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其Q”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王久辛简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王久辛简介,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久辛简介

篇1:王久辛简介

密茨凯维奇的爱国情怀

出访波兰前,翻阅有关波兰的资料,惊讶地发现,在波兰优秀儿女的队列中,除却世人熟知的伟大钢琴家肖邦、天文学家哥白尼、科学家居里夫人外,我崇敬的大诗人密茨凯维奇也在其中。

我的欣喜,在到达波兰的克拉科夫市的瓦维尔宫时达到了顶峰。翻译告诉我,瓦维尔宫是波兰最古老的宫殿之一,始建于14世纪,是当时波兰的王宫和新的主教教堂。伟大的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奇就安葬在这里。

在中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实验诗歌充斥在各种诗刊和报章杂志上,诗人也以发展个性为由,越来越脱离大众的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而像密茨凯维奇式的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体的诗歌创作,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遮蔽。在维斯瓦河畔山岗上古城堡内的主教堂里,大诗人密茨凯维奇与波兰历代国王、名人、民族英雄安葬在一起,成千上万来自波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神情庄重地在密茨凯维奇的石棺前默哀、致敬!波兰人民将他们心中的英雄安葬在这一圣地,更彰显出波兰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1798年12月24日,密茨凯维奇出生于诺夫格鲁德克附近查阿西村(今属白俄罗斯)一个小贵族家庭。1815年,他进入维尔诺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其间他阅读了大量西欧浪漫主义作家如歌德、席勒和拜伦等人的作品,又受到意大利、希腊和本国革命风暴的影响,他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成分逐渐增长。18,他写下了著名的《青春颂》一诗,在1830年华

沙起义时成为众口传唱的战歌。1822年,他的诗集首度出版,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1823年由于波兰学生运动遭沙皇统治集团的镇压,他被捕入狱,后被流放到俄国,在那里他与当地的十二月党人建立了联系,还结识了一些俄国的诗人和作家。1826年,《十四行诗集》出版。1828年,长诗《康拉德·毕伦洛德》问世。这是一部以复仇、起义为主题的英雄史诗,广受波兰青年的喜爱,也让沙俄占领者恐慌。1830年11月,华沙爆发了反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随流亡的起义战士来到德国德累斯顿。从1832年起定居巴黎。1834年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塔杜施先生》。这部长诗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深厚炽烈的情感,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他号召人民团结对敌,争取祖国的自由和独立。1855年俄土战争爆发,他又来到土耳其,想组织军队去和沙俄作战,未能如愿。同年11月26日密茨凯维奇逝世于君士坦丁堡。18,密茨凯维奇的遗体被运回波兰,安放在瓦维尔宫的地下墓室里。

密茨凯维奇一生的理想是为祖国的自由独立而斗争。鲁迅先生认为他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在诗歌艺术上,他继承了波兰古典诗人和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传统,特别是吸取了民间诗歌的精华,把波兰的民族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手抚密茨凯维奇石棺上的花纹,我的内心充满无尽的感慨:如果历史上的波兰没有备受摧残,密茨凯维奇能有这样巨大的激情并创作出这么深刻的作品吗?正是民族的深重苦难,激发出诗人无限的创造力,书写出一首首激情澎湃、给人以鼓舞和启迪的诗作。诗中他所表达的所有思想与情感,其实证明的就是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就有反抗压迫的艺术创造。

在瓦维尔宫,在波兰的许多博物馆,都能见到一群群参观的孩子,他们一队队地涌来,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精神的营养。波兰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般地在一代又一代后人身上得以传承发扬。(人民日报-01-24)

篇2:辛格简介

辛格

姓名:辛格

性别:男

王久辛简介(共7篇)国籍:爱尔兰

出生年月:1871~19

辛格 ,(1871~1909)爱尔兰戏剧家、诗人。出生于都柏林附近的一基督教徒地主家庭,幼年丧父。曾学音乐、爱尔兰语言和古代文化,后去德国进修音乐。1894年开始写作。后接受叶芝劝告到爱尔兰阿兰群岛体验农村生活,日后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投入了叶芝为中心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创办了爱尔兰民族文学剧院(1902),后病逝都柏林。短短的创作岁月里,写出了《狭谷的阴影》、《补锅匠的婚礼》、《圣泉》、《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骑马下海的人》等优秀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辛氏认为生活是戏剧的唯一源泉,他把真实地反映爱尔兰农民的生活作为他戏剧创作的主要任务。青年时他曾立志“要集莎士比亚、贝多芬和达尔文于一身”。在短暂的一生中,他融诗情、乐感和科学精神于戏剧创作中,终于成为爱尔兰伟大的戏剧家之一。

