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田园脆鸡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大雪节气的物候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雪节气的物候特征,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大雪节气的物候特征

篇1:大雪节气的物候特征

鹖鴠(hé dàn)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一候鹖鴠不鸣

鹃鸥为鸟类。意为这个季节,天气寒冷,飞禽无踪,走兽无影,连寒号鸟也停止了呼叫。

二候虎始交

古人认为,此时为阴气最盛时期,盛极而衰,阳气已经有所萌动,于是老虎开始求偶。

三候荔挺出

仲冬雪季,万物沉寂,一种叫荔挺的兰草,也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在此时独独长出地面。

大雪前后适合钓什么鱼:

鲫鱼

大雪过后温度持续下降,不过此时也正是冬季钓鱼的'最佳时间。想起钓鱼,“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壮丽场景不禁展现在眼前。总之时间从大雪到封冻前这一段时间是冬钓大鲫鱼的最佳时间。

钓鱼技巧和方法

1、钓鱼的最佳时间

大雪节气是每年的十二月六日到八日,北方降雪天气会明显增多,地面也会有积雪。大雪过后温度持续下降,不过此时也正是冬季钓鱼的最佳时间。想起钓鱼,“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壮丽场景不禁展现在眼前。总而言之,时间从大雪到封冻前这一段时间是冬钓大鲫鱼的最佳时间。

2、饵料的选择

饵料以炒香的碎豆饼、药酒泡小米、商品鲫鱼饵,再放入几块磨碎的水果糖加钓点水混和均匀喂窝。第一次喂窝用量要大,一般在0.5千克左右,以后要随着上鱼量的减少而补窝。要喂成放射窝或扇形窝,吸引远处的大鲫鱼前来觅食。用大平2号红蚯蚓或红虫挂钩,红虫不如蚯蚓钓上的鱼大。

3、钓鱼的天气温度

天气最高温度不超过8℃,最低温度不低于0℃,昼夜温差越小越好,最好是阴天。这样的天气温度变化不大,几乎全天上鱼。如果气温在1~5℃之间,钓上的鲫鱼有不少超过0.5千克,有时还能钓上千克重的特大鲫鱼。外出钓鱼时要本着无风比有风好,小风比大风强的原则出钓。

篇2:大雪节气的物候特征

大雪节气的物候特征

一候鹖鴠不鸣

鹃鸥为鸟类。意为这个季节,天气寒冷,飞禽无踪,走兽无影,连寒号鸟也停止了呼叫。

二候虎始交

古人认为,此时为阴气最盛时期,盛极而衰,阳气已经有所萌动,于是老虎开始求偶。

三候荔挺出

仲冬雪季,万物沉寂,一种叫荔挺的兰草,也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在此时独独长出地面。

大雪前后适合钓什么鱼

鲫鱼

大雪过后温度持续下降,不过此时也正是冬季钓鱼的最佳时间。想起钓鱼,“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壮丽场景不禁展现在眼前。总之时间从大雪到封冻前这一段时间是冬钓大鲫鱼的最佳时间。

钓鱼技巧和方法

1、钓鱼的最佳时间

大雪节气是每年的十二月六日到八日,北方降雪天气会明显增多,地面也会有积雪。大雪过后温度持续下降,不过此时也正是冬季钓鱼的最佳时间。想起钓鱼,“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壮丽场景不禁展现在眼前。总而言之,时间从大雪到封冻前这一段时间是冬钓大鲫鱼的最佳时间。

2、饵料的选择

饵料以炒香的碎豆饼、药酒泡小米、商品鲫鱼饵,再放入几块磨碎的水果糖加钓点水混和均匀喂窝。第一次喂窝用量要大,一般在0.5千克左右,以后要随着上鱼量的减少而补窝。要喂成放射窝或扇形窝,吸引远处的大鲫鱼前来觅食。用大平2号红蚯蚓或红虫挂钩,红虫不如蚯蚓钓上的鱼大。

3、钓鱼的天气温度

天气最高温度不超过8℃,最低温度不低于0℃,昼夜温差越小越好,最好是阴天。这样的天气温度变化不大,几乎全天上鱼。如果气温在1~5℃之间,钓上的鲫鱼有不少超过0.5千克,有时还能钓上千克重的特大鲫鱼。外出钓鱼时要本着无风比有风好,小风比大风强的原则出钓。

