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回不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顺水推舟循序渐进自然习得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顺水推舟循序渐进自然习得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顺水推舟循序渐进自然习得教学反思

篇1:顺水推舟循序渐进自然习得教学反思

顺水推舟循序渐进自然习得教学反思

步入四年级,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每单元虽有明确的主题,但内容间也不乏零碎的知识点。如何围绕主题,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自然中习得并运用?我在开学初的课堂上作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案例:教材一单元A部分:Let us learn ,其中包括有关教室的六个新单词和句型:What’s in the classroom?A 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1.、复习三年级所学的26个字母后,教师在黑板上逐一板书字母:c-l-a-s-s-r-o-o-m,学生熟练拼读字母。

2、教师引导学生分两部分拼读该单词:class room, classroom。

3、教师质疑:What’s meaning about “classroom”?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进一步描述,提示:In the classroom, there is a board, a computer…在描述的过程中呈现本课新词汇,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猜测。

4、学生了解classroom的'含义后,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习得新词汇,在习得的同时把数量词加在里面,让学生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5、在巩固操练的基础上开始问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A board, 14 lights……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室里的课程资源,挖掘自己语言表达的极限。 反思:

这是一堂普通的随堂课,但教师却站在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以导促学,层层递进,将新知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以旧带新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如一些零落的珍珠,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用一根智慧的线将它们一一穿起,穿成一串和文本紧紧相扣的美丽项链。它的美丽,来自于它循序渐进地遵循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不断利用课程资源去激起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力求课堂的实在、优效!

篇2: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点

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首先,人类习得母语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我们知道,婴儿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不自觉地完善着自己语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断地将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概念和语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其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

[1] [2] [3] [4]

篇3: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点

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首先,人类习得母语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我们知道,婴儿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不自觉地完善着自己语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断地将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概念和语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其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儿童。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每个孩子学会走路是很自然的事。假如孩子生下来大腿骨折,就得需要绑上石膏固定治疗一定的时间,在骨折痊愈后拆除石膏,这孩子就不一定自己能走路了。如果想摆脱残废的困境,就得花费大力气去练习走路才能成功。同样,在语言习得上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一定的时间,人们必须花费较大的气力才能学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语言习得理论归纳以下几点:1.语言能力是人的大脑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和才能。2.讲母语勿需特定的传授.语言原则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大部分语言错误是在自己生活过程和语言实践中自我纠正的。3.习得语言是一个长时间的内在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能够区别母语与非母语的词或句子,而且还能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4.习得语言是有时间限制的。它随着生物个体发展中的上升运动条件转变而产生固有事物本性的潜能化。

三、对语言习得理论的思考

外语教学法中有两个流派,一个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另一个是转换生成语法。前者认为语言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多次联系的过程,他们强调后天的外界刺激,即客观条件的主导作用。后者认为语言学习重在理解,依靠由某些经验建立起来的联系,他们强调主体因素的主导作用。虽然两种学派各有所据,但他们都过于极端,不能做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这对外语教学来说是值得深思的。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学习本民族语时,语言习得规律起着巨大作用,这无疑与发挥主体作用是分不开的。然而,外语数学与母语习得毕竟是不相同的。外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已经掌握了自己母语的成年人或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外语教学必须要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适宜的客观环境上下功夫。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第二,语言的深层结构体现了语言能力的特点,表层结构表现语言行为的特点。人的语言器官以习得语言深层结构而获得语言能力,有了语言能力就能生成语言行为,进而正确地运用语言。根据语言习得的这一原理,外语教学应首先从深层结构入手。解决语言能力问题就外语而言,其深层结构首先是以句子结构为重点的语言知识,关键在于掌握句子所表现的内容和含义。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加以熟练、巩固和深化。教学的重点不应是句型的机械操练,而应放在有具体内容和实际背景的接触之中。譬如,在学习句型时,既要让学生懂得结构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句子,又要让其懂得结构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句子。如:

The police examined the bullet. (警察检查子弹)可由若干不同结构的句型来表达:

a.The bullet is examined by the police.

b.It is the police who examined the bullet.

c.The bullet, the police examined.

又如:Visiting ants can be boring可以解释成两种不同的意思,即:

a. To visit aunts can be boring.

b.Ants who visit can be boring.

