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芙客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23三个儿子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23三个儿子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23三个儿子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3三个儿子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出孩子应该成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能将课文变成简单的课本剧表演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爷爷的话。。

1.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3.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甸(diān) 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

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内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聪明--(  )  特别一-(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水桶

(  )的地方 (  )的孩子

三、理解词语的两种意思,分别造句。

特别:(1)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2)格外。

1.特别--

2.特别--

四、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1.给未点标点处加上标点。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慢一-( ) 重--( ) 后--( )

3.从什么地方看出一桶水很重?

4.看到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你会怎么做?

[23三个儿子 教案教学设计]

篇2: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案

23三个儿子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朝阳区父母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的妈妈都很爱我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有关妈妈们比儿子的故事〈三个儿子〉

二、识字

1.识字指导。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读音方面注意“躁”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读一声。

出示带生字的词句,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

如:(1)嗓子、晃荡、沉甸甸、拎着水桶

(2)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些容易写错,特别是诸多的“点”,最容易被忽视。如,“拎”字最后一笔(点),“桶”字右上的一点,“膊”字右上的点,都容易漏写。“荡”字也是易写错的字,学生往往写成左右结构,指导时应特别强调。

(2)写美观。写“桶”字时,右上的“横撇、点”不宜大;“晃”字中间的横不能太长,下面的撇、竖弯钩要写舒展。写好“停”字的关键是写好右边,右边部件多,要写紧凑,口尽量扁,给下边的秃宝盖和“丁”字留出位置。“膊、荡”二字笔画多,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二、朗读感悟

1.听全文录音,想一想,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2.听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的朗读。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在听朗读的同时做上记号。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调平稳。

(2)自由模仿朗读。

(3)请三位同学分虽读一读三个妈妈的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听课文第八至十一自然段的朗读,说一说,三个儿子见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是怎样做的?读时语气应有什么区别?

4.听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想一想,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正确读出老爷爷说话的语气。

5.分大组朗读并评价。

(1)请一半的学生跟着录音读一遍课文,另一半学生仔细听,指出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需要改进。

(2)两组交换朗读,并互相评价。

6.集体朗读全文,请老师配上音乐,老师评价应该改进的地方。

7.指名朗读课文。

8.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写一篇日记。

三、积累运用

1.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定会打电话吧!请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再实践一下,看看你填的对话合适吗?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小强:“喂,你好!小华在家吗?” 小华:“____”小强:“我是小强。” 小华:“____”小强:“____” 小华:“____”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练习说话时,应允许学生使用“个”、“只”以外的量词。

四、实践活动

分角色表演本课的故事。

[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郭恩平

一.揭题

读课题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学习生字

标出段落

想想问题

三.检查交流

1.读后讨论交流问题,将重要的写于黑板上。

2.检查学习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随机正音,指导。

四.学习课文1-5段

1.课文写了三个儿子外,还写了谁?

2.三个妈妈在做什么?又说什么?

3.随学生的回答出示三个妈妈的话,进行朗读指导和感情体会。

(1)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指导:谁来读一读?你为什么这样读?这位妈妈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自豪、骄傲等)读后再指导:妈妈说这句话时会有怎么样的表情?(抬头,笑,眼睛放光)

再进行朗读练习。个别读。齐读。

(2)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指导方法同上。

(3)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指导:这个妈妈的话应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样读?(平淡点)

这位妈妈说这句话时什么心情?(不好意思,没什么自豪,不爱夸耀等)

朗读练习。

五.学习课文第6段

出示,朗读。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讨论: 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干什么?

预设:想看看这三个儿子到底怎么样。想听听第二个儿子唱歌。想考考第一个儿子的聪明。

六.学习课文第`7段

1.读第一句话:一桶水可重啦!

2.三个妈妈提着一桶水感觉怎么样?

他们最需要什么?(有人来帮他们)

七.学习8-12段

1.这时,谁来了?(三个儿子)

2.三个儿子分别怎么做的?

读三个儿子表现的话。

3.老爷爷怎么说?

你们看见几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你们说,老爷爷看见哪个?

4.第三个儿子有什么优点,被老爷爷看到了?

