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关于感恩节的习俗介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关于感恩节的习俗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感恩节的习俗介绍

篇1:感恩节习俗英文介绍

【感恩节习俗英文介绍】

The Thanksgiving legacy has been alive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 customs we see in our homes today remind us of ancient celebrations of harvest, thankfulness for peace, and the endeavors of native Americans. It consists of stories of those who believe that gratitude for blessings is a virtue all must possess.

感恩节的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关于它的习俗活动使我们想起了过去人们的丰收、感谢和平以及美国印地安人的努力。这些都是由那些信仰感恩和赐福的人的故事构成。

【Custom of Family Dinner(家宴习俗)】

The traditional stuffed turkey adorns every dinner table during the feast. pumpkin pie, cranberry sauce, corns are some of the dishes cooked everywhere to mark the day.

家庭盛宴是感恩节期间的一个重要习俗。全家人围坐在饭桌边一起祈祷,愿上帝施与永不停息的恩惠。 这也让身处异地的亲友欢聚一堂,同庆美好时光。

Though historians don’t have an evidence to prove that turkey was eaten during the first thanksgiving dinner, the thanksgiving celebration will be incomplete without it.

传统的填制火鸡让每个餐桌生色不少,南瓜派、酸果沙司、玉米更是那天必不可少的菜肴。虽然历史学家没有证据证明在第一个感恩节时人们就吃火鸡,但没有火鸡的感恩节是不完美的。

The traditional thanksgiving parade probably started with president lincoln proclaiming it an official day. the full- dress parade is a way to display the country’s military strength and discipline. the main aim of such parades is to lift the spirits of the spectators, provide them with wholesome entertainment. in the present day, parades are accompanied with musical shows and celebrities.

感恩节那天进行的巡游仪式大概始于林肯总统时期,而且这天被宣布为法定节日。隆重的巡游仪式是显示国家军事力量和严明纪律的一个方式,但这样的巡游主要目的是振奋国人,为大众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现代的巡游活动还加入音乐节目,众多名人也参与其中。

football gameswatching nfl football during thanksgiving is a popular tradition. the traditional game between the detroit lions and the green bay packers continues.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games having been played on this day.

感恩节观看美国国家足球联盟的橄榄球比赛也是一个习俗。底特律雄狮和绿湾包装工队之间的传统比赛至今仍然保留着。其中最值得纪念的比赛之一就在感恩节这天举行

【Custom of Praying(祈祷的习俗)】

For centuries, 'Thanksgiving Day' is associated with communal prayers in church and in homes. People offer various meal time prayers during the day. It is a time, when mankind thanks God for all his blessings and grace. It is also a day to show gratitude to y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for all the good deeds.

几个世纪以来,“感恩节”与在教堂和家里祈祷者有关。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用餐,祷告一下白天的情况。这是一个人类感谢上帝带来所有祝福的时候,同时也是一个感激你的朋友和亲人及所有的好事的时候。

篇2:关于感恩节的习俗介绍

感恩节的习俗:感恩节晚宴

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为“火鸡节”。

感恩节的食品富有传统特色。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它原是栖息于北美洲的野禽,后经人们大批饲养,成为美味家禽,每只可重达四五十磅。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篇3:关于感恩节的习俗介绍

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第一次感恩节,人们进行了跳舞、比赛等许多娱乐活动,蔓越桔竞赛、南瓜赛跑、剥玉米等等好玩的游戏。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请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少年来,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无论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人们几乎在以同样的方式欢度感恩节,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

关于感恩节的独特意义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 年和16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入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清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篇4:感恩节英文习俗介绍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ksgiving is usually a family day, celebrated with big dinners and joyous reunions. The very mention of Thanksgiving often calls up memories of kitchens and pantries crowded with good things to eat. Thanksgiving is also a time for serious religious thinking, church services, and prayer.

The first Thanksgiving observance in America was entirely religious and did not involve feasting. On Dec. 4, 1619, a group of 38 English settlers arrived at Berkeley Plantation, on the James River near what is now Charles City, Va. The group's charter required that the day of arrival be observed yearly as a day of thanksgiving to God.

