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tao20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待,欢迎参阅。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待

篇1: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待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 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

(二)能力目标: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 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 住关键词, 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圈点法,合作探 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    具:多媒体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 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 字词障碍。

惆怅    倚门    萌生     希冀     蠢人       魅力

链子    依偎    迫不及待      引人入胜     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  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  作 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  “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  “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  “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 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 的韵律。 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    示: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 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 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 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            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 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                      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教学后记: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待]

篇2: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故乡》

1.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通过 《故乡》的学习,把握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3.把握小说主题。教学重点: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3.小说主题的探讨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设计:理情节--析人物-- 品语言--悟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故乡是一支美丽的歌谣。那里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最美的梦。几天,让我们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中,去看看她眼中的故乡吧。顺便回顾一下鲁迅及其作品。

2.测试小说的常识(预习检测)

3、扫除障碍读准下列字音(预习检测)阴晦   猹     萧索     潮 汛    五行缺土  髀间  愕然   嗤笑   鄙夷     瑟索    惘然     恣睢

4、了解鲁迅

1)我们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

2)对鲁 迅的故乡,你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了解一些吗?

5、时代背景(请看当时的农村景象)本文是写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可对农民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善呢?(欣赏图片)

6、听读 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2)体会感情;3)初步了解小说的内容。

7、理情节

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叙述?

2)依照此线索,请 以“      故乡、      故乡、      故乡”来简单梳理,其中横线上添一个动词。全文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分为三部分。

8、.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分析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2.了解旧中国劳苦人民的苦难生活,感受今天安定生活。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现在我们来讨论本 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二、讲授新课(一)作者在故乡遇到了 哪些人和事?重点刻画了哪些人?闰土、杨二嫂、“我”(二).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1、 迅速回忆并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少年闰 土和中的闰土的句子。看看润土前后3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 、(教师引导)归纳闰土在哪些方 面有了变化并扣住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人形象。 明确:(1) 肖像的变化: 昔日  今日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皱纹  小毡 帽  ---  破毡帽 红活圆实实的手- 又粗又笨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分析: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2)动作、对话变化: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变化:

a.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b.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 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小结: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二).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 、动作描写):

--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 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三)“我”的形象及其意义:(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1)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2)怎样对待闰土?( 3)怎样对待故乡及其人物的变化?

三、小结:“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都表现出“我”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四、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教学后记: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故乡》]

篇3: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绝品》

教学目标: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待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 理解小说题目“绝品 ”的含义。四  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 《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

(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 )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 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 “绝品”为题有何深意?

本文标题一 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二)二“绝”--装裱技艺

(三)三“绝”--人

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常先生、刘三爷、 王商人、马氏

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  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绝品》]

篇4: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给我一点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

通读文本,勾画出不解的语句,讨论其含义;

揣摩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介绍,阅读课文,学习词语。

第二课时:细读1--11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学习写法。

第三课时:细读12--27段,理解内容,写法,及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 意思。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诵读:锦言妙语(一段)

课前讲故事:(按点名册顺序进行,每节课一名同学。)

导入方式:课前播放《老大的幸福》片尾曲《知足是福》。教师问:歌曲中说:得到是福,舍得是福,知足才是最幸福。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幸福?(学生发言)教师: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由 于每个人得年龄、性格、追求、人生观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找不到幸福,是因为,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大家看这幅图片(西南干旱图片 )对 于这些孩子来说,能有一小桶水,可能就是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台湾 著名作家张晓风,共同品读《给我一点水》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笔名晓风。她是台湾获文学奖项最多的作家之一。

朗读课文:找若干同学分段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把生难字圈画出来。

识字解词:教师把生难字写在黑板上,并标上拼音。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解释学生不解的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词。如:“停贮”与“停伫”“停驻”的词义区别)反复朗读词语,在 写字本上写两遍。

家庭作业:(1)写词语(2)细读课文,把不懂得语句画出来。

第二课时

课前诵读

课前讲故事

课前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给我一点水》选自《              》,作者            ,

(籍)作家。

(2)给红颜色的字注音

湖泊    沉浸     敦厚    鲜澄    雎鸠     洗濯      畚箕    剥花生

深圳     琴弦     贫姝      阻塞    恬然     犷悍       渊薮    倔强

停贮     淙淙     玄思冥想         岸芷汀兰

(3)根据拼音写汉字

Huǎng hū     jiān     liàn yàn     z ì  sì       xìng zǎo      náng

恍惚       诗笺        潋滟        恣肆          荇藻        皮囊

Jié  ào           dí   cè        miǎo

桀骜不驯   素面相觌  恻恻愁情  浩淼无尘

解读文本:

一.指名朗读1至4段:

思考1:开篇引用麦尔维尔的话,用意何在?

思考2:“那个时代”指什么?为什么说“那个时代的人 是幸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 指名朗读5、6段:

1.   简要回答:“我”的“一个愿”是什么?--还给我一片干净水。

2.   去掉“ 还”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 样?

3.   齐读第6段:意思已经表达明白,后文又写“给我鲜澄的湖,给我透明的溪涧……”有什么作用?

--排比句,增强语势,强烈地表达 作者对一片净水的渴望。

举例:《母亲》彭名燕中的排比句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母亲冬夜里的一床棉被,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

三.齐读7至11段:

思考:这几段文字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提到《诗经》和“六朝乐府诗”,作者写道:“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因为先民择水而居,所以才吟咏出了与水有关的诗章。《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一 路走下去到“六朝乐府诗”乃至后世的许多诗歌都闪耀着水的光泽,作者仅以此来挖掘文学意义上的水具有的价值--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

回顾:你所知道的关于水的诗章还有哪些?

家庭作业:巩固自己掌握不牢的词语,积累关于水的诗句。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给我一点水》]

篇5: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父、后园和我》

教学目标:

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会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 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 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 时光, 让我 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 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 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 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 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 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三、学习新课

(一)   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  衣襟  嘴馋  玫瑰  玩腻了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二)   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 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 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父、后园和我》]

篇6: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五首2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

2、课堂学习重点内容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 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 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 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3、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 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  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 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4、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 1) “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 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 却又情知 难返的细腻心态。)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作业

1、自己默写本词中需积累的名句                  ,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语是                  。

1、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 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  之情。你在学完本词后有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教学后记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五首2]

篇7: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五首《虞美人》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 品味赏析教学重点,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教学难点:品味赏析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江南

一、导入新课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的更加完美,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二、资料助读: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 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内容多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四、词文赏析写人的是哪几句,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是哪几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抒情的是那几句,抒发了什么情?五、归结全文形象刻画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六、练习:熟读课文,当堂背诵《望江南》

《虞美人》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 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 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 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 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  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 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 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 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七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教学后记: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五首《虞美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