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gong52053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教育孩子的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育孩子的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孩子的技巧

篇1:教育孩子的技巧

教育孩子的实用技巧

许多家长因缺少教育孩子的办法而苦恼。为此,记者旁听了几堂心理教育咨询课,获得了几招教育孩子的实用技巧。

A。某些情况下,让孩子在采取合作态度和他想逃避的事物两者中间做一个选择。例如:快两岁的小强被放进自己高高的餐桌椅上时大哭起来。怎么哄都无济于事。最后,父亲说:“小强,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吃晚饭还是到你的小床上去?你自己决定。”小强止住了哭,开始考虑爸爸提出的问题。他决定留下来吃饭。

你虽然在实施控制,但同时孩子也在参与控制。尽管是父亲提出了选择,但小强依然感到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对两岁的`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在以后几年,情况依然是这样。

B。运用积极演练技巧。例如:如果父母想改正孩子用力关门的行为,那么,正确的演练行为应为下列哪一种?

1。要他们向父母道歉。

2。责骂他。

3。要他轻轻地关上门。

4。向他说明为什么不该用力关门。5。要他去倒垃圾。

正确的演练行为应为要他轻轻关上门。演练的方式是要他走进房间内若干次,每次都在父母的督导下轻轻关上门。这种练习方式可以保证孩子练习正确的行为。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孩子用力关门的原因。如果孩子是因进门时用力过猛或松手太快,父母应该特别指导与演练他错误的那部分;如果是门栅太松或太紧等,那么亦应调整以适应孩子的力量与需要。总之,积极演练技巧可鼓励父母及孩子发掘错误的原因。

篇2:教育孩子的技巧

教育孩子的技巧

一、孩子越打越犟是怎么回事

孩子不听话时很多家长都要打骂,可是事与愿违,孩子越打越犟,让家长很是苦恼。那么为什么孩子会越打越犟呢?

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 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许多父母这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而是对越来越犟的孩子采取更严厉的训斥,收效结果仍是甚微。

久遭打骂的孩子不仅会表现得越来越犟,而且还会表现出好说谎、具有攻击性等不良行为,由于这些孩子内心觉得在家庭内得不到温暖,因此遇到挫折就 会离家出走,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行为医学专家们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谐者较多,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下一代。 如此恶性循环,将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父母是开启儿童心智、品德的'第一教师,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影响极大。为了家庭,为了社会,父母养 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力争做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友好相处为孩子树立楷模;父母要关心和爱护孩子,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相互依 赖相互关爱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育儿态度,切忌粗暴打骂和无原则的溺爱;父母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和思想水平,以便给予子女良好的教育。

二、如何教育好孩子

1、命令般的语气会令孩子的心情变坏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号施令或指手画脚。因此,在打算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处理某事时,记得要婉转地对其加以劝导,而不是采用强硬的语气发布命令,最好能够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或是建议,使孩子自觉地做出处理。

提示:人的心理有时就是这么奇妙,如同那随风摇摆的芦苇一般,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起伏不定,变幻莫测。

2、不要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

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一旦诺言许下,则一定要做到坚守不变。无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远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会因此受影响。

3、再苦再累也不要对孩子发脾气

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均不能使孩子对妈妈的工作产生反感。出于本能,孩子们都不希望妈妈离开自己,因此他们会认为妈妈之所以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之所以会发脾气、抱怨,都是因为妈妈需要去工作。所以,上下班时,妈妈一定要始终保持微笑,令孩子感到上班对于妈妈而言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孩子认同“上班族妈妈”的形象。

提示:倘若这一天真的非常疲惫,妈妈可以将自身状态如实地讲给孩子听,告诉他自己为什么会不高兴,告诉他自己也需要休息,并尝试取得孩子的谅解。让孩子学会去理解、体谅人。

