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qiongqi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阅读答案

篇1: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阅读答案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阅读答案

①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②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③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④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⑤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⑥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8.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敬畏伦理是在人类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D.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9.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B.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C.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10、本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谈到了“敬畏感”的问题,它们的角度一样吗?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8.B(文中没有说“敬畏伦理”是“自然”的产物。)

9.D (D项只是对“褒扬敬畏感”的具体阐释,不能成为要有“敬畏心理”的原因。注意文句“它”(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

10.它们的角度不一样(1分)。第二段是从明确概念的角度阐释什么是“敬畏感”(1分),第五段是从现实针对性角度阐述为什么要有“敬畏感”(1分)。

篇2: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阅读题及答案

①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②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③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④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⑤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⑥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原文有删改)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敬畏感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C.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D.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不仅是对与人生命有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E.对敬畏感的褒扬,不是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限制。

13.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B.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C.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阅读答案14.本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谈到了“敬畏感”的问题,它们的角度一样吗?说明理由。(4分)

15.从全文来看,敬畏伦理有哪些积极作用?请简要概括。 (4分)

试题答案:

三、12. D E(D.原句陈述对象是“对与人生命有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而不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E.原文第六段是“对敬畏感的褒扬……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13. D (D项只是对“褒扬敬畏感”的具体阐释,不能成为要有“敬畏心理”的原因。注意文句“它”(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

14.它们的角度不一样(1分)。第二段是从明确概念的角度阐释什么是“敬畏感”,第五段是从现实针对性角度阐述为什么要有“敬畏感”(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15.(1)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促使人们有所作为,告诫人们有所不为;

(2)敬畏伦理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3)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4)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篇3: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阅读理解答案

吴同瑞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和谐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先秦典籍中,尤其是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对和谐观念已有明确论述,并给予了崇高评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外延无限广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从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和谐。饮食讲求五味调和, 音乐讲求和谐之美, 买卖讲求公平, 故有“和售”一词``````

从历史文献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体会到,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层层推进、全面展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即以和谐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内外关系。

注重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亲密无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正因为人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而决不可任意摧残自然,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粗暴索取,人为破坏大自然的和谐状态。唯其如此,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不被破坏,自然生态才能保持平衡,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因此,“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家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世格言。推而广之,对朋友、对他人也要讲求和谐、和睦, 再推而广之,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人。当今中国推行以邻为伴、以邻为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以注重伦理文化为特点的中华文明,特别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理想境界就是身处困境而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使身心内外达到和谐状态,即宋明理学家所宣扬的“孔颜乐处”。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而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后来,儒家以孔颜为榜样,特别注重内心和谐愉悦的精神享受。宋明理学明确指出孔颜乐处是一种精神境界,其集中表现就是通过自我道德修养达到身心内外无所窒碍的和谐状态。

上述种种表明,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传统观念”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于当代和后代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会日益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正在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认识,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认识。两位巴西学者说得好:“由于很多人认为孔子是通过伦理体系来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之一,在新世界的建设中,儒学无疑要起很大的作用。这一说法于1988年在巴黎得到了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支持,瑞典的阿尔文博士声明:“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1,关于和谐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和谐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先秦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已有了和谐观念的萌芽,并对其给与高度的评价。

B, 和谐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很广泛,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从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和谐。

C,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D,追求和谐这一传统观念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以当代人和后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下列各项,不属于“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3分 ) ( )

A, 对朋友、对他人也要讲求和谐、和睦,,社会各个成员各个阶层之间应该要彼此尊重,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B,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

C,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

D,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人。如今的中国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3,下俩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饮食讲求五味调和, 音乐讲求和谐之美, 买卖讲求公平,·····这都是和谐观念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表现。

B ,“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家和万事成” 、“家和万事兴”等传世格言都表明和谐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

C,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按照人类需要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

D,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是因为颜回身处深处困难而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使身心达到和谐状态。

参考答案:

1A

2C

3C

篇4:《河流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阅读题及答案

从四岁在故乡的小河里学会游泳,已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里,与河流、与水的感情越来越深,可谓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看河景,沐河风,听河声,早已是我每日都要进行的功课,若是哪一天不看一眼河流,不听一会儿水声,就成了一个亏欠,和心病。游泳,也成了我多年的习惯。

有一次,我和朋友旅行来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当夜晚落潮刚过,我跳下海游了约半小对,领略到了海的凶险,而且险些被涌浪卷走。那一刻,笼罩海面的夜色使我。有了深渊在即的恐怖,好在我及时随着落潮回旋的余波顺势拼命游到浅滩。我返回岸上,岸上看海的朋友竞浑然不觉,他不知道,我其实刚刚从死神大张的口边侥幸逃出来。

海里的那次冒险游泳,使我对陆地河流、尤其是对故乡的河流,有了更深、更亲切的感情。几十年来,在河里无数次的游泳,我竞没有遇过一次危险,仅有几次小小的呛水。在我心目里,至少对于我,河流是厚道的、友好的。

但是,千万不可轻薄地去挑战河流,不可狂妄地去蔑视河流.更不可怀着恶意去糟蹋争伤害河流。

我们应该像我们的先人那样,从内心里尊敬和热爱河流,并且多多少少对河流怀着一点畏惧,怀着一种崇拜。

把河流看做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不,河流就是历史老人本身,大地的往事都镌刻在河流弯曲的身上。随便一粒沙、一块河边的石头、一页沉没于河底的船的碎片,都记载着过往时光的遭逢际遇,其间有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和情节啊。你随意拾取一粒石子,在它细密的纹路里,肯定浓缩着比《史记》更浩瀚更久远的时光密码。

把河流看做一位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和具有无穷原创力的创造者j他凿通万山、培育万物、养活万民,灌溉万世,如此大学问和大本领,河流竟是无师自通,无往不利,是何故?是因为河流秉持了“参天地,赞化育”的大道,利天下而不自利一分,育万物而不独占一物,河流真正做到了为天地工作,为众生操劳。 得大道者,方有大德、大学问、大智慧、丈本领、河流是上苍花了亿万年的课时精心培养的学问家和工程师,河流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彰显天意,广施福泽,创造奇 迹。

即使是一条小河,他也比我们有见识、有故事得多,他见过许由、屈原、司马迁,见过褒姒、西施、王昭君,见过陶渊明,见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见过 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和曹雪芹;见过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知道吗?就是你家门前的耶条小河,他对你早已经遗忘的你们 家族数百年的家谱,也能倒背如流。他见过你爷爷以及你爷爷的爷爷,见过你外婆以及你外婆的外婆,他见过你妈还是个小女孩子时的样子,那是初夏的午后,她与邻居小孩在河边戏水的时候,河水就打湿过她那葱白一样的脚丫子。

是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默默想一下河流,我们就会对河流生出无限的感念、深情和敬意。

然而,如今,我们,对于脚下大地,对于万物生灵,对于水,对于河流,我们还有几许尊敬,还有几许深情,还有几许怜惜?还有哪一片土、哪一座山、哪一棵树、哪一种生灵,哪一条河,哪一条溪,不被我们欺凌:掠夺、糟蹋和伤害?在孟浩然沉吟过的田野上,还剩下几处田园意境?在李白放歌的山水间,还存有几许山水诗意?

当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金钱拜物教成为人们迷信的“邪教”,当颠覆传统、解构信仰、践踏美德成为丑陋的时尚,我们上不畏天,下不敬地,外元造化可师, 中无心源可得,我们心藏大欲,手挥利器,放纵欲望的虎狼,迷醉于形同抢劫的所谓升官发财、争名夺利、一夜暴富、“只要我生前洪福齐天,哪管它死后洪水滔天”等等邪恶低级的快感。危险啊,只差一步,我们就成了穷凶极恶、吞噬万物的大地的蝗虫和大自然的敌人。

