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高二选修),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高二选修),供大家阅读参考。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高二选修)

篇1:《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高二选修)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2分析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学习难点:春秋笔法的内涵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预学检测

正音

靡(     )不有初       奢靡(     )    靡靡(      )之音

衣冠(     )         弱冠(     )      冠(     )状动脉

骤(     )然          衮(     )职      翳(       )

箪(   )食(    )壶浆     厌恶(     )  恶(  )心 恶( )人

宿舍(      )         住一宿(     )      星宿(      )

通假字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 (  通 )   2宣子田于首山 ( 通 )

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 通 ) 4反不讨贼 ( 通 )

5衮职有阙 ( 通 )

三、初步感知全文。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

3.”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过朝--

4.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是什么句式?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       衮--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的翻译--

7.“公患之,使I贼之”      患--      贼--

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        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10. 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且--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四、句子翻译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五、全文翻译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跣苷泼挥跏欤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I暗杀他。I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I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自主思考

1.  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那些事情上?

2.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二、合作探究   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

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

D.使I贼之                          贼:刺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晋灵公不君                      B.公嗾夫獒焉,明博而杀之

C.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D.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3.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②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

B.①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②夫轻诺必寡信

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

②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D.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4.下列各句中与“其我之谓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今近焉,请以遗之

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厚敛以雕墙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C.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D.①赵循弑其君                   ②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其言也厉

6.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7.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士季。

B.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施救,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C.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在首阳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人。

D.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贬斥晋灵公的调子,并预示晋国将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文章从多个层面,以生动的材料集中表现晋灵公的残暴和可悲的下场。

8.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简称。

B.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C.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春秋》是历史文献集,《尚书》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列入经部。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D.本文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课外成语补充:

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成语故事简介

春秋时代,晋灵公为了个人享乐,建造九层高台。他下了一道命令:不准任何人,朝见规劝。大臣苟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苟息劝阻,命卫兵张弓搭箭,只要苟息一劝谏,立即射死他。苟息见了这种架势,却不慌不忙地说:臣想表演一个小技艺给大王看看。晋灵公这才放下了心,问道;你表演什么小技艺呀。苟息说:我能把十二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在加几个蛋。晋灵公听后非常感兴趣,立即放下弓箭,让苟息给他表演。苟息很认真的把棋子堆起来,在加鸡蛋,看的人不由叫起来:“危险!”苟息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灵公说:你说来听听。苟息说:为了建造九层高台,劳民伤财,邻近的国家都想趁机侵略,我国处境危险极了。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为成语“危如累卵”,意思是危险的像垒起来的蛋一样,形容极危险的局面或形势。

张晟浩

篇2:《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熟读全文

2. 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 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第一课时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高二选修)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I(chú n剑┰糁“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三、古文翻译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解了)放在篓中,让宫女抬着经过朝庭送出去。晋国大臣赵盾、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向宫女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和士季)打算进宫规劝晋灵公。士季说:”我俩要是一同进行规劝,他若不肯接受,就没有人再去进谏了。“士季前进三次到了檐下,灵公才理睬了他。灵公抢先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人太少了。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群臣能有所依赖。《诗经》上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虽然说改)还是没改。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对赵盾的劝谏非常反感,于是就派I去刺杀赵盾。一天早晨,I潜入(赵府),(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I退了出去,自言自语地感慨:”(他在家里还)不忘恭敬国君,真是晋国百姓的好官。我杀了百姓的好官,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在不忠不信中占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I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进宫)饮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在宴席上杀害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件事,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陪侍国君饮宴,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提弥明扶着赵盾走下殿来。灵公忙唤猛犬追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搏斗了一阵把它打死。赵盾(愤愤地)说:”废弃忠良豢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提弥明保护着赵盾,)一边打一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伏兵所杀。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休息在桑树浓密的荫凉处。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很,赵盾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答道:”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送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一半不肯吃。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灵辄说:”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了,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去。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在这次事件中,)灵辄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其他武士,掩护赵盾脱了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就是饿倒在桑林里的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告诉就走了,于是逃亡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地方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往外国避难尚未走出晋国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死了他的国君晋灵公。“把这一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而不过国境,回朝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那么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息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 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赵盾如果走出国境,就会避免弑君的罪名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熟读全文