在老爷爷心中怎么样的儿子是好儿子?

再读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的句子。

八.拓展

读了课文,你们想对三个儿子中的其中一个说几句吗?

作者邮箱: guoenp@sina.com

[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

牐犚弧⒆莺崃系,说教材

牐牎度个儿子》是第五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当母亲们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来了,但只有一个儿子接过妈妈的水桶。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牐犝馄课文在串连一、二组教材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的小结运用,又将对第二组训练重点"多读多想,读通课文"作好铺垫。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略读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牐1、方法性目标:

牐牳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牐2、情感性目标:

牐犕ü课文的学习,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牐3、能力性目标:

牐犚猿醵痢⒕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牐牨究蔚慕萄е氐愫湍训闶抢斫饫弦爷的话,他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牐牰、灵活多样,说教法

牐1、信息收集法

牐牎队镂目纬瘫曜肌访魅分赋觯貉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及反面的材料,这既为上课的对比做好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牐2、谈话激趣法

牐犜谘生交流身边的事例基础上,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牐3、体验教学法

牐犎醚生走进课文,当妈妈、当老爷爷、当儿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牐4、读书指导法

牐牐⑽恼滤加新罚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牐犎、主动参与,说学法

牐1、联系生活法

牐牐⒂镂牡难生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三个儿子》一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与父母的关系说起,说平日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也谈自己在父母繁忙时的一些做法。

牐2、读书入境法

牐犂识潦鞘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三个儿子》过程中,要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牐3、合作探究法

牐犘驴纬逃绕涑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牐4、多元评价法

牐犜诳翁醚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牐犓摹⒍嘣阅读,说程序

牐牳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牐1、初读生疑

牐犐峡我潦迹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有关母(父)子情深及其他材料,为课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牐犑Γ菏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是,生活中,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孝敬长辈,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三个儿子》。

牐犜谄攵量翁夂螅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正确,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弄不明白。在此环节中,可结合读文,让学生当"小老师",解决文中新字、新词的认读。

牐2、精读探究

牐犑崂硪赡眩归纳出学生共性的问题:明明是三个儿子走过来,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牐犜诰读过程中,可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牐犜诮涣鞯墓程中,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牐牏僖桓龊⒆臃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牐牏谝桓龊⒆映着歌,歌声真好听。

牐牏哿硪桓龊⒆优艿铰杪韪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牐犕ü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只有能帮助妈妈分忧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道理,从而弄清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

牐3、赏读体味

牐犜诖嘶方诮萄е校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玩味。尤其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通过赏读,让学生明白"母亲总是很爱自己的儿子的,她们情愿负重,也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那个用实际行动来分担母亲重担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的道理。

牐4、活读延伸

牐犙生在以文本展开卓有成效的对话后,引导其说出心中的感受将变得水到渠成。在活读阶段,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在此间,可通过设置"凡人名言"栏目,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并由此形成一个课堂高潮。而后,再让学生完成弹性作业:回家后,认真地完成一件家务事,把做的、想的写下来,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并以此带动形成家庭"亲情高潮"。

[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3三个儿子 教案教学设计

篇5: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实验教材第四册《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巩固、复习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出示课件:游戏:小猫走迷宫;

(夸奖小朋友)哎哟!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你们真厉害!你们真棒!

(二)、生活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夸奖你的,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呀?(指名说)

你还能加上你妈妈的表情、动作,来说说吗?

(三)、朗读指导:

这里,还有几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呢,

1、三个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请你找出夸奖孩子的话,去读读,读出妈妈的语气来。

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说一说。

2、分组练习: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夸奖你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语气呀?

在小组里面和你的小伙伴先练一练。

3、 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指名几生读)

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

你能不能说得再自豪(骄傲)一点?

4、课件出示(另一个妈妈的话):另一个妈妈是怎么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指名生读)

大家听听,他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

交流读,评价,提高。

5、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可是第三个妈妈什么也没有说,为什么呀?(指名生回答)出示妈妈的话,你想这个妈妈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6、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去读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朗读)

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的呀?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7、这时候,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

请小朋友再去读课文,用笔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自由朗读)

l 交流展示:

看了这些孩子做的事情,小朋友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8、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小朋友和你的同桌准备一下,来扮演最后一个妈妈和老爷爷,读读这两句话,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来?

