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nd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第二单元复习,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第二单元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第二单元复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ru l mo m qīng cu j xng wǔ guāng sh s
( ) ( ) ( ) ( ) ( )
二、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同意―― 微小―― 仔细―― 轻松――
温暖―― 喜欢―― 密集―― 清楚――
宽 ―― 深 ――
三、按要求填表。
查带点的字 音序 部首 字的音节 字 典 里 的 解 释 取哪条
古诗二首 1、头 2、第一 3、篇
欲穷千里目 1、穷苦 2、尽、完 3、极
疾 飞 1、病 2、急速 3、痛恨
隐 约 1、模糊 2、躲藏 3、掩盖
四、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失望 希望 愿望 可惜 爱惜 惋惜 高兴 愉快 快活
1.爸爸( )我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自己也有这样的( ),我一定努力学习,决不使爸爸( )。
2.面对水斗里白花花的米,老师( )地说:“这么多米浪费了,多( )啊,以后淘米的时候要注意。我们应该( )粮食。”
3.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 )。
张小强被评为“三好”学生,同学们都为他( )。
小妹妹穿着花衣服,在屋里跳来跳去,像一只( )的小鸟。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登鹳雀楼》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诗人登鹳雀楼看到的( )和( )景物,后两句写诗人所( )的,反映了诗人( )的精神。
2.翠鸟的颜色( )。头上的羽毛像( )的.头巾,绣满了( )的花纹。( )的羽毛像( )的外衣。( )的羽毛像( )的衬衫。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 ( )
六、默写《夜宿山寺》,给带点的词选出合适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______________ 1 危: ①危险 ②高 ③伤害
______________ 2 百尺:①一百尺 ②一百多尺 ③很高
______________ 3 语: ①说话 ②话 ③语音
______________ 4 惊: ①惊奇 ②受惊 ③惊动
七、读读诗句,想一想诗句描写的景象。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第二单元复习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内容: 识字2――语文园地二 二、复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组内的`课文; 2、能正确地书写本组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复习时间:2课时 四、复习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洗脸、认真、扫地、父母、母亲、全家、写完、看着、画家、玩笑、奶奶、放学、早晚、明亮 二、复习课文 (一)复习《识字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读我会认。 (二)复习《看电视》 1、看图,朗读课文。 2、指名读我会认。 3、巩固练习:组词 对( ) 小( ) 外( ) 问( ) 村( ) 少( ) 处( ) 间( ) (三)复习《6 胖乎乎的小手》 1、看图,朗读课文。 2、指名读我会认。 3、做练习:26页 说说做做 (四)复习《7 棉鞋里的阳光》《8 月亮的心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读我会认 3、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来――( ) 东――( ) 上――( ) (2)一字开花: 放( ) ( ) ( ) ( ) 气( )( ) ( ) ( ) (五)复习《语文园地二》 1、复习读读背背《鞋》。 2、掌握日积月累 3、理解“张”的不同意思 4、复习偏旁部首: 三点水、提手旁、父字头、宝盖头、竹字头、女字旁、反文旁篇3: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13题和练习十六的第1--5题。)
复习要求: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3.通过解题和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4。通过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灵活解答应用题能力。
教学难点: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同学们,我们已学完了第二单元的所有知识,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下复习和整理。(板书:整理和复习)
2。回忆这单元有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3。汇报: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应用题
(1)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三步计算应用题
(3)行程问题应用题
二、复习指导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⑴看书例1、例3,从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学生回答:从例1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计算只有同一级运算的式题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⑶练习:口述运算顺序0。18+2。19-1。625。131。70。5
⑷例2,知道了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
⑸教师强调:同级运算可以一步计算出来。
⑹计算2。151。4-19。950。65+4。31
15。05[(6。07+2。53)0。35]
⑺例3,我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小括号和中括号是在需要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还知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还知道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⑻练习:分组完成68页1题(指名板演)
⑼例4,知道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口述解答过程:1。561。7+0。4411。7-0。7
11。72-7。85-(1。26+0。46)
⑽小结:我们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了整理,不仅进一步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还能灵活运用计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2.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1)说出下列各题问题所需的条件,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①52。4减23。1与7。2的积,所得的差除43。8,求商。
②11。2除以14的商加0。7,再乘以4得多少?
