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课文《越巫》的备课笔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课文《越巫》的备课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越巫》的备课笔记

篇1:课文《越巫》的备课笔记

课文《越巫》的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越巫为人驱鬼,自己却怕鬼,这源于他心中有鬼。因此,越巫误己在先,欺人在后;其可悲为最,可恶为次。

越巫至死不知投砂于他的是人不是鬼,这说明他相信世上确实有鬼。你看他鸣角振铃,跳踯叫呼的样子多么虔诚,他若不信有鬼,早叫他人看出了破绽,或是自己在某一环节忍俊不禁。一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虽为吹牛惑众,但亦足显其痴迷,自信法力可以凌驾于众鬼之上;至于后来的三次遭飞砂袭击,更是毫不怀疑地以为自己遇到了鬼,于是由首岑岑(血已涌)到角不能成音(气已弱)再到惟大叫以行(魄已散),直至后来的舌缩不能言(胆已破)肤色如蓝(人已死),我们都能够看出他已鬼迷心窍,魂人泥淖,自欺至死,可悲可怜。

我们再来看看越巫生长的土壤,越巫之所以能行骗成功,源于众人心中亦有鬼。所以才会病而不求医,酒食奉巫师;而当巫师于坛场上满口胡言,于酒桌旁放口大嚼,于人群中招摇取财时,民众是以怎样无知与无助、纯朴与愚木、崇敬与信仰的眼神在注视着他,这又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一幕啊!更不知,越巫被吓死之后,有几个人会幡然醒悟?巫师自欺,是一人之悲;众人自欺,乃民族之悲。巫师骗财,损人民一时之利;邪说惑众,乃为人民难医之毒瘤啊!

读罢故事,掩卷细思:借古鉴今,敬醒世人。

二、亮点探究

1.文章中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为什么越巫不论是否治好他人的病,大多数人都不怀疑他?

探究学习:

越巫惑众骗财固然可恨,民众的迷信愚昧为越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却是最发人深省的。

2.文中少年的举动虽为恶作剧,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学习:

少年有着清醒的头脑,他痛恨越巫,勇于捉弄、惩治他,并于无意间为人们除去了骗财惑众的这一个,至少可以警醒一些人。

3.文章写越巫三次遭砂石袭击,他的动作与神态有什么变化?请品味作者用语的简洁、传神。

探究学习:

初遇鬼时,越巫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但已是心大骇,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骗子色厉内荏的形象跃然纸上。鬼又出现时,则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已见得胆气下沉,气息渐弱。而鬼三至时,已是手栗气慑、角坠、铃坠、惟大叫以行这情景,哪是魂飞魄散、落荒而逃一类字眼可以形容的。

该情节用语简省,音节渐短,足见气氛渐紧,又辅以角、铃两道具的巧妙使用,加速了情节的发展,凸现了人物的惶恐情态。

4.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学习:

用冷峻、深刻的语言写出了越巫的可悲与可怜,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5.想像一下,越巫死后,他的妻子、村民、那几个少年以及官府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探究学习:

此题开放性较强,但要注意这些人的身份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

三、选题设计

1.研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若干篇,谈谈《越巫》的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1)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现实。

(2)志怪小说产生的根源。

(3)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4)志怪小说的精华与糟粕。

参读书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干宝《搜神记》;

张华《博物志》。

2.方孝孺研究。

研究方法:

(1)方孝孺的籍贯及生平。

(2)方孝孺的`死及评价。

(3)方孝孺的学术宗旨及特点

(4)方孝孺的政治主张。

(5)方孝孺的文章特色。

参读书目: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下卷;

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金贲亨《台学源流》;

《逊志斋集》;

李贽《续藏书·方孝孺传》;

《明史·方孝孺传》;

谢铎《赤城新志·方孝孺传》;