4、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妈妈不应一味强迫孩子学习,而应首先了解孩子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最好带他进入相关领域体验一番,从而自然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及关注度。须知,强迫孩子学习极有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提示:首先就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使他们有个稳定的情绪,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他们自然也会为不辜负父母的信任及期待,做出最大的努力。

5、不要将孩子视为人生负担

抚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会令你感到疲惫与伤心,但孩子为你带来的幸福却远胜于它。当然,就经济方面而言,有了孩子以后定然要比两人生活时拮据很多,但孩子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一定会让你感觉这一切都很值得。

6、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是非

纯真的孩子就如同一面镜子,他会将无意中自父母身上学来的言行如实反映出来。倘若父母吐露对于保姆的不满,或是背地里对孩子的老师肆意谩骂,即便那只是一种无意行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轻视自己的保姆或老师。

提示:父母的言行举止,哪怕只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动作、小习惯也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篇3:教育孩子的正确技巧

1、读懂孩子的心思

家长们一定要懂得理解孩子的思想,观察小孩的生存环境,目前经过调查,大约有10%的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是还7岁-10岁左右的孩子。所表现的症状有:害羞、自卑、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教育孩子需要掌握正确技巧,发现你家的小孩也有类似以上情况发生时,一定要更加注意小孩身心健康的培养,首先家庭的整体气氛和家长们的行为,直接对孩子的内心有很大的影响。长辈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并且让小孩在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家长们更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子才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教育孩子的技巧(通用8篇)2、教养需因地制宜

有时候小孩子看电视有一定的好处,家长们应该比较在意,他们看得是哪一类的电视。而长辈们不要以为地为孩子设计不想要的发展模式,每个小孩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他们有些性格会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最大的关键就是我们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教育。

粗放的教育,一般都是生搬硬套的一种有可能会产生烦躁情绪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理念,其实已经过时,并不在提倡当代的父母以传统的思想来进行教育。精致的教育,能够依照每个不同气质的孩子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进行正确的教育。作为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小孩有开阔的胸怀,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健康成长的条件。

每个家庭的小孩,最早接触教育的一定是来自于他们的父母,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住他们的思绪,相信你的每一个建议,每一句关怀,都能够触动到他们内真正的想法,让彼此之间更有共鸣。总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家长辈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够完全地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教育是正确的,而不是强迫,不是压力。

篇4:教育孩子的正确技巧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小到大的,每一个人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长的正确教育,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那么孩子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而教育的不得当,就会是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

大家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和我们的时代是不一样的,他们更加的聪明,而且比较容易接受很多的新生事物,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方式就要不断的进步,我自己有一些教育孩子的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作为家长要和孩子经常一起玩游戏,这点很重要,因为你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不足,然后通过游戏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样的教育,孩子很容易接受,而且可以增进孩子和家长的感情。

第二、西方的教育方式里面有一种方法比较好,那就是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种朋友一般的感情,其实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样你可以和自己的孩子更加亲近,而且也更容易理解彼此的心情。

第三、父母要多看书,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因为现在的孩子好奇心都很重,他们会经常问家长一些很稀奇古怪的事情,如果你不多看书的话,那么孩子问你一些知识,你不知道的话会很丢人。

第四、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和热爱生命,我们可以在路上教育孩子,当家长看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应该及时的给予关心,这样你的孩子也会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第五、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多喜爱,很多家长喜欢说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其实你是打击自己的孩子的信心,我建议大家应该多赏识自己的孩子,要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多鼓励自己的孩子。

篇5:正确教育孩子的技巧

正确教育孩子的技巧

一、您的孩子是“草莓”还是“苹果”?

