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之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我的师傅朱文龙散文,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我的师傅朱文龙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我的师傅朱文龙散文
我的师傅朱文龙散文
我来到上虞真美日化厂,厂长茅海富交给我的任务就是开发化妆品新产品,搞化妆品包装设计。而化妆品包装是离不开玻璃瓶的,于是我在厂里第一个拜的就是朱文龙为师傅。
朱文龙师傅,是百官一村人,高高的个子,瘦瘦长长的身材,读的书虽然不多但非常敬业,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我跟了朱文龙师傅后,跑了很多玻璃瓶模具厂和玻璃瓶生产厂家,学到了许多玻璃瓶知识也学到了一种做事要敬业做人要吃苦的精神。
做一个玻璃瓶采购员真的不容易,那几十公斤重的铁制模具随身带着跑就不简单了,而且玻璃瓶的生产厂家,因为牵涉到环保,不可能开在市区,都在偏僻的农村地区。
我们上虞真美日化厂生产的化妆品使用的玻璃瓶主要有膏霜、乳液类护肤品,还有香水、花露水、头油、指甲油等。这些化妆品需要磁瓶和玻璃瓶来盛装做包装。
我们厂的化妆品玻璃瓶造型比较多,有圆柱形、椭圆形、扁形、棱形、锥形等,瓶身的工艺也十分丰富,有喷涂、透明、磨砂、半透明调色、丝印、烫金、烫银等。还有与瓶盖搭配要多样化,这里面的知识含金量太多了,真想好好学的话,怕是一辈子也学不完。
我进厂后,在上海人印八厂副厂长刘维亚和上海家化厂中试室副主任姚洪亮的.帮助下,开始开发“蒙丽牌”系列化妆品。这个包装我们最后是获得了上海包装一等奖,这是我们厂很多人做出了努力所取得的荣誉,也是我的人生中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当我们开发“蒙丽牌”之时,就设计出了系列玻璃瓶的瓶形,当玻璃瓶包装图纸出来后,我与朱文龙师傅就开始要定制玻璃瓶的模具了,我们跑到了美丽富饶的阳澄湖畔,沙家浜镇,那里是闻名全国的玻璃模具之乡。每副模具的费用,一般手工模在2500元左右,自动模在4000元左右,而一出四或一出八那价格更贵了,需要16000元到3元左右了。
等到开好玻璃模具,我们再把模具背到了海门玻璃厂去生产,海门玻璃厂是一家生产磁瓶为主的厂家。我记得当年我们在那里是乘坐二轮车到厂家的,这二轮车可不是机动车,而是自行车,也是海门的一道别致的风景。
哪些年为采购定制化妆品玻璃瓶,我跟着朱文龙师傅到过江苏常熟芦荡模具厂、张家港玻璃厂、海门玻璃厂、如臬玻璃厂、南通玻璃厂。准确的讲玻璃瓶行业的基地大多在苏北。
1986年冬天的一个上午,我跟着朱文龙师傅从上海乘车到江苏常熟,再乘船来到沙家浜,去芦荡模具厂。初识沙家浜是文革期间在舞台上、电影里、连环画中八个经典样板戏之一《沙家浜》中。
沙奶奶与郭建光的那段京剧唱词,后来演绎成为了我小时候游戏时的剧本,特别唱到:“心也宽,体也胖,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这几句,我会表现得惟妙惟肖。沙家浜这片红色的芦苇荡,在我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沙家浜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这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而崛起。里面最有名气的是阿庆嫂开设的“春来茶馆”。
我与朱文龙师傅是乘了一条小船摇橹驶进芦苇荡去的,那芦苇荡真是神秘莫测,河道密布,港汊纵横。沿一处深入,芦苇愈来愈高,小船七拐八拐,如入迷宫,会弄得人晕头转向,迷失方向。
走进这片神秘的芦苇荡。仿佛感到有人在向我讲述:在芦苇荡的绿色帐幔里,新四军战士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谱写了血战沙家浜,激战阳沟娄,伏击八字桥,夜袭浒墅关这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
使我宛如走进了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仿佛置身于那刀光剑影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去缅怀三十六位勇士惊心动魄的感人事迹,去寻觅抗日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我去了好几次沙家浜芦荡模具厂,再也忘不了这个长在芦苇荡里的江南古镇……
篇2:我的益友朱文彦散文
我的益友朱文彦散文
熟悉的风景最不容易看到美的风景,熟悉的人最不容易写出人的特征。朱文彦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朋友,有时候比亲兄弟还要亲。
在我的印象中,文彦是个接受能力很强、记忆很好的人。记得我在林场插队时,有一次到逻沙大队收购核桃种子,他那时候正在读初中,他和几个同伴利用晚上来找我聊天,我有时讲鬼故事,吓得他们都不敢回家。尽管这样,他们还是要来,那段日子,我几乎把我肚子里储存的故事都掏空了。后来他在陈述这段生活的时候,有些细节或者我说过的话,连我自己都忘记了。