9、师生共同探究:奇怪了,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呀?(学生讨论)

10、这个妈妈和老爷爷还会说什么呀?你能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吗?(和同桌一起表演)

11、展示表演的结果:请两组小朋友来表演对话,随机点拨升华主题。

(五)、小结:读读、议议

你认为我们要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说说你是怎么帮助父母亲做事的?

[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三个儿子》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3.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视频《三个儿子:范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先看视频《三个儿子:范读》听范读,再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diàn) 胳膊(bó)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三个儿子》 教案教学设计]

篇7: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理解课文,从文中领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并努力发扬这种美德。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在准确的情感朗读中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老爷爷的话,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装满水的水捅,三个儿子不同表现的图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课文

1、师起头,师生齐诵“为人子,方少时……”

同学们,经典诵读中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三个儿子》,相信学完课文后, 大家一定会有收获。

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 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与课文内容一致的动画)

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后,很多同学都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还等什么,赶快自己去读读课文吧。读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请教老师、同学,借助文中的拼音)有了这么好的识字方法,你们就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吧,开始!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教学伊始,我便通过有趣的动画,与课文内容一致的配音,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欲望,并使孩子在兴趣盎然中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继续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生自主识字读文,古筝乐曲响起。

『设计意图』:古筝乐曲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优美、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民族韵味,为中华美德的教育起了一个潜移默化,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识记字音,创设情境导学

1、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词(生字注音),小老师领读生字生词各两遍。师注意纠正晃荡中的“荡”单独读第四声,在此词中读轻声;沉甸甸中的“甸”单独读第四声,在ABB类词中读第一声,并通过学生拎装满水的水桶体会水重而沉就是沉甸甸的意思。

(2) 去掉拼音拐杖,你们还能读吗?

课件出示没有生字注音的生词,生齐读。

(3) 老师再把生字的朋友去掉,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生字,生交流识字方法。

(4)听他们读得这么好,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了,我们一起来开火车读吧。

课件出示游戏转盘,转盘转动,生看转盘中定格的字,开火车认读。

2、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师真诚地表扬,并竖起大拇哥。“看,老师在表扬你们呢,还记得平时生活中你们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表扬时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3、导入新课:23课《三个儿子》中,也有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设计意图』:在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认读过程中,我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地设置了几个极有坡度的练习,并通过游戏转盘,联系生活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生字的热情和不断挑战的快乐,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老师真诚的表扬,引导学生回忆妈妈的夸奖,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而提高要求,让孩子们把妈妈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更将一个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的妈妈的形象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三、朗读交流,体味阅读乐趣

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师贴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的图片。

1、现在就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当成妈妈,试着读出妈妈夸奖孩子的感情来。(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采访刚才读的同学:“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很能干;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自豪。)

2、交流提高:

师(面带微笑):我也为这个孩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用更自豪的语气夸奖他吗?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后访问同学,意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时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

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师贴第二个孩子唱歌的图片。

1、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位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吗?

生试读,指名读。

2、能带上骄傲的表情吗?(生抬高头,眼神骄傲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妈妈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点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妈妈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妈妈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流三:两个妈妈都在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是怎么说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说很么特别的地方。”)

1、你能读读这位妈妈说的话吗?生自由练读。

2、此时,这位妈妈在想些什么?她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

2、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指名读,齐读。

师:正因为如此,这位妈妈说这话时语气才如此平淡,哎,老师都不知该怎样贴这个孩子的图片了。

『设计意图』:三次句子的出示将三个妈妈做了比较,使学生对三个妈妈的心理有了突出而鲜明的理解和领悟,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交流。学生除了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朗读表达外,还经历了一个由“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学会了学习方法,并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发现,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水,走在了回家的路上,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7、8小节,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妈妈的--辛苦,疲倦,需要帮助。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3、朗读提高。

『设计意图』: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领悟了文章的深层含义,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4、这么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分别是怎么做的?请在文中找一找,用笔划出。