第三,语言习得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从这规律来看,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课堂为主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输入的一端是教学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另一端是学习对象的语言行为,这两端都是可以观察的。难以观察到的是学习者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黑盒子”。因此,外语教学要达到内在化过程的目的,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克拉申在他的外语教学模式――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中阐明了外语学习的内在化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有三个环节,即:过滤(filter),组织(organize)和监察(monitor)。其中过滤环节是充分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在该环节中,学习者接触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外语材料,可以说这是对他的输人,但是把输入变为吸收就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因素,感情因素和环境因素。要想增强学习者的`吸收力,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克拉申提出的这三点因素值得我们在外语教学的实际中参考和应用。

四、启发与应用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语言习得理论的规律及特点,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研究“学”的基础上研究“教”,教也就是为了学,所以学生的积极参入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从教师本身做起,二是要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寄希望于每个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这要求教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把学习外语变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使用中感受到创造使用语言的乐趣。实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的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多少决定的。

2.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假设――验证”反复不断是人类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假设本身就包含许多错误,而验证是对正确的肯定和对错误的否定,从而使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不断转化,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这一切都寓于人的自觉努力实践之中。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既然学习外语是一种自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自己已完成的语言习得强加于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析所犯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系统的语言错误,是形成的系统后的语言错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尽量多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

如:a.*He did not asks me.

b.*I don’t know where is he.

这两个句子中的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后的语言错误,也可以说是学习的内在化过程 对目标语消化不良。对于这类错识,学生既能解释又能纠正,只是没有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而已。因此,数师在学生犯这类错误时,只要稍加提示便可,无需多加解释。若发现这类错误多时,则应该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直到他们在使用语言中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3.在教学中坚持听、说、读、写,视听并举。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器官实现的,而语言器官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人的幼年时期是通过耳听,眼看和嘴说,并在大脑的指导下实现语言能力的。人一旦成熟,这些功能还要通过手写来实现。不管成年期抑制性能有多么的强烈,但潜能化的生物本性在外界刺激下通过语言器官又能不同程度地调动语言习得的本性。外界刺激越强,调动力度越大。语言习得则表现得越活跃。因此听、说、读、写并进,视听同用是学习外语最强大的外界刺激因素。

五、结束语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因此每个人都有语言的天赋和才能,而这种天赋和才能在人出生初是经过长时间与外界语言环境大量接触不自觉地习得母语及其规则的。可见这种语言习得是客观存在的。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器官的成熟,语言习得便趋向潜移化。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和运用语言习得的这些规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外语的内在化过程,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课堂环境,培养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采取各种刺激手段(即教学法)去激发释放学生头脑内的巨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从而学好外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l.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Gingra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Wash:CAL,1978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陈海庆:“语教学中的主体动力因素及其培养”《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3-4期

(陈海庆、咸修斌 《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篇4:语法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

语法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

语法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语法是语言结构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语法学习能有效地加速语言习得的过程.但是学习语法只是手段,教师应不断探索语法教学的最佳途径,才能达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终级目的.

作 者:王佳丽 刘宽平WANG Jia-li LIU Kuan-ping  作者单位:王佳丽,WANG Jia-li(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刘宽平,LIU Kuan-ping(湖南工业大学,外语系,湖南,株洲,41)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 “”(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语法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   语法能力   交际能力  顺水推舟循序渐进自然习得教学反思

篇5: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点

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首先,人类习得母语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我们知道,婴儿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不自觉地完善着自己语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断地将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概念和语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其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儿童。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每个孩子学会走路是很自然的事。假如孩子生下来大腿骨折,就得需要绑上石膏固定治疗一定的时间,在骨折痊愈后拆除石膏,这孩子就不一定自己能走路了。如果想摆脱残废的困境,就得花费大力气去练习走路才能成功。同样,在语言习得上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一定的时间,人们必须花费较大的气力才能学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语言习得理论归纳以下几点:1.语言能力是人的大脑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和才能。2.讲母语勿需特定的传授.语言原则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大部分语言错误是在自己生活过程和语言实践中自我纠正的。3.习得语言是一个长时间的内在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能够区别母语与非母语的词或句子,而且还能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4.习得语言是有时间限制的。它随着生物个体发展中的上升运动条件转变而产生固有事物本性的潜能化。