我和文彦真正的交往是从1982年开始的,那时他刚从广西师大历史系毕业,分配到乐业中学任教,我和他同事两年后,又先后调到右江民族师专,他在历史系,我在中文系。按理说,各在各系,各做各事,交往应该不多,偏偏他夫人在中文系,我夫人又在历史系,况且,我们原来就认识,那年师专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我们都参加了,都获得学校的一等奖。
文彦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认为,仅仅把学教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教育教学技巧和管理能力,所以,他在利用进修的机会就与人合作出版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德育技巧》一书。根据写书的经验,他到各县各校开了许多场讲座,取得很好的效果。后来,潘运琛主持师专的全面工作,文彦被提拔为校长助理,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1994年以后,我和文彦先后调到广东,我在恩平,他在深圳。他是是个理想与现实结合得很紧的人,由于有师专的阅历,他的领导才能很快得到发挥。不到五年,他就当上石岩公学的校长。这个当时还是个深圳镇级的.学校,在他的前任乔校长和他的领导下,用不了八年的时间,就办成了省的一级学校,石岩公学下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是一所高大上全的学校。在他的治下,他竭尽所能在全国各地招聘人才,校园文化搞得有声有色,学生考取名牌大学比比皆是,学校还成为航天航模培训的先进单位,他还代表学校,到我国著名的酒泉火箭发射中心,见证了一次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
由于他忘我地工作,体力严重透支,头发全部花白。3月的一天,文彦终于被病魔击倒了,一躺在病床上就是半年。然而,他的身体可以被击倒,但他的意志绝不会被击垮。在此后漫长的六年里,他又开始了儿童学步,不!比儿童学步还艰难一万倍。从最初的让人搀扶挪动、移步、迈步,到后来的不让人搀扶,一步一步地走,一米一米地走,一公里一公里地走,虽然走得不像原来那么快,却也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一个新天地。最难能可贵的是,文彦一边恢复身体,一边坚持写作,他右手不能执笔,就用左手拿笔,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一本42万字的书《十年如一日》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记录了他作为深圳石岩公学校长的十年,如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全过程。
不用更多的表述,作为朋友,文彦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作为老师,他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作为校长,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与病魔抗争,他彰显出超强的毅志力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篇3:我的师傅的情感散文
我的师傅的情感散文
我的师傅高鲁成,年纪五十开外,脸庞刚毅而严峻,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看起来特别精干。在跟着师傅学习的三年时间里,他把所有的技术和经验都传授给了我,他耳提面命的教导使我无论在做事还是做人方面都有所获。
刚开始,师傅除了叮嘱我要注意安全外,一有空就教我学习打磨数控刀具“”:“车工技术是七分刀具三分操作。”我一边听他细心的讲解,一边认真地看他做示范,待他讲完后,我便依葫芦画瓢开始练习,但总是掌握不好入刀时的角度,达不到师傅的要求。
一次,两次,三次……失败如飞速转动的砂轮,快要把我的毅力碾磨殆尽了。我心想,磨得差不多就行了吧,老是磨有什么意思。师傅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如果刀子磨得不好,车削工件时就会不停地更换刀具,那样不仅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说完后,他又不厌其烦地进行磨削示范,并从工具室找来一大堆废旧的刀具让我继续练习,又拿出几本他珍藏多年的'车工书籍让我带回家学习。随着时间推移,我终于掌握了其中的要领。
师傅虽然很有耐心,但在我犯错的时候,也会严厉批评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产品转产后,师傅让我修改设备程序指令,我照做后没有认真检查就离开了。后来师傅对照图纸检查程序时,发现有个小数点没有输入。师傅当即发火了,我从来没有见师傅那么凶过,也不敢吱声。
事后,师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干工作一定要细心,不能马虎大意,有时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危及生命财产。在操作过程中,胆要大,心要细,才能学好技术。过不了多久,你就要独当一面了,应当多积累经验,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牢记安全第一。”