③21减去3。4与4。7的和,所得的差,乘以0。5积是多少?
提问: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2)看书45--46页看你都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摘录条件和问题、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学会了第二种检验方法,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按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结果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说明解答正确。
还学会了解答应用题要经过4个步骤)
(3)练习:第3题根据计算步骤解答下列各题(投影出示)
①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15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引导学生按解答应用题的4步来口述这道题的解答过程。)
②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知生产了400只,剩下的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根据上题的思路边说解题思路边完成解答过程。)
③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知生产了5天,每天生产80只。剩下的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画出线段图解答,指名讲解题思路。
(4)提问比较:从以上几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三道相关联的应用题,2、3题是通过把一步应用题逐步增加条件扩展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时都要根据解答应用题的五个步骤来完成。这样就能解答各类应用题。)
三、综合练习
1。按顺序填写下面的方框,然后列综合算式解答。
1。281。524。380。73
+
0。259。2
+
3。22。5
2。下列各题列式对吗?错在哪?
⑴6。2减去2。4与1。3的和,差是多少?
列式为:6。2-2。4-1。3
⑵10减去5。6与1。3的积,所得的差去除24。8,商是多少?
列式为:24。8[10-(5。6+1。3)]
⑶8。4减去8。4与1。6的和,所得的差除以4,商是多少?
列式为:8。4-(8。4+1。6)4
四、学生质疑
五、作业
练习十六3、4、5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应用题(练习十六4~14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一些学过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能正确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2。60。26。40。810。1250。320。047。20。98。10。03
0。240。60。1250。250。490。7700。5134
0。560。28
1。5300。450。453。20。164。20。01
15-4。540。2561。281。5
1。42。540。716-160。2
二、复习指导
1.第6题
⑴让学生讲一讲两种不同解法的思路
⑵生解答,集体订正。
2.第5、7题。
3.第10题:
学生先独立解题,并说说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再改编并解答出来。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六第9题。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六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着重分析题里两辆汽车运动的方向、速度以及所需时间与两车距离之间的关系,集体订正。
3.练习十六第11题。
在学生独立分析了数量关系后提问:
(1)两台磨面机一天共磨面多少千克?
(2)是否用364千克加上365千克?为什么?
(3)你们确定应怎样算?
(4)生解答出结果,集体订正。
四、攻破难题
1。练习十六第12题:有人把蝙蝠放在有蚊子的房间里做试验。蝙蝠原来体重3。9克,15分钟后,由于吃了蚊子,体重增加到4。29克。平均一只蚊子的重量是0。002克。算一算蝙蝠1分吃了多少只蚊子?
分析与解:15分钟后蝙蝠增加的体重(4。29-3。9)就是蚊子的重量,每分钟就是(4。29-3。9)15克,然后再除以0。002就是蚊子数目。即:(4。29-3。9)150。002
2。练习十六13题: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2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分析与解:要求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就必须知道1台1小时喷多少棵。即:456=750(棵)
3。练习十六14题:甲乙两地相距480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2千米,行驶312千米后遇到从乙地开来的一辆汽车。如果乙地开来的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算一算这辆车是不是同时开出的?
4。思考题:一个学生的家距离学校有3千米。他每天早晨骑车上学,每小时行15千米,这样恰好准时到校。一天早晨,因为逆风,开始的1千米,他只能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骑行。剩下的路程他应以每小时多少千米的速度骑行,才能准时到校?