学生回答中,师伺机板书第三个儿子拎水桶的图。

课件图文出示,指导学生朗读领悟。

3、 出示课后习题,训练学生用“一个(只)……一个(只)……一个(只)……”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课文插图的出示加深了学生对三个孩子不同表现的直观理解,而文字中三个“一个”的红字突显既强化了内容,又为学生的语言训练做了铺垫。可谓图文互补,相得益彰。

五、指明中心,拓展延伸主题

1、文中除了三位妈妈,三个儿子,还有谁?(老爷爷)他说了什么?(指名说)

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课件出示学习小伙伴的话,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学习小伙伴的话跃然屏幕,增添了几分趣味,突出了本课的中心,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讨论内容十分明确。

2、全班交流。提炼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师将第一、二个儿子的图片拽下,在第三个儿子下板书孝敬父母。

4、 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呢?如果老爷爷在你的身边,他会看到你吗?(生实事求是地自主交流)学了这篇课文,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师配乐小结:的确,“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阴不多时。”同学们,让我们将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心灵深处,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师课件演示,一幅古画拉开,出现“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就像我们在中华经典导读中所吟诵的一样“为人子,方少时……”

生伴随着古筝乐曲,在热情地吟诵中自然下课。

『设计意图』:古画配上优美的古筝乐曲,耐人寻味的古时名句,教师声情并茂的结束语,以不可阻挡的魅力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所创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不由得用《三字经》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

[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南庄镇溶洲小学 郑建梅

※ 教学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 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老爷爷的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课前准备:

1、 制作课件

2、 收集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学生讲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导入课题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 认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字词

四、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 质疑问难,梳理归纳。

六、 作业

1、 有感情地读熟课文。

2、 与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3、 写好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游戏巩固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学习23三个儿子的生字,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现在老师来检查你们掌握生字的情况)

2、 看图导入新课:看插图,谁能用一个句子来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 整体回顾,明确学习目标

1、 师生共同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引出质疑,明确学习目标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同学们知道这么多,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是大家提出来的最主要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里探个究竟。

三、 学习课文,体验探究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次课文,边读边找出三个妈妈是怎样说自己儿子的句子,用“--”线画出来。

2、 学生汇报有关句子,完成板书:聪明有力 嗓好会唱 没有特别 (加下画线)

3、 指导读好三个妈妈说话时的语气。

①、 幻灯出示三个妈妈说的句子。

②、 学生自悟:想想第1、2个妈妈讲自己儿子聪明有力、嗓好会唱时用了什么语气,

③、 学生读后评议。

4、 老师指导读两个妈妈的话

①老师也想读一读,给我一个机会好吗?如果老师读得好,给点掌声吧!

②你们能像老师一样读一次吗?

5、 老师设悬念:一个儿子聪明有力,我们班拔河比赛肯定派他当代表,老师喜欢他,一个儿子唱歌这么好听,文艺表演肯定能为我们班争光,我也喜欢。恩,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呀!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个儿子呀?

6、 学生质疑:三个儿子都很棒,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是什么?

7、 老师再设问题让学生质疑:

※ 课题讲三个儿子,在你眼的也展示了三个个性不同的儿子,可课文里有一位老爷爷又是怎么说的?你能在节里找出答案吗?这是为什么呢?

8、 读好老爷爷说的话,引出板书(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9、 细细品味第三个儿子的优点,读好有关句子,]

10、完成板书 会帮妈妈…… (心形圈住)

11、老师导入问题:是呀,三个妈妈打完水提着回家,三个儿子也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样做的?请看图!

12、读一读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

※ 13、总结全文

①、老师引导同学看板书时说:“一个儿子会这样,一个儿子会这样,另一个会这样?你学了课文之后懂得了什么(学生说)

②、老师总结:是呀,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父母对我们的爱无处不在,我们应时时处处,一生一世孝敬父母。

四、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 仿句说话练习(下面,老师想检查同学的口头说话能力,看谁是仿句说话的小能手。要求说话时句子要完整,有条理、具体。

2、 分角色表演课文:

同学们,课文写得很有趣,下面,你们想不想把课文的人物表演一下呢?谁愿意上来表演呢?三个儿子谁来演,三个妈妈谁来演?老爷呢?

