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看月亮 作品赏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看月亮 作品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月亮 作品赏析

篇1:看月亮 作品赏析

傍晚时分,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了山头,火红的晚霞映在天边,好似燃烧的火焰,美丽极了。但不知为什么,最近我很喜欢坐在窗前观赏明月,好像月亮上有什么金银珠宝迷住了我,总之,我开始渐渐对月亮情有独钟。

有时,月亮就好像一条弯弯的小船,四周都是用黄金砌成的,在漆黑的夜幕中分外耀眼。一缕轻风吹过脸颊,我缓缓闭上双眼,头脑里幻想着自己正坐在那月亮船上,它带着我遨游美丽的外太空,太空里到处都是神秘的星球,它们看上去形态各异,五颜六色,有叫得出名字的,更多是人类还从未发现过的天外来客呢!我不禁看得愈来愈出神,仿佛身临其境,心想:宇宙真是神奇啊,真是不看不知道,宇宙真奇妙呀!

有时,月亮就好像一个神秘的世界,我的小脑瓜又忍不住开始了幻想。我梦见地发现自己飞了起来,身边到处都是浓浓的云雾,飞了好久,雾变得渐渐稀薄了,啊!原来我来到了美丽的月宫。

“好漂亮的地方呀!”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一排排粗壮参天的桂树上开满了金黄银白的桂花,四面八方都弥漫着桂花淡雅的清香,快乐的玉兔在树下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那一幢幢高大巍峨的宫殿好像是用洁白的水晶砌成的。在这里,一点儿也不像我们的地球到处都弥漫着灰尘。“地球上到哪儿去找如此美丽的地方呢?”我不禁感叹道。这时,一位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身披五彩薄纱,乌黑的长发高高盘起,体态婀娜,步覆轻盈地向我款款走来,“原来是嫦娥姐姐呀!”我不由地怔住了。

“小姑娘,看你的样子,一定是很想去看看我的月宫吧!来,我来带你去参观参观。”嫦娥姐姐笑了笑。

一路上,她指着一座座鲜花盛开的花园,一幢幢金碧辉煌的宫殿,向我讲述它们的美丽,我一边走一边专心致志地听着。最后,嫦娥姐姐把我带到了“天女园”,我还没有迈进园子,一股又一股淡雅的清香就向我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呼吸着,感觉分外地心旷神怡。走进园内,有用的花朵做的吊灯,散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有用叶瓣做的衣柜和小床,在园子中央,有一个用淡粉色的荷花做成的天女池,池中清亮的泉水涓涓地流淌着,我惊叹着,张大了嘴,简直就快要被这里的一切迷倒了,这里真美,真想永远留在这充满着梦幻的地方,再也不想回到地球那儿。

这时,一位身穿淡粉色衣裳的天女向我走来。不知为什么,我一下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语气中满是责备地说:“你为什么不再向地球撒花了呢?”天女伤心地叹了一口气儿:“地球人太不爱护环境了,他们每天都要糟蹋数以万计的花朵,还不停地消耗、浪费着地球上的资源,他们乱砍树木,大量制造着垃圾与污染。现在的地球,让我们如何再撒花呢?”我一听,感觉两个脸蛋热乎乎的,心里暗暗地想:是呀!我错怪了天女,仔细想想,这一切都是我们地球人的错呀!在我的身边,经常可以见到随处乱扔的垃圾,没有关紧的水笼头,汽车“屁股”放出的“臭屁”,工厂烟囱放出的浓浓的黑烟……要是再这样继续破坏下去,我们的地球一定会变得更加可怕,地球人最终会失去自己的家园的。想到这儿,我急切地问道:“那还有没有什么补救的方法呢?”“有,只要地球人不再破坏大自然,地球一定会重新变得美好的!”天女和嫦娥拉着我的手齐声说。

这时,我从梦境中醒来,深情地望了望窗外皎洁的明月,顿时感觉天女和嫦娥此时似乎正静静地注视着我。我坚定地想:长大我一定要当个园艺师,告诉地球上所有的人们,不再浪费资源,一起种花种草种树,一起建起五颜六色的房子,美化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天空变得更加蔚蓝,让我们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新,让我们的四周永远充满了绿色,让美丽的春天永远留在人间!