2. 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 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二、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I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举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I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I行刺一段对I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三、讨论分析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篇3:晋灵公不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熟读全文

2. 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 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春秋笔法

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释题     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钡略晃洌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

同情: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不君,不行君道。

2.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I(chú n剑┰糁”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四、古文翻译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解了)放在篓中,让宫女抬着经过朝庭送出去。晋国大臣赵盾、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向宫女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和士季)打算进宫规劝晋灵公。士季说:”我俩要是一同进行规劝,他若不肯接受,就没有人再去进谏了。“士季前进三次到了檐下,灵公才理睬了他。灵公抢先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人太少了。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群臣能有所依赖。《诗经》上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虽然说改)还是没改。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对赵盾的劝谏非常反感,于是就派I去刺杀赵盾。一天早晨,I潜入(赵府),(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I退了出去,自言自语地感慨:”(他在家里还)不忘恭敬国君,真是晋国百姓的好官。我杀了百姓的好官,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在不忠不信中占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I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进宫)饮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在宴席上杀害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件事,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陪侍国君饮宴,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提弥明扶着赵盾走下殿来。灵公忙唤猛犬追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搏斗了一阵把它打死。赵盾(愤愤地)说:”废弃忠良豢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提弥明保护着赵盾,)一边打一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伏兵所杀。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休息在桑树浓密的荫凉处。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很,赵盾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答道:”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送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一半不肯吃。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灵辄说:”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了,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去。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在这次事件中,)灵辄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其他武士,掩护赵盾脱了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就是饿倒在桑林里的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告诉就走了,于是逃亡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地方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往外国避难尚未走出晋国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死了他的国君晋灵公。“把这一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而不过国境,回朝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那么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息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 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赵盾如果走出国境,就会避免弑君的罪名了。“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讨课文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I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I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I行刺一段对I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二、分析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三、作业

教材第29页一、四大题

教学后记:

篇4:《晋灵公不君》读后感

战火硝烟,纷纭事态。霸业在凯歌中书写,又有多少路骨冻尸融化在历史于烟云?尽瞻天下的王侯,忠肝义胆的将相他们在前台挥剑嗜血,大义凛然,在历史的笔墨中诠释出人的价值。但,使能堪比王侯将相呢?一个个英雄华丽的辉煌可能会被自命不凡得人追求,而平凡的你我去总是在向往,或者干脆说:“他很伟大,但我不想成为他”。

I一个不堪启口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却看到了他所有的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在本来应该刺杀的时刻,他却不是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I“退之”的根本原因。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而非仅仅臣服于君主。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他在**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一点,有多少一览天下的君王可以比拟?辉煌的霸业抹去了谦卑的心智,多舛的命运剔除了清高的灵魂。当时光转盘扭转至当下,不管是追名逐利的狂徒,还是满腔热血的愤青,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庶民小人,都想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宗教、派别、阵营、团伙,一个一个小帮子就是人们心中一个一个历史的卡槽,人们安居其中,如井底之蛙一样融进了一井天的世界。I之死,开始被世人嘲笑,虽不能否认活着的意义,但这嘲笑的背后,多少成为人们蝇营狗苟的借口。殊不知我们找寻的并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位置,而是我们心中历史的位置。我们所讲的忠义,从来不是书本上字典里黑白无声的解释。那只不过是告诉你忠义“画”的是什么,而水墨油彩,才是你之于忠义的价值。

有人会说,I乃是夸张的缩影,根本不惧历史价值。但如果说这是古人笔法的夸张,那至于今天,就是空想的虚构。不只是I,像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配角,在记载历史的人眼中,却在左右着未来。

扪心自问,你是否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在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保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目标呢?

