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寿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放牛经典散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放牛经典散文,欢迎阅读!

篇1:放牛经典散文
放牛经典散文
放学后,离天黑还早,一群山里不大不小、胖瘦不均衡的孩子,牵着一群牛往对门山上走去。
说是山,其实山上却很少有树,稀稀拉拉的不过大人高的白树,由于土地贫瘠,多年也不见长高,仅剩树杆,没有白树叶,就象一个个多年生病的老汉。
山上也没什么草,在哪个吃不饱、连小人书也很难看得起的年代,山里的孩子放牛、割草成了份内的事。
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石头裸露,只能看到黄褐斑斑的泥土。就连许多草垛也被这帮穷孩子挖回家晒干了当柴禾。蛮大一个山坡,也只有零星枯黄的碎草,一眼可望透十里八里。
黄牛水牛、大牛小牛十几头,象撒在山上移动的玩石,不停的移动着,和山上的泥土一样的颜色。水牛还好,很少乱饱,多是只埋头慢慢找草吃。可黄牛就不行了,没草吃,跑得飞远,满山乱窜,稍不小心就跑到人家庄稼地吃青苗。
这下就不得了。除了向人家赔礼道歉、挑粪补水加肥助苗生长,少不了挨大人打骂。大人会一边打一边叫:“你这个挨刀的,叫你去放牛,却让牛吃人家庄稼,看不打死你!”竹板劈哩啪啦的响声,却落在木凳子上。这响声一半是在演戏,让人知道是在管教孩子。
这群饿着肚子贪玩的孩子,可穷得开心。声音象响雷,从山腰滚下山沟,在河水里旋转。
不是在山上捉猫藏,就是玩石块修房、修路修水渠挖山洞。
天冷,穿得单薄,就挖个洞,藏进去,挡寒风。
天热,躺在山洞里,挡日晒。
有时,为防止牛跑远,就将牛绳拴在石头上,要不将两头牛的绳子拴在一起。
人难吃饱。牛也很难吃饱。
太阳西下,炊烟升起,山和夜一起黑了下来。
只听到:“猪崽”“牛崽”“路长”“么毛”……之类叫喊声在山洼里回荡,这才见一群赤脚露肉的小孩们爬在牛背上“叽叽喳喳”赶着牛回家。
山村的夜这才宁静下来。
篇2:放牛趣事散文
放牛趣事散文
“阿铃,起来呀,去放牛哦。”天刚刚亮,就被妈妈叫醒。
“唉,知道了,就来了。”我用手擦着惺忪的睡眼,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打着赤脚,牵着牛就往野外走……
放牛,是我少年时代的重要工作。那时候,我们生产队的牛,平时是各自散养。而到了假期,尤其是农忙季节,队里就统一放养。队里把全村的牛集中起来,由每家轮流负责看管一天。每当轮到我家的时候,我们兄弟几个就一起去。
丁江坑是一个山窝子,它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山口,山口外是农田。山窝里面是个小平原,面积很大,过去曾经有人耕种过,后来撂荒了。那里水草丰美,竹树嫩绿,是集体放牛最好的地方。我们先把自己的牛放好,然后等待各家各户把牛牵来,交接完毕,户主们就回去了。为了防止绳子缠住树枝,我们把牛绳挽在牛角上,把牛驱散到各地,任凭它们吃草,我们只要守住山口就可以了。这时候,只见几十头牛遍布山窝,满野都是,有的吃着青草,有的啃着竹叶,有的悠闲散步,有的拼命追逐,整个牛的世界,甚为壮观。性情温顺的水牛,比较好看管,它们只要看到好水源,就欢喜得不得了,躺下去,滚几下,滚出个大水坑。嘴巴里不断地嚼着,嚼着,尾巴扫来扫去,驱赶着蚊蝇,实在是憨厚可爱。可黄牛牯就比较调皮了,它们老是爱打架斗角,惹是生非,为了博取母牛的欢心,它们往往会打个你死我活。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兄弟几个就手执长长的竹子,狠狠地抽它们,把它们驱散开来,直到不再斗角为止。
山口路边,是我们坚守的阵地。我们自己动手,砍柴割草,搭好草棚,然后躲到里面避太阳避风雨。有时候,我们会打打牌,下下棋。但多数时候,连环画小人书才是我们最好的伙伴,《三国演义》、《杨家将》、《智取威虎山》、《铁道游击队》……里面的精彩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看到动情之处,我们还会自己表演一番。书看多了,我们就比赛讲故事,比不赢的晚上回家洗碗筷,大哥常常不是我的对手,洗碗筷也就被他包揽了。
