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墨梅图题诗》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墨梅图题诗》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墨梅》及王冕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梅 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
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
(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 指名读。
(2) 点击重点词语:洗砚池、淡墨痕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3)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 师归纳,生质疑:
师: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生:(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板书。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生:淡墨痕
师: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清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乾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乾坤:天地,人间。)
师:由这两句可以看出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生:(清香的气味)板书。
师: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生:(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3) 指导朗读古诗
3、挖掘深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梅花要么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卓尔不群的高洁志趣和情怀。)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4)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四)拓展延伸,指导实践
1、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课件出示)
3、集体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篇2:《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这幅《墨梅图》构图新奇、别致,一枝梅花横贯画面,花朵淡墨轻染,照应诗中的“淡墨痕”,花“好色”,但“梅花”香气淡淡溢出,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而且,画中题诗书法饱满苍劲,与诗意画意相融合,更添一奇。
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文化区,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网络畅通。学生主要来源于城市及城市化的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学习主动性较强,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发现,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成长较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墨梅》及王冕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附:多媒体课件简介
课件背景选择江浙一带水乡美景,这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人当年创作情境,当介绍诗作背景时“诗人王冕”及“墨梅”伴随舒缓的筝乐缓缓映入眼帘,学习诗作时诗作出现于画面;初步感知检查反馈时重点字闪烁并出现读音;学习诗句时为避免干扰学生,画面只保留江南水乡的背景及所学的诗句,诗句依次出现,学习探讨重点词时重点词语变为红色,当单击重点词时旁边出现其解释;挖掘深意,体会情感时画面再次出现“诗人王冕”及“墨梅”;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时“墨梅”及舒缓的筝乐再度响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梅 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
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
(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 指名读。
(2) 点击重点词语:洗砚池、淡墨痕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3)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 师归纳,生质疑:
师: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生:(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板书。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生:淡墨痕
师: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清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乾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乾坤:天地,人间。)
师:由这两句可以看出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生:(清香的气味)板书。
师: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生:(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3) 指导朗读古诗
3、挖掘深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梅花要么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卓尔不群的高洁志趣和情怀。)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4)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四)拓展延伸,指导实践
1、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课件出示)
3、集体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板书设计:
篇3:《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4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
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篇4:《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4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
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篇5:《墨梅图题诗》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墨梅》及王冕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梅 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
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
(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 指名读。
(2) 点击重点词语:洗砚池、淡墨痕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3)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 师归纳,生质疑:
师: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生:(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板书。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生:淡墨痕
师: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清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乾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乾坤:天地,人间。)
师:由这两句可以看出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生:(清香的气味)板书。
师: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生:(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3) 指导朗读古诗
3、挖掘深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梅花要么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卓尔不群的高洁志趣和情怀。)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4)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四)拓展延伸,指导实践
1、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课件出示)
3、集体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篇6:《墨梅图题诗》教学实录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墨梅图题诗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所教授的这班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我注意让学生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3.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卓尔不群的气概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4.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读诗赏图,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2) 能力目标:培养想像力,提高朗读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卓尓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5.教学难点分析: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2)品悟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体会他卓尓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6.教学课时:1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创设诗境,激趣引入。
1.说说梅花的诗句。
2.出示墨梅图,说说画里的梅花和你平日见的梅花有什么不同?
3.释题:墨梅: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二)学习诗歌,理解大意。
1.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砚(yan) 乾坤(qian kun ) 卓(zhuo)而不群 花蕊(rui)
3. 多种形式读诗:
(1)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 老师范读,学生画节奏。
(3)学生按节奏练习朗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
4.根据课文资料自由学诗,理解诗意。
5.学生汇报学诗情况,教师予以点拨归纳。
(三)欣赏诗歌,感悟意境。
1.诗中写的是哪里的梅?从哪里看出?
(洗墨池边的梅,从“我家洗砚池边树”看出)
2.诗中的梅是什么颜色?从哪里看出?
(墨色,从“朵朵花开淡墨痕”看出)
3.诗中的墨梅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清气……)
4.你认为墨梅具有怎样的品性?
(卓尓不群的气节……)
5.讨论:诗人真正赞美的是墨梅卓尓不群的气节吗?
(诗的最后2句是借梅喻人,梅的清气即人的正气。诗人淡泊名利,不原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这正是“人与梅花一样清”。表现他卓尓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背诗画梅,拓展延伸。
8.课堂练习:画梅。
9.作业安排:
(1)背《墨梅图题诗》。
(2)比一比,背一背有关写梅的诗。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黧黑。浙江会稽山下与江西临川均有洗砚池遗迹,传说均曾为王羲之洗砚处。作者是著名画家,以淡墨清雅写梅,因与王羲之同姓,故称“我家”,并暗喻其功底。
(3)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
(4)清气:清香的气味。(一语双关:特指清高的气节)。
(5)乾(qián)坤(kn):指天地人间。
译文
一棵求枝盘结的腊梅,正威端地生长在我家洗砚池旁;
每朵梅花上都有淡淡的墨痕,每朵每瓣都透出幽幽淡淡的花香。
不希望别人夸它的颜色艳丽美妙;
只愿它能散发清香的气味在这天地之间 。
11. 自我问答:墨梅图画卷到底是什么样的?