②指名上台上场表演,共余学生认真看。3评议:谁表演得精彩?为什么?

要求:一边看,一边欣尝表演的同学的效果( 如表情是不是丰富,动作是不是到位,语言是否感人等。)

3、我知道(欣赏孝敬父母的三字经)

五、 作业

1、 用实际行动做一个为父母分担生活负担孝敬父母的孩子

2、 在5月14日母亲节来临之际,做一件令爸爸妈妈开心的事。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聪明有力气 嗓子好会唱歌 会帮妈妈。。。。。。

作者邮箱: zjmyhx@126

[三个儿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教者简介:

赖丽央,女,1975年9月出生,云霄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曾获县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市《中华经典诵读》三等奖。

指导老师:吴志强 庄少鹃 朱淑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3课《三个儿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目标:

1.会认6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熟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学习生字,掌握识字方法

2.指导书写生字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分段轮读课文

2.检查读文情况

3.自由读课文,理清脉络

四、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手操游戏,唱歌)

一、谈话导入,巩固识字

1.真诚地表扬,导入新课

2.复习生字词,巩固读音

3.出示图片,激发阅读兴趣

二、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的话,用“ ”划出来。

2.交流:你都找到哪几句话,指名读

3.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1)自由练读:把自己当成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儿子?会用怎样的语气?

(2)进入角色,感情朗读

品读一:第一个妈妈的话。

a、指名扮演角色读,听听她怎么夸自己的孩子。

b、评价

c、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相机指导朗读

品读二:第二个妈妈的话。

挑战读,评价,指名演读

品读三:第三个妈妈的话

a、指名读,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b、范读、齐读、分角色读

c、小结方法

(三)读读说说,体会“孝敬”美德。

1、三个妈妈打完水走回家,她们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

2、从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看出水很重的呀?相机理解“晃荡”

3.体会妈妈提水的辛苦。

4、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

默读课文,用“ 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1)出示课件:“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2)说话训练: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说一段话。

5.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1)课件播放一个妈妈与老爷爷的对话

(2)分角色朗读。

(3)讨论: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三、总结拓展,明理导行

1.联系生活说说你该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2.颂读《三字经》,升华主题。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晃荡”(田字格)

2.引导观察,演示书写顺序

3.师范写,提醒关键笔画

3.生练写,评价书写

板书设计

23、三 个 儿 子

贴图 贴图 贴图 孝

翻跟头 唱歌 提水 敬

? ? (好儿子) 父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三个儿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当

母亲们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来了,但只有一个儿子接过妈妈的水桶。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一、细读文本,读中领悟。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而我校的研究课题“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也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要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我在设计此课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朗读空间,以指名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仔细地揣摩。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之中,设身处地地读,如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妈妈,夸一夸自己的孩子,并对学生进行采访之类的形式,挖掘学生内心的交流,让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此外,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只有能帮助妈妈分忧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道理,从而弄清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

二、语言训练,悄然无痕

作为本课的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三个儿子不同做法之后,我安排了一次说话训练: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让学生能通过课文相关段落的学习之后,及时进行口语训练。对低段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上一个难点。如何突破?我在课件中设置了一部分学生活动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提供了“借助教辅说话表达”的机会,之后再进行引导,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说话,拓展他们的发散思维,实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这种段式的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让学生进行

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感悟明理,升华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是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孝敬父母”,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该怎么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由于对文本内容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感悟,再加上贴近生活,学生往往就能有感而发,畅所欲言,从而于无形中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来颂读《三字经》,让学生在琅琅上口的颂读中更深地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所颂扬的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课文(见下节课)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10:《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一、教者简介

张爱珠平和县育英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正如太阳哺育花儿一样,张老师二十年如一日,悉心钻研语文教学。张老师以丰富而充沛的教学情感,轻松而童趣的教学态度,扎实而智慧的教学功底,辛勤地耕耘在育英小学这片肥沃的净土上。她以“情趣交融,灵性创新”的独特教学魅力,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教育教学成果,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学生的喜欢、社会的肯定。