乖孩子像苹果,外表光鲜,内里不容易察觉,淘气的孩子像草莓,有什么问题都表现在外表,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关于孩子成长和发育的问题,任何一个宝宝都是存在的,多少的量虽然不一样,但是多多少少肯定会有,所以是草莓还好,但若是苹果的话,我们就不知道孩子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问题。

1、乖孩子像苹果

可能外表光鲜小心里面生了霉

乖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在小时候表现得都很乖,很少让父母操心,独自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心理成熟得晚,依赖性强。

这在心理学上叫共生关系,他们与父母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共生关系,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共同生存、谁不能离开谁。这样的孩子一旦独自面对挫折打击时,往往不知所措。

我们往往认为,调皮的孩子更让家长操心,而乖孩子,往往是家长老师管理教育最容易被忽视的,无论是乖孩子、淘孩子,在心理成长方面都需要注意极端倾向。因为乖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会发展出任性、没有责任感、娇纵、缺乏独立性,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乖孩子像苹果,可能外表光鲜小心里面生了霉。很多来咨询的,多数是乖孩子,这些看上去优秀的孩子在步入高中、大学以后引发的心理问题反而比较多,比如说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病比效高。

2、淘孩子像草莓

有问题马上就能从外表看出来

淘孩子往往具有很高的情商,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往往人际交往的能力非常强。因为“淘”,这类孩子经常会被老师和家长批评,甚至打骂,所以他们还具有很高的逆商,“就是说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所以这类孩子成长过程中,就会比较‘皮实’,往往心理比较健康。”专家解释说,“皮”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每个人都有很独特的气质性格特点,因而这类的孩子大部分是活跃的、想法简单、善于表达、外向的。

打个比喻,这类孩子像草莓,有问题马上从外表上看到。草莓好不好,新鲜不新鲜,你从外表就能看出来,所以淘孩子就会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关注。

无论孩子是属于以上所述问题的哪一种,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和接纳也是家长索要必须掌握的主要方法。我们不管孩子的问题是容不容易变现出来。但都会有出问题的那么一天,这时候我们要根据原则来选择接纳还是控制,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孩子的禁忌

1、太少赞赏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听话,乖巧是应该的,不用多赞扬。久而久之,连怎么说赞扬的话都忘了。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称赞孩子了?我们网站最近有一篇《给小宝贝的一百句好话》的文章,值得一读。

2、没有规矩

每个家庭都必须有一套自己的.规矩,吃饭、睡觉,一切事务都应该有作息时间和一定的行为规范。

3、太多指示

美国曾经有过一项调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里,平均每半小时会发出17个指令,那些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父母发出的指示更是高达35个。殊不知,指令越多,孩子越反叛。其实,很多小事完全可以由着孩子自己去做。

4、教育不一致

教育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妈妈的口径不一致,这时孩子或不知所措,或误认为总有一个人的话可以不理,那么以后呢?你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

5、情绪化

有的父母,自己心情好的时候,特别优待孩子,不高兴的时候,稍不顺心就臭骂孩子。孩子的情绪随父母而起落,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6、爱面子

有的父母会因为孩子不争气而觉得丢脸,便强迫孩子加倍努力。如此勉强孩子,不切身体会孩子的处境,最终也是害了孩子。

篇6: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的技巧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的技巧

家长要先于孩子去成长

昨日,到场的家长中女性居多,对于这种现象,沈健老师对几位男家长做出了肯定,“我对前来参加讲座的父亲提出表扬,许多父亲并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这是不正确的,只有夫妻俩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致,才能给孩子制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陈女士说,“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可她就是不争气,我连死的心都有了。”对于这位家长的困惑,沈健说,“你应该换个时尚的造型,做一个时尚的母亲,当你付出全部,却忽略你自己时,你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家长一定要先于孩子去成长。”

在教育孩子方面,沈健说,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家长不要大惊小怪,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是天使变“毛驴”,而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扮演了“老毛驴”的角色,看到孩子脾气倔强,家长们反倒比孩子更犟,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家长要调整好心态,掌握好方法,因为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看到孩子一定要给他们笑脸,不要总是一副苦瓜脸。

家长要走近孩子理解他们

讲座中,一位母亲说,“许多孩子觉得没有对象就是没有面子,让人很不理解。”对于青春期孩子早恋一事,沈健说,“发现孩子早恋后,家长不要一味地阻拦,经过调查发现,早恋的孩子都是缺少精神温暖,一般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致使孩子与异性间得到了精神交流,这时家长就要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正确引导。”