大雪有什么讲究的事

1、注意鞋子的舒适度

穿鞋应大小适宜,才能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2、适当出去锻炼,忌长期在室内

长期在室内不仅空气新鲜度不够,人体机能的锻炼也有所减弱。要注重锻炼身体,如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以便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

3、忌长期紧闭门窗睡觉

冬季应每天开窗数次,以便空气流通。长期紧闭门窗睡觉,易患鼻塞、口干、头痛、免疫功能下降等,并且冬季空调的温度应该适宜,不能过高。

4、不要过分舔唇

用舌头去舔干裂的嘴唇,结果越舔越干,越舔越裂。这种坏习惯会使唇部更加干燥,甚至会造成干裂流血,引起感染化脓。

5、最好不要总带口罩

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稍微受寒,就容易感冒,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6、注意作息时间上的规律性

良好的睡眠能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为了适应“冬藏”,此时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提倡早睡,适当多睡,以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

7、不可穿着太多暴露

衣服穿得过多、过厚,会使皮肤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液增多,从而增加散热作用,这样反而降低了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容易生病。

篇3:大雪的物候特征是什么

大雪节气的物候特征(精选8篇)

大雪节气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3个节气。

进入大雪时节,气温明显下降。从字面上看,到了大雪节气,雪会愈下愈大,胜于小雪,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及黄河流域一带开始陆续降雪,有时降雪很大。

因此,不少人认为:到了大雪这个节气,天地间就会下大雪。其实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大雪的物候特征

大雪的物候是“一候鹖(hé)鴠(dàn)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生”。鹖鴠就是寒号鸟,大雪时因为天气寒冷,连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这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作为猛兽之王的老虎,感受到天地间萌动的阳气,开始有了交配的行为;冬季百草枯萎,一种叫荔挺的小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马兰花,在大雪节气却因“感阳气萌动而抽新芽”。这体现了古人对阴阳转换、盛极而衰的认识。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很多虫子要过冬要蜇伏,蛇和熊要冬眠,就是要养精蓄锐待明年而发。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养生,宜早眠晚起,收敛神气。衣服宜保暖贴身,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夜卧时要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则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

大雪节气民俗

赏玩雪景

大雪时节,人们在冰天雪地里赏玩雪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曰:“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这段生动的文字,描述了杭州城内王室贵戚在大雪天气里堆雪人和堆雪山的情形。雪后初晴,大地山河宛若琼楼玉宇,高瞻远眺,饶有趣味。

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冻住了,人们就尽情地滑冰嬉戏,当然也在岸上欣赏封河风光。清代乾隆帝和慈禧太后,冬天经常在北海漪澜堂观赏冰戏。乾隆帝亦有《御制太液池冰嬉诗集》《御制冰嬉赋》等与冰戏有关的作品。

夜作。大雪节气白天短,夜间长,古时各手工作坊、家庭手工就纷纷开夜工,俗称“夜作”。手工的纺织业、刺绣业、染坊到了深夜要吃夜间餐,因而有了“夜做饭”“夜宵”。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各种小吃摊也纷纷开设夜市,直至五更才结束,生意很兴隆。

大雪腌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说的就是大雪节气的风俗,即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都忙着腌制“咸货”,无论是家禽,还是鱼肉,人们用传统方法加工成香气袭人的美食,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大雪腌肉的习俗由来已久,这和鞭炮的来历一样,跟年有关。“年”是长着尖角的凶猛怪兽,每到除夕,都会出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伤害,每到年底就足不出户,将肉食品腌制存放,新鲜蔬菜则用风干的办法保存起来。

大雪进补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自古就有大雪进补的习俗,这样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现象得到改善。

大雪:你必须做好的3件事

大雪期间寒冷程度要更加明显。同时,一阳之气开始萌动。因此,此时养阴和养阳同样重要。

养阴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千字文》中说:“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两者实际说的是同一回事,都是人体的阳气随着季节变换在人体内周而复始的生、长、收、藏过程。

