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xiangcaonib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日常家庭教育感悟:父母是孩子的原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日常家庭教育感悟:父母是孩子的原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日常家庭教育感悟:父母是孩子的原型
寒假,金柳大一归来,要求进行社会实践。我认为孩子最好的社会实践,或者说人生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应该是给父母做饭,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金柳欣然同意,表示白天去做点公益事业,晚饭保证做好。
放学归家,女儿端上饭筷,我边吃边感慨:“终于享女儿的福了!”金柳眉开眼笑。连续享了几天福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做的饭几乎是我当年给她做饭的翻版。
孩子的初中高中6年时间,晚饭都是我做的。因为时间紧张,我必须在半小时内做熟饭,然后半小时内吃饭收拾好厨房,以便把孩子的时间最大化利用,好完成作业,早点歇息。我6:30放学,到家基本是7:00,孩子回家7:10,我们必须8:00前完成晚餐的所有程序,然后她开始写作业,我开始处理一些她学习上的事。
由于投入时间少,因此饭菜相对简单,一般是煮面条、麻食、炒面,有时下速冻饺子,有时买些狗不理包子,烧个汤。现在,轮到金柳开始做饭了,也是煮面条、麻食、炒面,或者饺子包子。我比较懒散,在做饭上面缺乏耐心,多用煮,少用炒;金柳亦如是。
我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是金柳不用心,还是父母应付孩子孩子就应付父母?其实都不是,其核心原因是孩子把我作为原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深深融入到孩子的骨髓里。孩子涉世之初,往往以父母为原型,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他的第一反应一定带有父母的痕迹。不是金柳不想给父母做点精细的饭菜,而是金柳的认知尚停留在父母的层次,超越父母需要一个过程。这种原型的力量,给孩子打下行为模式的底子,会形成巨大的惯性,伴随着孩子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路。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家庭出身论。随着阅历的增长,孩子会拥有其他更多的原型,比如某位名人,某些老师,某个好友,某些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等。孩子会杂取众长,完成自我重塑。于谦的父母在每年祭祀时,不仅祭典自己的祖先,而且长年供奉英雄文天祥。因此在国难当头时,于谦挺身而出,拯救明朝于将倒。这种力挽狂澜的勇气,这种为国请命的魄力,是于谦的应激反应,是长期受英雄人物文天祥熏陶的结果,是不假思索的本能。
佛教密宗修行的方式是想像自己胸中有一尊佛,这尊佛每天长大长大,直到自己和佛融为一体,修行便成功,因为人的一切所为与佛皆相同。于谦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密宗的修行异曲同工。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读一些名人传记,如《拿破仑传》《周恩来传》《居里夫人传》,让孩子的胸中多一些家国情怀的原型;或者读一些积极昂扬的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心中有孙少平这个原型的孩子,就会多一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读书的作用不仅仅是记住点好词好句,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化思想,提高品德,“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接纳,融合,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也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复杂而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最直接的也是终生的样板和原型。
父母千万别小觑了自己的威力!
作者| 金乾波
篇2: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家庭教育感悟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后来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壹
曾经我是一名警察,很酷的那种。后来我是一个妈妈,全职的那种。
警察妈妈
昨天,我崩溃了,巴掌丝毫不受大脑支配地扇在了女儿的脸上。前天晚上兴奋到凌晨不睡,早上起来做个模仿这只手动了另一只手就跟没有似的,周旋了三个回合,“啪!”…
对不起,我打了你,对不起。妈妈心里也很难受,下次不会了,不会再让你受伤,你才是我活着的意义啊。如果说为了你我付出了太多,对你是不公平的,不管我在经历什么,这些付出也都在成全我自己。每天努力学习,琢磨计划,不也是为了自己多年后能更安然睡去吗?