家长王女士说,“孩子每天出门前,都把头发弄得特别有型,穿衣服也很讲究,我有点看不惯。”听到这沈健反问“你每天出门是不是也要精心打扮一番?”王女士点点头。沈健说,“其实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伤害彼此的感情,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叛逆期,反抗父母是他们的第一目的,家长要走近孩子,学会理解孩子。”

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家长王女士哭了起来,“孩子太难管,我已经心力交瘁了,现在我只能选择放弃。”因为王女士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夫妻俩经常吵架,致使孩子每次看到他们争吵,总是选择离家出走。沈健说,无论家庭情况如何复杂,都不应该把夫妻之间的“战争”,牵扯到孩子身上。“孩子年龄小家长吵架,让他从小就有不安全感,孩子年龄大家长吵架,就会让孩子反感,这会让他们更加叛逆。”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沈健说,“家长如果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格,可以选择孩子在家时学会伪装,实在无法坚持,也要选择孩子不在家的情况下再爆发。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最脆弱的,他们虽然对父母的谈话,显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其实父母的每一句话,他们都铭记在心,时间一长,他就会更加叛逆,也就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

家长要长期和孩子斗智斗勇

在场的家长说起孩子的教育连连摇头,“孩子都是”小魔头‘,我们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家长刘女士说。沈健笑着说,”任何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能找到一个问题家长。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家长不经意间就把自身的问题传授给他了,如果孩子爱说谎,那家长中肯定有一个是不讲道理的。“对此,沈健还举例介绍,孩子从一岁时就开始和你斗,他吃饱喝足觉得没意思时,就开始大哭,这个时候你就得去哄他、抱他,他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孩子从小就和父母斗,许多家长没有掌握好方法就败下阵来,孩子也就掌握了家长的弱点,这也是他们养成顽皮习惯的一个主要原因。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长期和孩子斗智斗勇。

孩子成绩差家长不要太过急躁

交流中,许多家长流露出孩子成绩不理想,还沉迷于网络的事情,家长孙女士说,“我家孩子整晚打游戏,为了不让他上网,家里早就把网停了,可他竟然和同学借钱上网吧。”读者刘女士说,“女儿都26岁了,虽然早过了青春期,但她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看到《城市晚报》组织讲座,寻思过来听听,希望女儿能正常起来,不要总沉迷于网络。”沈健说,“这就是从小没有为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不要总给孩子讲些苍白的道理,要付诸实践。”

篇7:家长教育孩子的技巧

家长教育孩子的技巧

中国传统家教“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根深蒂固。今天,当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总有不少父母抱怨:对孩子,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孩子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到底该不该打呢?

我认为:适当体罚孩子,让他明白做错事情应当承担责任,并学会承受压力,是有好处的。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簇拥下的“小皇帝”,“小太阳”。往往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不分五谷。是在各种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长大的。大人们“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动一根指头?孩子犯了错误即使妈妈有时气不过想打孩子,也在爷爷奶奶疼爱下望而却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变成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心就不高兴就和大人闹,家长批评一句便不得了,养成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家庭,教育子女的任务却不仅仅在父亲,母亲也扮演着不可轻视的角色。在提倡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的'今天,新一代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成人成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树,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孩子犯了错误,批评教育效果甚微,或者明知错误却屡教不改时,也许会忍不住扬起你的巴掌,让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明白做错事应当承当责任。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家雄认为: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会绝对不打孩子,而世界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问题的关键不是能不能打,要不要打,而是应该怎样打。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篇8:教育孩子的小技巧

作为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作如下努力:

一、关心孩子,爱孩子

爱是人类的无性,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向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在所有的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牢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令孩子感到‘快乐,感到安全,同时也培养、引导着孩子爱别人的天性。一个沐浴着父母真诚的爱的孩子,一个热爱父母,也对别人抱有爱心的孩子,永远不会悲观;不会觉得孤独,不会寂寞、傍徨,他们将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间的交往,他们能造就和谐快乐的气氛,给家庭带来幸福。