The first Thanksgiving in New England was celebrated in Plymouth less than a year after the Plymouth colonists had settled in America. The first dreadful winter in Massachusetts had killed about half the members of the colony. But new hope arose in the summer of 1621. The settlers expected a good corn harvest, despite poor crops of peas, wheat, and barley. Thus, in early autumn, governor William Bradford arranged a harvest festival to give thanks to God for the progress the colony had made.

The festival lasted three days. The men of Plymouth had shot ducks, geese, and turkeys. The menu also included clams, eel and other fish, wild plums and leeks, corn bread, and watercress. The women of the settlement supervised cooking over outdoor fires. About 90 Indians also attended the festival. They brought five deer to add to the feast. Everyone ate outdoors at large tables and enjoyed games and a military review. Similar harvest Thanksgivings were held in Plymouth during the next several years, but no traditional date was set.

篇5:感恩节的来历及习俗介绍

【感恩节简介】

加拿大许多传统是源于英国,当然感恩节也是。在美国和加拿大都会过感恩节(ThanksgivingDay),但不是同一天,不同于美国,加拿大的感恩节是无关宗教的。庆丰收、感谢大自然、感谢上苍,赐给我们丰沛的阳光与甘露,让谷物生长,使我们平安又度过一年,是感恩的主题。

一家人团聚一堂,享用烤火鸡和南瓜派是最经典的感恩节画面。可是你知道为什么是火鸡和南瓜呢?想当初物力维艰,放眼望去,只有满地的野生火鸡和盛产的南瓜,自然而然就成为时令的佳肴了。

传统的烤火鸡,是在鸡腹中塞满以面包丁、洋葱、芹菜、鼠尾草为主的作料之后,放入烤箱中充足的烘烤即可上桌。

一般的主妇喜欢越大越好,因为当天吃不完的,巧手就可变化成火鸡派、火鸡馅饼,颇有我们吃年菜的味道。至于南瓜派,加拿大最传统的吃法,是淋上盛产的蔓越莓酱汁(Cranberrysauce),而做南瓜派的小心得,据加国友人透露,以罐头南瓜制作会比新鲜的来的香醇顺口。

除了起源有宗教意味的不同,加拿大的纬度比较高,谷物成熟的季节比较早,所以这也是一个在十月,一个在十一月的最根本原因。

还有北美一年中,最令大家期待的大拍卖日(BoxingDay),加拿大是圣诞节的后一日(12月26日),而美国是感恩节的后一天。第二个礼拜一、最后一个星期四,为什么美加两国感恩节都选在这种非假日的日子呢?当然,大家都聪明的很,加拿大选在礼拜一,是为了要有三天的连续假期。而美国更过瘾,传统感恩节都是两天假期,再加上周末,足足有四天的假期。

【感恩节来历】

加拿大的感恩节传统来源于欧洲。受希腊文化和基督教影响,欧洲人早在20xx年前就有庆祝秋收的风俗。古希腊人的谷神叫Demeter,每年秋天举行的Thesmosphoria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的。基督教进入欧洲之后,人们便把这个仪式改成向上帝感谢收成。这个风俗,随着欧洲殖民者的脚步,被带到了北美洲。1578年,英国探险家法贝瑟(MartinFrobisher)试图探索一条从大西洋前往东方的航线,但是没有成功。最终,他在今天加拿大的纽芬兰省建立了一个定居点,并举行了一个庆祝生存和收获的宴餐。这一次被认为是加拿大的第一个感恩节,比清教徒“五月花号”首次抵达美国早了大约40年。

法贝瑟之后,当地的定居者也延续了这一庆祝生存和收获的传统,但是远远没有形成规模。随着英国人沿着大西洋岸和岛屿一路南下开发和建立定居点,这一风俗也慢慢传播。现有的史料记载,早在十七世纪早期,定居在哈利法克斯(Halifax)的英国居民,就已经开始较大规模地庆祝感恩节了。

除了英国人,法国人对加拿大的感恩节传统有着深远影响。英国探险家法贝瑟之后约二十多年,法国探险家尚普兰(SamueldeChamplain)率领了第一批法国移民和皮毛交易商登陆加拿大。法国人定居下来之后,也将欧洲大陆庆祝秋收的风俗带到了加拿大,还和本地的原住民分享食物,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感恩节”风俗。

