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

篇1:《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

李泽厚

①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②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

③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④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⑤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两汉的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⑥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

⑦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这些创作本身,从郭璞到谢灵运,当时名声显赫而实际并不成功。他们在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所以,谢灵运尽管刻画得如何繁复细腻,自然景物却未能活起来。他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某些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然而通过这种描述,文学形式自身却积累了、创造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种财富,给后世提供了资料和借鉴。

⑧在具体创作上也是如此。曹植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所谓“起调多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等;精心炼字,如“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等;对句工整,如“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等;结语深远如“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正是这一点,使他能作为创始代表,将后世诗词与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划了一条界限。它从一个极端,把追求“华丽好看”的“文的自觉”这一特征表现出来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意,汉代文艺有什么特点?

2.魏晋时期,“文的自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1)开始讲求和提倡文章(文辞)华美(华丽好看)。

(2)由文学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

(3)在创作题材上开始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4)在具体创作上,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有意识地讲究作诗)。

2、(1)文学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

(2)文学是用来娱乐统治者的。

(3)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4)文学只是作为功利附庸和政治的工具。

(5)东汉末期,作为文学主要创作者的门阀大族逐渐意识到文学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篇2:浅谈魏晋风度现代文阅读答案

浅谈魏晋风度现代文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文化表现。所谓魏晋风度即是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亦称魏晋风流。“风度”本来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同时,它成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这些名士言词高妙,精神超俗,“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魏晋风度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流相辅相承。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由于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而在观念意识领域内,也开始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促使魏晋知识分子自我人格的重新构建,并终于使他们挣脱紧紧绑缚的缧绁,开创出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当然,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效颦他们的放达。正如鲁迅指出:“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边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就像清时的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很多字的样子。”至于说到清谈误国,“清谈”,那是时代的产物,是在魏晋玄学盛行的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 “清谈”与“闲谈”、“空谈”不能混为一谈,但有的人效仿“名士”,虽有“清谈”之形式,但少了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这种“清谈”自然也只能看作矫揉造作。

魏晋名士之风度,说到底即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的自然流露,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性命的危在旦夕,魏晋士人在山水之咏中也夹杂着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他们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情感实际上处在一种异常矛盾的状态中,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选自陈宪雨《浅谈魏晋风度》,内容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第二段划线部分的文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称魏晋士人的情感处在“异常矛盾”中,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先,提出“魏晋风度”的论题,将它与“风流名士”联系在一起。(2分)其次,分析“魏晋风度”对知识分子人格构建的深远影响。(1分)接着,指出“魏晋风度”也带来了一些人“效颦”的弊端。(1分)最后,揭示“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及追求艺术化的人生。(2分)(或答:指出魏晋士人“异常矛盾”的情感态度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2“绑缚的缧绁”喻指束缚魏晋士人的正统儒家思想,(2分)“挣脱”指魏晋士人在观念意识领域发现与肯定自我的思想解放行为,(2分)这一提法意在说明清醒过来的魏晋知识分子勇于冲破旧的思想藩篱,完成自我人格的重新构建。(2分)

3 魏晋士人外表看来“以隐逸为高”,不务世事,其后蕴含着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也可答:魏晋士人放达行为的背后是沉重的心情)(2分);名士的好“清谈”的行为往往缘于内心的挣扎;(2分)他们一面以言行、诗文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又在山水之咏中夹杂着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2分)。

阅读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经典散文优美句子摘抄

1.你看,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荆,花朵儿一串接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2.石榴在桌上滚落出来,浑圆艳红,微微有些霜溜过的老涩,轻轻一碰就要爆裂。爆裂以后则恍如什么大盗的私囊,里面紧紧裹着密密实实的、闪烁生光的珠宝粒子。

3.美,是有系统的,慎重谨敬的、有脉络有缘故的,丑却草率邋遢,自暴自弃。虽然有时美伪装得像后者,但其实不然,美的大自在来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素养,而非邋遢。

4.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旧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5.其实,不管我们研究神秘,可贵的仍是那一点点对人的诚意。我们可以用赞叹的手臂拥抱一千条银河,但当那灿烂的光流贴近我们的前胸,其中最动人的音乐仍是一分钟七十二响的雄浑坚实如祭鼓的人类的心跳!

