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农夫与行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农夫与行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夫与行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农夫与行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农夫与行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农夫与行者

原文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者,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为逸而孰为劳乎?”行者服而退。

阅读练习

1.下列句中的“而”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     而:才。

B.余将老于农矣,而莫知所以耕   而:可是

C.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而:就。

D.行者服而退           而:却。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甚矣,农之惰也

②孰为逸而孰为劳乎

3.故事里的过路人,他不懂得种田的规律,没有正确分析广大田地和人的有限体力之间的矛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参考答案

1.D 应为表修饰关系的“地”

2.①你这个农夫啊太懒了!

②哪一个轻松哪一个疲劳呢?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尊重科学,不可急躁冒进。同时还告诉我们“看事容易做事难”的道理。

注释

甫田::大田

行者:过路人

息:喘息

甚矣,农之惰也:主谓倒装,即“农之惰也甚矣”,意思是“你这个农民,太懒惰了”

术:方法

解衣:脱下外衣

未及移时:不到一个时辰

汗雨:出汗像下雨似的

移时:一个时辰(2小时)

仆:倒下

徐:慢慢地

曷:同“何”,什么

殆:大概

且:语气词,无实意

耕之道:耕田的方法

译文

道路旁有一大块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见到农民就说:“你这个农民啊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刨一下,就是到了年终也干不完呀!”农民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懂得怎样种地,你何不给我做个样子教我耕种的方法呢?”过路人于是脱下外衣走到田里,急急忙忙地,喘一口气连刨几下,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力气。干不到一个时辰,他的力气用尽,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似的向下淌,一口接一口喘粗气,连话也说不出来,并且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民说:“从今往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了!” 农夫说:“种田有什么难的呢?不过对于你这样快速耕种的人来说,恐怕就显得难些吧。你喘一口气连刨几锄头,这样干下去,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少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却常常是很多的;我喘几口气刨一锄头,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多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常常是很少的。用你耕作的`时间与我耕作的时间比,再用你休息的时间与我休息的时间比,哪一个快哪一个慢呢?哪一个轻松哪一个疲劳呢?” 过路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这地方。

启示

1 有些事情看上去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应亲身体验,不应早下结论。

2 欲速则不达。

3 选文中的过路人,不懂种田的规律,没有正确分析田地和人的有限体力之间的矛盾。他只知道蛮干,企图在一瞬间就把土地全部翻完,没干多久,就干不动。可见不是内行不了解行情。

4 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方法。

5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尊重科学,不可急躁冒进。

篇2:农夫与行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农夫与行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者,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为逸而孰为劳乎?”行者服而退。

阅读练习

1.下列句中的“而”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 而:才。

B.余将老于农矣,而莫知所以耕 而:可是

C.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而:就。

D.行者服而退 而:却。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甚矣,农之惰也

②孰为逸而孰为劳乎

3.故事里的过路人,他不懂得种田的规律,没有正确分析广大田地和人的有限体力之间的矛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参考答案

1.D 应为表修饰关系的“地”

2.①你这个农夫啊太懒了!

②哪一个轻松哪一个疲劳呢?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尊重科学,不可急躁冒进。同时还告诉我们“看事容易做事难”的道理。

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

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1、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语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篇3:农夫殴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农夫殴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建封入朝,具奏之,上颇嘉纳;以问户部侍郎判度支苏弁,弁希宦者意,对曰:“京师游手万家,无土著生业,仰宫市取给。”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

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驮了木柴到城里去卖,遇到太监,称是宫中所设的市肆要拿。只给他几尺绢,又要索取门户税,仍然强要用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有得到的绢给了太监,不肯接受。(太监)说:“我必须要用你的驴把柴送进去。”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到钱后才有饭吃。现在我把我的木柴给你,不拿钱币回去,你还不愿意,我只有去死罢了!”于是殴打太监。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注释