【感恩节习俗】

加拿大和美国的感恩节不在同一天,因其纬度比较高,谷物成熟的季节比较早,其与美国人缅怀清教徒先辈定居新大陆的传统不同,加拿大人主要感谢上天给予的成功的收获。感恩节主要为以庆丰收,感谢大自然、感谢上苍赐予丰沛的阳光与甘露,让谷物生长为感恩主题,并无任何宗教色彩,因此,加拿大的感恩节早于美国,定于庆祝活动是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加拿大人也会一家人团聚一堂,享用烤火鸡和南瓜派是最经典的感恩节画面。传统的烤火鸡,是在鸡腹中塞满以面包丁、洋葱、芹菜、鼠尾草为主的作料之后,放入烤箱中充足地烘烤即可上桌。一般的主妇喜欢选购个头大的火鸡,因为如果当天吃不完,巧手就可变化成火鸡派、火鸡馅饼。至于南瓜派,加拿大最传统的吃法是淋上盛产的蔓越莓酱汁,而做南瓜派的小心得,是以罐头南瓜制作会比新鲜得来的香醇顺口。

篇6:感恩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感恩节的习俗】

1、吃火鸡

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每逢感恩节,美国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欧洲移民到美洲后,觉得火鸡的外观与土耳其“身黑头红”的服装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们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增加了一项总统放生火鸡的仪式。

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林肯总统当政时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厅,请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因为这只被送进白宫的火鸡,即将成为人们的感恩节大餐。20xx年11月20日,布什总统在一年一度放生火鸡的仪式上,放生的两只火鸡分别叫“May”和“Flower”。它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当年清教徒来到新大陆所搭乘的“五月花号”的意思。

2、送食物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3、置餐桌

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

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让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

4、蔓越桔竞赛

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跳舞、比赛等。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有种游戏叫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至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5、玉米游戏

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

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颗玉米粒,猜的数量最接近的奖给爆玉米花。

6、南瓜赛跑

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清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感恩节美食】

1、火鸡

火鸡怎样成了如今感恩节的主要“吉祥物”呢?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在16世纪某一年的收获节上,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正在吃烤鹅。这时传来消息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前往攻击她心爱的英国途中沉没了,女王高兴不已,于是又要了一只鹅来庆祝这一捷报。因此鹅也就成了英国丰收季节的爱鸟。当清教徒们从英国来到美国时,烤火鸡代替烤鹅成了主要菜肴,因为北美大陆火鸡数量更为丰富,比鹅更容易找到。

火鸡以其体形大,生长迅速,抗病性强,瘦肉率高而受人瞩目,可与肉用鸡媲美,被誉为“造肉机器”。火鸡肉不仅肉质细嫩、清淡,而且在营养价值上有“一高二低”的优点。一高是蛋白南含量高,在30%以上;二低是火鸡肉在国外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同时,火鸡肉也是益气补脾的食疗佳品。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以火鸡肉代替牛肉、猪肉、羊肉和鸭肉。

2、红莓苔子果酱

又甜又酸的红莓酱是第一次感恩节餐桌上的食物,今天的餐桌上也有它。小红莓是一种又小又酸的野莓,生长在麻塞诸塞州和新英格兰各州的沼泽地区。印第安人用它的果实治疗各种炎症,用果汁来染红地毯和毛毯。他们教导清教徒怎样使用糖和水来烹饪小红莓,做成红莓酱。

印地安人把小红莓叫做“ibimi”,意思是“苦莓”。移民则叫这些“鹤莓”,因为小红莓的花把草茎拖的倒垂下来,很像脖子细长的白鹤。今天在新英格兰地区依旧生长小红莓。

3、甜山芋

火鸡是一种大家所熟知的美食,还有一些不太有名的,也很美味的食物。甜山芋就是其中一种。野生种山芋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薯传至菲律宾。

甜山芋是感恩节的主要食物之一。甘薯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及钾、铁、铜、硒、钙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世界卫生组织评选出来的“十大蔬菜”的冠军。

4、玉米面包

玉米面包,这是英国人和印第安人都喜欢的食物。根据感恩节的由来,最初英国清教徒移民到美国没有食物吃,当地的印第安人就送上了自己的食物给了他们,为了表示感激,从此有了感恩节。故这玉米面包就这样延续了下来,成了感恩节必备的一道美食。

