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2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黄帝内经白话文:六节脏象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黄帝内经白话文:六节脏象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黄帝内经白话文:六节脏象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六节脏象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陽,地属陰,日属陽,月属陰。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陰陽有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麽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力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加临、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黄帝说:五行的推移,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五行之气更迭主时,互有胜克,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和不及。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呢?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已有记载。
黄帝说:什麽叫做所胜?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胜负的情况。同时,时令有依其五行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过,称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做气婬;时令以到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要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那麽,当邪气内扰,病及于人的时候,好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了。
黄帝说:五行之气有不相承袭的吗?岐伯说: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
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地之气的和合而有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其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差异而定有不同的`名称。天地的气运,陰陽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可以听你讲一讲吗?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及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像您这样伟大神灵的圣主既然发问,就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味。五味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黄帝说:脏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陽中的太陽,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陽中的太陰,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陰中之少陰,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陽中之少陽,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陰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陰;大两倍,病在少陰;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为陽气太过,陰无以通,是为格陽。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陰;大两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为陰气太过,陽无以交,是为关陰。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与常时四倍以上,为陰陽气俱盛,不得相荣,是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着陰陽极亢,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陰陽经气平调的胜利状态,会很快死去.
篇2:《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节脏象论(二)
SW09——《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9—Q0202‖≈→‖SW03—D0101→D0103‖(已迁至《生气通天论》)
‖SW09—Q0203‖≈→‖SW20—Q0503→Q0504‖(已迁至《三部九候论》)
‖SW09—D0501→Q1101‖→‖SW67—Q0207‖(已迁至《五运行大论》)
‖SW09—D1201→Q1205‖→‖SW21—Q0104‖(已迁至《经脉别论》)
‖SW09—Q1307→Q1309‖≈→‖LS48—D0705‖→‖SW75‖(已迁至《著至教论》)
‖SW09—Q1305(胃……入出者也)‖→‖SW09—Q1306‖迁移说明:
1、“胃、大肠……入出者也”二十三字,原位Q1305“脾”、“者”之间,脏腑不分,义理不明,显见乱简,当迁出;
2、《内经校释》在“脾者……通于土气”句后云:“此五十八字,《读素问钞》以为有错简,并将其改为‘脾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素问释义》从《读素问钞》。《五行大义》卷三第四引本文作:‘脾者,仓廩之本,名曰兴化,能化糟粕,转味而入,至阴之类。’”从诸错简之识,不从经文之改;