尝: 曾经。

负: 背,驮。

宦者:太监,公公。

宫市:王宫中所设的市肆。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百姓财物,只给少量钱财或直接掠夺的最无赖、最残酷的方法。

才: 仅仅,只。

与: 给。

索: 索要,索取。

门户:指门户税。

仍: 仍旧。

邀: 强要。

内:宫内

以: 用。

与: 给。

妻子:妻子和孩子。

至:到。

涕: 眼泪

付: 还。

有: 只有。[5]

直: 通“值”,价值这里指“钱”。

尚: 还。

而已:罢了。

有:只有

遂: 就。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等卖柴得钱这样以后才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5.文中卖柴的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选文中的卖柴翁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

创作背景

唐代的“宫市”始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初名“内中市买”,后改称“宫市使”,负责宫廷采买事宜。历经肃宗、代宗到德宗朝,权力逐渐转入内廷宦官手中。唐德宗初登大位时尚知节俭,晚年却越来越贪婪奢靡,“宫市”也折腾到了民不堪命的程度。

据韩愈《顺宗实录》记载,德宗末年连宫市文书也不用了,“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白望”这名号起得够形象,只要被“望”上的货物,就以宫市的名义掠走,只付大约十分之一的货值,还要另索货物进宫的“门包”和脚钱。这些恶棍的身份真假莫辨,卖货的百姓常常空手而归,“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赏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著名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对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本文中的农夫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农夫长期被压迫内心积压的愤恨都发泄了出来。这也是因为统治者长期压迫人民导致的结果。所以换个角度,这篇文章也暗示统治者不可过分压迫人民。

这篇文言文通过对卖柴老翁的遭遇的描写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迫害,使得老百姓生活困苦。在反映古代时宦者(太监)对贫苦农民百姓的收费的贪婪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农夫与行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4: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篇5:《行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比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①下,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②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乃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季,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②僦: 租赁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子行,比三世 比:接连

B.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恤:怜悯

C.而妾母已再适人 适:出嫁

D.自宋季 季: 末年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B.子行为一一鉴定之 窃为大王不取也

C.死且久,人或诬子行妾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乃知子行已投水死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

擅长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下

B.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

达官贵人听到子行的名声后,纷纷登门等候拜见

C.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而非议子行果真是一个藐视当世的人。

D.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

对于其他的诗人文士,他都很少称赞认可,动辄加以批评讽刺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10.阅读选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表现。(4分)

篇6:《行者》阅读答案

6. B 7.D 8.C 9.C

10.答案要点:

①对一般客人,子行随心所欲,专注己事,旁若无人。(1分)

②对达官贵人,如不合心意,子行就斥退他们,不肯相见。(1分)

或者从楼上跟他们说话,不行礼; 或行礼相送,但并不下楼。(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吾丘子行,是太末(今属浙江)人。他的祖父是宋朝的太学生,于是在钱塘安了家。到了子行(这一辈),(已)连续三代了。子行喜爱古代的学问,精通经学、史学、诸子百家之学,善于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之下,尤其精通音律。但是性格豪放不羁,不奉行检点约束(的处事规则)。左眼失明,右脚有疾,然而举止仪态有风致,一言一笑都令人喜爱。有客来访(的时候)也还是吹洞箫,或玩弄铁如意,或执笔题字,就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在一个简陋的巷子中租屋居住,教授的学生常常达数十人,年龄小的学生坐在楼下,客人们谈笑,喧闹之声影响到了邻居,但是楼上下的学生一直严肃认真。达官贵人们听说子行的名声,敲门等候拜见,(如果这些客人)不合子行的意愿,(子行)就斥退不和他们相见。(子行)有时从楼上远远地与(来访的客人)对话,不以礼相待。有时以礼相待了,送来访的客人,(又)不下楼。东平的徐子方,是国家资深望重的大官,(他)所收藏的古器物,上面铸刻的文字,大多不能辨认,大家都认为除了子行没人能辨识出它们。徐公就乘车拜访子行,子行给他一一做了鉴定,徐子方也叹服子行的精细敏捷。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认为子行不是真的轻视所有人啊!