到了中午,我们也不回家,把带来的红薯煨熟了吃。我们在地上挖个小坑,拾些柴火,把红薯放进去煨烤。一会儿,红薯香气扑鼻,把皮剥开,有滋有味的吃起来,又甜又香。不过,有时候烤太过了,烧焦了,红薯变成了黑炭,但我们也不舍得丢弃,吃得嘴黑脸黑,一个个变成大花猫一般,还乐呵呵的。牛在吃着青草,啃着竹叶,我们吃着红薯,喝着山泉,山窝里常常传来我们的笑声,闹声。
水牛躺过的大水坑,时间久了,就有好多鱼顺着溪流前来繁衍生息。我们把水弄干,看见鱼头露出了水面,晕头转向的时候,我们跳下去,把鱼捉起来,有鲫鱼,有黄鱼,最多的是七星鱼,一串串的,摇着晃着,五六斤呢。看到这些美味,心里乐开了花,几天的.荤菜不用愁了。丁江坑里面有一口大塘,暑假放牛的时候,我们常常去游泳洗澡,塘里也有好多鱼,但水太深,我们捉不到。于是就到家里拿来桶子,斛撮(一种农村干塘放水的工具)、鱼篓,总想把水弄干捉鱼,可是忙了一天也没有用,原来塘底下泉水汹涌。一发狠,回家弄来鱼藤草,把鱼药翻,捡回家去。
有句话叫做一心不能二用,我们捉鱼的时候就会忘了时间,忘了照看牛。于是,牛的队伍中也就有一两个不安分的家伙逃出我们的掌控。有一次,太阳快下山了,我们摸完鱼就来清点牛数,发现那两头最为活跃的黄牛牯不见了,可把我们急坏了。我们把四周树丛草丛全找遍了,也没有看到,急得我们哭了。母亲曾经多次说过,牛,就是种田人的命根子,没有牛,种田人就会寸步难行。每次放牛,她总是叮嘱我们,要让牛吃好,吃饱,这样它才有力气耕田,千万不能让牛走失了。现在两头牛不见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赶紧报告我的父亲,父亲和村里几个人从傍晚找到深夜,把几道山梁踏遍了,也不见牛的踪影。第二天,又找了一天,依然不见。实在没有办法了,就请来了附近一个有名的神汉,据说他神灵护体,能掐会算,只见他念念有词,画了一道符,指示说“牛在西北角”。于是大家又去山窝寻找,在一个很远的山坳里,终于发现了踪迹,牛的新鲜脚印和牛粪出现在人们视野里。顺着脚印,一直找过去,翻过几道山梁,出了山窝,来到一片田野,发现路边禾苗被啃了一大片,菜地也被踩踏了,肯定是那两个“逃犯”的“杰作”。经过一路打听,终于在外村一家人的牛栏里找到了那两个家伙。原来,那两个家伙跑出来后,吃了人家的禾苗,被逮住了,关着禁闭呢。看见主人来了,还“哞哞”叫着,直把我们气得肚子打鼓。还好,村民好说话,很爽快让我们牵回家了。
我们那里集体放牛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包产到户。后来,生产队也解散了,土地也承包了,当然也就不再统一放牛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越来越多,也越走越远,慢慢就不用再放牛了。但人生中的这段经历,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篇3:放牛的岁月散文
放牛的岁月散文
我们老家有句古话:放牛得坐,放马得骑,放羊子跑破脚板皮。在乡下,放牛是最轻松的农活,去山坡上放牛的是些老人和小孩,有些爹妈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也叫家里的大姑娘放牛。
家里养的是一头性情温和的老黄牛,我几岁时就跟着左邻右里的小伙伴去山坡上放牛。把牛吆出了圈门,我由着它的性子上路,手中的皮鞭一点用处也没有。那些小伙伴特别顽皮,他们刚把家里的牯牛赶出村口,就迫不及待地踩着辣椒似的坚硬牛角,用力一蹬,结实的身子跳到了厚实的牛背上。心灵手巧的小家伙们从口袋里掏出树皮做的唢呐,鼓着腮帮摇头晃脑地吹了起来,悠扬而清脆的唢呐声就像长着轻盈而灵动的翅膀,在曲曲折折的小路上扑闪着跳跃开来,往挺拔的高山往辽阔的天空渐渐飘散。那条若隐若现的山路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吆牛声,留下了一行行歪歪斜斜的牛蹄印。