3、《素问直解.六节脏象论》高士宗作“脾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并云:“旧本混入下段,今改正。”其下句经文作“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高士宗智慧,从之!
4、二十三字迁出之后,脾脏之论顿时通畅、完整,且与前文四脏论述体例相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亦因该迁入而完整、顺畅。最重要的是,迁出之五腑与脾脏属类不同,不宜与脾脏笼统而论,故此迁充分必要。
D0101六、六之节:
1、《内经校释》注:“古人以天干地支计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完毕,共六十日,称为一甲子,六个甲子,就是六个六十日,故称为六六之节。”
2、据《周易.节卦》:“《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教度,议德行’”、《说文》:“节,竹约也。”可知:节,即节制;前六,指三阴三阳六气;后六,指六气之六步;每步为60天87.5刻,故一年为(6节)×(60天87.5刻/节)=365天25刻=365.25天,详见《六微旨大论》SW68—Q1601和SW68—D1901→Q1904。故“六、六之节”当从本经之义,即六气运行六步而形成一年,即365.25天。
D0101九、九制会:
1、《内经注评》注:“制,正也;会,会通也。九,指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央等九个方位。九九即任何地方均可以运用此九方来分析研究地道和人道,并和天之六六之节相配合,以此说明天地人相应。”
2、《素问集注》张隐庵注:“人以九九制会者,人之九窍、九脏,以会合生五气,三之数也……按下文曰:地以九九制会,盖人有九窍、九脏,地有九州、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先言人以九九制会,而后言地以九九制会也”,张隐庵之注甚明。
3、本句“人以九、九制会”与下文Q0201“地以九、九制会”有异,然此正《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也。
4、《说文》:“制,裁也。”即制约。据《针解篇》SW54—Q0202“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九针论》LS78—Q0210“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可知:九、九制会,当为九窍、九野制约络之交会,且据此正可解释下文“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D0101三百六十五节:
1、《内经注评》注:“节,指腧穴。”
2、据《九针十二原》LS01—Q0202“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知:三百六十五节,即三百六十五穴。
D0101以为天地。久矣:
1、《内经校释》译:“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
2、《素问直解》高士宗断句作“以为天地久焉”,并解为“以为人身之天地久矣。”
3、考虑到D0101“人以九、九制会”与Q0201“地以九、九制会”有异,是否也可译作“以为是天和地很久了”,以强调两个“九、九制会”之差异?姑且断作“以为天地。久矣”,存疑待考。
Q0101昭:《说文》:“昭,日明也。”从后文帝问颇有深度看,当译作高明为是。
Q0102天度:《素问直解》注:“天度,周天之百六十五度也。”
Q0102气数:《素问直解》注:“气数,二十四气之常数也。”
Q0102制日月之行:《说文》:“制,裁也。”裁决、度量。全句即度量太阳、月亮之运行。
Q0102纪化、生之用:
1、《内经校释》注:“纪,记,标志。”
2、据《史记.本纪注》索隐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可知:纪,即记载。全句为记载变化、生长之功用。
Q0104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
1、《内经注评》注:“奇,余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度)要365天,平均每天近似一度。古人认为地不动而日行,故曰日行一度。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要27.32天,平均每天运行(360÷27.32=13.18度),13度有余,故曰月行十三度而有奇。”
2、《内经校释》注:“以恒星月(即以恒星背景测定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计,每月约为27.32日,即每昼夜月行周天的1/27.32,周天的1/365为一度,以此计之,则为13.3。”
Q0104闰:
1、《说文》:“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
2、《百度百科》云:“《周礼.大史》:‘闰月诏王居门终月。’”
3、《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4、《百度百科》云:“从‘王在门中’。古代天子每年冬季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于月初祭庙朔政,称为‘告朔’。据《说文》段注,举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所以‘从王在门中’。本义:余数。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阳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的时间约四年积累成一天,加在二月里。农历把一年定为354天或者355天,所余的时间约三年积累成一个月,加在一年里,这样的办法在历法上叫做闰。”
Q0105立端于始:
1、《素问直解》注:“上古树八尺之臬,度日影以正东西,是立端于始也。”
2、《素问集注》注:“立端,竖端之木,以正天表也。上古树八尺之臬,度其日出之影以正东西。”
3、据《说文》:“端,直也。”按:“立容直也。”端即垂直。始,古以冬至之日作为一年开始。立端于始,即竖立端木于冬至之日。
Q0105表正于中:
1、表,圭(gui1)表,是自公元前七世纪开始,利用正午日影长度进行节令测量的古代天文器。正午时,冬至日的圭影最长,两个冬至日之间为365天。现存河南登封观影台奎表,直立之圭表为40尺,地上圭尺之测日影长度为128尺。
2、《素问直解》注:“参日中之影与极星,以正南北,是表正于中也。”
3、《内经校释》注:“《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覆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覆端于始,序则不【衍/心】;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余于终,时则不悖’。杜预注曰:‘步履之始,以为术之端首,期之日三百六十有六日,日月之行又有迟速,而必分为十二月,举中气以正月,有余日则归之于终,积而为闰,故言归于终。’《史记》历书有文与《左传》同,唯‘余作‘邪’。”
