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财政金融交互影响视角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财政金融交互影响视角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财政金融交互影响视角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论文

篇1:财政金融交互影响视角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论文

财政金融交互影响视角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论文

国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使国家经济避免受到外内外诸多危险因素的威胁,或减轻国内外危险因素对国家经济的威胁,如果国家经济得以正常运行并持续发展,说明国家经济安全。近年来世界市场中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使得各国认识到防范财政风险、维护财政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是监控经济安全、应对经济财政风险、维护财政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财政和金融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影响

1.财政、资金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作用

财政和金融共同主导着社会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极大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二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冲突[1]。财政与金融都以资金作为载体,均担负着合理、有效调控经济以稳定物价、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职责,有效调控的实现需要以财政和金融的健康运行为前提,也需要财政和金融从不同角度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因此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协调性,正是二者的协调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保障。然而,财政资金的筹集具有强制性,资金的使用具有无偿性,而调控重点在改善经济利益分配上,与金融非强制筹集资金、有偿使用资金、着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等特点格格不入,因此,二者也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2]。这些矛盾冲突处理得当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有助于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最终也会危机国家财政安全。

2.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对国家财政安全的交互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无处不在。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产生于多元的经济活动主体和不确定的经济活动,存在于一切金融活动[3]。由于金融与财政息息相关,一旦国家出现金融风险,国家财政为稳物价、保增长,势必扩大支出化解或减轻金融风险,扶持金融机构。这就打破了财政原有平衡,增加了财政负担,使得财政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危机。

由于经济运行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国家财政也面临着一定风险。财政具有分配资金的功能,因此当面临风险时,国家财政会动用一定金融手段来解决消弭风险,这就将财政风险转嫁给金融,增加了金融风险,进一步削弱了对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对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财政和金融各自存在着一定风险,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通过财政与金融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国家财政安全。要规避或减轻两种风险对国家财政安全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对财政与金融的交互作用进行监控、预警,即建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

二、建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

目前,财政领域中极少有从财政金融交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建立国家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案例,但有学者通过研究国内外大量财政和金融案例,发现了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在形式与危害上的相关性[4]。因此,本文认为,要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亟需着眼于财政和金融的交互影响,建立一套能够有效预警风险的体系,防止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转嫁,引起国家财政和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失控。

1.系统的建立原则

财政金融交互影响下的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应坚持国情性、国际性、宏观性、可行性等原则。

国情性原则是指系统建立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警戒线、风险权重等需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选取、设定,需符合本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政策,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特点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风险预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系统建立的国际性是指系统需基于国际认准的金融风险管理指标和先进的财政风险管理理念,如《巴塞尔协议》、财政风险矩阵等[5]。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这样,国家财政就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风险。因此,建立的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需在指标概念及相关理念上与国际权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同时预警国际、国内的风险,有效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国家财政安全预警是国家财政风险的宏观管理,这就要求预警系统能够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性地反映财政风险。宏观性原则要求预警系统的指标具备高度概括性,且相互补充,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财政风险的总体状体和变化,能够实现对宏观财政风险的完整描述。

可行性是指预警系统中的各项指标是切合国家财政宏观管理工作需要的,是适应国家财政发展和改革需要的,且在数据获取方面具有方便、及时、准确、权威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警系统得到切实落实,才能真正发挥风险预警作用。

2.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指标

财政风险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其中显性风险包括直接显性风险和或有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包括直接隐性风险和或有隐性风险。有学者结合汉娜财政风险矩阵和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国家安全财政预警系统应包含4个子系统、23个风险预警指标。4个子系统即直接显性风险系统、或有显性风险系统、直接隐性风险系统、或有隐性风险系统。