就这样,我为自己暗暗下了决心

[看月亮 作品赏析]

篇2: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

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

分句赏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此处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痴体现俗人之见,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应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与天涯遇知音,化解了兴中淡淡的愁绪。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仅129字。

分层赏析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及亡国之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整体赏析

《湖心亭看雪》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

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篇3:《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张岱(15~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被称为“都市诗人”。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看月亮 作品赏析(合集12篇)作品原文

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2绝3。

是日更定4矣,余5拏6一小舟,拥毳7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10长堤一痕1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14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5?”拉16余同饮。余强17饮三大白18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9。

及20下船,舟子21喃喃22曰:“莫23说相公24痴,更25有痴似26相公者。”[1]

篇4:《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

作品赏析

开头二句点明时间、地点。张岱文集中凡纪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祟侦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二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垂钓的渔翁。而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这里“湖中人鸟声俱绝”,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挚一小舟,拥龚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也。“拥磊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贬骨。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作者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已经溢于言外了。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请看作者以的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雾淞沉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少’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天、云,上也;山、水,下也。

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

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忠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产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这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也为了不负此湖山胜景。

“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夕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萍水相逢,后约难期。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沧神。

文章做到这里,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及下,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篇5:《湖心亭看雪》阅读欣赏 (作品赏析)

肖培东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是其小品的传世之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开头二句点明时间、地点。张岱文集中凡纪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祟侦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二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垂钓的渔翁。而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这里“湖中人鸟声俱绝”,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挚一小舟,拥龚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也。“拥磊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贬骨。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作者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已经溢于言外了。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请看作者以的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雾淞沉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少’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天、云,上也;山、水,下也。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忠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产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这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也为了不负此湖山胜景。“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夕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萍水相逢,后约难期。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沧神。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文章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文章“独”在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

“独”在傲视浊世,对自己不凡的情怀、情趣的自得。

朱伟说,《陶庵梦忆》是大家说得最多的,都认为达到了文字表现极致。其中写意境者,我原来最喜欢《湖心亭看雪》,寥寥150字,写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片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仅简练到不能再简练,而且雪中之酒之炉火之痴,真正惜墨如金。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文章做到这里,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及下,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湖心亭看雪》阅读欣赏 (作品赏析)]

篇6:看月亮作文

我想说时间真的是好快好快呀,又是一年将要过去了。日历上又翻到了12月。 回忆去年,我乐呵呵的去模仿别人,写《告别20xx》,然而一年的时间却过得如此之快。如今我在中学校园里,一个礼拜才回家一次。却好想回到去年,想当初,我一到星期五是那么快乐,喝着奶茶,敲着键盘。周末还可以和父母去市里逛街。可现在几乎天天被学业所包围着,一周回到家,周六还要去老师家里补数学。想看会电视,却又没时间。想上网,父母不让。实在是很难得的可以发一篇文章。看着宿舍的同学,一个个穿的那么紧身,剪着刘海。而同学都说我:“你的衣服好幼稚。”我妈妈对我说:“你的童年过去了,就再也没有了,你以后想穿这种裤子也不让你穿了。有的人是多么想回到童年,可以无忧无虑的啊!”我想想妈妈说的还真是有道理。是啊,我的童年要过去了。出门看到邻居都说我女大十八变,不认识了。现在我看上去跟我妈妈差不多高了。而且我的头发又剪短了,可惜妈妈不让剪刘海。我只能说现在的我跟以前实在是区别很大。跟爸爸妈妈聊天,除了聊以后考什么高中,还是以谈学习为多的。整天就是做学习沾边的事,好想出去逛逛。可惜啊,爸爸不让。让我在家看书。去年的我,几乎是一个礼拜在小荷上发一篇文章,和荷友聊的火热。现在几乎2个多月没有发文了,上小荷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可问题是没时间呐。有多少次想跟阿清,糖果,小桃,这些同龄的朋友好好聊聊啊。