篇3:《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阅读答案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有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6.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B.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7.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8.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试题答案:

6.D(D选项中“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的是魏晋士人的气魄和感染力,而非魏晋风度);

7.C(C选项是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而非形成原因);

8.C(A选项中“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不是由“人的觉醒”促进的,而是“人的觉醒”的表现;B选项属于强加因果,从第2段可知,魏晋文人名士内心大都崇尚老庄之学。D选项原文为“追求精神解放”,而非“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篇4: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提出曹丕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说法,是嘲讽“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其本意在传播中被异化。

B.主张“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学者认为,在魏晋时期产生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其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广泛。

C.中国古代文学从一开始就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不同,它担负着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

D.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因为新的文体不断涌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但其言志载道的传统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A.近代以前没有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人学习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经史、诸子、辞赋等,其中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B.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对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用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破坏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及其价值。

D.如果将中国古代经典中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会失去自身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且中外适宜的“文学”概念。

B.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与《左传》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希望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人生理想。

C.魏晋时期并未产生“文学的自觉”,因为如果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是“文学的自觉”的话,那么这种自觉从先秦文学就已开始了。

D.中国古代文人都把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代。

阅读答案

1.D

2.A

3.D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将“新的文体不断涌现”表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

2.从原文来看,“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并非作者的观点。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中国古代文人都”错误,文中是“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

篇5:浅谈魏晋风度阅读答案

浅谈魏晋风度

陈宪雨

魏晋风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文化表现。所谓魏晋风度即是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亦称魏晋风流。“风度”本来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同时,它成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这些名士言词高妙,精神超俗,“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魏晋风度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流相辅相承。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由于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而在观念意识领域内,也开始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促使魏晋知识分子自我人格的重新构建,并终于使他们挣脱紧紧绑缚的缧绁,开创出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当然,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效颦他们的放达。正如鲁迅指出:“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边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就像清时的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很多字的样子。”至于说到清谈误国,“清谈”,那是时代的产物,是在魏晋玄学盛行的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 “清谈”与“闲谈”、“空谈”不能混为一谈,但有的人效仿“名士”,虽有“清谈”之形式,但少了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这种“清谈”自然也只能看作矫揉造作。

魏晋名士之风度,说到底即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的自然流露,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性命的危在旦夕,魏晋士人在山水之咏中也夹杂着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他们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情感实际上处在一种异常矛盾的状态中,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选自陈宪雨《浅谈魏晋风度》,内容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第二段划线部分的文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称魏晋士人的情感处在“异常矛盾”中,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先,提出“魏晋风度”的论题,将它与“风流名士”联系在一起。(2分)其次,分析“魏晋风度”对知识分子人格构建的深远影响。(1分)接着,指出“魏晋风度”也带来了一些人“效颦”的弊端。(1分)最后,揭示“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及追求艺术化的人生。(2分)(或答:指出魏晋士人“异常矛盾”的情感态度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2“绑缚的缧绁”喻指束缚魏晋士人的正统儒家思想,(2分)“挣脱”指魏晋士人在观念意识领域发现与肯定自我的思想解放行为,(2分)这一提法意在说明清醒过来的魏晋知识分子勇于冲破旧的思想藩篱,完成自我人格的重新构建。(2分)

3晋士人外表看来“以隐逸为高”,不务世事,其后蕴含着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也可答:魏晋士人放达行为的背后是沉重的心情)(2分);名士的好“清谈”的行为往往缘于内心的挣扎;(2分)他们一面以言行、诗文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又在山水之咏中夹杂着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2分)。

篇6:《金岳霖的魏晋风度》阅读答案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阅读答案

①有些人城府深,门禁严,大门之内还有二门,二门之内还有三门。金岳霖特别单纯,他不功利,也不势利,是著名的老顽童。

②少年时,赶上辛亥革命,他兴冲冲地剪掉辫子,意犹未尽,又仿照崔颢的《黄鹤楼》作打油诗一首:“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谐诗流出,立刻传为闾巷笑谈。

③金岳霖终身未婚,朋友们的孩子都叫他“金爸”。他喜欢搜罗大个头水果,比如雪花梨、苹果、橙、柚、石榴,将它们摆在书案上,或拿去跟孩子们比赛,这种较量往往要拉锯多个回合。好一位独孤求败,输了比赢了更开心。在书房里他收藏着“水果状元”,谁能吃到它,谁就是得意门生。

④金岳霖对中国的大种鸡了如指掌,他养过大黑狼山鸡,还养过大斗鸡。房屋一隅他摆放长排蛐蛐罐,只为在寂静的夜晚倾听它们的“瞿瞿奏鸣曲”。吃饭时,大斗鸡跳上餐桌,伸长脖颈啄食荤素,他不驱不赶,待若家人。在《世说新语》中,阮氏兄弟与猪崽共用大瓮饮酒,已属一奇,金岳霖不遑多让。

