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有凉风秋有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宁死不低头的文天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宁死不低头的文天祥,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宁死不低头的文天祥
宁死不低头的文天祥
说起文天祥,个个都知道他是爱国诗人,最著名的《过零丁洋》还有《正气歌》是脍炙人口,连中学教科书里面也有详细介绍。他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共同看到了宋朝乃至华夏的灭亡。就来看看文天祥最高尚最令人钦佩的品质——忠义。
文天祥
文天祥他二十岁就进京考取进士。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对于打理朝政一事已经开始有点怠惰了,文天祥考试的时候写以法天不息作为题目议论策对,写了一共一万多字且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当时考官上奏说这个考子的文章借鉴古人,他的忠心就像铁石一般不可摇动!根据《尧山堂外纪-卷六十三·宋》记载:理宗见其名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说明当时的文天祥年纪轻轻已经以忠诚出名,受到皇帝的青睐。
好了,这么出色的人皇上当然任用了,到了文天祥做官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当时元朝大举侵略宋朝,据《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记载: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后稍迁至刑部郎官。皇帝宋理宗的身边红人董宋臣建议皇上要迁都,他是位宦官。既然当前红人都说要迁都,识时务的都已经找好了阵型,哪里会出声反对呢?忠正不柯的文天祥首当其冲,上书说要斩杀董宋臣这扰乱朝纲的小人,结果皇帝当然不批准,他就自己辞官去了。后来逐渐升官,他又去上书列出董宋臣的一一罪项,结果还是不被采纳。连续多次,他因举报多人而遭到罢官贬职,就算不断流放也继续他的忠心之举。许多人评价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文天祥是忠臣,可是不会当官,没有选对方向。此言非也,没有此等忠心在苦苦支撑着国家,恐怕宋朝一下子就大批大批地成为了亡国奴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当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时。长江上游告急,急需四方进京勤王。他一时没有办法,召集了万余乌合之众,虽然也知道这并不能稍微阻挡元军的虎狼之师,不过他希望他以身殉国后,会激励起有识之士,忠义之臣来效仿。此举当真感动了不少将士啊!当时他家底稍厚,也有许多歌姬在家,他觉得自己对于国家没什么贡献,就尽散家产,充当军费,进京勤王。实在是令人敬佩的忠诚之举。
文天祥在狱中做出流芳百世的《正气歌》
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文天祥就义了,宋朝终究逃不过灭亡,没死的宋人都被俘虏到元朝,据记载: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坚立不为动。又极言: “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时,宋亡矣,天祥当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也知道文天祥是能臣,所以想要招降他为自己办事,更以中书省宰相这么高的职位善待他,没想到文天祥无论如何也不肯跪拜元朝皇帝,更扬言说:“宋朝灭亡了,自己也要跟着死了。”打死也不肯投降,身在敌营,丝毫没有畏怯,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折服所有人。既然不受降那就被人扔进了监狱,元军又打算用亲情打动他,叫他的女儿写信给他看,文天祥看到后,痛不欲生,如果自己死了,女儿可能就要遭到元军的侮辱,骨肉之情,最为关切。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正色道:“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忠义当先,人情亲情也不例外,死不低头!有人评价说他真是太过固执太执着于面子,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此话其实也不过,但是不论他是真忠义还是爱面子,这种不服输不怕死的精神还是为我们亡国的`宋朝挽回了不少面子,令别人刮目相看的。此后,元朝大臣建议赐死,元世祖见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准奏了。
文天祥在监狱备受煎熬,在狱中做出流芳百世的《正气歌》,出狱时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说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了,尽了自己的责任了,当真的是舍生取义。被砍头时,执行的官吏问他还有没有什么遗言要说,他却问哪里是南边?哪里是北边?知道之后就对着南边跪拜不已。南边就是自己曾经的大宋所在,也是华夏儿女的发迹之处。忠心耿耿的他即使在敌人的朝廷中,即使在面对死亡,也要表露出自己的忠义之心,想必当时的他心理一定百感交集,十分难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虽然救不了自己的国家,不过他的忠义之举,浩然正气,备受后世之人赞颂和推崇!
