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
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
旧的修辞学认为模糊是语言里的一种错误,希望限制和消除它,而现在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其实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常常更有表现力,这也是由模糊语言自身的美学特质所决定的..本文将这些审美特征归纳为:得体、简约、精确、意境、幽默和形象.
作 者:毛荣贵 范武邱 Mao Ronggui Fan Wuqiu 作者单位:毛荣贵,Mao Ronggui(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40)范武邱,Fan Wuqiu(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26(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模糊语言 修辞 美学特质篇2:分析杨万里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
分析杨万里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
一、浅深相映
诚斋体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浅”,亦即语言浅俗、浅白。正如袁行霈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所反复指出那样:“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矢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和章法,近于口语”。诚斋诗集中的许多诗作的确十分浅近流畅,明白如话。如:
坐看西日落湖滨 不是山衔不是云 寸寸低来忽全没 分明入水只无痕
《湖天暮景》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
稚子相看只笑渠 老夫亦复小胡卢(胡卢而笑) 一鸦飞立钩栏角 仔细看来还有须
《鸦》
这些小诗语言明白如话,的确显然十分“浅”,但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全面的。诚斋诗往往在浅近的语言形式中寄寓深刻的理趣与深沉的情感,这是不可忽略的。下面试作例析: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水嫌岸窄要冲开 细荡沙痕似剪裁 荡去荡来元不觉 忽然一片岸沙摧
《岸沙》
南风融雪北风凝 晚日城头已可登 莫道雪融便无迹 雪融咸水水成冰
《郡圃残雪》
以上这些诗语言都十分浅白,但其中各自都蕴含着不同的生活哲理:《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告诉我们山外有山,岭外有岭,生活历程中处处充满艰难阻碍,不应被眼下的顺境所迷惑而丧失意志;《岸沙》提醒我们要防微杜渐,祸患常起于忽微;《郡圃残雪》阐明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说明应该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言虽浅而理趣深。杨万里曾是位理学家,但理学思想并没有窒息他的诗情,却增添了他诗中蕴含着的哲理睿思。
有些诗作则在浅显的语言形式中寄托着深沉的情感.内涵。如:
南北休兵三十载 桑麻麦垅正连天 (过瓜洲渡》

只余鸥鹭无拘管 北去南来自在飞 《初入淮河四绝句》
却将葑草分疆界 葑外垂杨属别人 《寒食雨中同舍人约游天竺得十绝句》
道是残红何足惜 后来并恐没残红 《风花》
鹭鸶第一清高底 拂晓溪中有干无 《明发茅田见鹭有感》
以上诗句皆意在句外,极为含蓄地抒发出诗人心灵深处那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对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的不满;对爱国人士被陆续排挤倾轧的.痛惜; 对自身置身宦海的厌倦,等等。语浅情深,感人肺腑。“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1]。言浅旨深,浅深有致,这也是诚斋“活法”在诗歌语言表达上的审美效应。
二、疏密相宜
诚斋诗的“活法”不仅体现于语词运用的雅俗相济,还体现于语词运用的节奏变化上。他的诗句时而疏朗、时而密致,时而流畅、时而拗涩,张弛起伏,充满弹性与张力。如:
如何今夕寒 只与客子期 《宿度息》
吟虫将落叶 为我拍还歌 《雨夜》
不知蝉报夏 为复自吟风 《山居》
何人知道诚斋叟 独著驼裘破雨行 《刘村渡》
竹深林密虫吟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追凉》
以上诗句有个共同点,即两句一意。如果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全都是由两个格律句构成一个语法单句。如:何人知道诚斋叟独著驼裘破雨行。诗句的语义空间显得比较疏朗。而下面一组诗句则不然:
倒卧/卧不得 起行/行无处 《感秋五首》
坐来堪喜/还堪恨 看得南山/失北山 《小舟晚兴》
近岭已看/看远岭 连峰不爱/爱孤峰 《过谢家湾》
路旁野店两三家 清晓无汤/况有茶 《道旁店》
莫欺老眼/犹明在 和雾和烟数得渠 《舟过安仁》
这一组诗句与上一组正相反,都是一句含两意。如果从语法结构上分析,皆为紧缩式复句。如“清晓无汤/况有茶”为递进式复句,意谓:清晓这野店连汤也没有,茶就更不用说了。“和雾和烟数得渠”为让步式复句,意谓:即使遥山烟雾迷浸,我这老眼也数得清清楚楚。以上这二种语句语义一疏一密,在诗中相互映照,显得摇曳多姿。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说来,杨诗语言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平易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如:
河岸前头松树林 树林尽处见行人 行人又被山遮断 风肚酒家青布巾
《舟中晚望》
诗句一句紧接一句,一气呵成,十分流畅;但有时诗人也有意运用一些拗涩的句法以形成“别调”。如:
宿昔春风又 新阡去岁无 《寒食上冢》
“春风又”即“又春风”的倒装。
筒中有句在 下语更谁曾 《题湘中馆》
