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柚子都不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玉山道中古诗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玉山道中古诗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玉山道中古诗阅读答案
【元】萨都剌
积雨千峰霁①,溪流两岸平。野花多映水,山鸟自呼名。
人语随乡变,官船带月行。江南数千里,无处不关情。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1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溪边的野花盛开,花影倒映在水中;鸟儿在山林中叽喳欢鸣,像在彼此呼唤着名字。表达了诗人 ! 对江南风土人情的喜爱之情。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 干什么 结果怎样”或者“什么 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赏读文章,多做练习,厚积薄发,活学妙用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熟能生巧,不可能得心应手。因此,同学们平时就要注重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有意识的发现一些语文规律,以记叙文为例,其结尾若是一个议论段,其作用通常是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文章主题,在写法上称之为“卒章显志”。当题目问到文段在结构的作用时,如果居文首,作用是“总领下文”、“引出下文”等;居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当然答案不是唯一的,还要结合具体文段的具体情况加以斟酌分析。总之,要多做练习,要多积累,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①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②?”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③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颜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选自《晋书•郭崇韬传》)
例. 把文言文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例题:1.这道题的重点是对“来”的理解,难点是对“绥”的理解,两个“因”字也必须明确意义和用法,才能理顺整个句子。
2.“来”的宾语是“之”,“之”代指南诏的少数民族,从用法结构看,南诏的少数民族应该是“来”的施事者,这里的语法特点是: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可以确定:“来”是使动用法。
3.“绥”,平安。第一个“因”解释为“于是”,副词;第二个“因”解释为“乘(机)”,介词。
参考答案:他占领蜀地以后,于是派使者把唐朝的威望和恩德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南诏的少数民族,想借此安抚他们,使他们归顺,可以说是有远大的志向了。
方法例析
1. 方法归纳:利用语法,宾语为主。
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有宾语,试让宾语做主语,符合语境,十有七九是使动用法。
2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翻译成“使……___”,有时为了语句顺畅,意译时就可能把“使”字和谐掉,这是完全可以的。
2. 明确本讲专题是“使动用法”,培养运用语法知识解决与使动用法相关问题的能力。
篇2:《玉山道中》《醉翁亭记》《兰亭集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玉山道中》《醉翁亭记》《兰亭集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玉山道中①
杨万里
村北村南水响齐,巷头巷尾树荫低。
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
【注释】①玉山在江西上饶市著名风景区三清山的南边,玉山道是玉山到三清山的进山主要路径。
【乙】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丙】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①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②之兰亭,修禊③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注释】①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②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③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④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玉山道中》中尽日殷勤照碧溪的殷勤一词用得十分精妙,请作赏析。 (2分)
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群贤毕至 (4)信可乐也
2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2分)
A 其恕乎 列坐其次
B 名之者谁 仰观宇宙之大
C 战于长勺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 以激怒其众 引以为流觞曲水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2. 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断两处)(2分)
虽 无 丝 竹 管 弦 之盛 一 觞 一 咏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
23.这三则材料写山水都写得有声有色,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4.这三则材料都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8、(2分)殷勤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之青翠水之洁净。
19. (4分)(1)秀丽 (2)情趣 (3)全,都 (4)确实
20、(2分)C
21、(4分)(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这天,天空晴朗,微风和煦。
22、(2分)虽 无 丝 竹 管 弦 之 盛 /一 觞 一 咏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
23. (3分)甲文村北村南水响齐写村南村北到处都听到溪流的潺潺声响,从听觉角度,青山碧溪写山水色彩,从视觉角度;乙文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从听觉角度,蔚然深秀则是写山的色彩,从视觉角度;丙文清流激湍,一觞一咏可诉诸于听觉,茂林修竹则暗写色彩,从视觉角度。
24、(3分)三则材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寄情山水).
