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川小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有趣的古代故事:错别字笑谈,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有趣的古代故事:错别字笑谈,欢迎大家分享。

篇1:有趣的古代故事:错别字笑谈
古时,两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一庙宇,本是祭祀孔夫子的,门上一块横扁,上书“文廟”两字,不过字迹明显行草。
其中,秀才甲看了一眼横扁说:“原来这庙叫文朝,我们且休息一会。”秀才乙也看了一眼横扁说道:“这哪里是文朝,分明是又廟。”秀才甲:“是文朝”,秀才乙:“是又廟‘’。 “文朝!”“又廟!”“文朝!“又廟”!
争持不下间,正好一位和尚路过,听他们争执,便问为何事争执,两秀才便将原因告知,要和尚师傅断个真伪。和尚师傅暗笑说道:“对不起,我要去人家打通场去了。”他故意把道场说成“通场”。那两秀才也不知和尚说错了,仍然争论“文朝”,“又廟。”
少顷,一道士走来,两秀才又将原因告知,要道士与他们断个对错。道士说:“我没空,要去与人封齐”。道士故意把封齋说成“封齐”,两秀才也浑然无知,继续争论文朝和又廟。
一会儿,来了一位教书先生,两秀才将他们争论的文朝又廟以及和尚道士的话语要教书先生论个对错,教书先生想了想,赠两秀才诗一首。诗曰:
文朝又廟两相宜,
僧打通场道封齐;
我又不是孔天子,
请你去问苏东皮。
教书先生干脆一错到底,把孔夫子写成孔“天”子,把苏东坡写成苏东“皮”。
篇2:有趣的古代名人故事精选
【钱起偷句中状元】
钱起(722—780)是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应试诗《湘灵鼓瑟》的最末一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精辟之句,久为人们所传诵。这一联语的来历据说颇为奇特。据传,钱起尚未登第时,一次独自出远门,夜宿驿舍。半夜醒来,明月照窗,寒风瑟瑟,忽听窗外有吟诗之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低回婉转,反复不已。过了很久,吟哦之声才渐渐消失。钱起虽然觉得诗句佳妙,却不敢开窗寻觅吟诗者的踪影。
十年后,钱起上京应试,考题是《湘灵鼓瑟》。前面几句,他挥笔而就,可就是最后落句久未有成。他便闭目瞑想,忽地想起十年前夜宿驿舍所听到的那两句诗来,放在末尾倒恰恰相合。只不过这是他人所作,一旦用上,便是偷来的句子,万一传扬出去,可丢人了。于是他又另觅佳句,然而想了好些句子,终不如那两句情韵谐美、耐人寻味。眼看交卷时间快到,只得急勿匆地将那两句凑上,别的也就顾不得了。
交卷以后,主考官李时一看,特别欣赏篇末的两句诗,认为钱起很有诗名,便取他为状元。
这一则奇特传闻,看来鬼气森森,十分神秘。如果钱起真的因为这两句诗而得中状元,那倒的确是一桩幸运的机遇了。
【张旭怒训颜真卿】
颜真卿年轻时曾拜在长史张旭门下学习书法。张旭是当时的大书画家,他的字各体兼备,尤擅草书。颜真卿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名家指导下学习,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并殷切地希望老师把全部本领都传授给他。但是,颜真卿拜师数月,他寄予莫大希望的这位名师,却很少给他讲什么,只是常将自己书写的字和前代名家的字迹给他,要他“倍加工学”,反复揣摩,并叫他多多专心领悟自然万象,从中探求启示。
过了一段时间,颜真卿失望了。他想:我来投师,原本想取得笔法的精微秘窍,找到一条捷径。成天叫我“倍加工学”、“领悟自然”,我又何必来拜门求师?
有一天,他实在想不通,就带着满腹怨气走到张旭跟前,对张旭说:“几个月来,老师尽教小徒‘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早就知晓。我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窍秘诀。请老师传授给我吧!”张旭听了很不高兴,但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常说,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氏舞剑而得落墨神韵,除了苦学就是师法自然,我没有什么诀窍啊!”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仍以为是推托之词,他一把将张旭的衣角抓住,反复苦求老师告诉他的笔法诀窍。张旭气冲冲地对颜真卿说:“好吧!我告诉你,凡是要一心寻求什么诀窍的人,永远不会有任何成就。”说完,拂袖而去,再也不理他了。
据说,颜真卿就是从张旭的这一句教训的话中,明白了为学之道。以后,他再也不专去寻找捷径,而是埋头苦学苦练,深入揣摩前辈笔法,把从自然万象中领悟到的神韵熔铸于笔端。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篇3:古代有趣的猜灯谜故事
一年元宵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以谜猜谜,好新鲜啊!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俩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同一个字。
篇4:古代有趣的猜灯谜故事
明代,每年的元宵节,杭州西湖边都要举行元宵灯谜会。
有一年元宵节,著名画家徐文长路过杭州时,也随众人到西湖边观灯猜谜。在观灯过程中,他见一群人围着一盏大红灯笼争论不休,便挤进去瞧个究竟。
原来灯上写着一副对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打一日常把用物,并用一谜对出下联。”
这则灯谜谜面很是平常,徐文长很快便想出了谜底,他上前对出了下联:“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
众人看着这两副灯谜都惑然不解,直到徐文长走后,才有人想出谜底。
篇5:古代诗人的有趣故事
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大词人,本片所讲述的是他青年时期的一段逸闻传奇。1150年,年轻骁勇的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山东历城烧杀劫掠。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并掩护父亲辛赞与lO岁的儿子辛弃疾远遁。战火中,辛文郁背中粘得力斧劈,含恨而逝,辛弃疾挣脱祖父,抚尸痛哭。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胁,迫辛赞归降。辛赞身在金营,心中仍眷念祖国山河,他指导孙子辛弃疾阅读汉室书籍、令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1161年,文武兼备的辛弃疾拜别已辞官的爷爷,与同伴党怀英以应考为名,进京探查金人军情。长城下,辛弃疾绘图时被金兵察觉,迅速隐蔽。粘得力得知,嘱部将土德彪监视赶考举子。党怀英满腹经纶,高中状元;而辛弃疾则人追缉,被岳飞旧将、乔装成说书艺人的铁嘴岳所营。党怀英贪慕功名,出卖辛弃疾,带金兵追至,铁嘴岳为掩护辛弃疾以身殉国。辛弃疾带伤逃入范府花园。身着金人官服的范邦彦与女儿范如玉演习武艺,辛弃疾不知就里,持剑疾刺范邦彦。粘得力与党怀英寻迹而来,范邦彦连忙出迎,见未来女婿党怀英如此人品,面露不愉。辛弃疾被擒,粘得力将军情图交党怀英保存。范如玉目睹,深慕辛弃疾之忠义,不耻党怀英所为,她与父亲合力,终助辛弃疾逃出樊笼。灵岩寺方丈义端留辛弃疾养伤,引辛赞前来,令他祖孙相见。金兵围住寺院,辛赞见一手养大的党怀英竞卖国求荣,痛心疾首,怒斥金人后含愤而逝。范如玉拉辛弃疾杀出庙门,得百姓相助火烧金兵。历城辛文郁墓前,辛弃疾跪拜立誓:身许抗金大业,誓将胡虏逐出中原。
篇6:古代诗人的有趣故事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
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