陈纪《正学先生事状》。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方孝孺后裔宗谱在北京被发现

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因忠于明皇朝建文帝而忤明燕王朱棣,最终遭灭门之灾,听说是灭十族(包括他的学生和朋友也一律问罪)。方孝孺有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个历史谜案。最近,笔者看到一本《上海著姓望族》和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后,终于揭开这一历史谜案。方孝孺在上海南汇和江西庐江都留下了后裔,不过南汇方氏曾改姓余,后复姓方,庐江方氏后裔现已改姓何氏,不姓方了。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和学者参考。其中《上海著姓望族》《南汇县方孝孺后裔方德宗家族(余氏家族)》记载:据《松江府志》载,明初建文朝忠臣方孝孺遇难时,其幼子德宗被浙江海宁丞魏泽匿藏之。托余学夔携避松郡华亭俞允所。俞允者,方孝孺门人也。德宗遂冒俞姓,后欲入赘为婿,又改姓余。子姓繁衍,至万历(1609)己酉督学杨廷筠令复本姓,建正学书院云云。及考明史,方孝孺传有异,又朱国桢《逊国名人传》载始末颇晰,未知熟是。余环,为方孝孺7世孙。其先避乱隐居松郡泖上。余环复迁南汇县十九保大凫泾南村。余采(环子,方孝孺8世孙),字元高,号竹癯。余采刚毅不能容人,有志操,不妄取。尝与婺源士子同舟,后该士子卒,余采出资含殓还其丧。晚岁以明经教授江右、闽粤,多所造就。余采子道南、道东,皆方孝孺9世孙,复方姓入学,重刻《逊志斋集》行世。

另笔者在北京发现的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清何盛财等修。何乘骧等纂。清光绪27年二友堂木活子本。该宗谱《处士通公像》的《序文》写道:先生始来潜指邑为姓,卜居于县东里居宅兆咸在焉。余谬揣先生之意,以忠良孑遗托迹兹土,旭日之始升于东而冀其后之当午于庐也。另对通公介绍说:圣公长子,有歙县迁庐,因郡更氏,易方为何,遂为庐江何氏始祖。娶张氏,生三子:彦清、彦良梁、彦澄。

●卡片②不畏灭族的方孝孺

方孝孺(1375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县北乡溪下村人。他是明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从师于大学者宋濂,尽得其所学。方孝孺通经史,擅诗文,博学多才,但生性耿直,人称正学先生。洪武年间,蜀献王闻其贤,聘他为世子的老师,把他的书房称之为正学,故世人以正学代称其名,表示对他的敬重。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改文学博士。

建文四年(公元14)明成祖朱棣,夺取了皇位。尔后,朱棣因方孝孺文名,逼其为他起草登基诏书。

方孝孺自惠帝被害后,日夜恸哭。听到朱棣召见,就身穿麻衣,殿见朱棣。麻衣在古代称为孝服。方孝孺穿麻衣,一方面表示对惠帝遇难的衷悼:一方面是对朱棣篡夺皇位的仇恨。

朱棣见方孝孺身穿麻衣,便对他说:你这样做是学周公辅成王之政。方孝孺冷笑道:成王安在?弄得朱棣十分狼狈。

朱棣软硬兼施,逼方孝孺为他草诏。方孝孺走到案前,从容提笔,在诏书上大书了一个篡字后,投笔于地,并对朱棣说:万世之后,你也脱不得此字!

朱棣本待发作,忽然记起在下江南时,有个叫姚广孝的方外人曾对他说过:殿下至京,希望保全方孝孺。若杀此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因而仍耐着性子对他说:这是我家族中的事,先生何必这样自苦呢?方孝孺听后,便声色俱厉,骂不绝口。朱棣见此,再也按捺不住,怒喝着:你不怕灭九族吗?

方孝孺从容答道:即使灭十族,又敢奈我何?

结果,方孝孺被灭了十族。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及儿子中宽、中愈,知在劫难逃,都上吊死了;两个女儿都投了秦淮河;他的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家猷都是宁海人,因都是方孝孺的学生而被杀,凑足十族之数。

孝孺之被害,据说是用二块石板夹住,然后用铁锯从头部锯下而死。他在被害前,曾咏《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熟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如此殉君兮,抑有何求?