谢谢你选择了我,带我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我愿意一直跟你走,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你过的更好。
贰
那年退伍回来结了婚,和妻子生下了我们聪明伶俐的大女儿,现在读高中呢。每逢跟人聊天提到大女儿,我总是情不自禁说起那段连语气也没有任何改变的话:“这孩子从小到大我真是没操过心,乖巧懂事,这么多年的学费我一分也没掏过…”没错!大女儿是我的骄傲。
退伍爸爸
大女儿出生后十年之久,我和妻子决定再要一个孩子,不管男孩女孩,我都满心欢喜迎接他的到来。于是,第二年家里就有了一个需要我用一生去保护的小宝贝,取名小鱼。
小鱼这孩子可真没让我少操心,大女儿没花的钱也全都花在了这个丫头身上。将近七个年头了,我早已被小鱼磨炼地成为了一个超级爸爸。洗衣做饭样样精通,一个人带着孩子走再远走再久也不会慌。更重要的是,因为小鱼,弥补了当年从学渣变学霸的梦想。记得年少时的我,哪有那么好的耐心,我是一个军人啊,要么服从要么挨打,哪里有这么多的婆婆妈妈的事情?感恩小鱼,是你让我明白生活不仅仅是一个样子。
我的两个宝贝女儿,谢谢你们选择来到我家,爸爸是和你们一起长大的,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
叁
记得生你的时候我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姥姥极力劝我不要这么早生,我那么个性的一个人,决定了的事谁说也不好使。当时想着反正都结婚了,生个孩子玩玩吧。
超级辣妈
你一岁多的时候,我发现你并不好玩。从来不叫妈妈,也不会主动亲亲妈妈,除非饿了的时候来蹭蹭妈妈的胸,一个正眼也没瞧过妈妈。后来专家告诉我你是自闭症…
在带你康复的这些日子里,妈妈强大了许多。你不会知道妈妈以前是一个遇到事也只会喊妈的人,“妈给我做个拔丝紫薯”“妈我上班了晚上记得给我送饭”。而现在,我竟然会照顾你的生活起居,会为你的成长不断地学习努力,现在你对妈妈是否还满意?
宝贝儿子,如果不是你,妈妈不会知道生活这么有意思,妈妈不会知道原来人活着会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妈妈爱你,永远爱你。
谢谢你们,我的孩子们,给了我完整的人生。
作者|张老师
公众号|星儿之家
篇3:孩子是父母的一件作品_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一件作品
在收拾文稿的时候发现了一封写给小儿子的一封信的手稿,有点兴奋。看下面结尾写了“就此停键”,似乎也是用电脑打过的,但在原电脑里又找不到。但也忘记了这封信是不是寄出了。根据信里对儿子岁数的计算,这封信应该是写的,整整十年啦。当时写这封信的时候,儿子应该还在上海交大读四年级,十年里,儿子已从一个大学生变成了研究生,然后走上了工作岗位,然后成家,今年携妻又远涉重洋去了美国,开始了他新的寻梦之旅。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我们衷心的祝愿他们。
每个做父母的都是这样,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巴巴的盼着他们快快长大、独立,而一旦他们有那么一天真的长大了,独立了、飞走了,那么以前所发生的一切又成了我们幸福的回忆。
所以我一直认为,孩子是我们的一件作品,我们要用心去雕琢,要一点一滴去看着他们的变化。带孩子虽然累、辛苦,但孩子们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不可复制的快乐。我们的生命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精彩、充实。我总是想,即使有一天我的孩子背叛了我,那我也会在这点滴回忆中幸福的死去。年轻人,如果你们选择了要为人父为人母,就不要拒绝承担做父母的责任,否则你会失去很多哟。附:
《给小儿的一封信》
即将到来的十一月二十九日是你的二十二岁生日,二十二年前,在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你的一声啼哭划破了黑夜的长空,你的到来,使我们家从此有了两个孩子,你一生下来便有了哥哥,因为哥哥小名叫宝宝,我们便给你取了个小名叫贝贝,这是你们比独生子女幸运的地方。你出生后,由于你的不安静,使我们做父母的费尽心机,那时我和你都瘦骨嶙峋,日子过得真是异常艰难。不曾想你长大后竟是这样一个小精灵,不仅顺利的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且报送读研究生,这使我们得到了莫大的慰藉
现在有人提出来,说是目前的教育,只能交给你谋生的手段,并没有将人的潜能挖出来。(名人名言 )这也是我一直担心的,谋生的手段固然是要的,首先人一定要生存,但只一味为了生存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那就和一部赚钱的机器没有什么区别了。人是情感动物,首先要学会爱人,也懂得别人的爱,尊重人也懂得别人的尊重。另外还要看一点有关文学方面的书,原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就要求学生,学文的要有点理科方面的知识,学理工的也要有点文学方面的知识。(大意,原话记不清)