D0301愿闻何谓气:
1、此“气”在《黄帝内经》中,本是一个很简明的概念,即十五天为一气。然黄帝此问,表明《黄帝内经》真实记载了黄帝从基础学习,由浅入深,及至化境之全程,此为黄帝学习之初期。
2、气,神秘于上古,所以伯言“上帝所秘,先师而传之。”
Q0301上帝、先师:
1、《素问悬解》卷十《六节脏象论》黄元御注:“上帝,天帝。先师,僦贷季。”
2、《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郑玄注:“《周礼》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此之谓先师之类也。”
3、上帝者,先帝也;先师者,岐伯之祖师也。
Q0402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本句被《天元纪大论》SW66—D0101引作“五行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有“五行”和“五运”之异,由此可知:在此五运与五行同义。这也表明:《天元纪大论》乃王冰私补之说,苍白无力。《黄帝内经》素有《天元纪大论》,幸有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正补归经。
Q04之所加:
1、《内经注评》引马莳云:“即《六元正纪大论》加临之加,年之所加,即指各年主客之气加临之期。”
2、据《说文》:“加,语相增加也。”可知:年之所加,即年岁之递增。
Q0403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1、由本经文可知,古之圣贤认为:掌握五运、六气、气交变等巅峰级理论,是成为医生之必要条件!就是说,王冰据先师张公秘本补回之七篇大论,合情合理,充分必要,缺一不可。王冰所正补七篇大论为:《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
2、本句被《灵枢.官针》LS07—C0120完整引用为“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说明用针亦须深明此道。
3、后文(《黄帝内经素论》已迁至《五运行大论》)所论之五运太过、不及,亦印证了七篇大论之相关存在。
D1301脏象:
1、《素问集注》注:“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像以应天地之阴阳也。”
2、五脏之外在表象。脏者,五脏也;象者,现象也,外在表象也。
Q1301神之变也:
1、《内经注评》引《新校正》注:“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作‘处’为是,下云‘魄之处’、‘精之处’等可证。处,居处也。”
2、《内经校释》注:“原作‘神之变’,作‘神之处’义长,故据改。”
3、当从原作“神之变”, 圣意甚明。神者,心智也;神变,则心智变;心智变,则智慧生,神明乃出焉。
4、《列子.汤问篇》:“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蘘】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勿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诉,求辩于扁鹊,扁鹊辩其所由,讼乃已。”此例可证心换神明亦换,亦说明心虽可变,而神之本性不改。
Q1301华:华者,花也。喻指脏腑之外在表象。
Q1302阳中之少阴:
1、《内经校释》引《新校正》云:“按‘太阴’《甲乙经》并《太素》作少阴,当作‘少阴’,肺在十二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肺为阳中之少阴。’《五行大义》卷三第四引本文亦作‘少阴’。按:作少阴义长。”
2、据《金匮真言论》SW04—Q0109“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阴阳系日月》LS41-Q0203“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可知:当从“阳中之少阴”,即腰上的少阴之脏。
Q1303蛰:《说文》:“蛰,藏也。”
Q1304罢极:
1、《内经注评》注:“罢,同疲,松驰之宜。极,作‘紧张’解。肝主筋膜,人体肢体活动与肝有关,故曰:‘罢极之本’。”
2、《内经校释》引《素问绍识》注:“或曰罢极当作四极,见《汤液醪醴论》,即言四支。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而审《汤液醪醴论》SW14—Q0801之“四极”,似与本文之意无关,录以奉考。
3、《素问集注》:“动作劳甚谓之罢。肝筋,人之运动皆由乎精力,故为罢极之本。”从之。
Q1304阴中之少阳:
1、《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并《甲乙经》、《太素》作‘阴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
2、《内经校释》按:“作‘阴中之少阳’义长。”
3、原作“阳中之少阳”,据《灵枢经.阴阳系日月》“肝为阴中之少阳”、《金匮真言论》SW04—Q0109“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可知:“阳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无疑。
Q1305至阴之类:“至”非“极”意,宜取“达”意。“至阴”之意有:其一,长夏盛热至极,乃由阳转阴之始,故称至阴;其二,胃阳之消化物,经脾转化而入五脏之阴,此由阳而达阴,亦为至阴。
Q1305通于土气:土气者,脾气也,与长夏对应。此以“土气”作“长夏”之代词,与前文春、夏、秋、冬四时相类,抑或是邹衍初创“长夏”前之过渡名称。
Q1305四白:
1、《素问直解》注:“四白,口四际之白肉也。”
2、《素问集注》注:“四白,唇之四际白肉也。”
Q1305器:
1、《素问直解》注:“形脏四,胃、大肠、小肠、膀胱也,四者,皆藏有形之物,故名曰器。”
2、据《说文》:“器,皿也。”段注:“器乃凡器统称”、《周书》:“物周为器。”可知:盛物之器皿,统称为器。
Q1306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1、《内经校释》注:“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其说亦通。”并译:“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2、《素问悬解》注:“胆主决断,诸脏腑所取决,言十一脏者,连胆言也。”
3、《素问集注》注:“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所谓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此注,令坤茅塞顿开!