直接显性风险系统中包括财政集中率、税收弹性、财政赤字率、外债负债率、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10个指标,或有显性风险系统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充足率、失业率、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经产项目差额/GDP、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等7个指标,直接隐性风险系统包括预算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对财政收入的弹性3个指标,或有隐性风险系统包括M2增长率、股票市值/GDP、股票市盈率3个指标[6]。其中,直接显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透明度和确定性最高,风险可控性最大;有显性风险系统和直接隐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不确定性较大,可控性较小;或有隐性风险系统中的指标的不确定性最大,可控性最小。

这些指标涉及了对国家财政安全有重要影响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财政活动和金融活动,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家财政管理面临的风险因素,确可作为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预警指标。

三、结束语

在国家安全预警系统中,直接显性风险系统因其涉及的指标最能反映现阶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管理情况,在4个子系统中的权重最重。然而经济环境和风险因素是动态变化的,现行系统中权重较轻的指标在未来有可能成为风险预警的重要指标,因此,预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注意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风险预警作用。

篇2:多学科视角下影响信任水平的因素分析论文

多学科视角下影响信任水平的因素分析论文

多学科视野下的信任因素

信任水平问题是信任问题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信任水平的测量和对信任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信任水平的测量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研究的是对信任水平的总体判断,如是高信任的、还是低信任的;定量分析则是信任水平的数量化研究。从理论上说,信任度水平应该可以数量化的。但是从现有研究看,建立一套完整的信任度测量标准似乎还比较困难。当然,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突破。如目前在金融领域就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

信任度的数量化研究比较困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影响信任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因素本身又很难给予数量化评价,如心理感觉。尽管如此,对影响信任因素的分析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找准了这些影响信任水平的因素,那么就可以按照这些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

对影响信任水平因素的分析,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讨,分析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如博弈经济学家认为信任主要是人们的一种理性行为。在重复博弈模型中,经济学得出人们追求长远利益会导致信任(Kreps,1986;Fudenberg Tirole,1992;张维迎,)。进一步而言,既然重复博弈可以导致信任,那么影响重复博弈的可能性因素和影响重复博弈人们的策略选择的因素就是影响信任形成的因素。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支付函数的确定,这一般跟法律和制度有关;当事人的偏好,如人们对将来的重视程度、耐心等;信息结构,即双方所知道的对方的信息。那么影响重复博弈的三个因素就是影响信任的三个因素。

当前,对信任影响因素分析比较权威的文献大概要数张维迎教授的论文《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在这个研究中,张维迎教授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教育程度、市场化程度等因素与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关于信任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结论是:收入越高的地方信任度越高,或者说信任度高的地方经济发展得就比较好一些。按照收入水平把各省分为5各组,最高收入组的信任度为8.76 ,而最低收入组的信任度则为0.81。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很精确,但多少可以反映出信任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关系。另外,他们还发现,地区GDP增长与第一守信度的相关系数是0.96,人均GDP与第一守信度的相关系数为0.6,也是很相关的;信任与企业规模的关系。一般来说,信任度高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信任与教育水平的关系。一般来说,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区信任度越高。

影响信任水平的因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从范围大小分,可以分为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前者如个人的品德、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后者如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达程度、信息化水平等。如从学科角度分,可以分为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本文希望从多学科角度对影响信任的因素做个梳理。

影响信任水平的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指标上。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信任度与这个国家的经济是高度相关的。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它的社会讲信用水平会呈现明显的提高。这个结论与一般的情况大致是吻合的。张维迎等人对国内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信任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但也有例外。如信任学者福山把法国、意大利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列入低信任水平的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用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因素就无法解释信任水平的高低。而可能只有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

我们还可以从衡量和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些重要指标来分析影响信任的因素。

市场交易的发达程度。如上所述,市场化水平与信任水平是成正相关关系的。市场化水平越高,信任度就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市场交易越发达,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越离不开市场交易。它参与市场交易的频度会大大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它与其它交易者重复博弈的频度大大增加。如果它不守信用,那么它在市场交易中的信任度就会降低,就会失去很多的交易者和市场机会。作为一个经济理性人,它会内在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以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的印象出现在市场上。