随着竞争的激烈,现实社会往往很残酷,好心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理解,我也经常为此苦恼不已,但在我们的心底,还应给道德良心保留一定的位置。
所以你现在虽处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但也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弥补的要尽量弥补,不能弥补的也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切不可骄傲。
爸爸前不久同他那里的老板到深圳去了一趟,(飞机来回),顺便也看了一下宝宝,不知宝宝告诉了你否,
我现在一个人在这里,做点事还是蛮自由的,就是会感到有点寂寞,现在说闲话的人是多,但能说知心话的就太少了。
好,就此停键
祝二十二岁生日快乐
母亲
月24日
篇4: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学习好,身体棒,关键是我们给了孩子怎样一个生存环境: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好勇斗狠;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勾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心怀内疚。
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因为: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我们经常要求我们的孩子这样那样,但殊不知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
我们要求孩子专心致志,孩子做作业时, 我们却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玩游戏;
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我们的工作却时好时坏,不尽如人意;
我们要求孩子团结同学,我们自己却时常大发脾气,家庭里动不动就大吵大闹,摔盆砸碗……
我们能理解做父母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在孩子面前你也应该有所收敛,做好正面的榜样!
最近西昌发生的孩子的不幸之事,就其根本还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一味地苦苦相逼,孩子找不到心理的宣泄口,自然就只有一条路走到底!
我们都不希望类似的事件发生,但家长们就得多留意自己的孩子:他要什么,他想怎样,他能达到什么高度。而不是家长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强加给孩子,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让孩子去努力!
家长们可对照以下示例,看看自己孩子有没有类似。
宠出来的孩子——危险;
捧出来的孩子 ——霸道;
惯出来的孩子——任性;
娇出来的孩子——脆弱;
打出来的孩子——逆反;
骂出来的孩子——糊涂;
逼出来的孩子——出格;
溺爱出的孩子——依赖;
哄出来的孩子——虚伪;
纵容出的孩子——傲慢。
冰心说:
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女,
花有色、香、味,
人有才、情、趣。
三者缺一不可。
家长们,你的才、情、趣呢?你孩子的才、情、趣呢?
愿我们都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对孩子的教育能因材施教,要求适中,否则,一旦发生悲剧,悔之晚矣!
公众号:天一学习
篇5:家庭教育感悟:对孩子,你是否只是一厢情愿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儿子休息。
有个培训机构安排在周日上午八点开始,针对高一学生开一场数学和物理的公开课,我给儿子报了名。以往回家休息,周日的上午基本都因为睡懒觉浪费掉大半,两个小时的公开课,儿子或许会小有收获。最关键的是,物理老师刘杰是的济南高考状元,清华物理系高材生,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搞物理培训,网络上很有名气,我想让儿子去见识一下他的风采,感受一下他的气场,说不准哪句话就会对儿子产生点影响。
儿子历来对各种课余培训班都是有点抵触的,不知道该怎样说服他前往。没想到当我说是清华物理状元来讲课的时候,儿子竟然在惋惜失去赖床机会后同意去听课了,根本没费口舌。
提前十几分钟来到礼堂,发现场面没有想象得那样火爆。虽然孩子们还在家长的陪同下络绎不绝地来着,但明显比微信群里报名人数少很多。开始讲课前,儿子环视了一下四周,悄悄告诉我,我说过的家长给报了名的同学没来几个。我说,肯定人家不愿意来听,其实你也别指望一节公开课能学到多少东西,能借鉴一点思维方法感受一下超级学霸的魅力也很不错,儿子好好听,老妈为你点赞哦!
计划两个小时的公开课延长到三个小时。两位老师风格不同,数学老师有点低调,物理老师则略显傲气,但语言都幽默诙谐,不时会引发家长和孩子们一阵阵笑声。儿子没怎么做笔记,不过紧盯着老师听得很投入,我也不能要求太高了吧?