我并不是说心存大义就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对于旧认识,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新观点,不能盲从,要去眼见为实,了解后自我判断。只有这样,你才能主宰人生。

古之大义于今,已不只是忠君爱民。I之死于今,也绝不是小配角的湮灭,它还具有着浓厚的现实价值,观察他们自我坚定的人格,亦可反观现实浮华中的定海神针。

小人物书写历史。而如I云者,正是这样的在历史天平上毫无分量的小人物,才更见平凡中的伟大。

篇5:《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简介《左传》《史记》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蹯翳 食之 箪 橐 与为公介 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境 反不讨贼 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缺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残暴,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I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I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I行刺一段对I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四、作业:翻译后面部分,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读文章。(齐读和个别同学朗读相结合,个别朗读主要是检查学生上节课认真程度)    二、学生读翻译,说做作业中的疑问。    三、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以下字词。    1、其我之谓矣。大概是说得我吧。    2.公患之,使I(chú n剑┰糁。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代赵盾。    3.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4.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5.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6.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7.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8.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9、古今异义词“宣子骤谏”的“骤”、“I贼之”的“贼”、“见灵辄饿”的“饿”、“书法不隐”的“书法”,等等。    10、省略句    四、理解课文(结合练习一、二进行)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宰夫s熊蹯不熟,杀之,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4、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

篇6: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板书字词)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理解课文:

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贪婪)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荒.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残暴)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作者选取四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让读者充分感到,晋灵公实在不配当君主,他的被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是。

2、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试具体分析。

用繁笔写的是士季。士季如何去见灵公,灵公如何假装没看见,士季向前走了三次,最后来到滴水檐下了,灵公才不得不抬眼看士季。这里,作者写得很详细,也很有趣,使我们对晋灵公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晋灵公很聪明,一看到士季,已经知道其来意了,所以他假装没看见,先是躲避,等躲无可躲之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虽然不完全相信灵公的话,但也无法深谏了,只能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话来劝勉一番。这是繁笔。

用简笔写的是赵盾。作者只写了一句“宣子骤谏”,就是说赵盾多次上谏。至于赵盾是如何进谏的,灵公是不是又使出了假装没看见之类的伎俩,作者全都省略了,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赵盾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按理说,应当大书特书一番,但作者却以简笔入题,把大块的笔墨放到后面。繁则极繁,简则极简,让人佩服。

3、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收敛,反而把赵盾视为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场景中,三个武士依次出场。试分析三个武士形象?

4、孔子说赵盾“是古之良大夫”,文章中哪些事情体现?

(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5、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并不算冤枉。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三、讲解“春秋笔法”以及“春秋笔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文章开篇便是“晋灵公不君”,“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在叙述晋灵公的劣迹时,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事件的评价。如“厚敛以雕墙”,一个“厚”字就足以表明晋灵公的贪婪,表明作者对他的痛恨。

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用繁笔写了士季进谏,他首先假装没看见,无法躲避时,便主动认错,想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真诚进谏之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简笔“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在对不行君道的晋灵公,赵盾的反应怎样呢?作者依然使用简笔,依然是“微言”,“宣子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昏君晋灵公并没有因杀手鉏麑的自杀而反思,而是一意孤行。忠臣赵盾无疑是晋灵公的心腹大患,不除不快。晋灵公又生一计:设宴杀臣。因为这样的宴席暗藏杀机,并不是君臣同乐之宴,所以作者并没有与成“晋侯请赵盾酒”,也没有写成“晋侯宴赵盾酒”,更没有写成“晋侯谢赵盾酒”,而写成“晋侯饮赵盾酒”。“饮”在古代汉语中义为“给谁喝”,“ 饮”的对象也往往是动物,如“饮马”。 晋灵公的阴险毒辣,不言而喻。

当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得知晋灵公的阴谋后,提弥明快步走上堂去,以君臣之礼巧妙地把赵盾从酒桌上解救出来。关键时刻,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人侧面烘托了赵盾的知人善任。同样,灵辄的“倒戟”报恩很好地表明了赵盾的得民心与晋灵公是千夫所指的独夫。

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对于晋灵公的死,作者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因此不再作累述,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令人钦佩。

篇7: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 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