⑤金岳霖有个规矩和习惯:上午不见客,不干其他事务,集中精力读书写字。构思时,他静坐冥想,仿佛老僧入定,红尘俗务不复萦怀。有一次,那群惊弓之鸟都跑空袭警报去了,他却窝在宿舍里,浑然未觉,岿然不动。待警报解除,大家奔回废墟寻人,竟发现他提笔而立,呆若木鸡,浑身都是尘土。

⑥金岳霖讲课,不带讲义,只带粉笔,但十有八九黑板上不著一字。他的课学生爱听,大教室座无虚席。他喜欢提问,西南联大没有点名册,他就想出奇招:“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将令一下,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都会深呼吸,既忐忑,又光荣。

⑦沈从文教语体文写作,主动为青年弟子开“小灶”,将金岳霖拉去讲“小说和哲学”。大家仰颈翘盼金先生讲出一番精深的道理来。不料他迂回曲折地讲了半天,结论仍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纳闷,问道:“《红楼梦》算不算一个例外?”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说话间,他突然停顿下来,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只跳蚤,捏在指间,细细打量,那神情比京城名捕逮住钦犯还要得意。

⑧钱端升教授的夫人陈公蕙有一句趣谈:“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的事情是古代史。”金岳霖能够将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倒背如流,却经常忘记自己的姓名。有一回,他给老友陶孟和打电话,接通后,陶家佣人问道:“您哪儿?”金岳霖答不上来,就回答:“你别管我是谁,找陶先生说话就行。”不料陶家佣人跟他较真,不报姓名不通融。金岳霖无奈,只好回头问自己的车夫王喜,王喜摸了摸后脑勺,替他理出头绪来:“只听见人家叫金博士。”一个“金”字点醒梦中人,他又恍然记起了自己的名字。

⑨金岳霖是单身汉,拿着一级教授的高工资,他乐得资助学生和朋友。乔冠华到德国留学,金岳霖资助几百块大洋,乔冠华至死都感念他的再造之恩。抗战期间,米珠薪桂,“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某日清晨,张奚若的夫人发现椅子上放着一叠钞票,她很惊讶,这么多钱是哪位客人不小心遗落的?张奚若回想之后,立刻断定“这是老金干的好事”。

⑩晚年,金岳霖体弱多病,常赴协和就医。革命小将不准他乘坐汽车,他就屈就平板三轮车,自携小马扎,身穿长棉袍,任人慢慢悠悠一路蹬过去。他觉得蛮好玩,并不感到憋屈和难受。

11 多年后,冯友兰在《怀念金岳霖先生》一文中写道:“金先生的风度很像魏晋大玄学家嵇康。嵇康的特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金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金先生的风度是不能再见了。”

12 赤子和名士,在金岳霖身上实现了无缝结合,他的可爱是公认的。---

19.请简要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4分)

20.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大家奔回废墟寻人,竟发现他提笔而立,呆若木鸡,浑身都是尘土。

(2)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的事情是古代史。

21.请以⑧⑨⑩ 11 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4分)

22.文章结尾说“赤子和名士,在金岳霖身上实现了无缝结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试题答案:

19.(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突出了“某些人”的城府深,与金岳霖的单纯形成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总领全篇,交代金岳霖的单纯与“顽童”特质。(每点2分)

20.(4分)(每题2分。手法和效果各1分)

(1)运用白描手法,表现金岳霖做学问时的忘我与专注。

(2)运用比喻(对比)修辞,形象描绘了金岳霖先生对学问知识记忆深刻却对眼前琐事不挂心的特点。

21.(4分)①以小见大,文中选取的都是生活琐事,但点点滴滴中却能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②对比,通过同一人身上发生的不同事件体现人物重此轻彼的特点;③正侧面结合,既有人物自身言行的正面描写,又有别人的回忆和评价,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特点和分析各1分。答出两点即可)

22.(6分)金岳霖的赤子之心表现为好玩笑、好收藏大水果、养斗鸡爱听蛐蛐叫、点名独出心裁、当众表演捉跳蚤等;(2分)名士特点表现为不拘小节,不在乎名利,热爱学问,率性而为。(2分)这二者在金岳霖身上相辅相成,他天真率性,不隐藏一丝本心,视名利如浮云,因而能俗事健忘,专注于学问,成就了很高的学术水平。(2分)

篇7: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萧统《陶渊明集序》)。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人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篇8: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阅读答案

1、下列有关“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风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多个方面。

B、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它代表着中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

C、魏晋风度与当时兴起的士大夫阶层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拥有一定的特权。

D、魏晋风度虽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在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深入人心,魏晋名士们常常感慨万端,寻求逍遥境界。