墨梅图卷
纸本墨笔 纵30.8厘米、横92.2厘米 王冕为元代著名画家,尤以画梅冠绝一时。此图梅枝横斜而出,枝条简疏。枝节交叉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表现了山间野梅荒寒清绝的韵致。笔墨精练。主干以淡墨挥洒,浓墨点苔,古苍老拙。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梅花以圈花法,颇得扬无咎笔意。
篇7:小学六年级《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3、体会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
理解《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和卓尔不群的品格。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钟)
(一)导入:
师述:梅花清新高雅,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冬,傲冰斗雪。她最早告诉人们: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快要来了。天气越冷,寒气越重,它的清香就愈加芬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题画诗《墨梅图题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3、体会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二、自主学习:(6分钟)
(一)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和“诗画欣赏”的内容。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自己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墨梅 池头树 吾 个个
淡墨痕 颜色 清气 乾坤
学法:查字典,结合预习本,借助诗画欣赏理解。
3.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二)全班交流自学结果
1、指名读,自由评议
2、弄懂下面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 池头树:池边的梅树。
吾:我。 个个:朵朵。
淡墨痕: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清气:梅花的清香,也指清高的气节。
乾坤:天地之间,人世间。
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梅花花朵盛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不需要别人夸它美丽的颜色;只愿留下清香的气味在人间。
3、了解墨梅特点:
(1)欣赏墨梅图
(2)比起那些艳丽的梅花图,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哪个词语表现了墨梅的特点?你还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吗?
指导学生抓住“淡”字读好第一、二行诗句。朗读评价。
(3)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闻一闻这墨梅的香气,从“满”字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这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荡漾,让我们感到清香四溢。)
指导抓住“满”字读好第三、四行诗句。朗读评价
三、合作交流(15分钟)
要求:
1、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朴素淡雅、清香四溢吗?他写梅花的目的是什么呢?
(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和卓尔不群的人品。)
2、诗中的“满”字好在哪里?
(“满”字形容梅香浓郁充盈,又使人感到诗人人格魅力的辐射力量,犹如阵阵梅香扑面而来。)
(一)小组合作交流
(二)全班交流
师讲故事: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去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三)师总结:同学们,看着这用水墨画成的墨梅,看着这淡淡的墨痕,它是那样朴素淡雅,我们感受到的是王冕那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和淡泊名利的胸怀;从这幅墨梅图中,我们似乎闻到了那淡淡的清香,也感受到了王冕那坚贞不屈、卓尔不群的品格,让我们再一次吟诵古诗。
(四)有感情诵读古诗
(五) 欣赏欣赏这首《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师讲解:这清香同样是王冕坚贞不屈的象征。
四、质疑探究:(4分钟)
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一)总结全文:同学们,学完这首诗,再次欣赏这幅墨梅图,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王冕那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和卓尔不群的人品。
(二)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吾: 颜色: 清气: 乾坤:
2、填空:
《墨梅图题诗》是一首( )诗,是我国( )代著名画家、诗人( )所作。诗中交待梅花生长位置的诗句是( );说明了梅花品格的诗句是( )。
作者以( )自喻,表达了诗人( )的气节与( )的人品。
3. 默写《墨梅图题诗》
板书设计
墨梅 [元]王冕
淡——朴素淡雅 不同流合污
满——香气四溢 卓尔不群
篇8:《墨梅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墨梅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平时古诗教学可能很少关注插图与内容二者之间的联系,初见到题图诗,第一次真正发现接触诗、书、画融合得如此之好!纵观这三首诗都是题图诗,我清醒的认识到可以引导孩子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
当然如何完成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我想读仍是理解诗意的主线。因此,我决定这样进行设计:观梅——赏梅——品梅——赞梅——总结,考虑到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离梅花较远,因此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缓缓的轻音乐中,梅花的图片给予孩子们视觉上的冲击,赏梅过程中,我充分借助文中诗画欣赏的文字,将文字与画充分融合,引导孩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借助文字欣赏、体会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整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效果还是不错的,无奈,在引导朗读过程中,默读,齐读占据大部分,有个性的朗读少了,好在接下来二友还给予我弥补的机会! 期待接下来小放的过程,提醒自己个性朗读再大胆尝试!