呜呼衷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被害后,朱棣余怒未消,派人挖了方家的祖坟,并下旨:藏方孝孺文者皆死。但是,方孝孺门客仍冒着生命危险,大力收藏了方孝孺遗稿,后来编成《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

●卡片③方孝孺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孝孺基本接受了张载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张载主张太虚即气,而气是物质实体,故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孝孺亦云:大地亦大矣,其气运行无穷,道行其中亦无穷,物之生亦绵绵不息。天地有至神之气,日月得之以明,星辰得之以昭,雷霆得之以发声,霞云电火得之以流形,草木秀者得之以华实,鸟兽瑞者得之以为声音,毛质或骞而飞,或妥而行,或五色绚耀而八音和鸣,非是气孰能使之。在《龟岩隐居记》中则说得更为明白:山岳、川流、霞云、草木,流峙卷舒,荣顇之态,变化至无穷尽也,咸出天地自然之理。(卷七)

孝孺之学与程、朱理学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孝孺去其浮言而推行实学,以经世致用为要务。也就是说,他对于宋儒在哲学上的性理之辨、理气之辨、性命之辨等等,很少去继续纠缠,而是专心于圣人之学、圣人之道,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逊志斋集》的所有文章中,似乎没有一篇是专门在这些哲学命题上争辨其孰是熟非,孰先孰后的。如他在《上范先生》书中就曾指出:道之不明,莫甚于今,谈性命则或入乎玄密,而不能措之事;攻文辞则或离乎实德,而滞于记问。因此,他十分强调:儒者之学,其至圣人也,其用王道也。圣贤之学,皆以用世。君子之学,积诸身,行于家,推之国,而及于天下。率而措之,秩如也。又云:古学务实,体立用随,始诸身心,验于设施。故学者必以古为师,穷理正心,法尧为仁,法舜尽孝,视民如伤,文王是效。对此,孝孺进一步伸论说:盖圣人之大者,上莫过于尧、舜、禹、汤、文、武,下莫加于周公、孔子,而此八圣人之言行文章具在六经,故后之学圣人者,舍六经无以为也。苟能发明六经,大之于天下国家,小之于善一己,直易易耳。基于此,孝孺把学看成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一再强调说:人孰为重?身为重;身孰为大?学为大;不学则夷乎物,学则可以守身,可以治民,可以立教,学不亦大乎?人或可以不食也,不可以不学也。不食则死,死则已;不学而生,则人于禽兽而不知也。与其禽兽也,宁死!这是因为:学以明之,与天地通,尧、舜之仁,颜、孟之智,圣贤盛德,学焉则至。由此可见,在方孝孺的心目中,做人必须为学,而为学必宗三代孔盂,唯学才能明道,唯明道方可以治天下。虽然,孝孺主张学必崇古,但也强调学古必须知今,反对死学,反对学于古而泥于古,要学能致疑,学而能变,学而能化。

篇2:《越巫》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2、理解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讽刺的写法。

3、通过文中越巫的可鄙而又可怜的表演及其不幸的结局,教育学生要尊重、学习科学、反对迷信,不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见教学目的2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由《还珠格格》中萨满法师导入)巫师巫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有信徒。即便在科学文化较发达的今天,巫术在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生活在明代的方孝孺在他的《逊志斋集》中就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二、疏通课文

1、简介作者。

见p157。补充(1357___1402)明朝。P159“灭十族”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禳(ráng)之馔(zhuàn)酒食赀(zī)

愠(yùn)其诞心大骇(hài)栗(lì)

亟(jí) 诡(guǐ) 诿(wěi)

瞯(jiàn) 栖(qī) 岑(cén) 慑(shè)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指出其中读音、断句有误之处。

4、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划出不理解之处,力求疏通文章大意。

5、请学生翻译全文,注意以下词句。

А、第一段:巫:p157①诡:p157②禳p158②

病幸已:病侥幸好了。馔p158③

赀p158④诿p158⑤故:原因。妄p158⑥恒:常常。

第二段:愠:讨厌。诞:荒诞。涧:p158⑦栖:鸟停留在树上,这里指藏身。去:距离。骇:p158⑦岑岑:p158⑩

手栗气慑:p158⑾

第三段:惟;只。亟:p158⑿寝:睡觉。

В、一词多义。

鸣角振铃(名词,一种用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角且角且走(动词,吹角。)