子行作诗不完全遵守格式规律,并且喜欢著述。他的.文采与见解,都高超脱俗,是别人比不上的。因此自视甚高,藐视世人。他赞许的人,只有钱塘仇仁近,永康胡汲仲、胡穆仲三人。对于其他的诗人文人,都很少赞许肯定,动辄加以批评讽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了解(子行)的人,不能忍受他的戏谑侮辱;了解(子行)的人,因为他的(性格)与滑稽者类似,不以为意。

当初,子行四十岁时都没有娶妻,买来酒肆中无依靠的女子为妾,时间不长女子就死了。死了很时间后,有人诬告子行的妾,曾经是自己的妻子。官衙就捉拿那女子的母亲,而女子的母亲已改嫁,居住在其他州府,等来到(钱塘),死在了子行的住所。(官衙)又去捉拿妾改嫁的丈夫,后夫来到(钱塘),又在子行住所借住,却由于犯了制造假币的罪被发现,最终连累了子行。知道这些情况后,子行害怕了,三个月之后,(人们)才知道子行已经投水死了。他的弟子为他招魂埋葬。

作传者说:关于篆书、籀文的学说,自宋代末,它的弊端已经达到了极点。自本朝以来,吾子行开始倡导篆、籀书法的学说,来达到复古的目的,再加上吴兴赵文敏以实际行动响应,子行倡导的学说才广为人知。子行真是一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人啊!子行死了以后,继承他的学说而著称于世的,有宛丘赵子期和濮阳吴孟思。

篇7:《行者》阅读答案

1.(4分)(1)活着,为了行走。行走,为了寻找。寻找,就是快乐(2分) (2)内心的行走(2分)

2. (3分)环境描写 渲染了夏日正午天气异常干燥闷热的特点,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答出“环境描写”1分,作用2分)

3. (6分)(1)因为“他”和“我”都是行者,“他”是身体的行走,“我”是内心的行走。我们有相同的追求,心心相通,所以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3分,意近即可)

(2)“他”所拍的照片景物特征鲜明,融入了强烈的感情,展示了高超的摄影水平。(3分,“特征”、“感情”、“水平”各1分,意近即可)

4. (4分)他酷爱旅行、谦恭有礼、追求执着、生活简单而快乐。(答出其中3点即可)

篇8:《行者》阅读答案

1、(4分)(1)活着,为了行走。行走,为了寻找。寻找,就是快乐(2分)(2)内心的行走(2分)

2、(3分)环境描写,渲染了夏日正午天气异常干燥闷热的特点,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答出“环境描写”1分,作用2分)

3、(6分)(1)因为“他”和“我”都是行者,“他”是身体的行走,“我”是内心的行走。我们有相同的追求,心心相通,所以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3分,意近即可)

(2)“他”所拍的照片景物特征鲜明,融入了强烈的感情,展示了高超的摄影水平。(3分,“特征”、“感情”、“水平”各1分,意近即可)

4、(4分)他酷爱旅行、谦恭有礼、追求执着、生活简单而快乐。(答出其中3点即可)

篇9:行者阅读答案

1.(4分)(1)活着,为了行走。行走,为了寻找。寻找,就是快乐(2分) (2)内心的行走(2分)

2. (3分)环境描写 渲染了夏日正午天气异常干燥闷热的特点,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答出环境描写1分,作用2分)

3. (6分)(1)因为他和我都是行者,他是身体的行走,我是内心的行走。我们有相同的追求,心心相通,所以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3分,意近即可)

(2)他所拍的照片景物特征鲜明,融入了强烈的感情,展示了高超的摄影水平。(3分,特征、感情、水平各1分,意近即可)

4. (4分)他酷爱旅行、谦恭有礼、追求执着、生活简单而快乐。(答出其中3点即可)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