望着师傅略带责备的眼神,我惭愧至极,暗下决心;要多动脑、多看书、多操作,认真钻研技术。
如今,我已离开师傅的身边,开始独立操作设备了,脑海里时常会想起师傅曾经说过的话。我会牢记师傅的教诲,不管今后做什么,我要像师傅一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精。
篇4:我的师傅叙事散文
我的师傅叙事散文
每当我在工作闲暇时,脑海里总会有一个人物萦绕。起初还有些模糊,渐渐的变得清晰起来。他名叫徐才荣,个子不高,浙江绍兴人,满脸络腮的胡子,烟瘾特大,一天要抽好几包烟。
认识他是3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那时我18岁,刚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架子班。报到那天,第一个看见的就是他,他先对我点了点头。然后从上衣袋里掏出了一包大前门香烟,用右手拿住烟盒,左手中指轻轻在烟盒后面轻弹,其动作之快捷和麻利,瞬间一根香烟递在我面前,我直摇头说:“我不会抽”。他用眼睛斜瞟了我一下,没有开腔,马上自己把香烟点着吸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从工具箱里拿出搭架子的工具,在地上用粉笔画了一个搭架子的结构图。然后,又在结构图的四周画了几个点。“小张,你把这个结构图看一下。”我听见他的话,脸一下就红了,心里十分慌张。当时,我刚学搭架子,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心想,这老头子,又要叫我出丑,但我又不好意思说我不会,只有硬着头皮去看。
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他用一双眼睛盯着我,一动也不动,我本来就不会,这样被他看着,我头上的汗珠开始冒了出来。幸好这时,工长把他叫走了,我才松了一口气。从那以后,他每天搭架子,总是把我叫上。有时,好不容易休息一下,他总是叫我过来搭架子。我当时从心里特讨厌他,但又不能在脸上表露出来。
当然,在那时我的师傅是班里搭架子的高手,我也是班里唯一的高中生,师傅经常叫我多看书,关心我的生活。有时看到食堂的伙食不好,他会从家里带点好吃的给我。但班里也有几个同事说我师傅小气,年轻人与他裹不到一起,说他斤斤计较。这些缺点,做师傅的人都有点。大家说话时,看见我来了就有些吞吞吐吐,他们怕我去传话。可是,有一件最叫我丢脸的事,师傅为了涨一级工资,不惜装病。其实,我知道是大家冤枉了他,师傅当时真的是生病了,但大家都这么说,我也没有办法替他去争辩。
他很少说话,休息时,他总是一个人站得远远的,望着遥远的天空,由于架子班都是男孩子,大家在一起,有时唧唧喳喳,会拿他开玩笑,但他总是笑一笑,也不生气。我不喜欢他,我有时也笨手笨脚的。但他从不批评我,我不问,他也不主动教我。一个月后,他成了我的师傅,说心里话,我当时很不情愿,但那时是班长安排的,班长有权决定谁当我的师傅,我一点反抗的理由也没有,自从当了他的徒弟以后,他对我的要求比以前更严格,只要一闲下来,他总是教我怎样搭架子。就这样,被他折磨了好几年,我搭架子的水平也开始慢慢提高了,在我进入架子班的第5年,师傅退休了。
后来,我带着一帮人出去搭架子时,师傅教我的一招一式,正好派上用场。我从心里感到师傅当时为什么对我严格要求,他那样做,不是害我,而是为我好。不久,我就被派到一个工地负责承包架子工程,总包方有一个监理,对我们搭架子的水平不放心,也许当时我还年轻,他要求与我一道检查搭的'架子。刚出去不久,天就下起了大雨,我们打着雨伞检查架子是否牢固,结果很满意。从那以后,那位监理对我的态度来了一个大转弯,并且对我们搭架子的水平也很满意。后来,我才知道,那位监理也是学搭架子的。我当时想:如果不是师傅这些年的言传身教,也许在这位内行面前,不知要出多少洋相。
,我去浙江绍兴,到我同事的一个工地上,我再次遇到了他,他在这个工地上当顾问。当时,我百感交集,看见师傅比以前更老了,人也没有以前有精神。我想:师傅退休以后,应该在家里享清福,带老伴出去旅游。但实际情况与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原来他的儿子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好几年了,女儿单位效益比较差,一个孙子和一个外甥跟他们住在一起。他和老伴的退休金要维持一家的开销还不够,他只有到外面去挣点钱,补贴家用,我这才知道师傅小气的真正原因。因为那个家庭需要他的支撑。
如今,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像师傅当年一样带了徒弟。但我没有像师傅当年要求我一样,去要求他们。我在想,我的徒弟离开了我以后,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能够单独去飞翔,我老了以后,会不会像师傅一样,我也不知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尊重师傅,要尊重所有的人,徒弟的成长就是师傅的骄傲。作为徒弟的我一定会牢记师傅的教诲,决不辜负师傅的栽培和期望。最后我要对师傅道一声:“师傅,您辛苦了!”