篇3:叶辛简介

崇明应是个海岛花园

久末踏上崇明的土地了。掐指算来,这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到崇明岛去。

正是盛夏时节,又逢暑假,思想上准备好去崇明岛旅游的人会很多,出乎意料,去崇明的车渡和游客排的队都不长。

到了岛上,道路通畅,蓝天碧海,绿荫铺展到苇丛翻波的滩涂上,有鹭鸟在天际滑过,有密密匝匝的小蟛蜞在河沟上徐行,有海风拂来,顿觉心旷神怡。偌好一个崇明岛,已初见生态岛的美丽,为什么来的客人不多?

主人解释,是摆渡不便,是排队时间太长,等到崇明的隧道和大桥建好了,到崇明的客人就多了。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了加拿大温哥华附近的维多利亚岛。到过温哥华的游客,都会被介绍到维多利亚岛上一游,从温哥华到维多利亚岛,也像我们到崇明岛去一样要摆渡,摆渡船要航行50分钟。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在长长的车队里足足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温哥华人告诉我,没有人抱怨车队排得长,没有人觉得厌烦,相反,到过维多利亚岛上游览的客人踏上归途时,都会说不虚此行。

那么,维多利亚岛上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要去瞧一瞧呢?

是位于托特湾的布查特花园。虽说维多利亚岛上也有小镇,小镇上有百多年历史的都督府,但是从维多利亚岛归来的游客,记住的就是布查特花园。有人记不住这个名字,就对人说那是个花园岛,岛上的鲜花给人强烈的、深刻的印象。

加拿大人的爱花、爱种花是出名的,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附近,有一个尼亚加拉小镇,小镇上家家户户的庭前屋后,都种满了各色鲜花,令各国游人留连忘返,赏心悦目。

没有人想到这么美丽的花园曾是矿主布查特先生废弃的石灰矿场,没有人想到这个花的乐园是布查特太太一手在满目狼藉的矿场上建起来的。她顺着采矿场峡谷的地势,运来泥土,栽下鲜花,当最初的试种获得成功,受到人们赞许时,她逐步扩大了范围,从世界各地采集来适宜在维多利亚岛上生长的鲜花种子,把整个惨不忍睹的废弃矿场,变成了世界上闻名的花园。布查特先生开矿赚了很多钱没有出名,布查特太太花了不多的钱,改造了矿场却使这对夫妇扬名于天下,以至于所有到温哥华旅游的客人,所有到维多利亚岛去的客人,都要到布查特花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拍几张照片作美好的纪念。

布查特太太只是一个人,布查特先生开矿是赚了一点钱,他们夫妇有再多的钱,没有我们崇明县的钱多吧?他们俩力量再大,没有我们崇明县几十万人的力量大吧?于是我突发奇想:崇明应是海岛花园。

在崇明岛上游览了两天之后,特别是走进了森林公园,在露天的咖啡吧坐了一阵之后,更坚定了我的这一想法。崇明岛上应多种花,在一整片浓郁浅翠的森林公园里种上各种鲜花,在河谷两岸种上鲜花,在咖啡吧四周种上鲜花,用鲜花把咖啡吧包围起来,用鲜花铺展河谷两岸的土地,用鲜花点缀整个森林公园,让鲜花在崇明每户农家的庭院中迸然开放,让崇明岛成为一个海岛花园。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去崇明岛旅游,观崇明岛景色,看崇明岛花园。(新民晚报-12-12)