对信任度与市场化的关系,学者樊刚做过一个市场化指标的调查。根据他的调查,表明市场化和交易的频度是影响信任的重要因素。市场化程度越高,交易频度越高,信任度就会越高。市场化交易与信任度的关系为:市场化程度越高,信任度越高。市场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信任的程度就会提高5个百分点。信任的形成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关,一个封闭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少,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就非常少,对信任的建立就非常不利。如果是开放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会非常多,互相之间就会产生重复博弈,使得人们有积极性建立信任。176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13-16世纪的荷兰人比英国人更讲信用,原因就是荷兰的商业比较发达。一个社会商业发达之后,人们会更加讲信用,而不是道德日趋匮乏。

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代表着信息传播的数量和速度,也即代表着信息的传播效率。信息的传播效率越高,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诚信状况会越快地越多地被社会所知晓。信息越不公开,传播效率越低,采取失信行为的机会主义可能性越大。为什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乡村,人们一般不太敢不讲信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乡村存在一个“发达”的信息传播机制。在一个封闭的农村,信息的传递是没有问题的。一个人不守信用的事情很快会被村里人知道。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乡村社会,“闲言碎语”(Gossip)是存储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对维持信誉机制具有关键的作用(Merry, 1984)。一般在农村里,声誉不太好的人,在村子里往往比较孤立。

在一个“陌生人”社会里,基于声誉的交易是主要的交易模式。而信息化水平与声誉的传播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果我们对某个人的相关信息一无所知,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他信誉的评价。在信息化水平越高的情况下,市场活动的主体越不敢采取失信行为,从而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的提高。失信者对“曝光”的惧怕有力地印证了这个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就成了提高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建立全社会信用征信系统,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向全社会公开;对严重的失信行为予以披露;对必须向公众披露的信息必须强制性进行披露等等。

影响信任水平的社会因素

社会组织化程度越高,社会的信任水平也越高。主要原因是连带责任机制的作用。如果某个个体(单个人、单个企业等)发生失信行为,当这个个体独立的情况下,由于失信行为的所造成的声誉损失只是牵涉到这个个体。而当这个个体以某种方式被组织化后,那么被牵涉声誉损失的不仅仅是这个个体,而且是这个个体所在的组织。组织化程度越高、组织规模越大,被牵连的程度与规模也越大。正是由于担心被牵连,组织会对其成员以强制性的诚信约束。而且同样是:社会组织化程度越高,组织规模越大,对其内部成员的诚信约束要求越高。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的提高。

组织化程度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如企业的规模、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等等。根据上述分析,企业规模越大,其信任水平越高,也就是通常讲的越是大企业越讲究信用和信誉,越值得信任;行业协会越发达,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各种社会团体越发达,社会的信任水平越高。

影响信任水平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文化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而持续的影响。许多国外学者认为我国是一个低信任文化的社会,说明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任水平是不高的。这种低信任文化是由我国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与外界的交往十分少,市场交易非常不发达。于是形成了对以户这个生产单位的内部成员即家族成员比较信任,而对打交道很少的家族外部的人不信任。我国改革开放虽然已有20多年了,市场交易的程度也非同日而语,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低信任文化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就被淡化。从个人角度而言,影响对某个人信任的评价主要有如下因素:

1.交往的密切程度。一般来说,相互之间交往越密切,就越容易相互信任。这种交往即包括已经发生的交往关系,也包括未来预期的交往关系。比如我们经常讲的有血缘关系的.人容易相互信任,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血缘关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肯定要比没有血缘关系的要密切的多。尤其是直系亲属之间不密切交往甚至是不可能的。为了自己今后在血缘圈子内有一个好的声誉,他会理性地选择诚信行为。正是基于这样的预期,他们之间相互会比较信任。同样地,具有地缘关系的人也容易相互之间建立信任。出生地(即可大范围,也可小范围)相同的人相互之间容易信任。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在于他们对今后相互之间密切交往的事件存有较大的预期。