4、《黄帝内经》全书,十二脏之数,已然明确,本文只言十一脏,而据《灵兰秘典论》SW08—Q0101→Q0113、《刺法论》SW72—D1001→Q1014可知:本文必有“膻中”之漏。
5、据《奇病论》SW47—Q1001“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取阳陵泉,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灵兰秘典论》SW08—Q0103“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知:十二脏之中,其谋虑在肝,决断在胆。所谓“胆量”,此之谓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3:黄帝内经白话文:厥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厥论
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岐伯答到:陽气衰竭与下,发为寒厥;陰气衰竭与下,发为热厥。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麽道理?岐伯答到:陽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陰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陽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黄帝问道:寒厥证的厥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麽道理?岐伯答道:陰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若陽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陰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内里的陽虚所致。
黄帝问道:寒厥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岐伯说:前陰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陰和足扬名经脉汇合之处。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陽气偏多而陰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陰气偏盛而陽气偏衰。有些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陽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使肾中精气耗损,精气亏虚于下而与上焦之气相,虽争亦不能迅速恢复,精气不断溢泄于下,元陽亦随之而虚,陽虚生内寒,陰寒之邪随从上争之气而上逆,便为寒厥。邪气停聚于中焦,是胃气虚衰,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一森灌营养经络,以致陽气日益亏损,陰寒之气肚胜于内,所以手足厥冷。
黄帝问道:热厥是怎样形成的?凤伯答道:酒入于胃,由于酒性标悍径行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经脉反显得空虚。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陰经亏虚;陰津亏虚则标悍的酒热之气乘虚入扰于内,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陰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陰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的酒醉或饱食太过之后行房纵欲,致使酒食之气郁居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酝酿成热,热盛于中焦,进而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性是标悍浓烈的,肾的精气必受其损伤而日益虚衰,陰虚陽胜,形成陽气独盛于内的局面,所以手足发热。
黄帝问道:厥证有的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什麽道理?岐伯答道:下部之气充盛于上,下部就空虚,下部气虚则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胀满;陽气偏盛于上,若下部之气又并聚于上,则气机失常而逆乱,气机逆乱则扰乱陽气,陽气逆乱就不醒人事了。黄帝道:对!