篇4:拉辛简介

拉辛

姓名:拉辛

性别:男

国籍:法国

出生年月:1639~16

拉辛,法国剧作家,生于北部拉费泰米隆一资产阶级家庭。3岁时父母去世,祖母抚养。1658年到巴黎上学有机会和一些诗人、演员交往,爱上了文学。1663年结识古典主义理论大师布瓦洛,并受到赏识,协助他进入宫廷过上御用文人的生活。悲剧《忒拜依特》和《亚历山大大帝》(1665)使他崭露头角。1667~1677年间代表作有忠于祖国、反抗强暴的悲剧《安德罗玛克》和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淮德拉》等,显示了创作的特点和杰出的技巧。1673年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之后的代表作是《以斯帖》(1689)《亚他利雅》(1691)等。他共写了10多部名剧。他与高乃依同属新古典主义悲剧作家。但他更擅长分析人物心理,尤对贵族妇女的分析更为出色。

篇5:辛笛简介

辛笛简介

辛笛(1912-)王辛笛,原名王馨迪,笔名心笛、一民、牛何之、辛笛。九叶诗派著名诗人,作家。出版的诗集有《手掌集》(1948)、《辛笛诗稿》(1983)、《印象花束》(1986)。

祖籍江苏淮安,1912月2日生于天津市。早年曾在清华大学周刊任文艺编辑,并在北平艺文中学、贝满女子中学任教。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研习英国语文回国后,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教授。从学生时代起,即开始在天津《大公报》、《国闻周报》、《文学季刊》、《北京晨报》、《水星》、上海《新诗》等报刊上发表诗文和译作。1935年,他的第一本新诗集《珠贝集》在北京出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协候补理事兼秘书,并为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之一。这时期的.诗文创作散见于《民主》、《文艺复兴》、《大公报》、《文汇报》、《侨声报》、《世界晨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报刊。1947年,出版新诗集《手掌集》。翌年,散文评论集《夜读书记》出版。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作协上海分会理事。解放后历任上海工业局秘书科科长,中央轻工业部华东办事处办公室副主任,上海烟草工业公司副经理,上海食品工业公司副经理,还兼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并为外国文学会会员。1978年10月,由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借调至上海市政协担任特约编译。后又应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上海市政协译委会之约,翻译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尼古拉尼可贝》。

篇6:张可久简介

用语清丽 寄意深长——读张可久《小桃红·寄鉴湖诸友》

一城愁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张可久,浙江宁波人,做过小吏,仕途失意。喜好游历,曾漫游苏、浙、湘、赣、皖、闽诸地,晚年定居杭州。一生专工散曲写作,《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为元人中最多者。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吟咏山水,放逸抒怀。风格典雅清丽,华而不艳,与乔吉并称为元曲两大家。他将诗词的声律、词藻、句法摄入散曲写作的做法,开阔了散曲创作的新境界。这支寄友曲,既寄寓了对朋友的怀念,也吐露了对浪迹他乡的厌倦,隐逸林泉的情怀。

前二句,点明时间、地点。豆荚本已藤萎叶枯,委地零落,幸得秋雨滋润,故得重绽新花。那花,色近靛蓝,瓣若纸薄,纤纤弱质在秋雨中现出令人怜爱之态。曲子中一“凉”字将这一意境和盘托于读者之前,让人有秋寒不胜之感。该“凉”字,既含八月雨后气温转寒之意,又含秋后花稀心境凄凉况味。“平山”,指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法寺内的平山堂。一个“闲”字,写出了当时之倚态,“望”字点出诗人之身在高处。诗人的心境在一倚一望当中自然流露了出来。这两句写现实之景,寺中凭栏眺远,我们似感受到诗人的几许迷茫、几许期盼。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中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写的也是秋天怀远人,其意境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五句,由一二句的写眼前之景转到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年时”指昔时,当时是泛舟鉴湖,“香”借指花,此处指荷花,王安石《甘露歌》:“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就把花称作“香”。“锦云香”意即荷花满湖,秀丽如锦。此三句写昔时诸友在荷花荡里采莲,言笑晏晏,何其欢恰,荷花飘香,波凝碧色,情景俱宜。《西洲曲》有这样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写一怀春女子边采莲边思念情郎的情景。莲、怜二字同音协义,解为“爱慕、思念”,张可久在此用特定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及往昔快乐生活的眷恋。