生日也刚过,新的一年又要来了,我又要长一岁了。可我却好怀念好怀念去年,前年,至少当初的我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学校里11月的月考又要来了,考试考试上学除了考试就没有别的了吗?考完回来还要被家长批评,不管我怎么努力,爸爸妈妈还是不满意我的成绩。就像我的同学这次期中考了班级第一,年级第二,回到家还是要受批评。父母难道就不会理解一下我们吗?住宿生活其实一点也不美好,好想一周回来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开开心心过一个周末,然后再开开心心的去上学。难得抽时间出来发一篇文章,聊点开心的吧。我的阿清,好想你,真想好好的去看你发的每一篇文章,去和你聊天。 还有糖果,我的知己呀,好多好多的话都没时间和你说。 小桃,应该在学校里还是非常优秀吧。 云姐,一定还是很努力的在学习。小鸡,不知道怎么样了。小雨老师,也不知道好不好。…………好多好多的人,真想他们。 等我放了寒假,一定跟你们好好的叙旧。 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我们一起去看月亮爬上来。永远 永远哦!后记:鸿越难得有空,抽时间出来发这么一篇发牢骚的文章。只想心里真的想念一些以前的好朋友。无聊的标题,无聊的文字,无聊的结尾。只想表明我内心的想念…………

【关于看月亮作文汇编七篇】

篇7:看月亮作文

这几天脑海里一直有个旋律,“我们一起看月亮爬上来,你也在失眠想着你的最爱;我们一起看月亮爬上来,你也在失眠想有美好未来……”于是,现在,我一边单曲循环着这首《看月亮爬上来》,一边写下这篇文章。

再过三个多月就要中考了,最近做梦很不安分,总是梦到考试,都是政治考试。我想心里一定很是不甘心,但不如现在去找准目标努力。

昨天是春节,推了与伙伴的猜灯谜,我在家里在书从里流连忘返,这才发现时间那么快,也许是我不够用心,一天才复习完一本语文书。

累了就看着窗外,我的房间是恰到好处的安静,窗外是一片农田。

就像陶渊明写了又写,赞了又赞的田园;也是古典泼墨山水画将墨黑洗去,染上浅绿的模样。

或许是静止的吧?我多么像时间就停在这一刻,我趁这一刻去翻开语文书背一首古诗,拿起词典查几个单词,拿起练习写一道压轴题。

可是,远处老牛摇晃的尾巴又在告诉着我:时间的.步伐就像它尾巴摇晃的频率一样不慌不忙。

看起语文书的古文部分,看到一些不懂的,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同时在想着为什么是这样子的,想着中考要考课外古文,没有什么古典短片文学收藏的我,不知道从何下手。是从课内去推课外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吧,真的能看懂吗?

想着作文,曾经的我有一时作文写得很好,便很自负,认为只要语文好,什么都不用太认真,语文能拉分很多。

是呀,语文是能拉分很多,但是其他科也是平等的。我的自大,让我的成绩次次创下新低。我的语文也不是很好,我陷入了困境,我和自己仿佛是在困兽之斗。

可是,当一个人心中被自己的成绩填满,看不见其他人的崛起,那么,她一定进步不了。

直到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去努力,而一次次的考试都告诉我一个永恒的道理:有汗水,就有收获。

上学期,那么漫长的学期,就这么短暂地过去。那么,接下来,这么短暂的学期,或许会漫长地熬过。希望我不要放弃。

等到度过我像熬汤一样的复习阶段,然后在中考,交上一份答卷像是端出一碗热汤,里面掺和了熬汤人的泪水,欢笑。.

短暂的学期后会有一个漫长的暑假,没有作业。那么,请那时的我,去看月亮爬上来,听同一首歌,想着三个多月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水平像月亮一样爬上来的回忆。

其实,我觉得,中考最美好的意义,是让我们养成有毅力的性格,有毅力的人,怎么样都会生活得很幸福,不是吗?

篇8:看月亮作文

三月九号的晚上,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出去散步。

妈妈说:“飏飏,你看天上挂着的是什么呀?”我说:“是月亮呀!”妈妈再问我:“那你看弯弯的月亮象什么?”我说:“象小船、香蕉、西瓜皮、倒着的眉毛。”妈妈夸我真聪明。

篇9:看月亮作文

星期六的晚上,我看见了圆圆的月亮,它是金黄色的,就像一个大大的盘子,我真想把月亮永远留下来,于是找来纸和笔,把月亮画了下来。画好了,我又把画贴在了墙上。

忽然,白云把月亮遮住了。我等了好久好久它都没有出来。不过不用担心,我已经把月亮留在墙上了,我随时都能看到它。

我真喜欢月亮啊!