篇3:《广阳山道中》阅读答案
《广阳山道中》阅读答案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广阳山道中李攀龙出峡还何地?松杉郁不开。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地胜纡王事①,年饥损吏才。难将忧国泪,涕泣向蒿莱②。注:①纡王事,指为君王服劳效忠的事得到暂时的宽缓。②蒿莱,指草野。
(1)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需答出两点)(4分)
(2)有评者以为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结句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一机杼,同一胸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14.(1)答案示例:①首联巧妙的设问,形象地写出了峡谷中山路蜿蜒、松杉蔽日的`特点,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②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雷声仿佛从千重山巅跌落、暴雨好似从万座高峰倾泻而出的景象,用语豪壮,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和视觉震撼。
巧妙设问;视听结合;声色结合;动静结合;夸张手法;等等。分析略。(答出两点,一点2分;要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2)同一机杼(构思):都由壮美的景色描写转入忧国伤时的情感抒发。(2分)同一胸襟(感情):都体现了抒情主人公报国志坚、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
篇4:《潜山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潜山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潜山道中①
祁寯藻②
青山缺处树弥缝,水外人家绿几重。
白鸟一群栖不定,恰疑春雪下长松。
【注】①潜山,安徽潜山。②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春圃,山西寿阳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1.“水外人家绿几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句子描写的情景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水外人家绿几重”诗句描绘的是春到山溪人家一派生机盎然之景,“绿几重”,水之绿,树之绿,眼前浓绿一片,令人产生愉悦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秋风夕照中郊野人家清肃、恬静之景,令人更添思乡之情。
答出第一层给3分;答出第二层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6分)一二句写山、树、水与人家,皆静态之物,它们共同构成春到山溪人家春意融融的画面。三四句写百鸟频频飞落,在青、绿之中涂抹上一片片流动的白色,充满生命的`意趣,表现出动态的美。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山溪人家春景图。
三层意思,每层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潜山道中
“水外人家绿几重”诗句描绘的是春到山溪人家一派生机盎然之景,“绿几重”,水之绿,树之绿,眼前浓绿一片,令人产生愉悦之情。水外人家绿几重突出透过缝隙突然发现美景的惊喜,是静态美,重点落在绿几重,碧水人家绿意浓浓;诗人见到格外欣喜之情。
看到马致远这首《秋思》,就要调动平时知识积淀,明白马致远小令传达的思想是思家思亲之情。马致远《秋思》的“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秋风夕照中郊野人家清肃、恬静之景,令人更添思乡之情。中,小桥流水人家,写了三种景象,动静结合,有一种和谐恬静的整体美。
篇5:博山道中即事阅读答案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 ① 鞚(kòng),带嚼子的马笼头
8.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风味,请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8.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像到它梦见了鱼虾,想像合理,极富情趣。
9.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篇6:玉阅读答案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17.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⑤段列举的带“玉”字的词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对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作简要解说。(3分)
象征意义:□□□□(请用四字词语作答)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玉阅读答案
17.说明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分,意思正确即可)
18.建筑、宗教和文化。(3分,意思正确即可)
19.象征义:连年有余(1分)解说:示例: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莲花”和“鲤鱼”代表着美好、富足,所以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是“连年有余”。(2分,意思正确即可)
篇8:玉华山阅读答案
游玉华山记
【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者,玉华也。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皇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其西且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与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独有力,而危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
夫以有唐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至或形于歌诗。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又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为恨哉。然荒崖穷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未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
六人者:余兄子坚、弟山径,与太原石继和公美,河东郎几康伯,温陵陈说君豫,西河冀上之冠卿也。壬申,荧阳张缗记。 (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 垣:墙壁
B.而危亭广厦 危:高耸
C.至或形于歌诗 形:形状
D.然荒崖穷谷之崎危 穷:幽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山夹道而来者 弃甲曳兵而走
B.乃相与坐石荫松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常在乎穷僻之处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未尝有一二人游焉 复驾言兮焉求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游记既写到了野火谷、珊瑚谷、兰芝谷等自然景观,又介绍了唐故宫等人文景观,字里行间表现出了作者对玉华山的喜爱。
B.作者和六人结伴同游,既游览前代的宫殿,又向当地老人询问这里的许多旧事,但因各种缘故都不能久留此处,深以为憾事。
C.作者听到当地人多在谈论玄奘佚事,却没有听到什么称赞唐太宗的.话,于是感慨人们喜欢说放诞无稽之事,而易忘中正之道。
D.整篇文章语言平实,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
(2)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3)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
试题答案:
4.C
5.A
6.B (4~6,每小题3分)
7.(共10分)
(1)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共4分。句式,1分;端,1分;可,1分;语意通顺,1分)
(2)那情势不能久留,住了一夜后就离开了。
(共3分。宿,1分;语意通顺,2分)
(3) 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了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时间过得越长(他的事迹)应该流传得越久远。(共3分。以,1分;致,1分;语意通顺,1分)
篇9:玉华山阅读答案
翠t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
(注)刘崧生活于元末,时局**,诗人家乡江西地区也战乱频繁,玉华山是江西省樟树市境内的一座山,距离刘崧的家乡泰和数百里之
远,这首诗是他第一次游山所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千峰”与“一径”对比鲜明,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山路的险隘。
B.颔联诗人登顶之后,感觉楼台之上云雾缭绕,花草树木在天风中动摇。
C.尾联以“伤心”二字揭示了“烟雨冥蒙”的“伤感”“愁苦”等意蕴。
D.全诗对仗工整,巧用手法,写景抒情鲜明,语言典雅蕴藉,富有韵味。
2、“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1、D“语言典雅蕴藉,富有韵味”错误,此诗语言朴实质朴、清浅易懂。
2、辽阔的田野里,行人络绎不绝,平静无波的水面,落下栖息的大雁,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视觉描写,远近、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时局**,百姓流离失所,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为下文表达伤感愁苦之情做铺垫。
篇10:《玉》的阅读答案
玉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⑦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⑧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选文有删改)
阅读题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玉”文化的内涵。(3分)
2.结合语境,填空:(2分)
(1)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2)文章第⑥段加横线的“后三者”指代什么?
3.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4.结合第⑦段的相关知识,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请用四字词语作答)?并作简要的说明。(3分)
篇11:《玉》的阅读答案
1.(3分)(1)玉是君子的象征;(2)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3)玉,是权力的象征;(4)。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5)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只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全分。)
2.(2分)(1)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花雪月。(每小题1分)
3.(2分)不能,如去掉后句意就变成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只有玉文化了,与实情不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或“之一”是说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不只是玉文化,还有其他的形式。语言准确。
4.(3分)象征义:连年有余(1分) 说明:示例: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莲花”和“鲤鱼”代表着美好、富足,所以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是“连年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