分析与解:
315=0。2(时)
110=0。1(时)
0。2-0。1=0。1(千米)
⑷剩下的路程所需的速度:
(3-1)0。1=20(千米)
五、作业
练习十六7、8题。
篇4: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参考
【单元学习目标】
一、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二、通过课文教学和综合学习活动,理解课文语言的概括性和深刻含义。
三、理解两代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意义,明确“沟通”是永恒的主题,感受亲情、理解父母,培养关爱家庭,关爱长辈,有效地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基础知识学习】
一、单句:语言的使用单位,由短语或词组成,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
二、复句:由两个或更多的`单句组成,能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三、句群:意义相关的、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
四、篇章:书面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
【教学安排】
《背影》四课时;
《秋天的怀念》一课时;
《给傅聪的一封信》一课时;
《父与子》一课时;
《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每周一诗】
1.《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2.《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3.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它们的韵脚分别是哪些?
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七绝。
《小池》的韵脚是:流iu=iou、柔ou、头ou;
《己亥杂诗》的韵脚是:斜ia(古音)、涯a、花ua。
篇5:高三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高三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一、目标点击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语言学方面的,涉及语言和文学,普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和语用学等内容,高三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这些课文,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语言理论和语言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文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
二、要点回顾
《语言与文学》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讲二者的关系,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用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文章分类论述,从语言的两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词汇与文学,主要讲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问题
语音与文学,主要讲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
语法与文学,主要讲整齐的美和用语的简洁
《语言的演变》
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世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法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章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接着从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各种不同方式,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最后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全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本文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修辞的理解,文章一共讲了以下三方面内容:什么是修辞、修辞选择的标准和修辞选择的条件。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语言和说话。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而说话或话语则是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
第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相互依存,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社会也无法向前发展,同时,语言没有阶级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都有权使用它,它共同服务于整个社会。
第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部分阐明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
三、方法指津
