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冰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语词与概念的联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语词与概念的联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语词与概念的联系
语词与概念的联系
在以往概念理论中,都或多或少地夹带着概念与语词关系的讨论.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中,范畴、实体、属性、属、种等总是与名词、词项不作区分地混同使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也因此被称之为“词项逻辑”.
作 者:王春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8)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2:谈两对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谈两对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一原理对《决议》中的有关论述加以分析说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对该试题加以分析说明,但部分学生在论述时却往往把物质文明等同于社会存在,把精神文明等同于社会意识;而另一部分同学尽管认为这样简单的划等号肯定是错误的,但错在何处,也说不清楚。这反映了这些同学对这两对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全面、深刻。一、两对概念的区别
1.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恩格斯在1884年所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名著中,根据美国考古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提供的材料和马克思在1880―1881年为该书所做的详细摘要的观点,认为文明是个历史概念,是和蒙昧、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上划分为三个时代:“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这表明在原始社会里是没有文明的,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两者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和具体表现。这是两对概念的第一个区别。
2.从其包含的内容分析。
首先,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两个方面:(1)指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包括生产力状况、生产条件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2)指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包括人的衣、食、注行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方式的`进步。物质文明既是以往的物质生产发展的成果在物质领域的凝结,又是现实的物质生产的直接成果,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由引可见,社会存在与物质文明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物质文明主要是从社会存在中生产力这一角度来谈的。
其次,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称,包括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智力、技能方面,包括社会的知识、智慧、经验和技能状况,人们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素养和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场所、设施、机构的建设,其发展程度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联系。二是指思想道德方面,即社会的道德风貌、社会风尚、人们的世界观、信念、思想、觉悟、情操及组织性、纪律性等方面的状况。精神文明既是以往物质生产发展史在精神领域的凝结,又是以往的社会意识进步成果和现实精神生产成果的结晶。由此可见,精神文明的大多内容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但其中有部分内容如与科教文卫等相适应的场所、设施等属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了。
3.从价值取向分析。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而那些反动的社会意识,更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可见,社会意识有明显的价值取向,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而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及其体现,其本身对物质文明的建设只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精神文明无错误之说,精神文明只有程度的高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其直接目的就是要让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台阶。这不仅能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这是第三点区别。
二、两对概念的联系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物质文明与社会存在均属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精神文明与社会意识均属于社会精神生活领域。所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决议》精神,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首先,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说明物质文明建设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首要意义。因为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其次,根据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原理,说明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可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抓精神文明,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上,要注意防止两种片面性,在当前,尤其要防止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只讲发展经济,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错误思想和做法。认真贯彻执行《决议》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篇3:如何与导师联系
如果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很强,就要敢于选择名校和名导师。在和导师联系前要看看你选择的老师喜不喜欢招收保送的'学生,如果他对保送的学生不感兴趣就不要去找他了,跟导师一般先邮件联系,如果很久都没有回信就直接电话。详细介绍自己的情况,表达自己对老师所研究的方向有兴趣。询问能不能考虑过去读研等等,老师大都会非常热情的及时回复邮件,如此会有进一步的联系。这一步十分关键,秉着:胆大、心细、礼貌、广撒网四原则行事。导师一般很喜欢有原创性、喜欢思考、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当老师问到喜欢的书之类的问题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以让老师刮目相看。有机会的话,面试前几天可以跟导师面谈一次。
篇4:语词翻译与文化语境
语词翻译与文化语境
4.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5.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English/“>英语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格言:“swan 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汉语中有“万事俱行,只欠东风”、“逼上梁山”、“叶公好龙”等,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6.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差异。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意识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在价值观念方面体现在个体与集体的观念不同,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English/”>英语中有不少表现语词的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竞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une.”(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与西方“海洋民族”相对的中国“农耕民族”崇尚社团价值至上,无我精神。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汉语中的红茶,英译为“black tea'’。以上例子表明,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差异影响语词的翻译。英汉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语词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语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语词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语词的翻译。因此,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容易的事,而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时难免出现引起读者误解和曲解的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应特别谨慎,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篇,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篇5: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文化语境是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民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文化语境对语词翻译的影响.
作 者:杜莉莉 DU Li-li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 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25(5)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语词 翻译 文化语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