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翼蜻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园林景观声环境有哪些审美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园林景观声环境有哪些审美特征?,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园林景观声环境有哪些审美特征?
园林景观声环境有哪些审美特征?
园林景观中的声环境会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营造一定的空间感,带领人们进行一种情感体验,还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遐想,形成一种意境上的享受,
(一)听觉美
声音能带来听觉上的快感和美感,这是声环境带给人最直接的感受。莺歌燕语悦耳动听,风过松林如天籁之音;自然界中的虫鸣鸟叫、流水瀑布,生活中的音乐声等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空间美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18841949)曾总结了这样一条空间审美经验:“当我们在一片很大的空间里听到很远的声音时,那就是极静的境界……一片寂无声息的空间反而使我们感到不具体、不真实……只有当我们看到的空间是有声的时候,我们才承认它是真实的,因为声音能赋予空间具体的深度和广度”,
[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10-211。]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中所描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就是通过“人语响”这一声音元素很好的表现出“空山”深邃的空间感。
(三)情感体验
听觉与情感的互动是强烈而又微妙的。不同的声音对人的情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使人们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清和婉转的鸟鸣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心情随之畅快不已;溪水叮咚,拨动人的心弦,给人以时间的流逝感。欢乐的音乐声让人心情随之快乐,沉郁的音乐声让人随之忧伤。
(四)意境美
园林景观中不同的声环境会让人产生不同的遐想,从而也营造出不同的意境。蝶舞蜂飞,虫鸣鸟叫,营造出一番“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的热闹景象;“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又让人感觉到环境的宁静幽深。不同声环境会营造不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篇2:园林景观中声环境的多样性有哪些?
园林景观中声环境的多样性有哪些?
在园林景观中,虽然声环境的设计常常被人忽略或不被重视,但是,客观上,相对于园林景观中的视觉环境,声环境也有其多样性,
(一)园林景观中声环境构成要素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中的声环境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界中的虫鸣声、鸟叫声、流水落水声、雨声、风吹树叶声等;人工播放的广播声、警报声、音乐声、车流行驶的声音等;人们的脚步声、说话声、儿童嬉戏声等,
(二)园林景观中声环境功能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中的声环境有许多功能,诸如标识、引导等等。一般情况下,园林景观中较为嘈杂、热闹的声环境表明这里是娱乐区;较为安静舒适的声环境表明这里是休息区。
不同的声环境有不同的功能。较为嘈杂、热闹的声环境让人们尽快进入放松状态;较为安静的声环境让人们的心情随之安静;虫鸣鸟叫、风过松林的声环境使人心情爽朗;人声嘈杂、车流声大的声环境容易让人心情烦躁。
篇3:园林景观中声环境有哪些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中声环境有哪些设计理念?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总是把声音作为单个、单独的声音来进行理解,而声环境的理念,是把环境中每一个单个的声音组合成一个整体,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体,这些声音元素所构成的整体就是声环境,进一步来讲,声环境也不是孤立的、单个的声环境,而是园林景观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也就是在考虑声环境设计的同时,必须把声环境所处的环境也同样考虑进去。
同样的声音,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氛围不同,人的感受就会有较大差别,
同一个声音,在水边与在森林中、在山谷中,其感受和印象都是大不相同的。此外,即使是同一个声音、处在同样的环境和氛围中,由于每个人本身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感受方法、记忆、甚至心情的不同,那么达到的效果也是不相同的。
传统意义上对声音现象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声音的物理特性。而从声环境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时,声音不仅具有自身的物理特性,还带有社会性、文化性、环境性的特征,并且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简单的说,声音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量,而且还会因为人的好恶、记忆,以及文化、社会的不同而改变的感性的东西。同样的一个声音,因为听众的不同,声音被理解的含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篇4:园林景观声环境设计要素有哪些分类?
园林景观声环境设计要素有哪些分类?