春天阳气生长,如春草萌生逐渐生长。人只需要顺着自然界阳气生长的大环境去舒展自己的身心就是养阳,因为你让你的阳气得到了生长。

到了夏季阳气旺盛长极,人们只需要将自己的身心都活跃起来,这样你的阳气便也长到了极点,此所谓养阳。

到了秋天,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生长。我们只需要多补充滋养精血津液的秋季的果实、种子,减少外出活动,夜间早睡,便是养阴了。

冬天阳气闭藏于内,外界气候寒冷,此时阴气盛极。大雪期间,阴气极重,阳气当内藏。早睡晚起,减少外出,休养生息,帮助阳气与精气闭藏便是养阴。

护阳

大雪时节,气候寒冷异常,阳气又开始萌动,此时受寒极易损及阳气。出门前戴上帽子,围上围巾是必须的,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同时,还应该穿的厚一些,保护好前胸后背。因为胸部有心脏,属火。背部有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主管人体一身之阳气。保护好这些位置不受风寒所侵,便是保护你的阳气。而女性则尤其应该注意保护好小腹。

但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护阳气除了居住和穿着温暖之外,还应该注意不可矫枉过正。如果居室内太过温暖,穿的太厚,身体经常处于出汗状态,对阳气的闭藏也是不利的。这会让我们更容易染上高烧、咽痛、咳嗽等温热疾病。衡量温暖的标准是,身体不出汗又觉得周身温暖即可。

静心

无论从养阴,还是护阳来看,静心都是必须的。静心,可以帮助人体收敛阳气,使阳气闭藏于内。阳气若能顺利闭藏,阴便能顺利生长。所以,做好静心是对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所谓静心,便是放下那些让你烦恼的事情。约三五好友,品茗谈心。或写书法、作画、阅读都是可以让你安静下来的好办法。

冬季养生,重在养藏。藏好精气,便是最大的养生了。

因此,我们除了生活起居及心态上的调整,还可以在没生外感病的时候吃些帮助精气闭藏的山药、芡实、莲子、枸杞。如果是舌苔厚腻的人,则建议多吃些大白菜、白萝卜以疏通肠胃为主,肠胃通畅才能补进去。

篇4:霜降节气物候特征是什么

霜降物候特征: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

一候豺乃祭兽

“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是兽之义,也是人之本也。

二候草木黄落

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的低谷。离愁别恨,凄风苦雨,尽皆展示深秋的悲苦,触及人心。

三候蜇虫咸俯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的美。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霜降的介绍

“霜降”是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霜降预示着天气会慢慢地变冷、初霜就会开始出现,是秋季的最后1个节气,正进入苏轼诗中:“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的景象中。

“霜降”节气属于秋季,主体为“金”,对应的就是肺脏。依据《黄帝内经》秋季养生要早睡早床,以顺应秋季肃杀之气,防范秋燥,多食润肺的食物,如芝麻、梨、苹果、香蕉、百合、银耳、白果等。

食物应该是以清淡为主,不可过度食辛辣,寒凉、以及烧烤、油炸食物,除此之外就是,还应该注意保护肝脏,不适合过量的饮酒,要保持心态平和,不可发怒。“霜降”节气,为秋季最后1个节气,历法也称为四季月,五行为土,因而,这个时候也要注意调理脾胃。

霜降时节,经常就有冷空气侵袭,温差变化非常的大,是疾病多发时节,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添减衣物,以不冷为度,不适合过度追求保暖。应该进行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防止因受凉、感冒而引发其它疾病。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民间传统习俗

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送芋鬼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登高远眺

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九月节,寒露、霜降、重阳到。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扫墓祭祖

古时候,霜降时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据《清通礼》中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篇5:秋分节气物候特征和风俗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

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在秋分过后也会陆陆续续回到土里,准备过冬。

三候:水始涸

水气也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将开始逐渐干涸,因此我们会觉得空气越来越干燥了。

秋分节气的传统风俗

一、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这天是赏月的最佳时期。

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二、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

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

三、送秋牛

古时秋分,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古人很重视秋分节气,也因此形成了很多习俗流传下来。