任教以来,张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还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多篇论文在县教育论文评选中均获一等奖。张老师勇于承担重担,创新教学,多次参加县级公开课教学比赛,磨砺自己,把自己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熔炉里,深受领导肯定,同行的好评,成为育英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头雁”。在、均被评为县“十佳优秀青年教师”;被评为县“女教职工标兵”;被评为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被评为县“三八红旗手”。

二、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3、《三个儿子》。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内容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四、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记记形,规范生字书写;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六、教学准备:

词语课件、句子课件、图片、水桶。

七、教学课时: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师生谈话

2、揭题读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读通课文

1、出示词语课件,齐读、指名读

2、开火车读词语

3、分组分段读通课文

4、自由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语言,自读自悟

1、课件出示老爷爷的话

2、找出妈妈的话(品读)

3、找出三个儿子的表现(品读)

4、谈话讨论:你最欣赏哪个儿子?

5、挖掘老爷爷说的话(品读)

6、课堂小练笔

(四)再现课文情境,弹性表演(为第二课时铺垫)

(五)课外延伸,诵读《三字经》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2、口头组词

(二)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分角色表演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合作表演

(三)写字

1、出示会写卡片,观察结构

2、指导书写,学生仿写

3、开花组词

(四)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练习,积累运用

1、读后说练习

2、播放动画,指导学生用“一只……一只……另一只”说话

3、联系生活场景照样子说一说。

(五)总结实践

实践活动:从现在做起,时刻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多为长辈做事,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日记里,让爱心日记伴你成长。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第二课时板书

23、三个儿子 23、三个儿子

写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拎 桶 停 聪 甸

胳 膊 晃 荡

十、设计说明: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

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在课中,让学生联系实际:假如那是你的妈妈,提着那么重的水,你会怎样说?怎么做?并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情境表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学生时而扮演妈妈,时而扮演老爷爷,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最欣赏哪个孩子?和老爷爷的看法相同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好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并插入小练笔,以诵读《三字经》结束课程,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心愿,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十一、课文

23、三个儿子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

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

那两个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

另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一个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11: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户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第三个儿子的孝心。

三、教学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四、教学时数:2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个老爷爷并不是盲人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板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大意

1、课件朗读,边听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别人。

3、指名分段读文,正音。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质疑。(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他看到的是哪个儿子?)

三、自主识字

1、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在学习小组内读给伙伴听。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老师参与学生活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4、齐读、抽读、分组读,“开火车读”,老师注意学生读音是否正确。

四、读文练句。

师:生字会认了,这些句子会读吗?

1、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2、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3、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斗痛了,腰也酸了。

4、读下面的句子,练说“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

五、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请观察第一排三个生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重点指导:

1)注意别忘了“拎”的最后一点,“膊”的右上一点。

2)前面六个左右结构的字,老师可重点范写、指导“拎”字和“膊”字。

3)“甸”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可提醒学生里面的“田”字可往左伸出一点,使整个字显得更匀称。

4、“晃”“荡”是上下结构的字,“晃”字要写得上窄下宽,老师可范写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生词。

2、进行你说我猜字谜游戏。

二、问题导入,朗读感悟

1、大家把课文读了几遍了,知道这篇课文共有几个人物吗?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明明三个儿子,硬说只有一个儿子的人是谁?

师:三个妈妈没有这样说,三个儿子也没有这样说,唯独他这样说,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老爷爷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2、3、6段,练读三个妈妈的话,看下面的空格里加个什么样的词语恰当,再试着读一读。

1)一个妈妈地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地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另一个妈妈地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重点读“三个儿子的表现”的句子。

4、师范读“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斗痛了,腰也酸了。”

师:你们也能读出水“重”吗?能听出水很“重”吗?注意读好“沉甸甸”。

师:这些儿子后来的表现怎么样呢?以读回答,读出三个儿子的表现来。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三、分角色朗读,演故事。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全班汇报,演一演。

四、拓展练习,深入思考。

1、再读课文,你想对三个儿子说什么?

1)对第一、二个儿子说:“ ”

2)对第三个儿子说:“ ”

2、读完了课文,你想对三个妈妈说什么?