牛儿四处分散开来吃草,我们找了一块干净而光滑的石板,脱掉鞋子,像古庙里打坐的师傅那样盘着腿坐在上面,叽叽喳喳地聊起天来。一些天性好动的孩子,就在幽静的山谷里疯跑,他们摘来一些五颜六色的野花,还扯来一些腾腾蔓蔓编制草帽,像电视里那些剿匪的解放军叔叔戴在头上。老人们闲不住,过足了烟瘾就去采野菜挖草药。那些放牛的大姑娘们,一针一线地做起了花花绿绿的鞋垫,一脸幸福地编织着心底的一个个秘密。她们喜欢唱山歌,扯开嗓门唱起了火辣辣的情歌。她们的歌声,是那样的甜美和动听,像甘甜的泉水缓缓地流淌进心底。一座座大山,一只只飞翔的鸟儿,还有田野上的一草一木,放佛都在侧着耳朵聆听!一尘不染的山风,轻轻地拂过,鲜嫩的.青草也仿佛在点着头叫起好来。太阳落下了大山,河面上泛动着橘红色的霞光,远处的村庄亮起了点点盏盏的灯火,嘴边飘来了诱人的菜香味,我们各自找回了自己家的牯牛,赶去山坡下的河沟里饮水,在落日余晖中一步步往熟悉的小山村走去。
村里的老人们说:“饱吃不如饿浪。”村里养牛的人家,一年四季都得去山坡上放牛。在那百花齐放的春天,花草那芳香的气息在幽静的山谷里弥漫开来,我像贪婪的婴儿,大口大口地吸吮着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把牯牛赶上山后,瘦瘦小小的我背着小巧精致的竹箩,学着放牛的那些哥哥姐姐们满山遍野地掐蕨菜。我抓着山路边的野草,咬着牙一步一挪地爬上了陡峭的山梁,钻进刺蓬里,轻轻柔柔地捏着肥肥嫩嫩的蕨菜,“咔嚓”一声,蕨菜就躺在了我的心里。尖刺划破了我的手背,我一点也不觉得疼,学着哥哥姐姐们欢快地唱着山歌,掐着蕨菜,采着野春菜,摘着鲜嫩的青岗叶。那些姐姐们,还小心翼翼地摘了一把红艳艳的野花,当成了金银宝贝带回家去插进瓶子里,满屋子的清香。漫长而炎热的的夏季,放的是早牛。天刚麻麻亮,就得趁着朦朦胧胧的晨光赶牛上山,吃的是露水草。远远近近的大山,就像披着朦胧的面纱,草木还没有从甜美的梦中醒来,山谷里听不到一丝一毫的声响,渐渐的,几只无名的虫子开始低吟浅唱。圆润的太阳露出了笑脸,山谷褪去了神秘的面纱,山野变得热闹了起来。碧绿的青草在柔情的晨风中舞动着柔软的身子,出窝的鸟儿扑棱扑棱地在枝条上跳动,开始卖弄着动听的歌谣呼朋引伴。成群结伙的牛虻变得疯狂起来,张牙舞爪地扑向老黄牛,贪婪地吸吮着鲜血。可怜而无助的黄牛,拼命地甩动着尾巴,用力抖动着笨拙的身子,还来来回回地晃动着脑袋驱赶牛虻。我气得忍无可忍,扯来一把蒿草,在牛身上拍打着。十点多钟,太阳像个倒扣的火盆,无情的炙烤着大地,草木在噼噼啪啪响着,差一点就要燃烧起来。黄牛再也吃不下一口青草,拔腿往山下的水沟里扑去,喝饱后大步大步地往家里跑去,踩得地皮咚咚直响。
秋天,特别是到了收包谷的季节,就不用去山坡上放牛,把牛赶进包谷地里吃草。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匝匝的包谷林,用绳子牵着牯牛,牯牛去哪人也跟着去哪。我还背着一个书包,碰着掉在地上的包谷,就弯腰捡起来。收包谷那一个多月,我捡了几十斤包谷,卖了十几块钱,买了一件新衣服。寒冷的冬天,吃过午饭后,村里的老人们,穿着厚实的棉衣,咳喘着吆着牛上山。山坡上光秃秃的,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气,一柱柱青灰色的烟雾,在雾气重重的山野升腾起来。枯脆的柴草噼噼啪啪的响了起来,烟火赶走了寒冷,僵硬的身子渐渐暖和起来。老人们也不去挖菜了,大家围坐在火边烤火。那些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栽洋芋,从家里带来洋芋放进烫热的灰烬的烤吃。洋芋的香味,一点一点弥漫开来,扒出烤熟的洋芋,用柴草刮去焦黑的皮,满口喷香。老人们舍不得吃洋芋,他们刨包谷花吃。把包谷粒丢进灰烬里,用半截树枝来回扒几下,“啪”的一声,包谷花响了起来,从灰烬了跳了出来,捡起来吹几下,放进嘴里,酥酥脆脆的。老人们拍打几下膝盖,比划着动作,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一个个古老而动听的故事。他们的语调时高时低,布满皱纹的脸庞渐渐舒展开来。他们不识字,但可以讲上几天几夜的故事,在他们的眼里,老家的大山,大山上的一草一木,还有村前的那条小何,就是一段传说,就是一个神话,更是一页页故事!我就是听着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一天天快乐而幸福地长大的……