B、嗜酒是魏晋名士的显著特征之一,他们不仅以酒为主题作诗作文,还常常借酒浇胸中块垒,甚至让酒成为生命中的欢乐颂。

C、魏晋名士不拘礼法,率性而为,他们不愿意受到传统儒学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向往自由,追求凭自己的意愿做事。

D、魏晋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他们的家族往往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地位较高,在文化上地位也较高,王谢家族就是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名士们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动,通过集会、宴饮、清谈等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借此或言志,或抒情。

B、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他们爱酒或许就是因为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有助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C、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对于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极为赞赏,他认为,魏晋清谈是因为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

D、玄学与清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参考作用,因此魏晋名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想境界。

参考答案

1、B “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说法错误,原文是“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

2、C“他们不愿受到……的束缚”有误,原文是“他们抛弃传统儒学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

3、D“因此魏晋名士所追求……理想境界”说法过于武断。“有着参照作用”并不意味就是现代人的理想境界。

篇9:《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阅读答案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阅读答案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这个时代战争连绵,**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正如柳诒微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当时士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仰亦所以抵抗君权也。”因此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选自2月下《杂文月刊》,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许多魏晋人士多才多艺又落拓不羁,其纵酒放达、纵情越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如刘伶、阮修等。

B.“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纵性任情。

C.魏晋人士崇尚清淡,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让后人羡慕不已。

D.阮籍与王安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注重自我,注重感情,狂简旷达,纵性任情,追求享乐,这些行为让后人内心向往却不敢仿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羲之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都没有去赴任。由此说明,在魏晋时代,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

B.魏晋士人多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视仕途为污秽之地。为此,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籍曾经一醉六十余日。

C.魏晋士人颇有春秋战国遗风,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D.相对于汉朝和唐朝,魏晋时代的士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相似,战争连绵,**不断,皇帝更换频繁,皇权极不稳定。

B.从魏晋时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势力很大,甚至能够牵制皇权。

C.在魏晋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许多士族富过王侯。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人族的势力才会动摇。

D.在魏晋时代,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面对政治权威,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甚至瞧不起门第远不如他久远的皇帝。

试题答案:

1.C(“这让后人羡慕不已”错误,原文中说“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

2.A(“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错误,文中说“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3.C(“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大族的势力才会动摇”错误,文中说“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

篇10: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

骆玉明

①魏晋风度是个不易捉摸的概念,因而也是个纷扰不已的话题。说简单点,是这个时代的士人们在自觉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

②所谓漂亮,显然不仅仅指外在的仪表容颜,还有内在的精神情韵,表现在行事中,第一:    。尤其是在突然而至的变故前惶然失措,这说明缺乏坚定的自我认同能力,而容易受到外在压力的干扰,以致一挤则垮,尊严尽丧,于此当然说不上什么风度了。因此,彼时的舆论特别看重人在生死、荣辱等关口的表现,把此境之下所流露出的从容不迫、镇定自如视为优雅和高贵之举,称之为“雅量”。《世说新语》这部“名士教科书”专列“雅量”一门,收罗了不少此类逸事。譬如嵇康安然弹琴,无视死亡的迫近;谢安接到淝水一役的捷报,默然无动于衷,都足以展现斯人的翩然风姿。唯有高贵才是美的,这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③所谓漂亮,第二点:      。美妙的生活姿态应该是自在、舒缓、闲适、雅致、随心、任情,而不必刻意自我约束与激励以趋附某种外在价值,尽管后者可能引人崇仰。这与东汉士人 气节、然诺、忽生死、富贵、大义、护纲常的作风显然两样。人生除了道德,还有艺术,或许艺术更为重要。魏晋名士们把生活艺术化了,他们热衷清谈,但不为寻求理论的成果而是享受智慧的隽永精妙;他们耽玩山水,但不为排遣失意的落寞而是体验情感的清雅高致……总之,唯有自然才是美的',这也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④所谓漂亮,还有第三点:    。适度的诙谐不但可以化解因生活的过于严肃所造成的拘谨、沉闷和尴尬,还可调度起沉酣中的想象力去呼应学识以作创造性发挥,散发生命的活力。《世说新语》中记载有许多名士相互调侃机辩的事迹,这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谐趣的欣赏实质上是对生活情趣的推崇,这样的人显然有风度。唯有生趣才是美的,这同样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⑤高贵、自然、生趣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它最终指向的是名士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篇11: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

相关链接:

【甲诗】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文】

王济卒,年四十六,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我为卿作之。”体似声真,宾客皆笑。楚顾曰:“诸君不死,而令王济死乎!”