所谓父母对孩子的真爱,必须符合以下的原则:

首先,不论在任何时间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精神。不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是踌躇满志还是焦头烂额,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得坚持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更不会遗弃他。

其次,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解答孩子的困惑与疑难,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参与分享他们的快乐。对于欢快中的孩子,父母尽量避免干预,对于伤心的孩子,您绝不可掉以轻心,即使他一时不愿倾诉,等他平静下来,仍要与他交谈。伤心的孩子最渴望爱。

再次,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教育固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批评的地方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批评的理由,把握好批评的尺寸与份量,孩子是会接受的。不顾原则无条件的爱不是真爱只是“溺爱”,过分的关心,过分的保护都属此类。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说到父母要爱孩子,许多人都会齐声赞同,可要他们去了解、理解并尊重孩子,有些人就会不以为然,“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什么”,言下之意就是孩子只是等待父母、老师去灌输知识、经验的空壳。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以及随着环境的变化,他的生理、心理、爱好、需要都有显著的不同与差别。不了解这些,父母的爱多少有点盲目性。有时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孩子的童年期,他的一切行为中最为强烈的动机就是寻求归属感、安全感。

像幼婴哭闹的时候,只要抱起他,让他垂直地伏在胸前,他便会安静下来。这是因为当幼婴被母亲抱起拥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建立了一种“胸对胸”的接触。这是人类所有身体接触中,最具安抚功能的一种。

其次,幼婴在未能蹲坐或直立步行之前,对于“空间”的感觉限于平卧的平面。一旦身体在直立状态下,幼婴本能地对四周的环境作出更敏锐的注视及留意。

孩子进入青春期阶段(12岁~18岁),特别是在十四岁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与朋友相处。这是因为孩子在同伴之间感觉轻松、自由,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往;可以一块去探索、尝试未知的世界;还可以在遇到麻烦时获得及时的支持。这样的阶段,父母应及时地变化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是予以各式各样的限制,而应鼓励孩子发展独立性,帮助他结交品行好的朋友,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思想行为在大人看来经常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它们与孩子的年龄、意识、思维的发展阶段是吻合的。

他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需求及其感情表达方式,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引导。当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不可搞一言堂,只是自己发布命令,不让孩子表达他的意见。正确的做法应是在作出判断前,先让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理由,然后再与孩子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

只有了解、理解、尊重孩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建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教育孩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有威信的领导对部下有一种感召力,同样,有威信的父母也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感召力。

有威信的父母能使子女在心理上对其产生敬佩、信赖;在行为上暗暗地学习、效仿;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难题时,他也会敞开心扉,从父母那儿获得支持与力量。显然,有威信的父母对教育好孩子极其有利。

父母威信的确立并非易事。孩子对父母威信的认可不是取决于一时一地一事,而是取决于父母的全部生活、行为与工作,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感情、习惯、兴趣、爱好、志向及他人的关系,只有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能成为榜样,父母才会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父母要树立威信并保持威信,除了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对事业不倦的追求和以身作则、言行合一的行为准则外,还得不断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开拓视野,踏上时代的节拍。

父母要孩子发奋读书,而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求新知,孩子问起来一问三不知,这样的父母不可能成为威信型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冠冕堂皇的一套,在孩子背后又干着另一套,岂不知孩子的眼睛是异常敏锐的,虚伪最令他们憎恨,这样的父母即使取得威信于一时,但绝不会保持多久。

父母的威信还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充满生机的。富于感情的,孩子会受到感染,从而易于接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充满爱心。反之,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充满矛盾冲突,孩子就会产生怀疑,并进而失去信赖,威信亦自无从树立。

今天的孩子比我们的过去更聪明,今天的孩子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今天做父母很不容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