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原广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劝学(节选)》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劝学(节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节选)》知识点

篇1:《劝学(节选)》知识点

《劝学(节选)》知识点

分段: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

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

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小结:《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篇2:《劝学》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集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整理了《劝学》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B.超越,超过C.拒绝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节选)》知识点⑥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课文阅读训练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6.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8.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11.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12.本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一、1.D2.C3.(1)C(2)A(3)B(4)C(5)D 4.①c②b③f④d⑤f⑥a5.B

二、6.B7.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8.B9.A10.略 11.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 12.比喻论证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词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

5.登高而招(高: )

6.积善成德(善: )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輮以为轮 (古义 ,今义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 )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

五、文学常识填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字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荀于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 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共32篇。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知识精讲】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4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提示:《劝学》的主旨是鼓励人们学习。文章节选部分共4个自然段。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总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3段论述“学”与“思”的关系,学习时借助外在条件的意义。第4段论述“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学习应有的“持之以恒”的态度。

2.《劝学》在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劝学》在语言上通篇设喻,并且善于使用正反对比说理,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作为比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篇3:《孙权劝学》知识点

《孙权劝学》知识点集锦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重点注释】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整体把握】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常考点】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劝学。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赏析】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