1.学任何知识,都不能学死,而要学活。学死,就是学什么知道什么,不学就不知道,所有的知识都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之间缺少联系和沟通;学活,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融合起来,联系起来,能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也就是学了知识要能够融会贯通、迁移运用,把它们化成一个整体,变成已有知识的一部分。
2.语文学习中的迁移运用,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弄懂一个个词、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段落的意思,而且要把这些词、句、段融合起来理解,弄清它们整体的联系和意义,进而把这些意义和自己学过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比如,我们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许多新词在不断产生,一些旧词(特别是时代色彩比较强的词语)在不断消失。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语言的演变》一文,就可以从新词的产生讲起,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亲身体会,让他们了解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进而理解语音和语法的发展变化。二是能够用文章中的知识解释相关的语文现象,并运用于自己的语文实践。阅读一篇文章,只限于理解文章本身还不够,还要能把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识应用于实际,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三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比如这个单元学习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懂得文章中讲到的知识,还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语文能力。比如学习《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在弄懂作者的主要观点时,还要学着运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适合对象、适应场合,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使语言产生最佳的表达效果。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汇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整合文章内容要点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的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砾石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随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过百年堆积而成的,华厦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积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屿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递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气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了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入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水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暴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入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
篇6: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 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 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 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 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中国的主要山脉和地形区分布图、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篇7:第二单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篇8:第二单元文言文复习教案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第九课的论据:第八课的论据: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名:出名。斯:这。馨:指品德高尚。鸿儒: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
篇9: 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测试
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测试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6分)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第二单元复习测试(A卷)。(4分)