“下语更谁曾”即“谁曾更下语
绿池落尽红蕖却 荷叶犹开最小钱 《秋凉晚步》
“落尽红蕖却”即“落却尽红蕖” 征衣愁著尽 凭槛喜犹能 《题湘中馆》 “凭槛喜犹能”即“喜犹能凭槛” 我行安用相逢得 不得趋隅又北东 《道逢王元龟阁学》
“安用相逢得”即“安用得相逢”。 周汝昌先生在注释此句时曾明确指出:“作者惯用这类句法,以见警峭。”[2](P27)可见这种拗句也是诗人常常有意为之的,在诗句中如运用得当,能产生一种警峭顿挫的表达效果。
三、婉直相形
清代著名诗论家陈衍曾评说诚斋诗“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侧一层说” [3]。周汝昌先生也指出:“诚斋的活法,除了包括新、奇、活、快、风趣、幽默几层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层次曲折、变化无穷。”[2](P6)这些话十分精辟地指出了诚斋诗歌语言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婉直多姿,充满曲折变化。他的诗歌,在直笔述事写景时往往笔锋忽然一转,给人一种峰回路转、别开幽径的感受。如:
袈裟著了愁多事 著了袈裟事更多 《送德轮行者》
桃花爱做春寒信 只恐桃花也自寒 《二月一日晓渡大和江》
已分忍饥度寒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
富贵不愁天不管 不应丘壑也关天 《送傅山人二绝句》
有些诗句描写从错觉到醒悟的过程,承转之间也常常给人出乎意料之感:
忽惊平地化为水 乃是月华光满庭 《迓使者夜归》
只怪南风吹紫雪 不知屋角楝花飞 《浅夏独行奉新县圃》
忽从平地起高城 乃是圩塘堤上行 《宿峨桥化城寺》
初疑夜雨忽朝晴 乃是山泉终夜鸣 《宿灵鹫禅寺》
篇3: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审美特征
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审美特征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作家,在创作上,既写小说,又写散文、诗歌,可谓是“多栖”作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就。在无须任何掩饰的散文创作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翻开他的任意一本散文集,篇篇作品都让你感觉清爽,读着痛快。你会感叹,这普普通通的汉字,怎么一经过贾平凹的组合就有如此的魔力?贾平凹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其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朴素中见真情, 朴素中蕴哲理,朴素中含幽默,朴素中出诗画。
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家的全部情感。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 祭父 》《 酒 》《 我不是个好儿子 》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 祭父 》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于是作家又写出了《 我不是个好儿子 》:“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我真情的袒露。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会引为终身知己。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著笔,写出了《 哭三毛 》《 再哭三毛 》:“这些天来,我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现在,我的笔无法把我的心情写出,我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不让任何人进来,让我静静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独坐,对着的是您和我了,虽然您在冥中,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在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让我们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吧。三毛!”多么令人感动啊!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淋漓尽致。
二、朴素中蕴哲理
翻开贾平凹的散文,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现成思想的形象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作家往往能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妙谛,随感而发。《 三游华山 》,是充满哲理的文章,作者从三次游历华山写起,看似写游记,但最后笔锋一转,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点出:“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知之不知才要欲知”。这种智慧的语句,在许多篇章中都可以见到。评论家费秉勋指出:“除了游记作品外,贾平凹大部分散文的结穴,都归总到哲理的阐发。”这种哲理阐发,并非现成哲学结论的形象注脚,并非美文写成的讲义,而是出自作家的特异感受和体察生活所获得的独特见解。再如:“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迟欢;于嚣烦尘世中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好读书 》)这里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说读书的好处怎样,而是与读者平等地娓娓叙谈,给人无穷的沉思。