又旋而角(动词,吹角。)

三、思考问题。

越巫三次遇砂石而三次的反应各不相同,试找出描写其反应的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越巫的行为神态的。

四、布置作业。

带拼音抄写生字词三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描述人物行为神态变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分析课文。

1、请学生概括每段段意。

第一段:越巫骗人。

第二段:越巫遇“鬼”的.丑状。

第三段:越巫胆裂而死。

2、课文写越巫怎样驱鬼治病的?

明确: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

3、课文写越巫怎样骗人的?

明确: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

4、第2段写越巫三次遇砂石而三次的反应各不相同,试找出描写其反应的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越巫的行为神态的?

明确:第1次:“巫以为真鬼也……行不知足所在。”先写动作,后写神态。第2次:“又旋而角,……走愈急。”描写动作。第3次:“手栗气慑”,“不能角,……甚哀”。先写害怕的神态,后写动作。同样写害怕,描写程度一次次加重

5、越巫胆裂而死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骗人者必害己。

6、你认为此文讽刺的仅仅是巫师吗?

明确:讽刺社会上各式各样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的骗子们。他们不仅害人,而且必将害己。

7、像越巫这样骗人又害己的事情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谈谈你的看法。

三、小结

本文讲述了越巫假称能驱鬼治病,到处向人夸耀,骗人并取人钱财。而当别人装神弄鬼吓唬他时,他却被吓得“号求救于人甚哀”,最后胆裂而死的故事,说明了骗人者必害己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翻译全文。

附;主体版书

一、自诡————————自夸:善治鬼,莫抗我。

且角且走,心大骇。|

二、{角不成音,走愈急。对|比

角坠,铃坠,大叫以行。|

三、胆裂而死。————————吾遇鬼,今死矣。

课文《越巫》的备课笔记

篇3:越巫

越巫

越巫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文中词的活用现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讽刺的写法。

2.分析理解在短小生动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文中越巫的可笑、可鄙、而又可怜的表演及其不幸的结局,教育学生要尊重、学习科学,反对迷信,不自欺欺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本文浅易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文意不难疏通,可让学生对照注释认真自学,采用质疑问难,集体讨论的方法,疏通课文内容。对于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宜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文中关键语句的分析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生动有趣的神丰收、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进行讽刺。

2.难点:理解本文的寓意。

3.疑点:本文只是告诫人们不能欺骗人吗?

4.解决办法:“重点”可采用让学生参照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学、质疑讨论,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感受、体会。“难点”宜在教师提示关键语句后,分析讨论来解决。“疑点”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辩论,努力达成共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2.教师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着重对关系到本文中心的理解的重点语句进行提示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自读课文,理解在短小生动的故事里所寓含的'深刻道理,领会课文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愚蠢迷信的人,耍弄手段欺骗,蒙蔽别人,既是为了从受骗人那里得到钱物的馈赠,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科学知识,愚昧无知。这些人害了别人,他们自己也往往不会得到好结果。《越巫》一文作者就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实在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可结合身边“**功”练习者害人害己的惨痛事例引入课文。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画出不会读的字,不理解意思的语、句。

3.指一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对其读音、断句有误的地方作标记。

4.学生对照注释自学,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讨论,力求理解文章大意。

5.投影下列练习,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禳(ráng)之 馔(zhuàn)酒食 赀(zī) 推诿(wěi)

愠(yùn) 手栗(lì) 心大骇(hài) 岑(cén)

(2)解释下列加点字

自诡(欺诈,说假话)

病幸已(治愈)

持其赀去(通“资”资财)

相去各里所(距离,左右)

下砂石(撒下)

心大骇(吃惊,害怕)

(3)下面几个“角”怎样解释?