诘问( ) 惧惮( ) 妥贴( ) 琐屑( )
取缔( ) 翳( ) 吊唁( ) 人才济济( )( )
2.根据拼音填汉字。(3分)
震sǒn( ) 笨zhuō( ) chuāng( )疤
tuí( )唐 交xiè( ) è( )耗
3.文学常识填空。(3分)《背影》的作者是______,字______,江苏杨州人。______、______、______。作品收在________里。
4.判断正误。(3分)
(1)《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父爱。这种父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
(3)余秋雨在《信客》中主要讲述了一位老信客的悲惨命运。( )
5.理解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然后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母爱是船,载着我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母爱是岸,任我从容休息,生命的海洋有我停泊的港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4分)
(一)课内阅读(14分)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做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6.文中说明了作者与阿长关系非常亲近的是哪句话。(2分)
7.作者并不知道阿长的真实姓名,文中对阿长名字的来历却做了认真的说明,有什么作用?(4分)
8.作者不佩服长妈妈的原因是什么?(4分)
9.本段能将长妈妈真实地再现,可见在鲁迅的童年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请将在你的生活中,给你影响较大的人物描述出来,(字数百字左右)。(4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立碑
杨萌
①兄弟在一起商议着立碑的事。这事拖了快一年,时常使他们心绪不安。
②去年清明,兄弟们上坟扫墓,旷野里墓冢累累,语文试题《第二单元复习测试(A卷)》。不知何时,那些高矮大小不一的坟前都冒出了一块块高大的石碑,碑上刻着亡者及儿孙的姓名,碑文用黑的红的漆描得发亮。那些石碑威风地挺立在那里,娘亲的墓淹没在碑林里,显得矮小而孤独。
③兄弟几个脸上火辣辣的.。
④他们那时便开始考虑为娘亲立碑的事。现在终于决定实施。
⑤大哥率先说:“这事要么不办,要办就办得风光些。别人家不就那灰不溜溜的石碑吗?我们不用,我们用大理石,好看,又不易风化。”
⑥二哥说:“大哥说的何尝不是?依我之见,这碑上的字也得请人手写。县文化局的马局长一手好新魏体,写碑文最好不过。”
⑦三弟献疑说:“只是听说马局长轻易不动笔”。
⑧大哥哈哈一笑:“这倒不用为难,多打发点钱就是。钱这玩意儿我们还愁?能请得动马局长,我们兄弟脸上也有光了。”
⑨兄弟几个谈得很兴奋。
⑩“谁来雕刻呢?”二哥想到这个新问题。
三弟拍一下腿,说:“哎,对了,我公司小王的老爷子是当地有名的石匠,回头我交代一下就行了。”
这样一合计,事情真是再顺利不过了。
午后,大哥刚叫人将大理石板从车下卸下,手机嘀嘀嘀叫开了,小匣子里传来了二哥焦急的声音:“大哥,你知道娘亲的名字吗?”
大哥被问蒙了:“只知道娘亲姓董,名字似乎没听说过……”
二哥说:“我也只知道娘亲姓董……”
大哥有些懊恼,犹豫了一下,说“一时还真想不起……名字那块先空着,回家再说……”
二哥带着马局长的墨宝回来了,三弟也领着石匠进了门。
兄弟几个冥思苦想也没想出娘亲的名字,户口簿也找不着,又不好意思向邻人启齿。一时躁得抓耳挠腮。
石匠抚摸着润滑如脂的石板,轻轻叹了口气。然后说:“记不起就记不起了,记不起爷娘姓名的也不只你们兄弟。我说个法子,你们拿主意,古时候,女子出嫁就随夫姓,你们老爷子姓周,你们娘亲就叫周董氏了。”
只得依了石匠。
清明节那天,兄弟们将石碑栽在了娘亲的坟前。
不知为什么,几兄弟心情还是有些沉郁,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朝回走到半途,兄弟几个下意识地转回身去。阳光下,只见那巍巍的石碑晶莹洁白如玉,描了金粉的碑文金光闪闪。四周那些灰暗的石碑在它面前已黯淡得没有一点颜色。
兄弟们的心忽地轻松了,窝在肚里莫名的火气已经荡然无存。
10.给加粗的字注音。(4分)
墓冢( ) 匣子( ) 蒙了( ) 户口簿( )
1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3分)
12.“那些石碑威风地挺立在那里,娘亲的墓淹没在碑林里,显得矮小而孤独。兄弟几个脸上火辣辣的。”试分析兄弟三人此时的共同心理。(3分)
13.第⑥段二哥为什么要请县文化局马局长为碑题字?(3分)
14.小说中的三兄弟真的以孝道为母亲立碑吗?请从文中找出体现你的看法的语句并加以说明。(3分)
15.父母养育儿女,他们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小说中的兄弟三人却连母亲的名字都不知道。此时你想对兄弟三人说些什么?(3分)
16.兄弟三人共同的性格特点是什么?(2分)
17.此文仅仅指责讽刺兄弟三人“伪孝”现象吗?为什么?(3分)
18.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不孝子孙,为使我们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怎样做才能弘扬我们中华民族这一美好品德?请结合实际或所见所闻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写作(40分)
19.下列文题任选其一。
(1)请以“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沟通
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字数500~600字
参考答案
一、1.jié dàn tuǒ xiè dì yì yàn jǐ
2.悚 拙 疮 颓 卸 噩
3.朱自清 佩弦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朱自清全集》
4.(1)√ (2)√ (3)×
5.能用两个与例句相同的句式来形容母爱即可。
二、(一)6.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