据说玉米面包是美国妈妈们几乎都会做的食物。简易面包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制作非常方便快捷,不需要像制作酵母面包那样费时费力,而且也不用考虑面粉的筋度问题,几乎所有种类的面粉都可以拿来使用。烤好的玉米面包,松软、香甜,带着玉米谷物特有的香气,爱吃粗粮的不妨试试。

5、土豆泥

感恩节传统食品还有甜土豆泥。土豆富含蛋白质,含量甚至优于大豆,最接近动物蛋白。土豆还含丰富的赖氨酸和色氨酸,这是一般粮食所不可比的。土豆还是富含钾、锌、铁的食物。所含的钾可预防脑血管破裂。它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C,均为苹果的10倍,维生素B1、B2。铁和磷含量也比苹果高得多。

将土豆削皮,切成大块,放入盐水中煮至变软,取出滤干后捣成泥。加入温牛奶、大部分黄油和蛋黄并调味。轻轻搅动蛋清直到成形,拌入土豆混合物中;用勺子将调好的混合物放入5品脱的耐热浅盘中,将剩下的黄油点在顶部,并撒上黑胡椒。将浅盘放在烤箱的下层架子上,200℃的温度下烤约45分钟即可。最后洒上装饰用配菜。

6、南瓜派

在西方的万圣节和感恩节,南瓜派是节日餐桌上大受欢迎的甜品。火鸡和南瓜饼都成了感恩节必备的大餐,用以感谢在危难之时帮助、支援过他们的印第安人,同时也感谢上帝对他们的恩赐。所以感恩节美食也少不了南瓜派。

南瓜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钴和果胶。钴的含量较高,是其他任何蔬菜都不可相比的,它是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常吃南瓜有助于防治糖尿病。果胶则可延缓肠道对糖和脂质吸收。另据报道,日本现正盛行“南瓜热”。不但适合不想肥胖的中青年食用,而且被广大妇女称为“美容食品”。其原因在于南瓜维生素A含量胜过绿色蔬菜。

【感恩节的来历】

感恩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962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篇7:西方感恩节饮食习俗介绍

西方感恩节饮食习俗介绍

节日菜谱包括:Cornbread - 玉米面包,英国人和印第安人都喜欢的食物。English Cheese Pie - 英国奶酪派,奶酪对英国人很重要。Venison - 鹿肉,印第安人带来了5头鹿。Ducks & Geese - 鸭和鹅,英国人捕的。Wild Turkey - 野生火鸡。 Garlic and Onions - 大蒜和洋葱。Pumpkin Pudding - 南瓜布丁。 Indian Pudding - 印地安布丁。Salad-沙拉。

1、火鸡吃法也有一定讲究。端上桌后,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感恩节的`食物除火鸡外,还有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沙拉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这些东西都是感恩节的传统食品。

2、餐桌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请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他们才离开那可爱的餐桌。

篇8:感恩节习俗

关于感恩节的习俗介绍感恩节习俗

美国、加拿大

在风俗习惯上,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一致,食俗有:吃烤火鸡、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活动有:玩蔓越桔竞赛、玉米游戏、南瓜赛跑;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并有相应的假期2天,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现在还形成了豁免火鸡、黑色星期五购物等习惯。

美国和加拿大的感恩节之间有许多相似性,譬如装满花果谷物象征丰饶的山羊角(cornucopia)和南瓜饼(pumpkin pie)。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上的食物通常也与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鸟,有些是野鸭野鹅,但目前主要是火鸡和火腿。

晚宴

感恩节的晚宴是美国人一年中很重视的一餐。这一餐的食物非常之丰富。在餐桌上,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

美国感恩节的食品富有传统特色。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游戏

饭后,经常还做些传统游戏,

比如:跳舞、各种比赛等许多娱乐活动。有种游戏叫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一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还有一种玉米游戏也很古老。先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数量最接近的奖给一大包玉米花。

人们最喜爱的.游戏要算南瓜赛跑了。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郊游

美国感恩节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还会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当初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参观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移民村。

购物

11月28日,感恩节当天,美国纽约民众纷纷涌入各大商场和超市购物,提前开始血拼“黑色星期五”。

游行

始于1924年梅西感恩节 是全美感恩节最大规模的庆祝活动,该活动于每年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当天举行。