三、对语言习得理论的思考

外语教学法中有两个流派,一个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另一个是转换生成语法。前者认为语言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多次联系的过程,他们强调后天的外界刺激,即客观条件的主导作用。后者认为语言学习重在理解,依靠由某些经验建立起来的联系,他们强调主体因素的主导作用。虽然两种学派各有所据,但他们都过于极端,不能做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这对外语教学来说是值得深思的。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学习本民族语时,语言习得规律起着巨大作用,这无疑与发挥主体作用是分不开的。然而,外语数学与母语习得毕竟是不相同的。外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已经掌握了自己母语的成年人或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外语教学必须要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适宜的客观环境上下功夫。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第二,语言的深层结构体现了语言能力的特点,表层结构表现语言行为的特点。人的语言器官以习得语言深层结构而获得语言能力,有了语言能力就能生成语言行为,进而正确地运用语言。根据语言习得的这一原理,外语教学应首先从深层结构入手。解决语言能力问题就外语而言,其深层结构首先是以句子结构为重点的语言知识,关键在于掌握句子所表现的内容和含义。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加以熟练、巩固和深化。教学的重点不应是句型的机械操练,而应放在有具体内容和实际背景的接触之中。譬如,在学习句型时,既要让学生懂得结构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句子,又要让其懂得结构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句子。如:

The police examined the bullet. (警察检查子弹)可由若干不同结构的句型来表达:

a.The bullet is examined by the police.

b.It is the police who examined the bullet.

c.The bullet, the police examined.

又如:Visiting ants can be boring可以解释成两种不同的意思,即:

a. To visit aunts can be boring.

b.Ants who visit can be boring.

第三,语言习得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从这规律来看,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课堂为主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输入的一端是教学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另一端是学习对象的语言行为,这两端都是可以观察的。难以观察到的是学习者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黑盒子”。因此,外语教学要达到内在化过程的目的,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克拉申在他的外语教学模式--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中阐明了外语学习的内在化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有三个环节,即:过滤(filter),组织(organize)和监察(monitor)。其中过滤环节是充分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在该环节中,学习者接触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外语材料,可以说这是对他的输人,但是把输入变为吸收就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因素,感情因素和环境因素。要想增强学习者的吸收力,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克拉申提出的这三点因素值得我们在外语教学的实际中参考和应用。

四、启发与应用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语言习得理论的规律及特点,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研究“学”的基础上研究“教”,教也就是为了学,所以学生的积极参入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从教师本身做起,二是要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寄希望于每个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这要求教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把学习外语变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使用中感受到创造使用语言的乐趣。实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的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多少决定的。

2.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假设--验证”反复不断是人类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假设本身就包含许多错误,而验证是对正确的肯定和对错误的否定,从而使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不断转化,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这一切都寓于人的自觉努力实践之中。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既然学习外语是一种自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自己已完成的语言习得强加于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析所犯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系统的语言错误,是形成的系统后的语言错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尽量多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

如:a.*He did not asks me.

b.*I don’t know where is he.

这两个句子中的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后的语言错误,也可以说是学习的内在化过程 对目标语消化不良。对于这类错识,学生既能解释又能纠正,只是没有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而已。因此,数师在学生犯这类错误时,只要稍加提示便可,无需多加解释。若发现这类错误多时,则应该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直到他们在使用语言中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3.在教学中坚持听、说、读、写,视听并举。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器官实现的,而语言器官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人的幼年时期是通过耳听,眼看和嘴说,并在大脑的指导下实现语言能力的。人一旦成熟,这些功能还要通过手写来实现。不管成年期抑制性能有多么的强烈,但潜能化的生物本性在外界刺激下通过语言器官又能不同程度地调动语言习得的本性。外界刺激越强,调动力度越大。语言习得则表现得越活跃。因此听、说、读、写并进,视听同用是学习外语最强大的外界刺激因素。

五、结束语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因此每个人都有语言的天赋和才能,而这种天赋和才能在人出生初是经过长时间与外界语言环境大量接触不自觉地习得母语及其规则的。可见这种语言习得是客观存在的。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器官的成熟,语言习得便趋向潜移化。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和运用语言习得的这些规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外语的内在化过程,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课堂环境,培养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采取各种刺激手段(即教学法)去激发释放学生头脑内的巨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从而学好外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l.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Gingra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Wash:CAL,1978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陈海庆:“语教学中的主体动力因素及其培养”《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3-4期

(陈海庆、咸修斌 《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篇6:教学偶得教学反思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1、加强形近字的教学。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引出与之形近的字组词并听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对于减轻学生的错别字,给其树立学习的信心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2、听写三步走。在学完新课后,听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更加牢固,听写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字词的听写中,我分三步走:第一步,生字上完后马上听写,这主要是考学生的记忆力;第二步,是学生在家写完生字之后让家长听写,这次的听写是检验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对老师的配合程度;第三步,是最后一次听写,这次的听写要求全班95%的同学听写都要达到95分以上。