7.说明阿长出身贫苦,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没有。
8.(1)晚上睡觉让我不舒服;(2)背地里说别人坏话;(3)限制我的行动。
9.能描述其外貌、性格及对你的影响即可。
(二)10.zhǒng xiá mēng bù
11.(1)主人公:兄弟三人;
(2)事件:写兄弟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进行的“伪孝”――为母亲立碑之事。
12.别人的墓地碑身高大,碑文发亮,而母亲的墓被淹没其中,显示得十分寒酸。在人们的眼中,墓地上是否有碑,碑的好坏,这显示着做儿女的是否有孝心,和现在的生活状况。对,给母亲立碑,在乡亲面前不能丢这个面子。
13.文化局马局长――这是气派和势力的代名词。如果能请到他题字,这在众人面前有多露脸。以此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14.否。如:(1)“那些石碑威风地挺立在那里,娘亲的墓淹没在碑林里,显得矮小而孤独。”(2)“这事要么不办,要么就办得风光些别人家不就那灰不溜溜的石碑吗?我们不用,我们用大理石,好看,又不易风化。”
(3)“能请得动马局长,我们兄弟脸上也有光。”
从这些语句当中都能看出,他们兄弟三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是一种虚伪的“孝敬”。
15.母亲恩重如山,她给了你们生命,不要忽略母亲的情感,怎能忽略母亲的名字,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尽孝已晚,要为母亲在心中立碑。
16.虚伪,不孝。
17.否。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此文揭示和批判了这一社会现象。
18.结合生活实际,可举所见所闻,谈怎样孝敬父母。(有事实得3分,谈见解得3分)
三、(略)
篇10:第二单元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6分)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第二单元复习测试(B卷)。(4分)
愧怍( ) 孤孀( ) 奔丧( ) 堆砌( )
凹凼( ) 滞笨( ) 灰黯( ) 跋涉( )
2.请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3分)
变卖曲指( ) 触木伤怀( )
情寓于中( ) 不能自倚( )
长途拔涉( ) 大廷广众( )
3.判断正误。(3分)
(1)余秋雨的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荷花淀》。( )
(2)鲁迅的《朝花夕拾》是回忆儿时生活的一部散文集。( )
(3)杨绛是当代散文家,她的散文质朴清新,《台阶》是她的重要作品。( )
4.指出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3分)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5.理解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然后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4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轨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子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6.文中“蹒跚”的意思是什么。(2分)
7.文中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你认为运用最生动、最准确的是哪些词语。请把它们写在下面并说一说运用这些词语的妙处。(4分)
8.文中写我看见父亲背影流了两次眼泪,表现了“我”对父亲是一种怎样的感情?(2分)
9.大爱无言,有感于此文,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6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平原风雪夜
宝泉
①晚上9点过去,父亲还没回来,母亲就叫我们吃饭,她自己却不吃。我那年15岁,稍微知道些世事,也跟母亲一块儿不吃饭。我不过大体上做个样子,母亲便称赞了我的懂事。
②深夜11点多,独轮车声吱吱呀呀响起来,愈来愈迫近,母亲说,你父亲回来了,快去接,我跑出院门,见父亲推着独轮车已经来到胡同口上,语文试题《第二单元复习测试(B卷)》。
③喝过菜汤,暖过肚子,父亲对母亲说:“我还得推一趟。这回买了500斤煤,一次推不回来,剩下的堆在南桥口,夜里不推别人就弄走了。”
④母亲说:“让泉儿跟你一块去吧。”
⑤我推空车出门去,父亲在后面跟着。南桥口离家五里路,若在白日,这段路不当回事的;可这回是夜间,眼皮好像粘住一样。感觉到脖颈里星星点点的凉,手一摸是水,知道下雪了,风也饿狼似的吼起来。
⑥大平原上夜间下雪气势浩大,暴风雪只有到了大平原上才得以横扫一切地逞强。
⑦雪原反射出晶莹的清光,近处的树木、草丛,都看得清楚,但在心理上却感到更冷,好似雪把剩余的一点热量都反射到九霄云外。走过一段路,父亲要我坐上车盘。但坐着不动更冷,只好又跳下来走路。
⑧到了南桥口,父亲停下车子,在一个凸起的坟头样的东西上扒掉雪,下面露出煤来。用麻袋装了两袋子,大概200多斤,抬到车盘上,父亲便驾起车把推行,我在前面用一根麻绳拉,是顺河堤往回走。偶尔回头看去,见父亲的身体总是不停摇摆,以便维持独轮车平衡。
⑨独轮车不好推,原因是独轮不稳,推车人左一脚右一脚地走,好比船家左一篙右一篙地撑,车头便左一下右一下地摆;而且车轮从辐条到轮箍全由木制,轮箍由几块弧形合成,用久了结合处会出现缝隙,轮子不再圆整,每转一圈就跳一下,砸得土路上起一排小坑。
⑩由此显现出驾驭的难处,推车人既要将车把提起,同时又要维持车盘的平衡,然后才是将车子推向前方。
走过一段路,父亲说歇歇吧。我回转跟父亲坐在一起,用毛巾给父亲擦汗。父亲头上热气腾腾,头皮上汗水淋漓,头发梢则硬得扎手,原来是边出汗边结冰的。父亲的衬衣也湿透了,濡湿了棉衣里子,他敞开怀,只一小会儿,棉衣里就结成冰,铁样的硬,指甲敲上去发出冷冷的金属声响。父亲说不敢久坐,接着又一起推拉。我再三要替父亲推一会儿,他答应了。
当我驾起车把,才知道那两麻袋煤不好推。我两手冻得麻木,根本握不牢车把,更难保持平衡,在前面拉车的父亲感觉到车子不稳,要我放下,就在放下的刹那间,车子一歪头从河堤滑下堤坡,我使劲让车子停下,却给车子拉下坡,急得父亲大喝:“松手,快松手!”