2.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一般而言,越受到社会尊重的人,他会越受到他人的信任。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主要有两个因素:教育程度和职业。就教育程度而言,一般而论,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他会越被信任。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失信,我们觉得很正常,也很普遍,也不会引起社会多少关注;而如果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信,社会就会特别关注。就职业而言,从事那些被社会尊重的职业的人,信任水平会高一些。如中国银行推出个人信用与职位挂钩的制度虽然引发争议,但中国银行的做法起码在目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山东、河北等分行下文规定:级别相当于副处级及以上的人员,包括高校的副教授以上人员,家庭年收入不低于15万元的,最高信用循环贷款额度可达30万元,科级则可贷20万元,家庭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级别与一般公务员相当的人则可贷10万元,其家庭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尽管这个做法受到了很大的争议,但实际上它却有明显的合理性。其主要理由是;这些对象比较受社会尊敬,对自身的约束会严格些。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他们在借款上有违约行为,他们将在声誉上受到很大的损失。而声誉的损失对他们个人的事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或者说这些人由于违约所受到的连带责任要大一些,因此他自己不得不在这个方面严格要求一些。因此,与其说是他们的道德觉悟高而产生更高的诚信水平,不如说是因为他们为了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更加理性的做法。或者说这主要是一个经济行为,而不是一个道德行为。从银行的实际做法上看,它们在考虑职称、职级等要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即考虑他实际的还款能力。

篇3:浅谈标准化视角下的安全工作实施模式论文

浅谈标准化视角下的安全工作实施模式论文

1安全生产标准化在烟草行业的推行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局的正确领导下,烟草行业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围绕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理清工作思路和目标,狠抓落实,促进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3月25口,《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划》正式颁布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进有效提升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但是随着安全生产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特别是近期烟草行业面临行业结构空间变窄、增长速度回落等难题,只有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才能为行业的深化改革奠定基础,推动行业走势平稳回升。

2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策略

2.1打造专业化安全队伍

专业化、高素质的安全生产队伍是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力保障。目前的安全管理人员,或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缺乏充实的'理论知识;或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战经验。企业应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全面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打造专业化安全队伍,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贯彻实施。开展定期专项培训。结合本企业发展现状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实际水平,开展多元化的内部及外部培训,使安全管理人员逐步成长为全面复合型人才。

2.2开展专业安全评估工作

专业安全评估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安全生产标准化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对照相应技术标准,进行系统、深入的安全评估,解决常规安全检查中难以发现的隐蔽性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切实保障生产安全。牢牢把握安全管理的重点,突出防火、防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爆炸、防电气和机械造成的人身伤害;对各类生产设施设备进行全面“体检”,查找并彻底消除在生产运行状态下无法发现的问题或因整改不到位而产生的潜在隐患;三是借助专业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检测和检验,解决常规安全检查无法发现的问题。

篇4:风险管理视角下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论文

1.1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财政金融交互影响视角下国家财政安全预警系统的论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解决如何确切掌握信息及其依赖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分析安全威胁来自何方、安全风险有多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确定已采取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提出按照相应信息安全等级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重要指导理论和方法。从这个视角来看文档工作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沿袭传统档案载体保护工作来开展,以此形成的相关理论也是以传统档案载体研究为基础的,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传统以档案载体保护为核心的档案安全管理理论就很难适用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虽然档案部门也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做过很多理论探讨,提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文件运动理论模型”等理论来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专门的安全管理理论,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

1.2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1.2.1追求绝对的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档案事业对安全风险的重视度不足,只是一味的采取各种绝对安全的防护措施来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可是,站在风险管理视角来看,风险是绝对存在的,而安全却是无法保障的,安全风险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而安全只是暂时的。其实,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就是风险管理工作,每一个电子档案都有着专属于自身的保护级别,想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起到绝对安全的作用,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此外,安全风险是一种随机发生的风险,很难做到绝对安全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还使得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2风险意识薄弱