篇5:我的师傅叫铁锤的散文
我的师傅叫铁锤的散文
我的师傅真名叫胡铁遂,但大伙都亲切地叫他“铁锤”,这还是缘于他1992年获得宝鸡市劳动模范以后,宝石电视台以他为主人公拍过一部专题片《铁锤、铁骨、铁哥们》。
记得7月我调到泵业设备厂时,时任分厂厂长的李岭给我说:“你跟胡师傅学,他技术好,业务能力强,工作很敬业。”这样一来,他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我的师傅。
那时,在师傅的教育培养下,我很快掌握了泥浆泵的组装流程,并融入了一个身心非常轻松快乐的工作环境。一段时间后,师傅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我则担任了二工段的调度。我负责的工段有热装、同心度和两个大组装班,在师傅和办公室其他同事的感化下,我们几乎不在办公室呆,整天都在生产现场,同机加车间协调组织组装件的加工情况、同质检人员协调部件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协调解决班组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尽管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有时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可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随着泥浆泵的年产量由19的80台增加到了的300台,在师傅和各位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的综合素质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公司主导产品泥浆泵的生产结构和流程。一台泥浆泵的产出,不光是泵业设备厂就能完成的,热工单位要给提供铸件、锻件,并进行热处理;钢结构厂要给提供机架、底座等结构件;精密加工厂要给提供齿轮件;泵组完成后要上井场配合钻机总装试验;图纸上有问题要请教研究员设计工艺人员处理等等……几乎涉及到了公司的各个单位。
之后几年,泥浆泵的年产量急剧增长,最多的一年干到了700多台,我很难想象大家是怎么干出来的,当年我们一年干200多台的时候,每到月底那几天我们办公室整天跑现场的同事们走路腿都有些瘸了。每次看到这种情况,晚上加班的时候,师傅会对现场加班干活的员工关切地说:“你们先回家休息吧,我再呆会”。他总是要等车间加班的.员工全部收工后,检查完生产现场才回家。
我在泵业设备厂工作了四年,在师傅的带领和影响下,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石油人。
尽管后来工作岗位变动了,但我也能感受到师傅对我的挂念,师傅来办公楼办事也经常看看我,有时候我忙了忘记给师傅打电话,师傅会给我打电话问候。前天在路上遇见了师傅,师傅告诉我他就快退休了,从他的眼神里能看出来他的恋恋不舍,他是我所遇到的以厂为家的老石油,给他打过多少电话约他聚聚,他不是加班就是值班,年初许诺的请他吃饭到年底了还兑现不了,这样累积起来我觉得亏欠师傅的太多太多了。
我的师傅叫“铁锤”,其实我早知道这个名字,可我从来没敢这样叫过他,原因我自己都不知道……
篇6:我的师傅王连根散文
我的师傅王连根散文
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可在1978年前的中国,尤其是在“文革”中的十年,追求美丽是与“可耻”和“堕落”划等号的。不多的一点美容化妆品,都被冠于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在我的记忆中,从发型到色彩,“素面朝天”是女人的标准妆容。而雪花膏和花露水是年轻女性唯一令男人心旌荡漾的仅有的秘密武器。上了年令的女人还不能使用,否则会被人骂成“妖精”。
我在妈妈的梳妆台上能知道的就是雪花膏和花露水,还有一种填在小贝壳里面,没有香味,油腻腻的蛤蜊油护肤品,在我们百官的“一百”柜台标价是9分钱一盒。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化妆品厂,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广生行,该厂于1905年生产“双妹牌”花露水、雪花膏。
到1949年全国也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有化妆品生产,但数量少、档次低、质量次。圆铁盒装的百雀羚香脂和雪花膏曾经是名媛贵族的护肤佳品,花露水也成为了中国人半个世纪的时髦。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化妆品的消费与日俱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化妆品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到了九十年代世界级的名牌化妆品更是纷纷打入中国市场。
我就是在乡镇企业化妆品厂异军突起时期的.1985年进入了上虞县真美日化厂工作。负责化妆品外包装的新产品开发、联系化妆品包装的供应单位;并长驻上海(四川北路人民路创新旅社)办事处作为工作开展的活动基地。
在“驻沪办”的这段岁月是我的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这里我拜了许多师傅,学习了不少专业知识,还走南闯北在全国跑了很多地方,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识,在人生道路打下了扎实基础。
我在上虞真美日化厂的日子里,我们厂生产的“春江月”牌球形喷雾香水获得了国家化学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蒙丽牌”系列化妆品包装获得了上海包装一等奖。
我在上虞真美日化厂拜了王连根为师傅,我的师傅王连根是百官四村人,复员军人、党员,是百官大队农工商企业公司派驻的供销副厂长。当时的上虞真美日化厂,是由百官一村和百官大队两家合股开办的。我的师傅王连根,个子虽然长得不高,与我差不多,但非常精明能干,善长跑销售业务是出了名的。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今天我能满世界地闯荡,一半的本领和胆量来自于他的传授。在这里我要对他说一声:“师傅,谢谢!”