我如梦初醒,刚松手,车子同煤就箭一般地冲向河心。车子终于给一棵大树挡住了,两麻袋煤却窜到激流里。父亲吃力地将车子拖到岸上,重重叹了口气,说:“没啥,下回就会了。”
为了表示负疚,我请父亲坐车,我推着。那场雪下得很大,50年代经常有那么暴烈的雪。轮子在路上轧出痕印,走不多远便被白雪掩埋,大地上依旧纯净无痕,回归原始太初般的混沌一气,像根本没发生过什么一样。回到家里,父亲说煤给人弄走了,其余不再说。
那夜的故事,至今也只是我们父子知道。先前因为我的逃学父亲打过我,我暗中记仇,但自那夜之后,这一切都冰释雪消了。
如今,那河堤已经垫高加宽,铺上石子柏油,汽车、拖拉机如飞地往来,当年的故事掩埋其下。我固执地认为,汽车的轮印是那年隆冬辙痕的延长。如今父亲已是风烛残年,行将长伴泥土,一个活的历史证人就要去另一个世界。
父母给了我的童年数不清的磨难,却没有给我吃牛奶巧克力,我知道他们没有这些,因而并不怨恨;相反,在他们为生计奔波之时,我在一旁尽己所能地出过力,这便自小知道物品来之不易,一生中不敢暴殄天物。
他们无力给我物质享受,却给了我丰富的精神营养,也给了我自食其力的机会,对于我,这就够了。自己种树结的果子,那滋味才分外香甜。
10.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4分)
轮箍( ) 驾驭( ) 濡湿( ) 暴殄天物( )
11.文章描写平原夜间雪景有什么作用?(3分)
12.作者在第 段具体描述了父亲歇息时的`一系列情景,字里行间表明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写在下面。(6分)
13.你怎样理解第 段中“先前有因为我的逃学父亲打过我,我暗中记仇,但自那夜之后,这一切都冰释雪消了”?(5分)
14.作者说,父母“给了我丰富的精神营养,也给了我自食其力的机会”你认为这“精神营养”指什么?“自食其力”又指什么?(6分)
15.你怎样理解“自己种树结的果子,那滋味才分外香甜”一句的深刻含义?(6分)
三、作文(40分)
(1)生活中的发现
(2)家
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字数500~600字
参考答案
一、1.zuò shuāng sāng qì dàng zhì àn shè
2.质 目 郁 已 跋 庭
3.(1)× (2)√ (3)×
4.(1)外貌 (2)神态、动作 (3)语言
5.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父爱。
二、(一)6.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7.如:戴、穿、走到、探、穿过、爬上、攀、缩,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把父亲年龄大,步履不便,而又极有爱子之情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8.感激之情,依依惜别。
9.参考:爸爸(妈妈),你为了我,付出了你所有的一切;这绵长无私的爱让我感动,我会努力学习,长大后,我将回报慈父(慈母)的恩情。
(二)10.gū yù rú riǎn
11.烘托人物心情,为后文写雪夜推车做铺垫。
12.为父亲的辛劳感到挚爱无比,为着父亲的坚韧感到崇拜无比,为了父亲为家庭的奔波心痛无比。
13.记仇是不懂事,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冰释雪消指被父亲的宽容、关爱所感动,理解了父亲。
14.战胜困难的决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5.自己去耕耘,收获后的喜悦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比拟的。
三、(略)
篇11: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语,能正确默写。
3.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4.巩固练习2中的题目,会用关联词语用在具体的句子里。
5.复习例文《决赛》,会写一次比赛。
复习重点:
1.生字词语。
2.会用关联词语用在具体的句子里。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4.复习例文《决赛》,会写一次比赛。
二教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1.读一读,注意带点字声调的变化。(练习2第2题)
2.教师强调变化规律:相当一部分ABB式形容性词语
的'重叠部分,不管是什么声调,一般都读成阴平调(第一声)。
二、生字词语
1.认读生字词语。
2.有选择地听写课后词语。
奸诈贪婪宝剑接济戳穿俸禄夸口塌陷扩大颤动
三、词
1.填上表示语气的词,再读一读。(练习2第3题)
2.关联词语。
①复习练习2第4题。
②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第23页第六题。
四、造句
1.学生读读第35页第4题的两个句子。
2.指名分别用“总是”、“不要......而要......”作口头
造句,教师评议。
3.学生书面造句。
五、小练笔。
《天鹅的故事》:用一段话将热烈的劳动场面写下来。
六、作文。
1.读例文《决赛》后,填空:比赛进行时,要特别注
意观察的、,同时要注意的。写的
时候,要注意。
2.写一次比赛活动。(见学生各自的作文)
七、课外作业。(见练习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