(4)用“/”为下列句子画出朗读节奏,并作翻译。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译文:越巫自己欺诈说他擅长驱除鬼怪异物。)

终不自信/其术之妄。(译文:始终不相信他的方法的荒诞。)

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译文:我善于驱除鬼怪,鬼怪没有敢和我对抗的。)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译文:越巫到死也不知道那不是鬼怪。)

6.齐读全文,对疑难词句作补充理解。

7.阅读第2节文字,画出描写越巫三次遇砂石袭击时不同反应的语句,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思考这样描写有怎样的讽刺作用。

明确:第一次遭袭击时的动作:“即旋其角,且角且走”。神态:“大骇”

第二次遭袭击时的动作:“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神态:无

第三次遭袭击时的动作:“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  “号求救于人甚哀”。神态:“手栗气慑”。

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了越巫惧怕、恐慌的心理,三次袭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越巫的恐惧心理由轻到重一层深一层地展示出来。一个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的鬼怪克星,如今却被装神弄鬼的人吓得魂飞魄散,极辛辣地讽刺了越巫自欺欺人,愚昧荒唐的嘴脸。

8.思考:越巫为什么会死去?越巫的这一结局说明了什么?

明确:越巫是因为其内心对鬼的极度恐惧而吓死的。

越巫的这一结局启示人们,一切自欺欺人,愚昧迷信的人必然会落得不幸的结局,

从而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科学,摆脱愚昧。

(四)总结、扩展

本文借一个人假称自己能驱鬼治病,到处夸耀并骗人钱财,而当别人装鬼捉弄他时,他

却被吓得“号求教于人甚哀”,最后意胆裂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告诉人们欺诈人的人不会有好结果,思想愚昧,不信科学的人,必定是自欺欺人,自食苦果。

对本文中心的理解,不能仅限于道德的范畴,即欺骗人的人是不道德的。

越巫为骗人钱物,确实自夸自己善驱鬼物,有意欺诈。但从语句“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巫以为真鬼也”,“巫至死不知其非鬼”,等中不能不让人觉得越巫的不幸结局,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愚昧无知,一味相信真的有鬼存在。因此,本文中心的重点应在教育人们要尊重科

学,学科学,用科学上。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课上所学内容。

2.从身边生活中搜取一个与本文相似的故事,在班上交流,谈心得。

(六)板书设计

篇4:课文越巫的教案

课文越巫的教案

自读要求

1.能自主解决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难懂字的释义。

2.能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能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越巫遇“鬼”时的表现。

3.能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其社会意义。

4.能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习侧重点

1.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2.体会文章语言的简洁、生动、传神。

(解说:本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情节简单易懂,因而知识点上的难点并不多。重点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认识到本文矛头所指并不只是骗财害人的巫师,而是直指迷信思想本身;认识到巫师不过是迷信活动的执行者与牺牲品,本文实为醒世惊俗的警钟。如此深刻而重大的主题,只不过寓寄在二百多字的小短文中,足见作者文字语言功底之深,因而研究并品味本文语言的风格特点便咸了自读本文的另一侧重点。)

[自读程序]

1.下发有关方孝孺的资料,包括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主张等方面内容。学生自读时,教师可适当加以解说。

2.学生自读课文,提示学生读准以下字音。

诡:guǐ禳:ráng馔:zhuòn赀:zī诿:wěi

愠:yùn瞯:jiàn岑cén栗:lì慑:shè亟:jí

3.再读课文,解释句中加点词。

(1)病幸已:侥幸。

(2)死则诿以他故:以,用;故,原因。

(3)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栖,居留;木,树。

(4)骇颇定:稍微,略微。

(5)不能角:名词用作动词,吹响号角。

4.用流畅的语言翻译文中的三个句子。

(1)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2)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

(3)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5.简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6.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越巫三次遭砂袭击时的.情景。

7.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在当时与当今各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3)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及特点。

(解说:该程序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注意了知识点方面的稳扎稳打,又注意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了学生思维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的过程。)

[自读点拨]