篇10:看月亮作文

徐徐的晚风,带着一群倦鸟飞回林中……远处的山顶上,太阳公公绘出红红的一片晚霞,后而慢慢地落下。山那边已褪出淡淡的蓝,一个白玉盘似的月亮悄悄镶嵌在天空中,那么纯净、亮丽、圆润,夜色也渐浓,周围很静。

我独自一人安然坐在屋后的小山上,翘着二郎腿,静静地看那悬挂在天边的月亮,多么美丽,多么皎洁。

去年此时,我和奶奶就是在这儿,一起赏月的。那会儿,我们找了一处草地,绿油油的草地上,有一块石板,阔阔的,长长的。

放下手中的物品后,我们便安定地坐下来。我和奶奶遥望着皎洁的月亮,听着四围蟋蟀的叫声……何尝不是一种甜蜜蜜的幸福!

“奶奶,我们来拍张照片吧!”我望着奶奶,提出建议,拿起手机,起身站着看周围的风景,“就拍那月亮。”

“月亮确实很美!”奶奶也站起来,“咱们就从这边的松林拍呢?”

“奶奶你要拍‘明月松间照’啊?”我思索着奶奶说的话,这一丛松林就是近景,决定就这么取景。

“我以为你要拍‘清泉石上流’——”奶奶走了过来,身体显得十分硬朗,“对,这个取景很好看。”

我拍下此景,回味着奶奶刚刚接出的诗句,真好玩!晚风穿过茂密的松林,嗖嗖地声音里面夹着不远处的泉水叮咚声,这么美妙,这么神奇,这么悠长。

奶奶拉着我的手,哼着小曲儿,忽然发话:“轩轩,我们来自拍,如何呀?”

“奶奶也爱自拍?”我微笑着点了点头,眼睛一眯,生出疑惑。

“我上了年岁就不能玩玩自拍?”奶奶向左转过身,脸上带着活泼。

奶奶真潮,我一面笑着,一面和奶奶一起往回走着。

“你去坐着吧,我也拍几张。”

我走到石板边,坐下来,眼前的月亮这么明亮,这么清新,这么可爱。深邃的天空,无比奇妙。山风轻抚,令人十分惬意。

稍稍一会儿,奶奶已坐在我旁边,劲头十足的大拇指不停地扒着刚刚的拍照。

奶奶左手抱着我,笑得像个小孩,右手举着手机,伸得远远的。“咔嚓!咔嚓!咔嚓……”不停地拍下我们的合影……

我耸了耸肩膀,双手随意地托着下巴:“奶奶最近还好吧?”

“好呀,一切都很好,身体也很健康……”一语未落,我俩对视微微一笑。

借着月光,“啪!啪!啪!啪……”我和奶奶玩起拍手游戏。

不觉已晚,抬头看月亮,渐渐升高,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几颗星星,一眨一眨的,像是看着我和奶奶,那般羡慕,那般欢喜,那般纯净,那般美好……

今晚,月亮在云中穿行,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温柔,大方,那慈祥的脸,透过树梢,留下温和的笑容。

是啊!这月亮远比去年的今晚,皎洁、圆润、迷人……清风拂过面颊、耳际,我的心空却是这样伤感,这样愁闷,这样失意。

奶奶,您好吗?

篇11:看月亮作文

晚上吃完饺子,我叫上妈妈和我去看月亮。到了楼下还是看不见,因为楼房挡着月亮,我们只好走到大门外边,站在马路上看见又圆又大的月亮。哇,月亮真的好圆啊!

看着月亮我想起了我背过那首诗“初一一根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处四像峨眉,十五十六团团圆。”我好高兴啊!

篇12:看月亮作文

星期六,我和爷爷奶奶去郊区的家,家里有一个很大的露台。晚上吃完饭,我们坐在露台上,看天空中的月亮,八月十五因为下雨没看到月亮,很遗憾。

今天到十月十五了,月亮又大又圆又亮,和书上写得一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开心极了,这么美好的夜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