,明确目标

一轮复习侧重在梳理和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突出了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而二轮复习则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譬如,整理、翻看一轮复习时做过的卷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薄弱项。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可知,这些薄弱环节也许就是影响你下一步提升语文成绩最关键所在,所以,要对症下药,花大力气把它补起来。具体方法是:回忆老师所讲,回想自己所做,明白题的要求,清楚答题要诀,集中主要精力,反复刻苦练习,及时总结归纳,找出规律良策,只有章法不乱地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以期二次巩固提高。

提纲挈领,深入钻研

二轮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考生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代写,以想代写,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精心选题,质量求上

二轮复习阶段是接收全国各地各类复习资料的高峰期,考生要有选择地利用其中有典型意义的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用高考真题,可以体验高考、解读高考和熟悉高考,实现与高考零距离接触,可以研读命题角度,从而把握过去考过什么以及未来考试的思路。也可借鉴各地市模拟题中的新题,譬如语言运用这块试验田里的新题型,多见些新面孔,努力使自己“见多识广”,考试时就不至于发慌。当然,也可利用已练过的旧题中的典型试题,可以收到温故知新的特殊效果。

短板“学生,强化训练

有不少学生数理化、英语等科成绩都不错,而语文却是“短板”科目,临近高考,学科“补短”刻不容缓。针对这部分学生,一卷得分的高低至关重要。调查表明,有相当多语文能力并不很强的学生,在高考语文选择题部分往往取得高分,这表明,同二卷部分的语言表述题、作文题相比,“短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拿一卷基础知识的分数相对容易些,这部分学生与其把更宝贵的时间花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不如把力量放到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来的明智,收益会来得更大。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增强自信,拼搏到底

语文学科是高考所有学科中最不具稳定性的一门学科,也正因为如此,在高考复习中,语文也是最具发展空间的一门学科,所以,每个同学都要有信心,不能因为累或烦或没有明显的收获而泄气,灰心,停止学习。对待语文复习应有的态度是,不必夜以继日地强化训练,也不能有一日的松懈与放弃。我们可以借助后面的几次大考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记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当一段时间过去后,再回头看时,你会很明显地发现,你已经进步了。

数学:精做练习勤反思

高考复习就像制作一件艺术品,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一轮复习重在打基础,二轮复习的作用在于提升、巩固、总结和得分,是最“实际”的一个阶段。

构建知识系统 高考试题的设计,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尤其重视在知识网络的交会点设计试题。而一轮复习结束后,知识点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还是孤立的,二轮复习的过程,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断深化的过程,要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以分类、归纳、综合,形成一个条理化、排列有序、知识之间关系清晰的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提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函数、导数、方程和不等式以及数列在解决问题时经常相互转化;再如解析几何中曲线与方程和代数中的函数与图像之间的联系;解析几何与向量,解析几何与导数等。因此,只有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在解题时才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提高模拟练习效果 二轮复习中不论课堂上还是作业或是周末,都要进行模拟练习,模拟练习效果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成绩。

A、明确模拟练习的目的。二轮复习中老师将有计划地从知识、方法、策略上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检测,借以强化重点知识和方法,考生则一要检测知识的全面性,方法的熟练性和运算的准确性,发现自己的某些不足或空白,以求复习时有的放矢;二要在平时考试中练就考试技能技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达到既快又对;三要提高应试的心理素质,能够在任何状况下都心态平和,保证大脑对试题的兴奋度。

B、严格有规律地进行限时训练。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进行限时训练,将平时考试当作高考,严格按时完成,并在速度体验中提高正确率。

C、先做练习后看答案。学习数学必须要自己体会,自己悟透才可以学好。模拟练习时应该先模拟高考完成整套练习,最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分,甚至可以记录时间及分数,感受自己进步的过程。边看答案边做练习的过程是很难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的。