1.背景及主题说明

本文是方孝孺早年游历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北部)时,依据客人的谈话而写成的一篇类似寓言的短文。它说的是“好诞者死于诞”,此人至死都没能觉悟到自己死的真正原因。作者通过越巫这一典型形象,告诫人们如果不正视自身错误,认识其危害,那么后果将是严重的。本文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2.作者小传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明初学者宋濂的学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荐为汉中教授。后蜀王朱椿闻其贤,聘为蜀王府教授,以师礼待之,命名他读书之室为“正学”,故人们又称他为正学先生。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召为翰林侍读,迁侍讲学士,参与建文帝削弱藩王势力的政治决策。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以诛杀“*臣”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靖难”,方孝孺亦列名于“*党”之中。建文四年(1402)七月,燕兵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方孝孺被执下狱。成祖(即燕王)欲使他起草登基诏书,被他严辞拒绝,成祖大怒,下令诛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

篇5:《三峡》课文备课笔记

《三峡》课文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的《三峡》一文历来被视为描绘三峡奇观的名篇,专家学者亦多将作者如何描绘三峡美景作为赏析的重点。教参在课文说明中更是开门见山地强调:《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笔者以为,这多少有些悖逆作者的本意。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固然有不少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其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仅用了不到1/4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却以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

总之,全篇文章是122水为纲。因此,准确地说,《三峡》是一篇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带来沿江的壮丽景色的散文。

二、亮点探究

1.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用意?

探究学习:

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作了铺垫。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势险恶,沿溯阻绝;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景;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且难见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林寒涧肃,十分凄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

2.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探究学习:

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探究学习: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隆、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4.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探究学习: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5.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后世影响极大,李白、柳宗元等写山水的作品都深受其影响。请就学过或课外阅读过的诗文,举一例加以说明。

探究学习:

《水经注》既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山水游记,它是后世山水游记的先导。许多诗人、文学家都借鉴《水经注》中的艺术手法,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即借用了《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境清等,也能明显地看出《水经注》对其产生的影响。

篇6:《越巫》教案设计

《越巫》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2、 理解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讽刺的写法。

3、 通过文中越巫的可鄙而又可怜的表演及其不幸的结局,教育学生要尊重、学习科学、反对迷信,不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见教学目的2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一、 导入  新课

(由《还珠格格》中萨满法师导入  )巫师巫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有信徒。即便在科学文化较发达的'今天,巫术在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生活在明代的方孝孺在他的《逊志斋集》中就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二、 疏通课文

1、 简介作者。

见p157.  补充(1357___1402)明朝。  P159“灭十族”

2、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禳(ráng)之         馔(zhuàn)酒食         赀(zī )

愠(yùn)其诞       心大骇(hài)        栗(lì)

亟(jí) 诡(guǐ) 诿(wěi)

v(jiàn) 栖(qī) 岑(cén) 慑(shè)

3、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指出其中读音、断句有误之处。

4、 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划出不理解之处,力求疏通文章大意。

5、 请学生翻译全文,注意以下词句。

А、第一段:巫:p157①      诡:p157②         禳p158②

病幸已:病侥幸好了。               馔 p158③

赀 p158④       诿p158⑤     故:原因。     妄p158⑥   恒:常常。

第二段:愠:讨厌。      诞:荒诞。    涧:p158⑦   栖:鸟停留在树上,这里指藏身。      去:距离。    骇:p158⑦   岑岑:p158⑩

手栗气慑:p158⑾

第三段:惟;只。        亟:p158⑿    寝:睡觉。

В、一词多义。

鸣角振铃(名词,一种用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角    且角且走(动词,吹角。)

又旋而角(动词,吹角。)

三、 思考问题。

越巫三次遇砂石而三次的反应各不相同,试找出描写其反应的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越巫的行为神态的。

四、 布置作业 。

带拼音抄写生字词三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学习作者描述人物行为神态变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分析课文。

1、 请学生概括每段段意。

第一段:越巫骗人。

第二段:越巫遇“鬼”的丑状。

第三段:越巫胆裂而死。

2、 课文写越巫怎样驱鬼治病的?

明确: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

3、 课文写越巫怎样骗人的?

明确: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

4、 第2段写越巫三次遇砂石而三次的反应各不相同,试找出描写其反应的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越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