六、七、八句,再由回忆昔时友人欢聚的情景回到现实。“西风雁行”有两层意思:一是由深秋大雁南飞,比喻诗人自己如雁南来北往,在仕途劳苦奔波;一是借大雁南飞把自己怀念友人的深情传达给南方诸友。在这支小令中,西风更兼雁行,此中感伤夫复何言。诗人欲借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吹,传达;恨,遗憾,此指思念之苦,不得见之恨。沧浪,本指水青色,古诗文中,“沧浪”常与隐者有关,如北宋诗人苏舜钦被革职为民后,退居苏州建沧浪亭以自适。《楚辞•渔父》有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写渔父短歌,表达一种寄身山水,浪迹江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抒写的也是一种归隐退逸的情怀。这三句诗感物思人、伤怀,寄寓十分深厚。

杜甫在《登高》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句子,写秋日登高的感怀,是一种自伤自悼。张可久的这支《小桃红》同样写的是秋日登高临远,却是通过追忆与友人游冶的欢恰时光,表现对友人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孤寂感。比较两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意境和语言,杜甫的诗显得沉郁顿挫,愤激慷慨,张可久的曲则见轻灵淡雅,婉约多情。这支小令的构思也很具特色,思路是:眼前之景——昔时之欢——现实之苦。可谓尺水兴波,一咏三叹。

篇7:小小辛巴的复利成王神迹难久

小小辛巴的复利成王(神迹难久)