(一)从功能上分
从声音的功能上,我们可以把园林、景观中的声要素分成三类:背景声、情报声和演出声,
1.背景声
园林景观中存在的自然声、生活声等背景的声音,可称之为背景声。通过对背景声的设计利用,就在相当程度上把握了园林、景观中声环境的基调。所以说,在声环境的设计中,对于背景声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就像在绘画创作中把握作品的主色调一样。
2.情报声
园林景观中的广播声、报时声、信号声等提供情报的声音可称之为情报声。毋庸置疑,这类情报性的声音在园林景观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前许多环境中的情报声给人以多余的感觉,甚至形成了噪声。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情报声的设计时考虑情报音的场合是否必须,情报声音质、音量以及播报的频度和时间是否合适等因素。
3.演出声
在园林景观中运用声音素材,达到在空间形成演出效果的声音可称之为演出声。演出声的设计主要是音乐和效果音。演出声与园林、景观声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的协调,以及与园林、景观其他环境要素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出声的设计中,任何声音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园林景观的各种要素共生的、相辅相成的。
例如,在一个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放着现代音乐大跳霹雳舞,这显然是不协调的,甚至是滑稽可笑的;相反,如果我们用古琴演奏一曲古色古香的乐曲,与园林的寂静清雅产生共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与环境共生、相辅相成的设计理念并不只是局限于演出音。在进行所有声音环境的设计时,都应该考虑到与视觉景观的协调,并且应和园林景观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等要素遥相呼应。
(二)从声源的不同来分
从设计对象的声源的不同来分,可以分为自然声、人工声和生活声。许多声环境的设计,一般都是以人工声为主,事实上,声环境的设计,不仅是人工声的设计,而且还应该包括自然声、生活声,甚至是通过场景的设置唤醒记忆声和联想声等。
1.自然声
园林景观中的风声、流水落水声、虫鸣声、鸟叫声等都是自然声。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对自然声的开发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园林景观是人们与自然进行对话、休息娱乐、转换心情的场所,相对于城市生活的嘈杂,人们更向往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所以说自然声的设计对于整个声环境的基调起着重要作用。
2.人工声
园林景观中的广播声、车流声、建筑施工声、音乐声、信号声、报时声等都属于人工声。人工声在整个声环境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所以人工声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声环境的质量。而且,人工声是一把双刃剑,设计不当就会转化为噪声。
3.生活声
园林景观中的人的说话声、嬉闹声、人走路的脚步声、仪式活动声等。在园林景观中加入生活声的设计使得园林更富于人性化与生活化。把握住生活声的设计利用,会让整个声环境更富于层次与变化,细节更丰富,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在声环境的设计中,通过场景的设置而使人产生的联想声和记忆声,会使人们对园林景观有更深的感触。
篇5:美声唱法审美特征论论文
美声唱法审美特征论论文
内容摘要:
美声唱法是流行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声乐艺术,其历史悠久,成就巨大。本文以文化含量的丰厚性、发声方法的科学性、声音特色的美妙性为三大理论层面,从美学视角与美学高度,对美声唱法的审美特征金进行了概要论述。对于把握美声唱法的本体美学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参照价值。
关键词:
美声唱法 审美特征 文化含量 发声方法 声音特色
美声唱法又称“欧洲歌剧唱法”、“西洋唱法”,是声乐艺术的重要一种,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研究探讨美声唱法的审美特征,对于美声唱法美学品位的提升与审美的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价值与实践参照意义。本文就此作粗浅论述,引起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美声唱法的审美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分别予以解读。
一、文化含量的丰厚性
文化含量的丰厚性,是美声唱法的第一大审美特征。
美声唱法伴随着欧洲音乐文化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可以说,美声唱法的产生,直接源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文艺复兴运动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16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这是古代文化的复兴,故而命名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始于意大利,后很快遍及德、法、英、荷等国家。它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标榜,冲破近千年反动宗教思想的禁锢,摧毁了严禁男女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旧礼教,彻底被判了崇“神”观念而追求“人”的生活,主张“人的个性解放”,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在意大利,代表人物有诗人但丁、作家薄伽丘、建筑师波鲁涅列斯基、画家达・芬奇、拉斐尔、雕塑家米开朗琪罗、音乐家帕莱斯特里耶、拉索等。在法国,代表人物有散文家蒙田、小说家拉伯雷等。在英国,代表人物是剧作家莎士比亚。
在帕莱斯特里耶、拉索等人音乐创作的`影响下,佛罗伦萨的一批具有进步人文主义思想的音乐家佩里、卡奇尼、卡瓦列尼联合诗人里努契尼等,成立了“弗洛伦萨艺术创作小组”,创作出新的独唱歌曲。1594年,佩里与卡奇尼根据里努契尼的台本创作出历史上第一步歌剧《达芙纳》(Dafne)。1594年首演,获得巨大成功,令人遗憾的是该歌剧曲谱已失传。16,佩里与卡奇尼再度联手,根据里努契尼的台本创作出歌剧《尤里迪茜》,成为目前尚存的世界最早的一部歌剧,创造出宣叙调和咏叹调。随着歌剧的兴起,美声唱法便应运而生,各种声乐举派与许多声乐家也层出不穷,于是正式形成了美声唱法流派。
后来,随着西方艺术歌曲的产生与发展,美声唱法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成熟繁荣。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文化含量之丰富,是不可言喻的。
二、发声方法的科学性
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融声学、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各种科学知识为一炉,形成了鲜明的科学性审美特征。
在发声特点上,它根据人体自身特征划分出不同的声部(男声、假声、混合声)。有声学划分法、音域划分法、省区划分法、生理划分法等等,还有固定唱法与首调唱名法等。
在呼吸方法,美声唱法运用科学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充分调动人体所有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共同完成呼吸与气息控制任务。吸气深,速度快,吸气量大,呼吸控制能力强。始终在均匀平稳而有节制的状态下进行呼吸,气息的强弱与长短均能有效地调节,从而使声音的应变力强,并形成明显的呼吸支点。
在共鸣方法上,美声唱法综合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并重点强调“打开喉咙”、“寻找‘面罩”’。所以美声唱法共鸣好,音量宏大。
三、声音特色的美妙性
声音特色的美妙性是美声唱法的第三大审美特征。
所谓“美声唱法”,是意大利文的意译,原文为“bell can-fo”,其中“bell”为美好、美丽之意;“canto”为歌唱、歌声之意,因此美声唱法的准确翻译应为“美好地歌唱”或“美丽的歌声”。但不管如何翻译,都以声音特色的美妙性作为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总的来说,“意大利美声唱法是以音色优美,发音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畅灵活为其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①韩勋国编著,歌唱教程[H],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P152
篇6:浅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环境雕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体现了城市文化,彰显了时代精神。文章仅从尺度、材料、形式等方面对城市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作一些探讨性研究,目的是使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关键词:城市环境 雕塑艺术 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着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二、材料与美感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着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注:河北联合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