我们一路张狂,一路狂啸,见山欺山,见水辱水,见鸟烹鸟,见琴焚琴,见色起邪心,见玉生贼胆。我们像迷狂的风魔,张牙舞爪蹂躏着大地,也蹂躏了我们本可以纯正高尚一些的心灵。

我们可曾发现,如今,还有几只鸟,愿意停在我们屋顶?与我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或亲热地呼唤我们的乳名,或用水灵灵的语调向我们朗诵几首唐诗。还有几眼山泉,愿意向我们投来深情的眸子?它们早已痛苦地闲了眼睛,不愿再见到我们;还有几条干净的河流,愿意收藏我们的身影?它们很浑,像我们的内心一样浑;它们很浅。像我们的情感一样浅;它们失去活水源头,才变得如此残破和恓惶,那是痛彻心扉地在提醒:人啊,倘若不找回你的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你们的心灵之 河,大地的生命之河,又如何能重新荡漾,并映照出天地万物的倒影?

篇5:《河流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阅读题及答案

11、文章的第②段可否删去?为什么?(6分)

12、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为什么“我们应该从内心里尊敬和热爱河流”?(6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4分)

1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说说我们该如何“找回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8分)

参考答案

11、不可以。内容上,写了我在海中游泳的难忘的冒险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2分)结构上,承接上文写我喜欢游泳;(2分)由海的凶险、恐怖引出下文写河流的厚道、友好,形成对比,为后面写对河流的尊敬、热爱作铺垫,行文更加自然流畅。(2分)

12、①河流记载着过往时光的遭逢际遇,浓缩着历史。

②河流孕育了万物,为众生操劳,广施福泽,不自利一分。

③河流有丰富的阅历,见多识广,蕴含着丰富的故事。

(意义相近即可。答“河流对我们是厚道的、友好的”也可。)

13、用了拟人、反问手法。(2分)把小鸟人格化,写出小鸟的可爱、灵动、聪慧,以及人与小鸟的和谐相处,情景也非常温馨、美丽,可这一切一去不返了,令人扼腕叹息;(1分)反问加强语气,可以更好地警醒人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1分)

14、①我们要心怀一份敬畏。不去轻薄,蔑视,糟蹋自然及外物。

②我们要心怀一份感恩。尊敬,热爱自然及外物,感谢它们的给予。

③我们要修身养性,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不良习惯的侵蚀。

(每点2分,结合现实2分;其他角度,以文本为出发点,只要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6: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阅读理解附答案

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阅读理解附答案

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诚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概括的道德的抽象继承论所深刻揭示的那样,经典中承载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需要我们自觉地把它抽象出来,继承发扬,使之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而且也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开出了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重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是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改编经典,应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读解阐释及其所吸收的所处时代新鲜的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力倡循着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创新,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和迎合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绝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我们切记不能一边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能把伪经典捧上天。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应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发展的母体。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意。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自觉,就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自信,就是要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足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的做法,丧失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自信,缺失了对民族文明传统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精神氛围。这,既表现出文化建设上的一种盲目,又暴露出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自卑,更不能走向文化自强。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

1.下列对敬畏经典的阐释,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自觉地抽象并继承发扬经典中所承载着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

B.如果世界采纳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那么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和祥和。

C.一个民族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

D.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正是经典作品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作者认为只有怎么做才可以将改编经典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3分)

3.如何走向文化自强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请简要概述。(3分)

答案:

1.A

1.不能对经典作品做任何的逆势解构、拆卸和颠覆,而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读解阐

释及其所吸收的所处时代新鲜的思维成果,循着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

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与创新。

1.走向文化自强必须要有文化自信,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足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

活力;而树立文化自信则必须做到文化自觉,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

大同;而这种自觉则源于敬畏经典,珍视经典! 答案解析: 1.B.是西方哲学家罗素说的话,非作者的观点。C.所述与敬畏经典无关。D.是对哪些是经典作品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例说,不是对敬畏经典的阐释。

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通读第二段,筛选其有效信息,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1.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走向文化自强是最后的一段的中心句,也是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观点。筛选信息时,要通读最后一段,找到至少三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