篇9:感恩节习俗

今天是感恩节,感恩不是一种形式,感恩不是一件礼物,感恩不是一个问候。感恩是一份真诚,感恩是一段相遇,感恩是一顿美食。首先祝福大家感恩节快乐!都知道今天是感恩节,那么大家知道感恩节的来历么?现在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感恩节的由来及习俗。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9月,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迫害的清教徒102人离港启航。在漫无边际的大洋中,漂泊了整整65天,经历了狂风巨浪的种种折磨,方才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顶的普洛文斯敦港靠岸。接着,“五月花”号按计划继续南行,打算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靠岸,但因航行误差,他们来到了普利茅斯附近。在那里,由于对地形和环境茫无所知,他们十分谨慎地让大部分人仍然留在船上,只派一批精明强干的人出外探测地形。1个月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普利茅斯港口,并且意外地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优良的渔港。这里有几块已经收获过的玉米田,有清亮的淡水小溪,还有十分宜于筑垒设防的山丘,但空无一人。原来这里是一个印第安人的村落、不久前天花流行。夺去了全体村民的生命。几天后,“五月花”号就渡过科德角湾,在普利茅斯港抛锚上岸。这里成为英国移民在美洲的第二块永久居留地。后来他们把登岸的一块大礁石命名为普利茅斯石。

到了1620年和16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寒冷无比的冬季,他们自己搭盖的简陋房屋难以抵御风雪,粮食也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和传染病的侵袭,待到冬天结束,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了。

开春时节,普利茅斯村的移民结识了一位名叫斯・昆图的印第安人。斯・昆图对移民们十分友好。不久,他把自己部落的酋长马萨索德介绍给移民。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马萨索德不仅给移民带来礼物,还特地派本部落的人教会移民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蚕豆。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

移民们在欢庆丰收的日子里,按照传统习俗,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朋友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来欢庆节日。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请,并且提前送来了5只鹿,表示他们的友好情谊。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篇10:感恩节习俗

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

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稀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

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

而在感恩节,每家的家庭成员总是力争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暖。

吃火鸡:

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

每逢感恩节,美国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

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

欧洲移民到美洲后,觉得火鸡的外观与土耳其“身黑头红”的服装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们为“Turkey”(土耳其)。

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增加了一项总统放生火鸡的仪式。

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林肯总统当政时期。

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厅,请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

因为这只被送进白宫的火鸡,即将成为人们的感恩节大餐。

11月20日,布什总统在一年一度放生火鸡的仪式上,放生的两只火鸡分别叫“May”和“Flower”。

它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当年清教徒来到新大陆所搭乘的“五月花号”的意思。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

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

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稀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

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

而在感恩节,每家的家庭成员总是力争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暖。

送食物: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

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

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

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置餐桌:

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

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

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

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

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让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

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

做游戏:

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跳舞、比赛等。

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

蔓越桔竞赛:

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至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

比赛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

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

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玉米游戏:

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

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

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

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颗玉米粒,猜的数量最接近的奖给爆玉米花。

南瓜赛跑:

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

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

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

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

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清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篇11:关于感恩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1、吃火鸡

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每逢感恩节,美国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欧洲移民到美洲后,觉得火鸡的外观与土耳其“身黑头红”的服装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们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增加了一项总统放生火鸡的仪式。

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林肯总统当政时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厅,请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因为这只被送进白宫的火鸡,即将成为人们的感恩节大餐。月20日,布什总统在一年一度放生火鸡的仪式上,放生的两只火鸡分别叫“May”和“Flower”。它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当年清教徒来到新大陆所搭乘的“五月花号”的意思。

2、送食物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3、置餐桌

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

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让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

4、蔓越桔竞赛

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跳舞、比赛等。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有种游戏叫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至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5、玉米游戏

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

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颗玉米粒,猜的数量最接近的奖给爆玉米花。

6、南瓜赛跑

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清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感恩节美食】

1、火鸡

火鸡怎样成了如今感恩节的主要“吉祥物”呢?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在16世纪某一年的收获节上,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正在吃烤鹅。这时传来消息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前往攻击她心爱的英国途中沉没了,女王高兴不已,于是又要了一只鹅来庆祝这一捷报。因此鹅也就成了英国丰收季节的爱鸟。当清教徒们从英国来到美国时,烤火鸡代替烤鹅成了主要菜肴,因为北美大陆火鸡数量更为丰富,比鹅更容易找到。