我旁边坐着一个漂亮的女生,一坐下就抱着一本英语书看,我想让儿子学学人家怎么利用时间,但强忍着没说出来。没想到,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女孩竟低头擦起了一面小镜子。我用余光扫了一眼镜子下的英语试卷,干干净净,一个字没有,那她刚刚看的什么?座位离得很近,加上我本就是个陪听,这个女孩频繁的左顾右盼摆弄头发让我感觉心里有些不舒服:她是来听课的吗?她能听进去多少?她平时的成绩会好吗?家长知道她的举动吗?是不是她被迫来听课才这样?
讲课结束后,一个中年妇女,应该是她妈妈,冲她笑着走过来,问她感觉怎么样,挺好吧?语气里满是期待,女孩笑着说挺好……
孩子人在这里,心如果不在这里一切也是枉然——家长美其名曰为了孩子提高成绩报各种辅导班,孩子真得认真在学吗?往往都是这样,孩子成绩差,报班,成绩仍然上不去,家长就说,我也给他报班了,钱已经花不老少了,还能怎样?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你知道孩子的学习习惯吗?你跟孩子聊过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吗?很多家长群里的家长们都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奋斗鸡汤,当然也包括我,都是想整理给自己孩子看的吧?结果又会怎样呢?
从儿子月考结束,我就开始自责初中时没关注儿子的英语学习。有很多同事朋友问我孩子方面有什么经验教训,我就不遗余力的推荐:报班,尤其是英语!而此刻我开始迷惑了:初中时如果真坚持让儿子上英语辅导班,他的成绩就真会高很多吗?
孩子只有充满学习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硬塞无异于对牛弹琴。很多时候,盲目报各种学习班,家长其实只是一厢情愿,说直白一点,不过是为了寻求自我安慰找一个摆脱责任的捷径,孩子去学习,也不过是象征性地为了完成家长给的任务而已,还不如坐下来跟孩子心平气和好好谈一次心激发起他的斗志更有收获。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教育万不可复制粘贴,检验孩子成功与否只能用时间去证明。对孩子,要用脑袋要用心——这句话,说给自己,也与看到这篇文字的爸爸妈妈共勉!
篇6:家庭教育话之第: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家庭教育八句话之第二句: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2012-10-27 ――家庭教育八句话之第二句 现在的家长大多很有文化,非常重视孩子的培养,买一大堆教育孩子的书,经常和朋友交流怎么教育孩子,还不停咨询老师。这当然是一种好现象,最起码他认识到了“教育孩子是天大的事”。但是,我们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骑着毛驴找毛驴”。这个比喻像是骂人,但确确实实是这么回事。家长到处找教科书,其实自己就是教科书。家长们到处寻找方法,而不知道教育孩子根本就没有方法,就像佛学里面讲的“非法,非非法”。真正的法就是自己。日本有句谚语,“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我们也说,“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的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说的都是家长要给孩子做出榜样,说的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模仿。孩子就是在模仿中长大的,模仿家长的言谈举止,模仿家长的为人处事,模仿家长的一颦一笑。 在家庭教育上,家长身上有这样几个误区。一个是把自己和孩子分开,我是教育者,你是被教育者,我什么都懂,什么都好,你要听我的话,按照我说的去做。教育总是落实在说教上,忘记了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教育。即使知道,很多人也管不住自己,手痒痒了玩麻将;烟瘾上来不管什么地方都冒大烟;遇事不加思考,随口就来,张口就骂;见着利益不要命,挣个你死我活;对待老人厌烦甩脸子。孩子出了问题,别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要到家长身上找原因,这叫做“子病母治”。家长一定要先学做人啊!只有你做到了,孩子的教育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回家之后,大家都照一照镜子,想象一下,镜子里的不是你,是你的孩子,你就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 第二个误区是只知道让孩子成才,不知道最重要的是成人。把学知识放在第一位,恨不得小学就学完大学的课程,恨不得上学前就背会所有唐诗宋词元曲,恨不得三岁英语、钢琴都达到八级。其实,知识真的不重要,现在是信息时代,你想用哪首诗,只要你知道题目或是其中一句,网上一搜就出来了。怎么就不知道教育孩子做人的重要呢?大家都想着,孩子有知识有能力,长大赚大钱,当大官,却不想着,别让钱带来祸害,别让权毁了人生。