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病态表现。岐伯说:太陽经厥证,上为头肿发重,下为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扬名经厥证,可出现疯癫样表现,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少陽经厥证,可见到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能运动。太陰经厥证,可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少陰经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厥陰经厥证,可见到少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前陰萎缩而肿,小腿内侧发热。厥证的治则是: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本经自生病,不是受他经虚实证影响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足太陰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集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若足三陰经都发生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容易鼻出血,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少陽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发惊,就会死亡。足扬名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陰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厥陰和手少陰经的经气厥逆,心痛连及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症。手太陽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手扬名经和手少陽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附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陽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陽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陰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下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陽气多而陰气少,秋冬则陰气盛而陽气衰。此人者质壮,经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陽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陽气日损,陰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气虚则陽气入,陽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剽悍,肾气有衰,陽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气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陽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陽气乱,陽气乱则不知人也。帝曰:善。
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陽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陽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陽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胫不可以运。太陰之厥,则腹满脘胀,后不利,于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陰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陰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陰缩肿,胫内热。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陰厥逆,胫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陽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陽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陰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陽明、少陽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篇4:黄帝内经白话文:气穴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气穴论
黄帝内经的气穴论是讲什么的呢?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体 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听你详尽的讲讲。岐伯再次鞠躬回答说: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若不是圣帝,谁能穷究这些深奥的道理,因此请允许我将气穴的部位都一一讲出来。黄帝拱手谦逊退让地说:先生对我讲的道理,使我很受启发,虽然我尚未看到其具体部位,未听到其具体的数字,然而已经使我耳聪目明的领会了。
岐伯说:你领会的如此深刻,这真是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黄帝说道: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说气穴之数理可以开阔人的意识,现在我向你所询问的是气穴的数理,主要是开发蒙昧和解除疑惑,,还谈不到什麽深奥的理论。然而我希望听先生将气穴的部位尽情地全都讲出来,使我能了解他的意义,并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传授于人。岐伯再拜而起说:我现在就谈吧!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其治疗方法应取任脉的天突穴和督脉的中枢穴,以及上纪下纪。
上纪就是胃脘部的.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盖背在后为陽,胸在前为陰,经脉斜系于陰陽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背相引而痹涩,胸胁痛得不敢呼吸,不能仰卧,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若经脉的邪气盛买则溢于络,此络从尻脉开始斜出,络胸胁部,支心贯穿横膈,上肩而至天突,再斜下肩交 于背部第十椎节之下,所以取此处穴位治疗。
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和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六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俞,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治热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五脏在背部脊椎两旁各有五穴,二五共十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共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贞二穴,窨门一穴,神阙一穴,胸腧左右共十二穴,大杼二穴,膺俞左右共十二穴,分肉二穴,交 信、跗陽左右共四穴,照海,申脉左右共四穴。治诸水病的五十七穴,皆在诸经的分肉之间;治热病的五十九穴,皆在精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穴,在两膝关节的外侧,为足少陽胆经的陽关左右共二穴。大禁之穴是天府下五寸处的五里穴。以上凡三百六十五穴都是针刺的部位。
黄帝说道: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即是行针刺的处所,还想听听孙络与溪谷是否也与一岁相应呢?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经就会产生奇病,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危,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鞋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文其是否是穴会之处。
黄帝说:好。好象听听溪骨之会合是怎样的。岐伯说: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谷,娇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间,溪谷会合的部位,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若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营卫不能畅行,必将郁热腐肉成脓,内则消烁骨髓,外则可溃大肉,若邪六连于关节肌腠,必使髓液皆溃为脓,而使筋骨败坏。
若寒邪所客,积留而不去,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以致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得伸展,内则发生骨痹,外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连溪骨所致。溪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以应于一岁。若是邪在皮毛孙络的小痹,则邪气随脉往来无定,用微针即可治疗,方法与刺孙络是一样的。黄帝乃避退左右起身再拜说道:今天承你启发,以解除了我的疑惑,应把它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拿出传人。于是将它藏于金兰之室,提名叫做“气削所在”。岐伯说:孙络之脉是属于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也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
附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岐伯曰:此所为“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 十椎下。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贞二穴,喑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陰陽跷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帝: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写无怠,以通荣卫,见而写之,无问所会。帝曰:善。
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囷,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婬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宝,署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写于中者十脉
篇5:黄帝内经白话文:经络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经络论
黄帝内经的经络论篇主要讲了什么呢?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麽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
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黄帝说:陰络与陽络,也与其经脉的.主色相应吗?岐伯说:陰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陽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
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
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或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黄帝说:好。
附原文: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陰陽,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陰络之色应其经,陽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