小小辛巴的复利成王(神迹难久) 坚守复利的稳定增长,比掌控一个王朝长盛不衰还要艰难。 姜太公教育周武王时,曾经曰过:靠正道得到的江山,以正道守之,可存百世;靠邪道得到的江山,以正道守之,十世而衰;靠邪道得到的江山,以邪道守之,灭亡在即。 武王谨记后,传给后代。可是,理念不换,操盘手却是会更换的,西周最终还是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胡乱炒作之下崩了盘。历史反复证明,再成功的王朝也难以逃脱ST、PT直至被摘牌的命运。 而号称第八大奇迹的复利,要想持续维持高增长也几近于不可能。试想想,前七大奇迹都是各个王朝以倾国之力耗时十数年才得以完成,你却想以一己之力完成第八大奇迹,这个可能性又有多大?So,不要迷恋复利的高速增长,复利的高速增长只是一个传说! 废话一堆,无非是受博友“醉心低买高卖”之托,以文学化的语言谈一谈复利的有关问题,上文重点讲了一下维持复利的困难。 相对应地,以数学式的语言再次强调一下这个难度:1、股市第一牛人是谁,是巴菲特。此神从1965年到2008年,投资44年的年均收益率是20.5%。2、美国第一牛股为何,是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此股从1957年到2003年,年均收益率是19.75%。3、70%的投资者都难以战胜的价值标杆是什么,是标准普尔500指数。此指从1957年到2003年,年均收益率是10.85%。 看到这三个数值,大多数的菜鸟都会觉得不值一晒,几天内炒两三个涨停板就跳过了,不足为奇。而只有在股市中折腾了很久的老鸟,才知道飞越这三个数值的难度。 能够以复利思想来把握投资,是区别投资者成熟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对这三大数值抱有敬畏之心的人就是成熟的投资者;轻视这三大数值的人就是菜鸟,而且是很嫩的菜鸟。     再度说了一通废话,就是让菜鸟没有耐心往下看,能够坚持听这种唠叨到这里的大约就只剩下老鸟了,好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谈谈我对复利的一些观点,虽不成熟,也愿意与老鸟们共同探讨,一起叽叽喳喳。      1、复利思想告诉我们事物的真实面目,让我们客观、冷静、理性。    喜欢做长线投资而且敢于做长线投资的人都是乐观的人。这种乐观精神是人类排除万难坚持到底的力量源泉。但乐观的人也有致命弱点,乐观的人往往轻信事物的正面,而忽视事物的负面。这种缺陷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能是进化的必然,你想想,原始人呆在山洞里,热天没空调,夏天没暖气,男人没汽车,女人没时装,生病没医生,出门有野兽,无聊和危险无时不在,没有乐观精神以及对困难与风险大无畏的精神,怎么能够敖得下去。能够敖得下来的大多是乐观而无视风险的人(个别几个乐观而又重视风险的是领袖级的,必然是极少数),所以我们从一出生就被打上了乐观而无视风险的烙印。     对生活乐观是必须的,而对投资过于乐观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乐观使我们轻信,相信这些伟大企业的英明领导的过人能力,早忘了这些人也是普通人,也有局限性;    乐观使我们轻信,相信这些明星企业的高速成长将永远持续,懒得去算任何事物都有增长极限,甚至不去注意用基本常识来思考问题,人过了三十岁就没办法再长高,猪养得再胖也没法养成大象,成长终有极限;    乐观使我们轻信,相信这些企业的漂亮财务报表,相信一切美好蓝图、虚幻想象。     可是,当我们冷静去看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1957-2003年的每股利润实际增长率时,就会发现只有14.75%,这可是最优秀的公司在最好的商业环境以及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段的所创造的最优战绩。     那么,你还会轻信这些短期肥皂泡吗?你那些以二、三十倍市盈率买的所谓安全长远投资,真的能够让你收回投资吗?    所谓真实,就是事物的长久与必然,不管短期的表象是多么真实可靠,终究都是虚幻的迷彩服与赌局的遮羞布。     高速增长的复利难以持续这个客观真实告诉我们,即使是最优秀的顶级企业(成活率低的婴儿型小企业不在此列),连续两三年的50-70%的增长也是无法维系的,当乐观的人群们在做着下一年50%以上的增长迷梦时,冷静、理智的你,该想想如何正视自己的投资回报与投资安全,该如何应对即将出现的企业利润增速减缓问题。     作为谨慎投资的老鸟来说,取得阶段性的极大成功并不困难,基本上每个人都曾经有过。但不管我们的投资业绩有多么成功,也无论我们所投资的企业的成长有多么快速,我们都应对上文所提的三大数值始终抱有敬畏之心,应该知道,事物长远发展的客观真实就是如此,客观规律难以违抗。     2、要保持较好的复利增长,首先是要避免损失。    以前我谈这个问题时,是说要避免重大损失,现在我认为应该更改为首先是避免损失。连轻微的损失都不能容忍,才能使我们慎之又慎。    损失对于复利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由于年均复利是个平均数,假设你以年均18%为目标,达不到平均收益的年份已经在拖整体收益率的后腿了,而亏损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哪怕是你连续增长100倍,一次50%的损失,就能抹掉你的50倍增长。下跌30%,你得再增长50%;下跌50%,你得再增长100%;下跌75%,你得再增长300%,时间、精力就是如此荒废,也就注定了不会有多高的年均收益率。     让我们再回头分析一下巴菲特这个超级牛人。