1)对第一、二个妈妈说:“ ”

2)地第三个妈妈说“ ”

3、对老爷爷说“ ”

4、你属于第几个儿子呢?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

5、把自己说得最精彩的一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一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会唱歌曲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二个儿子会翻跟斗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三个儿子不会唱、翻会主动帮妈妈提水

篇12: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刚才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喜欢吗?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世上只有妈妈好》唐老师特别喜欢里面的一句歌词,那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疼爱我们的好妈妈,妈妈是最最爱我们的,那你们爱妈妈吗?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为妈妈做过哪些事情呢?

看来,我们班的孩子都是孝顺、懂事的好孩子。今天,有三个儿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看他们是不是好孩子呢?板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感知,感受情趣

1、观看视频《三个儿子》,想想主要讲了谁?

2、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3、趣味检查识字情况

读生字;读词语;玩游戏。

三、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同学们读生字读得特别棒,我相信大家读课文就更棒了。我想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刚才同学们读课文了,文中有几个儿子呢?(三个)

可是,在文中的最后,老爷爷却说,“我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

2、请全班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3、三个妈妈边打水,边聊天呢。她们聊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读第2到第6自然段,用直线画出三个妈妈说话的内容。

①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1)这位妈妈夸她儿子既又。那你能用“既又”说话吗?

(2)是啊!你真是既聪明又能干!课文中的妈妈说她儿子――(引)既聪明又有力气,这时候她想:。那该怎么读呢?

(3)指导朗读。(自豪地说、神气地说……)

②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你读出了什么?(如:这位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位妈妈为儿子有一副好嗓子而感到骄傲)

(2)指导朗读。

两个妈妈都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正高兴的时候,她们发现第三个妈妈在一旁沉默不语,什么也没说,便问:“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教师顺势问学生)

学生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③第三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位妈妈觉得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语气应该是很平淡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位妈妈的话。

四、创设氛围、情动你我

1、进入情境,创设氛围,引出重点句

教师过渡:三个妈妈各自讲了自己的儿子,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妈妈们手上的是怎样的一桶水呀?

2、引读重点句段: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3、分层朗读

(1)指导学生试读。你感受到什么?

(水重。)你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水很重?(沉甸甸)还能感受妈妈们很累。

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

交流:直晃荡(做做动作)、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也酸了。

(2)那谁能把这水的重,把妈妈的累读出来。(一边演一边读)

(3)是呀,真是太累了,此时此刻妈妈们多么希望D―(教师引说)

学生接说……

过渡:是的,三个儿子都来了。那个既聪明又有力气的儿子来了,他――学生接说:“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那会唱歌的孩子也来了,他――(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只有那个妈妈说没什么特别的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4)孩子们,这就是妈妈们的三个儿子。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三个儿子的表现吗?

句式训练:一个-----------一个-----------另一个-------------

一只……一只……另一只……

(5)同学们,故事中的三个儿子我们都看到了,可奇怪的是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出示)

老爷爷看到的究竟是哪一个孩子?为什么?

(6)那么现在你是否还认为这个儿子“没什么特别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板书第三个孩子下的“没什么特别”改成“孝敬父母”,并画一颗红红的爱心。

(7)是啊!这真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呀!孝敬是美德,这就是他特别的地方。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是啊!孩子们,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辛苦呀!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父母亲真正的儿女。同学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什么水都有了,水桶是没你们提的了,那你觉得从今天开始你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儿来孝敬他们呢?

学生交流。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说吧,那就赶快拿上笔,在这张“好孩子”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心声吧!也可以写写你准备为爸爸妈妈做哪些事情,今天回家就送给爸爸妈妈。

3、光说说写写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应该还要付诸于行动上,所以我倡导大家: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情。

篇13: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识字,发现汉字的规律,渗透学法引领,让学生习得方法去识字、记字。

2、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的教学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注重从语言文字入手,加强基础训练,采用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感受和体验,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教学手法让学生掌握、理解本课的字词,渗透一些识记汉字的基本规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三个***不同语气,培养学生朗读的乐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理解本课的字词,渗透一些识记汉字的基本规律。

难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三个妈妈的不同语气。

教学主线:

以三个妈妈心目中不同的儿子形象为切入点,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识字的方法,记字的'规律,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