在《对月》中,借月亮来思考人生“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到这里,作者已具有了一种超然的心态: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并且劝诫人们:活着就是一种荣幸,尽管活着有苦,但苦里面也有乐。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去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圆。作者借月亮的圆缺变幻,对人生进行思考,由月及人,饱含人生启迪,充满哲理趣味。《地平线》道出了人生命运和理想抱负之间的关系和人生追求的意义,“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颖、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在朴素自然的描述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三、朴素中含幽默
幽默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又一大特色。《说话》就是贾平凹的一篇非常幽默的文章,“我出门不大说话,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熘过的味儿。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有没气儿了,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偏有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看到这你会笑出声来,真是太幽默了,把学说普通话,比成有醋熘过的味儿,一定会让人想起酸酸的感觉。口吃的朋友竟不敢回答口吃的人的问话,想一想还真有点学问。因自己出门不大爱说话,因此就提一个印有“聋哑学校”字样的包,觉得很自在。真是既真实又幽默。
《饮者》又是一篇让人发笑的作品,“饮者一般都彬彬有礼,酒席上差不多经历三个境界,先轻声细语,再高声粗语,最后无声无语”。短短几个词,高度概括了喝酒人的神态和形态,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笑口常开》描述无数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令人发笑的人和事:“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极感幸福,即趋而前去搭话,女子闪进一家商店,尾随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纽扣错位,不禁乐而开笑。”在《说孩子》中,对于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的人,他认为“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这一见解既深刻又独到,“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提起说她的孩子——她会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说下去”。这观察真是细致入微,语言纯熟老到,在说笑中,在幽默的闲聊之中,将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盘托出。正如评论家所说:“是天籁之音,人籁之声,极自然的流露,完全泯绝了硬做的痕迹,里边的幽默,机智,无奈,都是生活与心灵自身就有的,无需外加,浑然天成,可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的最佳实践。”
四、朴素中出诗画
贾平凹说他最早的文学创作就是写诗,他曾说:“诗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怡,得到激动和发狂,使心中涌动着写不尽的东西,永远保持不竭的精力。”同时他对中国的书法、绘画和戏曲又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常以诗的激情和语言去熔铸他散文的美感意蕴,把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于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之中,使作者之情和客观景物水乳交融、自然和谐,形成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看其作品就像欣赏一幅画,内涵极为丰富,韵味无穷。《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全文有十一个段落,整篇就像是由十一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里“红”“绿”“瘦”形成一个有形有色的艺术画面,营造了一个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静虚村记 》也是作者为我们描述的一幅有形有色、动静结合带有古典神韵的艺术画面。在这幅画中,形、色、声俱全。有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着的仄仄斜斜的屋舍;有浓得像绿云一样、枝叶交错的树木及持续不断的鸡鸣狗叫之声,它们构成一幅完美的村舍图。
《 月迹 》更是一幅诗情与画意相融,且富有动感的画面。贾平凹散文描写的客观景物或人文景观大多是静物,但这些静物在他笔下却是婀娜多姿,极富生命的动感。他善于运用动词和比喻,用拟人化手法寓动于静,使静态的月亮有了动作,有了形象,生动有趣。月“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月“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以动写静, 将静物写活,动静交融地写出了月迹的可爱可怜、美轮美奂。“杯酒里边果真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不仅新鲜生动,而且还极富诗情画意,“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比喻新颖。贾平凹就是善于从纷繁的事物表现中巧妙地提炼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句,简洁生动地表情达意。一切都自然流畅,无雕琢之痕,无矫揉之态,给人朴素自然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