巴菲特投资生涯的44年中,有8年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2001年亏损6.2%,2008年那么大的经济危机也只亏损9.6%),表面上,这8年是巴菲特最差的8年,但以相对战绩而论,这8年是巴菲特很理想的8年,有5年超越指数收益率达10%以上,同期指数均大幅下滑,投资者亏损累累。    而巴菲特年收益在40%以上的只有6年(大多是在由熊转牛后的`前一、两年创造的),其他的30年大多只是稍稍领先指数而已。     可见,巴菲特正是在熊市里严防亏损,在牛市初期取得优异成绩,牛市中后期取得平均成绩,就创造了神一样的战绩。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严防亏损,是防止年收益率下滑的首要任务,其次,熊市后期抄底买入是获取超额收益的不二法门。二者相互联系,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就是在大灾大难中表现超常的人。     3、维持复利增长绝不是简单的长期持有,市场风险绝不能低估。    虽然从超长期来看,指数是上涨的,但这期间的波动对投资者的伤害仍然非常大,有些伤害甚至十年也缓不过气来。    时间是好企业的朋友,但也会与任何人为敌。    2000-2002年美国股市下跌38%,你可以说你可以耐心等十年复苏,到2007年也确实复苏并创了新高,可是2008年的下跌又使大部分美国投资者又回到了十年前,即便在2009年大反弹的今天,指数比2000年仍然低10%左右。     你可以说好企业可以穿越一切波动,但要知道,哪怕是著名如可口可乐也同样是十年死水一动不动,而如果更不幸投了花旗银行、雷曼兄弟等百年老牌企业,你还得大大亏一笔钱。    有多少美梦可以重来,有多少时间可以荒废?     4、复利的累加实际上来源企业利润的不断成长,妄想通过市场投机来加速复利的累加经常走向事物的反面。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细究起来可以写十本厚厚的书。只能谈个大概:从根本上来说,股票的上涨与企业的发展、每股利润的增加是息息相关的;而市场的大幅波动,也确实提供了低估买进高估卖出的套利机会。而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关系,简直就是一个悖论,要想分享企业长期成长的利润,就不能随意波段操作,反之亦然。     个人觉得,对这两种操作方法都得谨慎对待,注重企业成长的自然要仔细研究企业的行业、产品、管理等,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成长的两个关键问题:小企业成长快,但生存能力差,投资风险高;龙头大企业生存能力强,但成长速度慢,能够保持15%-45%的增长速度,就已经相当优秀了。总之,不管企业大小,增长过快都可能导致摊子越铺越大,管理也越来越困难,一旦碰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崩溃,企业的成长就像人的成长一样,不管是身体还是思想,过快的成熟都是畸形和病态的。     而波段操作,被大多数投资者所诟病,以致于不少人都不敢说自己热衷于波段操作,只敢偷偷做,生怕做错后既遭受失败又被讥笑为投机。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客观分析,小波段的确不应做,百分之一、二十的波段真的无法预测与判断,大波段虽然同样不好判断,但还是有迹可寻的,如果综合判断形成足够的内心确信时,该行动的时候还是要行动的。     我们再以巴菲特为例,研究巴菲特的历年投资组合就可以发现,巴菲特并非像一些人所理解的,每次投资都长期持有十年以上,他有不少只持有了一、二年;他对买卖时机同样也会注意把握,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滞胀,1965年到1975年道琼斯指数根本就没涨,在此期间,巴菲特在1969后解散合伙公司,之后接近5年时间没进行任何操作;从1974上逐渐开始大量购入股票,到1980年,年报中有多达18只股票,而这些股票大多赶在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之前抛光(只剩3只)。近年,巴菲特在中石油上也做过大规模的套利操作。     可见,高明的投资者是能够把对企业的长期投资与市场大波段的进出完美地结合起来的。我们做不到是我们能力不够,而不能心怀恨意地说人家是投机,肯定会摔死。理智地考虑应该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回避下跌50%的亏损,为什么我们天天学巴菲特,但却没有他那种:“在他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他人恐惧的时候贪婪”的判断力和执行能力。     5、指数难以超越,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一条,买得足够低。    为什么巴菲特会从1993年到2008年连续八次推荐指数基金呢?尽管他连年打败指数,但其实他深刻明白要想战胜指数是相当困难的,大多数理性的投资者都这么认为。     难题一,指数大多是与国家经济命脉相关的优秀企业的综合体,这些优秀企业往往是各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想要挑选某几个企业打败一群优秀企业,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你的判断可能出现误差,虽然你确实精挑细选,但人算往往不如天算,你挑选的企业可能未必是表现最优秀的企业,靠着几个素质一般的企业要想长期打败一群优秀企业,成功率是很低的。     