“秋牛图”是把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在这一天,主人家开门以后,艺人们会说些祝贺丰收的吉祥话,有时还会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即兴创作,以讨主人家的欢喜,得到赏钱。

秋分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秋分释义: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正式进入秋季。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 的意思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从冬至开始白天越来越长,但是从春分开始白天比晚上长,从夏至那天开始白天越来越短,但是从秋分开始才白天比晚上短。

篇6:24节气处暑物候特征特点

处暑节气物候特征

处暑: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鹰乃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禾乃登:五谷成熟时。

处暑节气气候特征

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民间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雷暴活动:华南、西南、华西

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

秋雨:华西地区

进入9月,我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发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现。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但主要降雨时段是出现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处暑之后还热不热了

处暑后天气还会热一段时间。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虽没有夏天酷暑,但仍会闷热,并且干燥,天气由炎热转向闷热。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它是代表气候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的节气。

处暑虽是气温趋凉的过渡节气但偶尔也会出现反弹现象称为“秋老虎”也就是出伏后出现的短期高温天气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也变大这样多变的天气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疾病古语也有“多事之秋”来形容秋天。过了秋老虎,天气基本上就变凉了。处暑节气时,空气中湿度降低,加上夏日余热的影响,人体会出现“秋燥”症状。此时,经常便秘的人症状会加重,因为燥伤津液,容易引起肠道干涩。合理安排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辛辣干涩之物。

建议:养成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温水的习惯,使肠道水分充足,有利排便。秋天有一个秋乏,这时候我们调整作息,缓解秋乏。人们在入秋处暑后常常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调整夏天以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适当午休、多伸懒腰,有助于缓解秋乏。

篇7:芒种节气的物候特征及芒种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芒种节气的物候特征

我国古代将“五天”称为“一候”,所以一个节气(大约15天)又被称为“三候”。每个节气的“三候”结合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又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芒种节气就被古人划分为:一侯螳螂生,二侯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具体含义:

一侯螳螂生:螳螂于上一年深秋产卵,到芒种时节,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二侯鵙[jú]始鸣:鵙是指伯劳鸟,是一种小型猛禽。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

三候反舌无声:反舌是一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鸟,此时它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节气有什么气候特征

1、气温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2、降水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1、麦粒接近饱满

“芒种”的意思是麦粒上长出了尖尖的芒刺,表示麦粒接近饱满,有待成熟,预示丰收。农业专家提示说,芒种时节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群众要抓紧时间进行抢收抢播和田间管理,勤施肥,确保粮食生产好收成。

2、农事繁忙的节气

芒种节气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

3、气温攀升,进入梅雨时期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很接地气的含义吧,可这个节气,从气象的角度来看,太不安分了: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我们长江中下游呢?即将进入让人头疼的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真心是段难熬的时光。

芒种种什么庄稼和菜

芒种时节南方会忙着插秧种水稻。适合种的蔬菜:空心菜、西洋菜、花菜、油麦菜、黄瓜、冬瓜、南瓜、西瓜、菜瓜。

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无论从播种和移栽来讲,都是很适宜的。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故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已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到了芒种时节,应该抓紧栽插水稻;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芒种时节的雨量比较充沛,气温显著升高,而通常这个时候会有龙卷风暴雨和大风等侵袭。对于南方来说,是一年中雨水较多的时节。如华南地区,芒种节气属于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前期,也就是华南由原来的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出现转向东风带系统影响的调整前期,这时候南方的暖湿气流比较强盛,大气含水量充沛,呈现出一种温度高湿气重的现象,这种气流一旦与冷空气交锋就容易造成强降水;又由于冷空气比较弱,这种强降水移动速度慢,持续时间长,容易造成暴雨,形成强的“龙舟水”和洪涝灾害。芒种时节对于沿江来说,这段时间的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节,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进入了梅雨季节。

篇8:处暑节气物候特征及气候特征

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民间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雷暴活动:华南、西南、华西

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

秋雨:华西地区

进入9月,我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发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现。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但主要降雨时段是出现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处暑节气民间的七大传统活动

1、祭祖、迎秋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2、吃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

3、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4、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5、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

6、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7、吃鸭子

鸭肉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骨蒸劳热、小便不利、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