一些安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知识不足,却津津乐道“太平盛世”,双耳不闻“盛世危言”,甚至认为,谈风险是“杞人忧天”,说安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根本没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度量电子文件的安全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确认识安全形势和树立科学的电子文件安全风险观。

1.2.3忽视了对“资产”评估鉴定

从目前情况看,文件、档案管理部门虽都认识到电子文件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部门只是将电子文件作为日常办公的一种辅助帮助,并没有将电子文件提升到“资产”高度来管理,就更谈不上对“资产”进行评估鉴定。然而,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一个组织系统内的资产在没有被评估鉴定前,是不可能成功实施安全管理并进行维护的。

1.3管理环节不完善

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以往传统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模式上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从而导致各种安全风险的发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风险管理作为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安全控制方式,才能及时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电子档案受到损坏,从而促进我国档案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篇5:文化安全视角下高校本土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的论文

文化安全视角下高校本土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的论文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高校的本土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形势不容乐观。只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及时地思考与应对才能守住本土文化,才能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地交融实现文化繁荣。基于此,浅析了外来文化对高校本土文化的影响程度、途径等,并阐述了加强外语课堂的本土文化导入,提高学生的本土文化输出能力等的对策,从而加强高校本土文化教育。

关键词:

关键词:外来文化;高校;本土文化

当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已经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教育亦日趋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态势,以博大的胸襟学习吸收外来文化,教育国际化成都不断加深。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加剧,国际化水平迅猛提升的同时,也吸收着多元的外来文化,高校文化越来越西化,本土文化越来越边缘化。高校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上都存在本土文化缺失现象,已经构成了“文化安全”。

一、高校本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为了能够掌握大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情况,“‘文化安全’视角下高校本土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组对以大连海洋大学为首的大连四所综合大学的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有42%的人认为身边的同学受外来文化影响大、40%的人认为不太确定。有32%的人认为受日韩文化影响、16%人认为是欧美文化、62%的人认为欧美、日韩文化都有。可见,当今高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尤其受日韩文化的影响较大。

再看高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即本土文化的教育现状。对“大学所学课程中能接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情况的问题,44%的人认为少、35%的.人认为一般、12%的人认为无。这一数据表明高校课程教育中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几近缺失。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外来文化影响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网络对外来文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68%的人在课后业余时间在上网、而65%的学生用手机上网。说明手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在夺走学生的大部分课外时间,甚至影响到了高校课堂。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式,必须要思考并采取对策来守护本土文化教育的最后一块乐园。

二、高校本土文化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课程设置的本土化和课外的管理。依托“两个平台”即:在课程设置时利用选修课平台增加本土文化特色课程。首先应从高校课程设置入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文学学科中,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开设了“外国文学史”等课程。但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主要课程里却没有关于本土文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等课程。如果研究外国文学的中国人连中国文学都不十分清楚,恐怕他也难以有所建树。说明高校课程的设置时应兼顾本土文化的价值取向,故在高科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为了突出特色,体现蓝色文化特征,根据培养目标把课程分为“浅蓝、蔚蓝、深蓝、湛蓝”,利用专业任选课的平台,增加了很多如“海洋文学”等的蓝色文化课程。

其次,应从学风入手。大连海洋大学提倡“手机不进课堂”活动,学生进教室时主动将手机放入指定的收纳袋,有效地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还规定必须集中上晚自习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少了手机对学生的影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更多地融入本土文化,建议建立传统文化方面的学生社团组织等。占领“两个阵地”即:一为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对大学生不断地进行本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成立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学生社团组织,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一个为高校青年教师的阵地,高校一线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大都有留学经历。探索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本土文化教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3.加强外语课堂的本土文化导入。外语作为高校低年级阶段的公共基础课,涉及学生多,容易达成效果。作为试验在大连海洋大学日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教授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将本土的传统文化如:七夕、端午、粽子、月饼等词汇和文化用外语教授给学生们,最终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所学外语将我国的本土的传统文化输出的目的。今后将推广到专业外语和大学公共外语,利用外语教学平台实现一方面接受外来语言文化,一方面加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不但化解本土文化的安全问题,还能为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做出贡献。只有有效地实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从而提高高校本土文化教育水平,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戴恒艳.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文汇,(11).