我虽然出生在上海,但从小生长在上虞,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大都市是“刘佬佬进了大观园,晕头转向。”我同陈达文二个人驻防在上海办事处,第一个月的工作就是拿着一张六元钱的月票乘坐公交车,整天与陈达文二个人一路车换乘另一路车,为的是熟悉上海公交线路,熟悉上海弄堂弄尾。
我的这位小同事陈达文,到上海办事处年令还很小,大概只有十四、五岁,初中刚毕业。我的师傅王连根为了培养陈达文的独立工作能力,说来真的好笑,有一次故意把他单独丢在上海马路上,陈达文毕竞人还太小,当他不见了师傅和我,又不熟悉道路,他就蹲在马路上哇哇大哭,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陈达文进步很快,不久就对上海市区道路和公交线路转车烂熟于心,还有那一口地道的上海话让人真假难辩,令许多上海本地人也不得不佩服。
当时我们住在上海四川南路永安路创新旅社,后面就是人民路上海城隍庙(豫园),很热闹的,有许多小商品。当时上海的高楼大厦不多,最有名气的是外白渡桥的24层上海大厦。但在我们乡下人的眼里,上海都是高楼大厦,连眼下上虞很多的六楼多层住宅房,我们也眼花缭乱。
在上海最困难的是方向难辩,后来待的时间长了,才知道上海的道路还是比较好认的,因为上海纵横交错、格式有序。
在上海,上虞老乡来我们办事处转转的人很多,来的次数最多、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百官的益民商店经理孙柏荣,农资公司的金钉,还有精细化工厂娄关仁和丁小龙,因此我也认识了不少朋友。
1986年我的师傅王连根带我去河南郑州参加全国秋季百货订货会,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原大地。那个时候乡镇企业要接点业务订单真的不容易!白天我们在会场外面摆地摊宣传,晚上则要到各个百货批发站代表的住地宾馆找人;有许多会议代表下榻的宾馆保安不让我们进门。
我们要么就是翻墙头爬进去,要么就是使用颜色相同的假代表证蒙混进去。我跟着师傅王连根逐个敲门找代表洽谈业务,如有意向签订供货合同的,我们马上就会送上一份礼品。最开始是送羊毛衫、丝绸被面,后来改送黄金制品,最后干脆按业务量比例用信封装上现金。
那个时候乡镇企业刚刚起步,都是这么做的。各地一级百货批发站业务代表真的是肥缺,每次订货会议都是满载而归,后来他们的业务代表也变成了轮流参加会议,大家共同享受乡镇企业送上的美味了。
就这样师傅王连根带着我到武汉、黄石、广州、深圳、北京等地参加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二季的全国百货订货会议。
在郑州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到驻地吃饭,我们每次都是办完事紧赶快走抢时间的。因为餐厅过了中午12点钟是没有米饭了,只能吃上大馒头,而我这个南方人开始是不习惯吃面食的。
但郑州的羊肉串味道好极了!记得打前站的七匹狼季秋安曾领着我们到大排档,坐在小矮桌边,买上一大把羊肉串做下酒菜,那个味道难以忘怀。
而我们的厂长茅海富也遇到难题了,他喜欢喝老酒,但郑州的商场里是不卖黄酒只有白酒的,我们厂里的一批业务员一时也不知道到那个地方才能买到老酒,大家想了半天还是我临机一动,跑到郑州大药房去买来做引酒的黄酒,才解决了我们领导的喝酒问题。
我在郑州去游览了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纪念双塔。还驱车100多公里去登封县,驾着马车上嵩山少林寺参观了一下。大家一定还记得电影《少林寺》曾在八十年代中国乃至世界影坛掀起一股武术电影热潮,并使李连杰一举成为国际级影星。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掀起了武术热,那里办了许多少林武术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