D、注重题后反思。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的存在,在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越多,说明你距离成功越近。平时要养成对重点题目一定要算出答案的习惯,哪怕问了或者看了解答,也应该自己再动手演算,即做到“考后满分”;要反思所做重点题目的背景、解题方法、思路形成过程以及和它相关的题型等,做到 “一题通一类”;对错题从各种角度反复处理,争取“相同的错误只犯一次”;及时处理问题,争取“问题不过夜”。

恰当处理好“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进步缓慢的现象称之为高考生的“高原现象”。

形成“高原现象”的原因一是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安排,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没有得到改进。其结果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改进,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二是生理、心理疲劳。高三下学期的学习相当紧张,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A、保持坚定的信念。“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到了学习极限,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成绩还会有很大提高,所谓“黎明前的黑暗”就在此时,要知道“坚持到底,赢的是你!”

B、对学习和考试保持激情。尽最大努力去喜欢所要学习的东西,去体验考试的刺激,不要形成麻木心理。

C、注意劳逸结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注意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在一天的紧张复习后,要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跑跑步,做做操,使疲惫的身心松弛下来。

D、家长要给考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高原现象比他本人还要担忧,不停地干预,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心平气和,拥有大将风度,沉稳大气。

英语:重点突破夯基础

转眼间距离高考还有百余天,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这宝贵的三个多月呢?可以把这一百天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各有侧重,各个突破。

夯实基础,梳理知识 2月份和3月份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务必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要肯花大气力夯实词汇、短语、句型、语法、交际、 篇章结构等方面,按照话题和 篇章,将高中课本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翻阅每个单元的单词表,把大纲内的单词熟记于心,包括单词的发音、拼写、词义以及用法,为前面的基础题作准备。要根据不同词性的考试特点,进行针对性强的复习,如名词关注可数与不可数、固定搭配以及近义词之间的辨析;形容词、副词关注比较等级的构成及使用范畴;而动词,正如我们常说的,是英语的灵魂,因此尤其要注意动词的用法,及物还是不及物,以及动词短语等,特别是那些我们非常熟悉的常见动词,如 call,come,do,go,get,give,leave,make,put,take等,因为这些词含义多,用法广,使用频率高,所以对于这些词再仔细也不为过。然后,把每个单元出现的短语和词组放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记忆,特别是学习课文中的好句型,为作文做准备。在做完这些之后,把与课本同步的基础练习做一下,进行巩固。在这期间可以穿插适量的完型和阅读的训练。

模拟训练,整体提高 4月份至5月中旬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上一阶段积累的语言知识付诸实践,提高运用语言的整体能力。此时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限时做一些成套的练习题(务必限时),以培养考试的感觉,并找出自己的弱点去突破。尤其是阅读和完型较弱的同学,应增加练习量,争取每天一套阅读一篇完型。但也要注意策略,不应盲目。例如阅读中可以使用的跳读,略读,抓主题句,抓关键段落等的方法就可以使用在平时的训练中。

此外还应加强写作练习。对于写作训练,在上一阶段我们已经利用教材的优势,对遣词造句的能力加强了训练,所以在这一阶段提高一下连句成篇的能力。高考作文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看图作文,议论文(列举观点型,分析利弊型,解决问题型等),应用文(书信,申请,通知等)等。每一种类型都有相类似的 篇章结构,比如分析利弊类的议论文通常会给一个话题,然后给出写作要点,要求用流畅的语言组织文章并写出自己的看法。这类文章就可以用下面这个模板:Nowadays,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___话题______. In fact, there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__题目议题_____.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positive aspects as follows. Firstly, ___优点一______. And secondly ___优点二_____.

Just As a popular saying goes,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__讨论议题______ is no exception, and in another word, it still has negative aspects. To begin with, ___缺点一______. In addition, ____缺点二______.

To sum up, we should try to bring the advantages of __讨论议题____ into full play, and reduce the disadvantages to the minimum at the same time. In that case, we will definitely make a better use of the ____讨论议题___.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