《晋书·王浑传附子济传》

【丙文】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jù惊惧,慌张),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王坦之的字)曰:“晋祚(zuò皇命)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趋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晋书·谢安传》

1.细读全文,选取恰当的短语给这篇文章命题。(限7个字)(2分)

2.下边三句话分别是从文章②③④段的段首抽取出来的中心句,请根据文段内容,请将它们分别还原到恰当的位置。(3分)

A.不可太乏趣。B.不可太紧张。C.不可太窘迫。

3.请你根据第②段内容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雅量”。(2分)

4.请将下边句子中空缺的动词各归原位。(2分)

备选动词:A.讲B.慕C.轻D.重

句子:这与东汉士人  气节、 然诺、忽生死、 富贵、 大义、护纲常的作风显然两样。

5.右边“相关链接”中的三段诗文与左边文段中“士人们自觉的追求活得漂亮”的三个分论点有对应关系,请分别指明这种对应关系。(3分)

【甲诗】与第段对应,【乙文】与第段对应,【丙文】与第段对应。

6.细读【甲诗】,并结合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说说加点“愿”字的言内之义和言外之义。(2分)

言内之义是:

言外之义是:

7.请在【乙文】中找出与“时贤无不毕至”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另一句话。(2分)

句子:

8.请你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描述谢安、王坦之赴宴路上的不同神色。(2分)

9.积累链接:战国雄辩之士,魏晋清谈名流,汉唐词赋大家……都曾在各自的时代独领风骚,正如清朝赵翼在《论诗》中所说的:, 。(2分)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答案:

1.(2分)魏晋风度的内涵

2.(3分)CBA

3.(2分)所谓“雅量”,是人在生死、荣辱等关口所表现和流露出的从容不迫、镇定自如。或人在生死、荣辱等关口所表现和流露出的优雅和高贵。

4.(2分)讲重轻慕

5.(3分)

【甲诗】与第③段对应;【乙文】与第④段对应;【丙文】与第②段对应。

6.(2分)言内之义是希望自己所种的豆子来年能够获得丰收。(1分)

言外之义是希望自己回归自然,追求平等的人生理想能够得于实现。(1分)(说明:意近即可)

7.(2分)宾客莫不垂涕。

8.(2分)示例:

谢安:神意不变貌愈宽容 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王坦之:惊恐不安神色慌张 张皇失措胆战心惊

9.(2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明:错一字扣1分)

篇12:《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

题目:

1.细读全文,选取恰当的短语给这篇文章命题。(限7个字)(2分)

2.下边三句话分别是从文章②③④段的段首抽取出来的中心句,请根据文段内容,请将它们分别还原到恰当的位置。(3分)

A.不可太乏趣。B.不可太紧张。C.不可太窘迫。

3.请你根据第②段内容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雅量”。(2分)

4.请将下边句子中空缺的动词各归原位。(2分)

备选动词:A.讲B.慕C.轻D.重

句子:这与东汉士人 气节、然诺、忽生死、富贵、大义、护纲常的`作风显然两样。

5.右边“相关链接”中的三段诗文与左边文段中“士人们自觉的追求活得漂亮”的三个分论点有对应关系,请分别指明这种对应关系。(3分)

【甲诗】与第段对应,【乙文】与第段对应,【丙文】与第段对应。

6.细读【甲诗】,并结合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说说加点“愿”字的言内之义和言外之义。(2分)

言内之义是:

言外之义是:

7.请在【乙文】中找出与“时贤无不毕至”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另一句话。(2分)

句子:

8.请你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描述谢安、王坦之赴宴路上的不同神色。(2分)

9.积累链接:战国雄辩之士,魏晋清谈名流,汉唐词赋大家……都曾在各自的时代独领风骚,正如清朝赵翼在《论诗》中所说的:,。(2分)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答案:

1.(2分)魏晋风度的内涵

2.(3分)CBA

3.(2分)所谓“雅量”,是人在生死、荣辱等关口所表现和流露出的从容不迫、镇定自如。或人在生死、荣辱等关口所表现和流露出的优雅和高贵。

4.(2分)讲重轻慕

5.(3分)

【甲诗】与第③段对应;【乙文】与第④段对应;【丙文】与第②段对应。

6.(2分)言内之义是希望自己所种的豆子来年能够获得丰收。(1分)

言外之义是希望自己回归自然,追求平等的人生理想能够得于实现。(1分)(说明:意近即可)

7.(2分)宾客莫不垂涕。

8.(2分)示例:

谢安:神意不变貌愈宽容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王坦之:惊恐不安神色慌张张皇失措胆战心惊

9.(2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明:错一字扣1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