二、善于利用课文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1、利用句式模仿说话。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教师就要善于利用课文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积累语言。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第六自然段中“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对于如此优美的语句我便让学生模仿说话:春风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因为有了课文中的句式,同学们的思维便很容易的打开了:春风还吹来了燕子,吹红了桃花,吹开了孩子们欢快的笑脸等等优美的句子,在第一次习作《我的建议》中,很多同学的作文中都用上了那些优美的句子,为作文增色不少。

2、为问话加提示语。在课文《第一朵杏花》中,有一节是竺可桢爷爷和孩子的对话。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给对话加上提示语,例如:孩子激动的喊:“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奇怪的问:“什么事情啊?”孩子高兴的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激动的说:“什么时候?”孩子激动的说:“刚才”……这样给问话加上了提示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水到渠成。

篇7:《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本课教授的是《自然之道》的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掌握重点四字词语2、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的意义。3、多形式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下面详细说说,在本课教学中,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情况。

针对本课出现多达16个的四字词语,我进行挑选“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不已、饱餐一顿”,将这些词语意思解释出示在PPT上,学生看解释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接着将这些四字词语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课文大意的文段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于预习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良好,做题速度很快,掌握情况良好。不足在于,只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情况不明确。

第二个目标是,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两个重点句子的比较。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悲叹――叹息

通过“愚不可及”引出对文章自然之道的深入理解,怎么愚不可及,这样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悲叹”、“叹息”两个词语的辨析,加深对“愚不可及”的行为违背自然之道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到位,拓展充分,但不可避免的有点被动学习,因为两个句子都是老师出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主动权。

篇8:《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上一节课前,我都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了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课。我教《自然之道》前,把感悟“自然之道”,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定为了基本学习目标之一。在具体目标实施上,我是这样做的:

1、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2、向导极不情愿的抓起那只??我就抓“极不情愿”解读向导为主线,引导学生辨析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冲突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篇9:《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此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从我们此次考察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整个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或品读,或感悟,或想象,课堂教学效果较精彩。

篇10:《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此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从我们此次考察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整个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或品读,或感悟,或想象,课堂教学效果较精彩。

篇11: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和几个旅伴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想实地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出于好心帮助了一只幼龟,结果却给成千上万只幼龟带来了灾难,使不少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这件事告诉我们:爱护动物就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1、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以“我”及同伴的心情为线索,让学生带着一颗心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2、让学生读在脸上,体现学生的个性。朗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为目的一种阅读方式。阅读教学课中的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更能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的恐怕莫过于出声的感情朗读了。摇头晃脑的读,抑扬顿挫的读,咬文嚼字的读,甚至带有表演和夸张的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独特体会的亮点。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语气及方法来读,通过个性朗读,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如果把“我”和同伴的心情的变化板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弄清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到违反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得到与自己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篇12:《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俺们为自身维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平安,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教学难点在于品味向导的语言,理解他的行为。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如何突破难点,力求使同学的理解不停留在泛泛地理解“人类不能破坏自然规律”这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上,而是引导同学在感悟了“我和伙伴们”由焦急到高兴,最后到悔恨、震惊的情感积淀后,讨论向导的所说所做。 我从题目中的“道”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游客是如何“自作聪明”使得结果适得其反,通过这种“知果寻因”的学习方式,解决的难点:明白是如何通过具体事实来揭示道理的表达方式。同时,我又抓住另一条线:游客和向导对待同一件事——救幼龟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的情绪变化为辅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作用联系上下文学习方式来理解,体悟。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悟,悟中读,感悟人们的情绪变化,同时也感受语言魅力。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我引导同学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同学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同学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同学奔驰想象的空间;而同学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时地进行“再加工”、“再发明”。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时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身,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时提高。

篇13: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本课所描述的事情很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所以教学本课我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恰当地进行归纳。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很高,老师必须要将课堂变成充满乐趣的课堂,但是我发现学生并不能真正懂得“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的真正含义。学生的回答答案单一,老师不能挖得深,挖得透,所以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向导,就是那只“侦察兵”幼龟,说说他们的心理活动。在这里我借鉴上次集体备课时伊老师的做法,让让学生用“假如我是(),我想说()”这样的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发言的*望,在发言中可以自然而然懂得其中的道理。

另外文章语言优美,教学活动以读为主。自由读,扫清文字障碍,默读,理清文章脉络,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升华情感。

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无限潜力,只要引导得恰当,学生完全有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时间、给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去感受语言的美丽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