后来,我去城里读了书,再也没有去过山坡上放牛。可儿时放牛的那些快乐而美好的时光,家里的那头温和的老黄牛,还有那些讲故事的老人,时常在我那无眠的夜里出现……
篇4: 放牛的阿梅散文
放牛的阿梅散文
村里有个姑娘叫阿梅,她很清纯,她很洒脱,她很喜欢在教书工作之余牵牛走走。
当雨淅沥沥地下着的时候,她就想牵着一头牛走走。走入雨中,尽情沐浴着雨的温柔或泼辣。由于有牛在,她撑着一把伞或戴着一顶草帽,随便坐坐走走都不会有人说什么。她可以随便的踱着步,随便的踢着水花或眼睁睁的看着远山的雨景朦胧。她无忧无虑的,不用担忧任何人说她疯说她痴说她傻。如果偶尔被谁碰上她的`不寻常,她可以笑笑借口说:在放牛!由于对雨的热衷,又想理直气壮的走入雨中,她想牵牛走走。
当被日常琐碎搅得昏头转向,而想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的时候,她就想牵着一头牛走走。一头折入大山中,她一下子成了开放的自然人。由于有牛的存在,她任何一个地方的驻足停顿,和任何一种行为,都成为理所当然。她可以肆无忌惮地采摘野花和野果,也可以为所欲为地捡拾木头和石子,向外宣扬的理由是她在打发时间驱走寂寞。
最宁静的莫过于找一个较洁净清静的地方,舒适地坐下来。这时一切思维都已停顿,眼睛、耳朵、鼻孔和心灵真正融入了大自然。斑驳的阳光,残败的落叶,陈旧的青苔,叽叽的蛐蛐,嗡嗡的苍蝇,飒飒的树晃,还有纯朴的气息,使她觉得世界仿佛一瞬间进入恒古的时代。偶尔一大鸟越过几痕电线,再也寻不到踪影,使她立刻解悟: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当有了悲伤,有了哀愁,有了激情,有了清新的感悟的时候,她就想牵着一头牛走走。牵着牛成了她一切思想感情、行为动作的借口,成了她亲近大自然、逃脱牵绊的理由,成了她找回梦想、找回自己的依托。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嗜好,而未必能被大众所理解,这时不妨用大众所理解的东西,去掩饰自己心灵所想要做的内容。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如果想要淋雨,最好在下雨之前跑出外面去,然后淋个畅快淋漓地走回来,谎称忘了带伞。她这里就想用放牛来掩饰她想要淋浴的心灵之雨。
篇5: 放牛
吴明刚哥哥家有一头黄牛,牛鼻子上栓了绳子是牵牛用的;牛脖子上有个铃铛,是怕牛丢了,好寻找到它。
我和哥哥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出去放牛,到了中午和傍晚,我们再把牛牵回家,把它拴在牛棚里。以前我以为放牛要一直跟着牛,原来那是错误的理解啊。其实只要把牛放在吃草的那儿就行了,它会自己吃草。牛吃草时是用舌头卷住草往嘴里送,然后再咀嚼。怎么样,牛吃草的时候真有趣啊!大家想见识吗?真的好好玩啊!
放牛可有趣了。记得一次放牛的时候,我和哥哥找了点柴火,又摘了好几个桃子准备烤桃子吃,烤好后我们匆忙的吃完了烤桃子。味道还真是不错,现在想想还回味无穷呢!我们正吃着桃子,看到牛就要到庄稼地里了。我们马上跑去就把那只黄牛给牵了上去让它在那里继续吃草。有时候,我们放牛把牛牵到山上,让它在那里吃草,我和哥哥下象棋。我们一边下棋,一边放牛,其乐无穷。
在吴明刚哥哥家生活的那段日子里,我天天和哥哥一起放牛,只是放牛的地点是不同罢了,有时在他家后山上放牛;有时在他家附近放牛,有时到更远的地方去。放牛真有趣啊!
篇6: 放牛
“小孩,你是不是没事干?”妈妈走到我身边,问。“嗯。”我正用一根长长的茅草逗着院子里那群毛茸茸胖墩墩的小鸡崽儿,漫不经心地答道。“那你去放牛吧!”妈妈坏坏地笑了笑,指了指那头正在牛圈的里“仰天高歌”的大黄牛。“啊?!”