火鸡以其体形大,生长迅速,抗病性强,瘦肉率高而受人瞩目,可与肉用鸡媲美,被誉为“造肉机器”。火鸡肉不仅肉质细嫩、清淡,而且在营养价值上有“一高二低”的优点。一高是蛋白南含量高,在30%以上;二低是火鸡肉在国外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同时,火鸡肉也是益气补脾的食疗佳品。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以火鸡肉代替牛肉、猪肉、羊肉和鸭肉。

2、红莓苔子果酱

又甜又酸的红莓酱是第一次感恩节餐桌上的食物,今天的餐桌上也有它。小红莓是一种又小又酸的野莓,生长在麻塞诸塞州和新英格兰各州的沼泽地区。印第安人用它的果实治疗各种炎症,用果汁来染红地毯和毛毯。他们教导清教徒怎样使用糖和水来烹饪小红莓,做成红莓酱。

印地安人把小红莓叫做“ibimi”,意思是“苦莓”。移民则叫这些“鹤莓”,因为小红莓的花把草茎拖的倒垂下来,很像脖子细长的白鹤。今天在新英格兰地区依旧生长小红莓。

3、甜山芋

火鸡是一种大家所熟知的美食,还有一些不太有名的,也很美味的食物。甜山芋就是其中一种。野生种山芋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薯传至菲律宾。

甜山芋是感恩节的主要食物之一。甘薯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及钾、铁、铜、硒、钙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世界卫生组织评选出来的“十大蔬菜”的冠军。

4、玉米面包

玉米面包,这是英国人和印第安人都喜欢的食物。根据感恩节的由来,最初英国清教徒移民到美国没有食物吃,当地的印第安人就送上了自己的食物给了他们,为了表示感激,从此有了感恩节。故这玉米面包就这样延续了下来,成了感恩节必备的一道美食。

据说玉米面包是美国妈妈们几乎都会做的食物。简易面包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制作非常方便快捷,不需要像制作酵母面包那样费时费力,而且也不用考虑面粉的筋度问题,几乎所有种类的面粉都可以拿来使用。烤好的玉米面包,松软、香甜,带着玉米谷物特有的香气,爱吃粗粮的不妨试试。

5、土豆泥

感恩节传统食品还有甜土豆泥。土豆富含蛋白质,含量甚至优于大豆,最接近动物蛋白。土豆还含丰富的赖氨酸和色氨酸,这是一般粮食所不可比的。土豆还是富含钾、锌、铁的食物。所含的钾可预防脑血管破裂。它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C,均为苹果的10倍,维生素B1、B2。铁和磷含量也比苹果高得多。

将土豆削皮,切成大块,放入盐水中煮至变软,取出滤干后捣成泥。加入温牛奶、大部分黄油和蛋黄并调味。轻轻搅动蛋清直到成形,拌入土豆混合物中;用勺子将调好的混合物放入5品脱的耐热浅盘中,将剩下的黄油点在顶部,并撒上黑胡椒。将浅盘放在烤箱的下层架子上,200℃的温度下烤约45分钟即可。最后洒上装饰用配菜。

6、南瓜派

在西方的万圣节和感恩节,南瓜派是节日餐桌上大受欢迎的甜品。火鸡和南瓜饼都成了感恩节必备的大餐,用以感谢在危难之时帮助、支援过他们的印第安人,同时也感谢上帝对他们的恩赐。所以感恩节美食也少不了南瓜派。

南瓜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钴和果胶。钴的含量较高,是其他任何蔬菜都不可相比的,它是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常吃南瓜有助于防治糖尿病。果胶则可延缓肠道对糖和脂质吸收。另据报道,日本现正盛行“南瓜热”。不但适合不想肥胖的中青年食用,而且被广大妇女称为“美容食品”。其原因在于南瓜维生素A含量胜过绿色蔬菜。

篇12:端午节习俗简单介绍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各地饮食文化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另外,江浙北部一带端午节还吃豆腐。