篇2:《宁死不告诉敌人》读后感作文
《宁死不告诉敌人》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一篇《宁死不告诉敌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要送信的李爱民在半路上看见了鬼子赶紧把信往袜筒里放。鬼子发现了李爱民,对李爱民说:“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李爱民说:“不,我不是八路探子,是放驴的孩子。”鬼子听了不相信,就查了他的身子,什么东西也没有,这时,鬼子的集合号声响了,鬼子把李爱民踢倒在地。李爱民忍着疼痛终于送完信了。李爱民很快就把信送给了八路军,所以鬼子的.根据地被八路军拔了。我从李爱民身上学到了他的优点:爱动脑筋,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困难,爱国,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我以前遇到英语单词记不住,数学难题不会做,都不想做了,想放弃,以后有什么困难,我都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有了本事不让敌人攻打我们的国家。《宁死不告诉敌人》读后感作文300字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3: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文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文
胡适先生有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之一生,须臾之间,而唯有勇敢地去抒发思想追求理想,敢于展现真正的自我,方能不枉此生。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切格瓦纳,一个被称为红色罗宾汉的游击革命家,一个被誉为共产主义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者,便是这么一个为理想宁鸣而死的人。在那个理想和激情被炮火轰炸得消失殆尽的年代,切格瓦纳为心中的信念在异国他乡进行革命。也许,他最后被残忍地枪毙,或许,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那执着追逐理想的样子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他,敬佩他。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理想主义者,他和甘地,都完美地践行了自己的理念,并为之死。“我是个梦想家,我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做到了,在他眼中,理想就如同那救命的药方,值得自己用生命去追求。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铿锵一语道出了他那为理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着信念。身处刑场,淡定从容,坚守变法,正气凛然。就如同千百年前的嵇康以一曲广陵散震惊世人一般,他以一首绝命词点醒了世人,在暗无边际的年代投下了点点日光。仰笑苍天,凛然刑场,他留下的不仅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更是那为心中的执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坚韧性格。
古有屈原宁鸣而死,愤投汨罗江只为表达自己的爱国抱负,苏格拉底宁鸣而死,点醒众人只为表达内心的信仰追求;今有布鲁诺宁鸣而死,不惜四海逃亡只为坚守对科学的信念,金圣叹宁鸣而死,身赴刑场只为不负心中追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不是鲁莽不知变通,这更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不负。
钱钟书要我们狂,梁启超愿我们潜龙腾跃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惧晃,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在这个内心想法往往被舆论言刊覆盖的时代,我们要勇于坚守内心的理想,敢于为理想奋斗,方能不枉此生!
我不愿做那偏安一隅的小草,我要做那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为了心中的执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本文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和缜密的思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样的句子闪烁着智慧和灵气,也使文章显得厚重。切格瓦纳、谭嗣同等一连串的事例凸现了文章处理例子的能力。
篇4:高考素材积累:项羽为何宁死不过江东?
高考素材积累:项羽为何宁死不过江东?
首先,项羽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他“羞见江东父老”。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被刘邦逼到乌江之畔的时候,乌江亭长曾劝说项羽快速渡江,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
而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可见项羽是个面子至上的'人。即使别人对他的失败不说什么,他自己也过不了“面子”这道坎儿,即“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第二,项羽信奉“敌死我活,敌生我死”的战斗哲学。
项羽无疑是个大英雄,“英雄主义”的信条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在战争中所向披靡的时候,他一定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他面临彻底失败的时候,心中的大英雄主义也会促使他宁死不肯逃跑。项羽宁愿自刎乌江,也不肯逃过江东,正是他大英雄主义的完美体现和最后一次强烈迸发。
第三,项羽不肯听从乌江亭长的劝说坐船渡江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他害怕再度受骗。
项羽兵陷困境,大势已去,而刘邦那边正以“千金、万户”购买项羽的人头。面对如此值钱的人头,乌江亭长会不会已经投靠刘邦,来故意诱骗项羽渡江呢?毕竟项羽前不久刚被一个不起眼的田夫骗了一把。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再说,项羽向乌江边逃脱,聪明的刘邦不可能想不到项羽有可能渡江而逃,他会不会早就买通了亭长呢?因此,这不能不引起项羽的怀疑,再说,我们从“鸿门宴”一节早就知道项羽的性格是那么得多疑!
总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肯定与他自己的性格(或者说是个性)以及当时他所面临的形势密不可分。但是不管因为什么,在他拔剑自刎的那一刻都是非常悲壮,非常令人惋惜的!