难题二,指数相当于满仓操作,而主动投资者通常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所以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要想追上并且超越指数,你的组合必须大大领先于指数,而根据难题一的分析,这几近于不可能。     难题三,主动投资经常会出现误判,主动投资往往过于主观,不是买得太早就是卖得太早或太晚,不像指数呆呆傻傻地连涨好几年,把各个阶段的误判者统统甩在了后边。     概括起来,主动性投资者要超越指数,必须得过“选股、资金管理、选时”三大关。所以,哪怕是强如巴菲特,也会觉得要战胜指数很多时候是徒劳的,他内心里恐怕会对自己年轻时所许下超越指数的宏愿,有种幸运的感觉,幸运自己做到了,他不相信其他投资者能够做得到,出于善良的本性,他奉劝普通投资者选择指数化投资,甚至不惜用32万美元打了一个十年之赌,赌一只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会战胜5只对冲基金,巴菲特这种谨小慎微轻易不赌的人敢打这种赌,必然有他的内心算计。     超越指数的复利式增长相当困难,打算长期参与市场竞争的投资者一定要在内心里重视起来。     如果我们以复利思维来思索这个命题时,可以做一些探讨。既然指数是多个优秀企业的综合,而在前面已经反复解析过,从长期来看,这些优秀的大企业的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也就是15%-25%,最优秀国家的指数的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也就是9%-15%;而从短期来看,不管是优秀的企业还是指数,两、三年内出现一、两次大的涨跌是普遍现象。    所以看到了长期发展规律,我们就不必太乐观,永远不要追高买股票。而持币等待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更不必害怕股票涨到天上去,平均值早晚会把股价拉回来的。而当股票受市场因素大幅下跌的时候,我们再对大幅下跌的优秀企业进行选择。当然,不少优秀企业未必会下滑,但总有一些优秀企业会出现很大的跌幅,我们要做的,只是进行冷静评估,是企业基本面的彻底转坏,还是市场短期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为你的从不追高,永远都是远低于历史均值的低位买入,尽管你不是买到满仓,但超额的利润会给你补偿,补强你战胜指数的优势。只要你做好卖出或调仓这一环节(这个很难,已在“小小辛巴的三笑情缘、玄铁重剑、银河舰队”三文中作初步探讨),战胜指数还是有机会的。     6、只有产品供不应求且该产品不断消耗的龙头优秀企业,可以成为超一流的长寿企业,只有这种企业能够实现并维持较高的复利增长。    不管什么企业,是有形产品也好,还是无形服务也好,只要是不能快速消耗的,它的增长就会碰到天花板,而且产品质量越好越耐用,碰到铁板的时间就越早,这些企业一旦碰到需求减缓,就会遇到生存困难。你如果不幸在这种企业的后期进行了投资,哪怕是买得低,也可能危及你的复利增长。     民以食为天。    只有生产那些不断被人吃掉、喝掉、用掉的产品的企业,是与人的基本需求相联系的,才能做到长寿。    长寿企业大多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投资于这些企业往往不输于指数,但仅仅长寿是不够的,长寿只是代表生存能力,是老头,而不是老当益壮如廉颇、黄忠的老将。     仅仅活得够老还是不够的,还要足够优秀。有知名的品牌,超越一般产品的定价能力。这方面的分析有很多,我就没必要多说。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如果从人的终极需求来说,我们在行业选择上要注意关键一点:人愿意为快乐与恐惧多付出额外的钱。    柴米油盐虽然是人类必须,但这种企业往往受到管制,不可能利润过高,政府会管制,消费者会抗议。    而那些虽然不是生活必需,但可以带来额外快乐的产品,却有较高的定价能力,如无酒不成欢的酒类、开怀畅饮的可乐、果汁等;而源于对生老病死的基本恐惧,医药类、保健类的公司也有较高的定价能力。     正是这些额外的超额收益,累加下来,使企业的复利增长能略高于指数。既能生存无极限,又能抵御通胀,还能保证增长速度略快于指数,自然会成为超级明星企业。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美国市场中的超级明星,从1957年到2003年,表现最佳的20家股票中,有11家知名消费品牌的公司,3 家制药公司,占了70%,这两类股票可以说是超级明星集中营,并且还将持续下去。     如果你反复锁定一组这两类企业,在市场低迷中选择其中被过分打压的明星企业,耐心等待逢低买入的时机,应该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需要注意是的,那些挺尸不动的未必是好对象,经常是在最后才信心全失,最后补跌,把过早买了这类股票的投资者给害死,要特别当心。     总之,复利的持续高速累加,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市场中的长期交易者,不用担心超级企业会涨上天去,而不顾安全地随意追涨买入;同时,也得慎重对待自己某一阶段的成功业绩,要知道失败很快就会来临。    但不管你如何努力,你应该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从长远来看,你维持复利高速累加的机会不大,上帝是公平的,你注定是平庸的,操作业绩终将逐渐向平均数靠拢。    也许只有常怀警惕与敬畏之心才可以实现自我救赎,不断维持神一样的超越。     以上内容供探讨,有许多东西自己尚不是很有把握,走一步看一步吧。 小小辛巴于2010年1月3日夜写于鹭岛百家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