篇9:《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本节课旨在从学生的感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学生的课外资料的积累,让学生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通过交流课外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学习运用诗句。
教材分析:本文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学习篇目,诗中借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出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主动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以自学讨论为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画,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语文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以自学讨论为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 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画,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语文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作者的写作背景。 课前搜集梅花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有课件导入
1.展示美化图片,让学生观察梅花,对梅有初步认识,由梅引出诗人王冕
2.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诗人的资料
二、欣赏本文诗画,了解诗歌内容。
从欣赏本文诗画中了解关于欣赏水墨画的知识,观察墨梅图进行,说说本幅画观看后的感受。
三、朗读诗歌,品评感悟。
1、老师配乐朗读诗歌,课文赏析部分。
学生试着读通句子,读懂文章。
2.认读生词
吾家 洗砚池 乾坤 卓尔不群 疏密相间 或偃或仰 饱满挺劲
3、找出诗画欣赏中表现诗人品质的句子。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体现学生自主性,并提出困惑。
5、交流自学成果
1)、朗读。(个别读--学生点评)
2)、回顾古诗学法。
3)、用学过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学生质疑,全班交流。
5)、回顾王冕的生活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在作画之时,早已看破名利,永绝仕途,浪迹天涯,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就像超凡脱俗的梅花一样,不向世俗献媚,淡泊名利,坚守自己的情操,而他的梅花图与诗也正体现于此。)
6)、指导朗读。(自读古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关于古人描写梅花的诗句。
2、说说美化还有何种品质,学生品评,积累。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五、总结: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至今仍有许多文人墨客争效仿。我们除了学着欣赏这些诗画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也可以学着引用一些恰当的诗句。
六、作业:
积累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还可以亲自动手画一画“岁寒三友”。
七、板书设计 墨梅图题诗
墨梅 人
淡淡的色彩 淡泊名利
清香的气味 卓尔不群
借物 -----------喻人
八、教学反思:本节教学中,我以学生欣赏梅花图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学诗引导学生朗读诗文,借助赏与读的结合,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初步印象。在教学中诗画结合。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王冕的这幅墨梅图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而这个单元的三首诗也都是题画诗,因此,这一主题单元我主要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最后回到诗中来,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搜集的要点,因此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中国的诗歌博大精深,要把它上好,学生学好,并非易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0:小学六年级语文《墨梅图题诗》教案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墨梅图题诗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嘉峪关市北郊,学生主要来源于城市及城市化的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学习主动性较强,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发现,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成长较快。
三、教学内容分析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这幅《墨梅图》构图新奇、别致,一枝梅花横贯画面,花朵淡墨轻染,照应诗中的“淡墨痕”,花“好色”,但“梅花”香气淡淡溢出,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而且,画中题诗书法饱满苍劲,与诗意画意相融合,更添一奇。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五、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诗歌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
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
(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洗砚池、淡墨痕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生:(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板书。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生:淡墨痕
师: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清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乾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乾坤:天地,人间。)
师:由这两句可以看出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生:(清香的气味)板书。
师: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生:(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3)指导朗读古诗
3、挖掘深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梅花要么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卓尔不群的高洁志趣和情怀。)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4)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四)拓展延伸,指导实践
1、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课件出示)
3、集体背诵古诗。
八、课堂练习
背诵全文
九、作业安排
1、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2、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多媒体课件,王冕的资料
十一、自我问答
对于梅花,孩子不太了解的。我原本想找一段“梅花开放”的动画片断,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直观而清晰的了解。但由于时间及渠道有限,这一设想最终没能实现。后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几幅梅花图画,再通过后面学诗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诗歌,希望能借助“赏”与“读”的结合,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篇11:小学六年级语文《墨梅图题诗》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构思:
教学本课时从诗文入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训练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师再引导作浅易的赏析,然后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结合诗画欣赏理解诗的内容。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检查预习
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
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
妥协:屈服、低头。
卓尔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三、理解诗文意思: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吾家”。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四、根据王冕笔下梅花的特点我们来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王冕青年时代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于是他焚毁文章,永绝仕途,浪迹江湖,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诗人为了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2)王冕作诗的目的: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图中梅花的特点。“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王冕的《墨梅图》不只一幅。课本选用的这幅《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
五、补充资料:
1、写竹的诗句: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写梅花的诗句:
《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写松的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唐·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唐·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唐·许浑)
作业设计:
查找王冕的资料,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墨梅图题诗
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篇12:小学六年级语文《墨梅图题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 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
(2)王冕作诗的目的;
(3)图中梅花的特点。
2.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
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篇13:六年级上册《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4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
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篇14:《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 人
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苍松怪石图题诗》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4.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苍松怪石图题诗》。
二、自主学习:
2.读标准音:矫(jiǎo)阙(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谀(ē yú)铮(zhēng)
3.解词:
①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明确: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淡墨痕”,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四、探究学习: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五、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怪石耸立 不屈不挠 铮铮铁骨
画家的品格
苍松挺劲 饱经风霜 刚正不阿
[《苍松怪石图题诗》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16:《活见鬼》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何玉琼
一 导课
在有些人的内心深处都深深的恐惧着一个东西,那就是?你认为鬼真的存在吗?今天来学习一个鬼故事,师版题,生齐说课题。师随即问:这个鬼实际上是什么? 人
过渡: 请一生概述故事
二 授新
〈一〉学译文
1 齐有感情的读译文,师纠音
2 理解译文
(1) 故事发生的时间? 深夜 天气怎样? 大雨
(2) 人物是谁? 撑伞人和躲雨人 撑伞人在什么状态下?赴宴回家,想象气三份清醒七分醉的状态
(3) 他为什么怀疑躲雨人是鬼? 那人不说话 用脚没碰着
(4) 为何撒腿就跑? 体会怕鬼追得恐惧心情。自读此段,指名读。
(5) 这个浑身湿淋淋的人是谁?