篇5:文天祥从容就义 宁死不肯一言求饶
文天祥从容就义 宁死不肯一言求饶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广东沿海被元朝将领张弘范俘虏,于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的事迹早有耳闻,想要让他投降,于是在宫中召见了这位南宋官员。当时,元朝宫廷礼仪是下跪,而南宋的礼仪则是作揖。文天祥见到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礼仪作揖,却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没有强求。忽必烈让文天祥投降,表示只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职待遇可以维持不变。文天祥不愿当元朝的臣子,于是被关进了大都柴市的一个胡同里。
在文天祥被关押期间,元政府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都没有答应。最后,忽必烈出于文天祥的号召力,还是决定杀掉他。文天祥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显得从容不迫,神态没有丝毫改变。这一天,关押文天祥的地方布满岗哨,老百姓听说文丞相要被处斩了,纷纷奔向刑场。快到行刑的时候,监斩的元朝官吏问文天祥有何话说,并表示回答就可免于一死。文天祥没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义后,家乡的学堂将他的画像和欧阳修像挂在一起,供学子们顶礼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贞爱国的精神也得以流传后世,至今流芳。
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
几百年来,文天祥的抗元事迹众所周知,他在受命于危难之际,视死如归的精神昭然于史书。那么,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呢?文天祥是南宋状元,其才情自不必说,从后世流传下来的诗歌也可看出文天祥这个状元名符其实。
不过,成为状元的文天祥,仕途并不平坦,因为他不愿对奸臣妥协。文天祥在朝中属于主战派,他多次上书理宗皇帝杀掉提议迁都的董宋臣,但得不到回应。后来,权臣贾似道以告病回乡要挟皇帝,文天祥又起草制诰讽刺贾似道,因此被责令退休,时年三十七岁。文天祥的正直不阿虽然给他的仕途带来羁绊,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正直可见一斑。
实际上,文天祥不仅是一名正直的臣子,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文天祥的`后半生几乎都在军旅中度过,他的家小也随军转战南北。有一年,文天祥驻扎于丽江浦,当时军中流行疫病,士兵死者数百,他的母亲和独子在这个时候一起病死了,文天祥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被捕之后,文天祥在大都被关了三年,始终拒绝元朝的诱惑。元朝统治者为了逼他就范,将他的妻子和仅剩的俩女柳娘、环娘没入宫中为奴,文天祥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没有妻儿骨肉之情呢?但事已至此……奈何奈何!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为人父者,见女儿受难而无能为力,心中苦闷可想而知。但文天祥不愿因家人而屈服,他死后连元世祖也颇为可惜,叹道“好男子,不能为吾所用,杀之诚可惜哉”!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
说起文天祥的爱国诗句,估计没有人不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充分地表现出文天祥的坚贞气节,是文天祥的爱国诗句中的代表。
1279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在过零丁洋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歌《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将诗人当时心中的孤苦与悲愤表达得淋漓尽致,结尾处一句则是诗人舍身报国,视死如归精神的写照。文天祥的另一著名诗句出自《正气歌》,这首诗作于文天祥羁押大都期间。诗的开头两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文天祥一身正气的写照,此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仿佛胸中有万千浩气,教人肃然起敬。
除《正气歌》以外,文天祥《扬子江》中的诗句也堪称文天祥忠贞爱国的名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的后两句将诗人自己比喻磁针,“不指南方不肯休”,而南方是南宋故地所在,表达了作者心怀故国,一心抱过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是南宋的科举状元,其文学素养自不必说,而诗人的诗歌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文天祥半生抗元,在军中保守颠沛流离之苦,其诗歌也自然常有身世飘零飘零之感慨。难能可贵的是,文天祥的诗句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顾影自怜,而是时刻心系家国,因此才留下了一篇篇流传甚广的爱国诗句。
文天祥后人
对于历史名人,人们往往对其后代比较感兴趣,南宋文天祥为“宋末三杰”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名人”,那么文天祥后人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文天祥是宋朝江西庐陵人,文姓在当地是大族,而文天祥自小家境优越,娶妻妾共三人,生有六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与许多历史名人不同的是,文天祥虽遭逢乱世,其子女际遇却在史书上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文天祥先后育有两子,一子早夭,另一子死于军中瘟疫。《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驻军丽江浦使。军中流行瘟疫,士兵死者数百,而“天祥惟一子,与其母皆死”。文天祥有六个女儿,其第四女监娘和第五女奉娘死于乱军中,寿娘、定娘则在千里寻亲的途中双双病死。剩下的两个女儿一个叫柳娘,一个叫环娘,她俩后来的遭遇更令人惋惜。
话说文天祥被张弘范俘虏时,他的妻妾和两个女儿也没能逃过一劫,他的两个妾室被捕后不久失踪,而夫人欧阳氏和女儿则被没入宫中为奴。在元政府劝降文天祥的同时,他的妻女也被当做了人质,元政府让柳娘给文天祥写信,意思是只要归降便可家人团聚。文天祥就义后,其二女被当做元朝公主的陪嫁侍女嫁了出去,之后的境遇如何,并不见史载。
文天祥临行前,由于没有在世的儿子,因此它的弟弟将一个儿子文升过继给文天祥做儿子,今广东等地都有文氏后人存在,据毛泽东的表弟文强自述,湖南湘潭文氏即是文天祥的后人。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文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文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文天祥被押到朝阳,见到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绝不投降,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这的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讪笑道作罢.崖山被元军攻破,元军置办酒席庆贺.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物,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的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张弘范迅速把他押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文天祥临刑时非常镇定,对押解的卒吏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
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