虽然不情愿,但这是妈妈交给我的任务,不干也不行哇。
首先,在把牛牵出牛圈我就遇到了困难――平时和顺的大黄牛说什么也不跟我走,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它只是看了我一眼而已。唉,这可怎么办呢?无奈,我从家里拿来了笛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吹起了悠扬的旋律。你别说,还真神!牛听到了旋律,先是“哞哞”叫了两声,然后缓缓地跟在了我的身后。我惊喜万分,赶忙牵起牛绳,向湖边走去。到了湖边,大黄牛又犯倔了,不肯乖乖吃草,而是挣扎着要往水里跑。大黄牛的力气真不是一般的大,在它的牵引下,“人放牛”就变成了“牛放人”,我被它拖拽着向水里走去。大黄牛在水里咀嚼着水草,泡着凉水,好不惬意――这可苦了我,我浑身上下都湿透了,潮湿的衣服紧贴着身上,滚烫的太阳打在脸上,非常难受。过了好一会儿,大黄牛才吃饱了,满足地长鸣一声,向岸上走去。而当我把它拖回家时,妈妈笑话了我好一会儿――我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的,腿上缠满了毛茸茸的水藻,看起来狼狈极了。
唉,放牛真不容易,还是好好学习吧!
篇7:放牛作文
我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有许多值得回忆的趣事,每当我想起那些往事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每年暑假,我都会去乡下外婆家玩,外婆家有一头大水牛,于是放牛就成了我假期的一大乐趣。
放牛的时间是下午3点左右,一顶草帽就是全身的装备了。记得第一次放牛,是我吵着跟着表姐去的。出发时,表姐把我放到水牛背上,那头水牛刚开始还不情愿呢,但最后还是接受了我,不愧是任劳任怨的牛啊!坐在牛背上我像个得胜的将军,感觉还真威风。外婆家的老牛别看它是个庞然大物,却是非常温顺,骑在牛背上把牵牛的绳稍微一拉,它就知道停下来了,用绳子轻轻在牛背上拍两下,它知道要前进了。我们来到了一块草地上,我一看那儿真好玩,表姐把我抱下来,让牛自己去自由自在地吃草。姐姐给我用树枝和稻草搭了一个小“帐篷”,我就坐在里面躲阴,当我看到草地上有好多的蚱猛,我就兴高采烈地去捉它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逮到了几只,我赶紧用草帽盖上。等到下午5点多时,我们再去看看牛,嘿,它的肚子已经吃得饱饱的了。
真想念那些童年的欢笑声,是多么的纯洁、多么天真、多么快乐……但是人总会长大,童年只一次,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童年的美好生活哦!
篇8:放牛作文
外婆家养了4头小牛,妈妈给我安排好了放牛的时间,说是让我锻炼及体验。
今天,又到了我放牛的时候了。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但是又不能不放。牛栏挨着猪圈,里面都是猪屎和牛屎的味道,可臭了!幸好我学过游泳,憋气能憋15秒。
小牛还很小,不会自己走出来,我好不容易把小牛从牛栏里赶出来,结果外婆家的小狗又跑过来捣乱。10几只小狗有的在旁边“旺,旺,旺”的叫着,有的咬着牛绳往一边拉,小牛不懂反抗,就跟着小狗走了,有的跑来绊着我,搞得我都不知道是赶牛还是赶狗。我都气死了,妈妈就在一边哈哈大笑,都不过来帮我。婆婆还在一边学狗叫,“旺,旺,一定旺,还很旺”什么的。我真的很生气,气得头昏脑胀的,就拿起棍子赶小狗,好不容易把小狗赶跑了,却发现牛少了一只。我以为自己眼瞎了,数了又数都只有3头。我吓到了,大声地叫妈妈,说牛不见了,妈妈却让我自己好好找找。“臭妈妈,一点都不帮我,我还是个小孩子啊,还说很喜欢我,一点都不爱我,哼!”我在心里想着。我东找找,西找找的,终于在牛栏里找到了,原来小牛自己又跑回去吃番薯叶了。
我牵着小牛出来的时候,发现小狗又回来捣乱了,小牛被赶得东一只西一只的。没办法,我哭着找妈妈,妈妈终于肯帮我了。我们齐心协力的,总算把小牛赶到了山上。看着它们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我开心地笑了。
原来赶牛一点都不简单,妈妈说那是有技巧的,说改天教我。我想学赶牛的技巧,但是又不想赶牛,好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