(6) 有趣的现象,两人都说了什么相同的话? 有鬼
(7) 两人为何目瞪口呆,随即又大笑起来。 原来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
3 此故事点明了什么道理?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师幻灯示题。
〈二〉对照学古文
过渡: 译文是这样写这个故事的,古文是怎样来记叙的?让我们来对照学习,
1 指名读 , 师纠音。
2 师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1)读译文来理解古文
(2)读古文看译文的解释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第一段师读译文一句,请生找对应的古文,第二段反之。
4 通过对照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文言文语言 凝练
〈三〉理解重点词意:
师示学习方法
(1) 结合上下文理解,在对应的句子里找。
(2) 查工具书。
1 师示词、生自学。
盖 : 值 : 蔽 : 投 : 撩 : 趋 : 炊 : 亟 : 偶 : 俄顷: 沾湿 : 踉跄 : 愕然 : 相值 :
2 指名汇报或集体回答。 (根据时间选择随后或课后书写巩固)
〈四〉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试自译古文。
〈五〉 根据理解,读出古文的停顿,语速要稍慢。
1 自练读。
2 指名读。
3 师指导。
4 师领读。
5 生齐读。
6 生试背,指名或集体背诵检验。
〈六〉谈学习后感受。
师总: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
〈七〉拓展知识:
作者简介: 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文艺理论有重要贡献。代表作有 “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
〈八〉拓展作业:
试自学文言文《鹬蚌相争》和《矛与盾》的故事。
作者邮箱: wuxiang1211@163.com
[《活见鬼》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7:教案设计(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25太阳是大家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彤、陪、霞、趁”四个生字,并组词。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学习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学习难点
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教法设计:激趣法 朗读法 提问法 分组探讨法
学法设计:自读法 讨论法 分组竞赛法 联想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2、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可喜欢猜谜语了,下面老师就说一条谜语让大家来猜猜,可要开动脑筋哟!“有位老公公,整日咪咪笑,天天忙不停,带来光明和温暖,要问公公在哪里,开动脑筋想一想。”
2、生:太阳
3、师出示太阳挂图
4、师:可爱的太阳公公同学们喜欢吗?那他是属于谁的呢?学了今天的课文你就知道了。(在太阳挂图旁边板书:是大家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找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3、出示生字卡片,会读的同学快速起立读生字,看谁读的又快又好。(给表现
突出的'小组奖励一个小太眼)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听录音,想一想该怎样把课文读好?
2、指名回答。
3、分组朗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4、每组推选代表读自己喜欢的小节,看哪一组读得好。
5、男女生分组赛读。
6、全班齐读。
四、朗读感悟,理解体会
1、西天的云彩为什么是红彤彤的?说明到了什么时候?
指名回答 (因为太阳到了西边。傍晚。)
2、太阳为大家做了哪些好事?你还知道有哪些?
分组讨论回答(给表现突出的小组奖励一个小太眼)
3、太阳还要去哪里?从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去别的国家。从中知道太阳是大家的。)
4、太阳到了那里,又会做哪些好事呢?那里的小朋友又会怎样呢?出示挂图
看图展开想象,分组讨论回答(给表现突出的小组奖励一个小太眼)
五、深入体会文章主题
1、太阳公公为大家做了这么多好事,你相对他说些什么呢?
2、因为有了太阳公公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很开心,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六、教师总结
师:因为有了太阳,人间才有了光明,有了温暖,因为有了太阳,小草才会这样绿,花儿才会这样红,因为有了太阳,小动物们才有了自己温暖的家,因为有了太阳,我们才会这样幸福,因为有了太阳,世界才有了和平与和谐,总之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美丽可爱的地球。
板书设计: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