这里有个比喻,钱和权就像是水,而人的道德就是装水的杯子。没有这个道德的杯子,钱就会得而复失,权就会泛滥害人。想一想今天有多少家财万贯、权倾一时的人走上断头台,都是因为他们缺少道德。没有足够“厚”的道德,如何能够承载万物。 第三个误区是教育是学校的事。我们不少家长很可爱,孩子上学的时候,把孩子交给老师,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你就放心管,不听话打他骂他都行,我不嗔心。”其实,老师虽然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严格地说,他肩负不起家长赋予的责任,尽管学校教育的理念是“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大家应该接受这样一个理念,“家庭以德育教育为主,学校以知识能力教育为主”。也就是说,家庭育人,学校育才。家庭、学校再加上社会,三方面力量的融合,才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教育孩子,特别是德育教育,家长们不要指望别人,指望学校,一定要靠我们自己。 请大家记住这句话:孩子是大人的影子。你把父母挂在心上,孩子学会了敬孝;你把善款投进捐款箱,孩子滋长了爱心;你有时间捧起书本,孩子才会热爱学习;你满面春风,孩子就充满阳光;你对工作锲而不舍,孩子才会在未来的征途上百折不挠。相反,当你不经意间闯过红灯,不经意间把垃圾丢在路边,不经意间抢到了公共汽车的座位,不经意间溜出一句国骂,不经意间把愁眉苦脸带回家。不文明的种子甚至是邪恶的种子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长出邪恶的大树。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孩子。孩子呱呱坠地,是那样的纯洁,好像清澈的泉水,好像洁白的画布。人之初,性本善。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一株幼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保护孩子纯洁的心灵不被污染,这就是教育;扫除我们大人给孩子设置的障碍,这就是教育。否则,你就是在残害孩子,就是在障碍孩子。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大人自己。追名逐利的有吧,视财如命的有吧,半年不照父母一面的有吧;喝酒喝个天昏地暗,麻将打得晕头转向,吸烟弄得狼烟地洞。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请问这些恶习,哪一个是胎里带来的,哪一个不是后天学来的呢?和孩子比起来,我们大人要势利得多,要污秽得多。不要以为成人有了一定的智慧就觉得比孩子强,用纯洁的心灵来比照,孩子远强过成人百倍,千倍! 家庭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人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只有学校教育,孩子才能成才。其实最重要的教育是机会教育,就是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这方面,父母拥有更多的机会。《EQ》的作者丹尼尔q高曼说,孩子三岁之前,直觉能力最强。这个时候听过的古典音乐、看过的世界名画,背诵的.经典篇目,深入到骨髓,一辈子洗刷不掉。孩子超过三岁还有20%的机会,六岁到十三岁之前还有10% 的机会,十三岁之后,直觉的能力消失了,老天爷就把孩子强大的摄取功能收回去了。在这样最为关键的时刻,你把这么重要的责任全留给学校或者把孩子推给父母,你不但失去了塑造国家栋梁的机会,还给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留下了疑问。 今天的人们从找对象时就很注意质量,因为他们知道,遗传很重要。孩子都有一张和父母相似的脸,相似的身段,相近的智力,这些都是家长直接给孩子的。恐怕只要有生育能力的人都会,不需要培训、锻炼的。但是,有些东西是父母不能直接给孩子的。比如品德,比如知识,比如生存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也就是说,你可以给孩子一个身体,却不能连同自己的灵魂也给他。我们当然幻想,武侠小说中可以头顶头把一个人的武功直接传递给另一个人,免去几十年修炼的痛苦。 2012年延庆一中的一名高中毕业的女学生,父母是日上市场的摊主。平时父母就教给她怎样缺斤短两而不被顾客发现,怎样在顾客不注意时多算钱,顾客发现后怎么对付。高考完了,这位女孩子帮助父母看摊儿,她用父母传授的办法多收了一位顾客五块钱。顾客走出没有多远反过闷儿来,找到她想要回五块钱。她和父母胡搅蛮缠硬是把顾客气走了,五块钱没有退。顾客走后,你猜父母怎么说?闺女,好样的! 面对这样的家长,你震惊不震惊! 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那就请首先改变自己! 如果你改变不了孩子,就请你改变自己! 如果你改变不了自己,就请你少管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