端午期间饮食进补注意事项

端午期间气温高,湿度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较为亢进,能量与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体液损失多,机体的代谢不平衡,表现出来的症状为容易出汗,身体发热,口渴,心情烦躁,食欲低下,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头昏脑涨等。如果不能及时、科学进补,人体就会发生体液失调,代谢功能紊乱,脾胃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状况,身体健康自然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苦夏”。因此,端午期间进补不容忽视,进补得当不仅可安然度夏,养生健身,而且还会使机体做好换季的准备。

潮汕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吃栀粿

在潮汕地区,栀粿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栀粿,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制作栀粿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吃“麦熟”

据《潮州府志》载:“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三员。”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包括饮食习俗在内的各种风俗。像每年清明节过后,当地便盛行吃一种叫“麦熟”的食物。饼是从清明节开始,做到端午节过。

“麦熟”的出现跟古时所城大量来自北方的驻兵有关。明朝的时候,当时就有部队驻扎在所城。麦熟的时候,大丰收,(当时军兵将)收成的麦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麦熟”。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时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粿”,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潮汕人叫“叶下红”,每年只有这端午节才最稚嫩,长辈说此菜有清肠胃热的功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篇13:端午节习俗简要介绍

端午节习俗简要介绍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节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金华端午节习俗

金华各地端午节是女儿回娘家看母亲的日子,送到娘家的礼品是一担粽子,俗称“担端午”,担端午从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与“喜”谐音,做母亲的喜欢女儿初四来。俗谚云:“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个大午前。”到初五日吃过中饭,端午节就算过完了。而今,端午节更像是孝敬长辈日,晚辈往往在这一天给长辈送绿豆糕或各种营养品。

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灶头及床上悬挂菖蒲、艾草,金华习俗认为菖蒲、艾草可以驱鬼辟邪。相传端午日白娘子盗仙草救活许仙,所以各地习俗都以为这一日采草药最灵。人们采车前草、六月雪、紫苏、青木香等泡茶或治痧,也有的采菖蒲根浸于卤水,以备疗疮。有的在端午日取枳壳、陈皮、厚朴、山楂及麦芽糖煮“午时茶”,认为喝了“午时茶”能驱秽气。

药店里还有端午送药头的习俗,平时各家药店在自制饮片时,把拣出来的断头残叶积聚一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就成筐放在门口,让顾客免费自取,或送到大主顾家中说是端午节五毒出洞,让大家在午时熏烟,可以驱虫毒,去秽气,免疾病。

端午节前后,各地城乡都流行挂香包,香包或用丝线钩织成,或用碎布料缝制成动物等各种形状,其中心形居多,中纳香粉、樟脑或艾草等,或用于出售或分送亲朋孩子,挂在胸前辟邪。

旧时,端午节期间,武义城乡还要推端午船驱五鬼,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武义城隍庙就用毛竹扎制龙船,船上绑着五个纸人,象征五鬼,加以裱糊、上色。到初五日,道士在城隍庙各个角落催促“疫鬼”上船,推船前,由打锣开路的人围着船敲三圈,叫“侧船”;后由七个男青年推船疾行,以免“五鬼”中途“逃脱”。导以响锣,鸣放炮仗,叫“推端午船”。各行各业停工半日前往观看,沿街各店各户纷纷向“龙船”撒茶叶、米,最后将船推至水中,意为驱出“恶鬼”。

乡下则于端午节前到庙里念经三日,端午日推一小木船入河,也叫推端午船。相传古时永康王崇五鬼缠身,一老道帮助捉鬼,封五鬼于酒坛,投于江中,坛漂至武义,被人捞起打开,五鬼遂出,作祟于此,城隍得知派判官捉五鬼,在端午日扎龙船送鬼出境。后才有此俗。

端午日,有的地方还要“驱蚊虫娘”,老年妇女用火把照亮墙角落,口念“蚊虫娘,蚊虫娘,送你到东阳;到东阳,吃得胖,回来过重阳”。或“蚊虫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里叮稻娘”等,然后送火把出郊。有的在门上画石灰符,符多为八卦图,也用以驱蚊,画的时候也念类似的咒语。

端午节的含义

含义一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含义二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他含义

1、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2、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篇14:小年习俗介绍

祭灶王

祭灶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3]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4-5]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4-5]

剪窗花

窗花

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4]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鼠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4]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2]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4]

时间差别编辑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6]

地方禁忌编辑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篇15:端午节习俗简单介绍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的习俗简单介绍2:端午食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