[2]唐世刚,谭黎玲.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1).

基金项目:辽宁省国际教育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

篇6:浅谈基于人类活动影响下衡水湖湿地生态用水安全论文

The Wetland Ecological Water Safety Analysis of the Hengshui Lake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YIN Xin-ming,ZHANG Jia-xing

(Hengshui Bureau fo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wey of HebEi,Hengshui0530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the water supply source of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mainly relies on water from other river basin.During the process of water transfer,the contaminants of rivers along the watercourse,hig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surrounding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of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lead to a severe wetland ecological water safety problem.Throug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of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water transfer,including analysis of the water supply source,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pplemental water quality,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hig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n the water quality and so on,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water safety supply and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Key words: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Wetland ecological water;Water safety;Hengshui Lake

衡水湖来水主要有流域自产径流量、过境洪沥水、跨流域引水组成。地表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进入下游平原河道的径流量明显减少,过境洪沥明显减少。在地表水严重不足情况下,不足部分只有依靠超采地下水来补足,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土壤非饱和带增厚,降水更多地补充土壤水消耗,使地表产水能力下降。以上因素叠加造成自产水量更少,致使该湿地水源主要依靠外流域调水[1]。

1 湿地水安全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水源的稳定性。水文条件能直接改变湿地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到物种组成和丰度、第一性生产力、有机物质的积累和营养循环。水导致独特的植物组成,但限制或增加物种的丰度。静水湿地或连续深水湿地的生产力都很低。通常有高能量的水流,或有脉冲性水周期的湿地生产力最高[2]。

在积水覆盖的条件下,其基质长期处于还原状态,限制了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较高的生物量得不到充分的分解,有机物质便以泥炭的形式积累储存起来。土壤-水界面的交互作用,使湿地土壤以还原性质为主的同时,在其表层有一薄氧化层,承担着湿地物质的化学转化和营养循环,构成湿地生态过程的重要一环。可见,湿地生态系统的一切生态过程都是以固定的水文为基础的,正是由于其系统结构对水文条件的依赖性,湿地生态系统才如此脆弱,以致于一旦失去水,其系统面貌便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不同类型的湿地的脆弱性有所差异,高水能湿地中由于有机质积累很少,只要其水源被截断,其生态系统类型就迅速转变;如果水源恢复,系统就会基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吉林省西部向海附近的芦苇湿地,在干旱年份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形成大片的碱蓬群落,而在丰水年份,地面被积水覆盖后,芦苇群落便得以迅速恢复。而低水能的湿地,由于具有保水性能的泥炭层的存在,可以对气候的干湿变化在系统内部进行调节,其生态敏感性则相对较低;除此之外,泥炭沼泽对阈限内的排水亦有较强的恢复能力。

脆弱生态环境是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叠加了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形成的。自然因素是其脆弱性形成的基质,人类活动则是起加速或减速等动力作用。不同地域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特征不同。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时应遵循地域性、主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影响湿地脆弱性的因子很多,就衡水湖而言,湿地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水源供给保障脆弱性、水质污染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干扰脆弱性。

2 半干旱地区退化湿地生态补水的原则

湿地生态补水是指恢复湿地自然水文情势的过程。根据湿地退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确定了湿地恢复原则[3]。

恢复湿地自然过程原则:自然湿地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具有自我调节、相对稳定的自然综合体,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时,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身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护自身的稳定性。

可操作性原则:在全面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基底上,找出湿地退化原因与可恢复性,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优先性原则:针对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以及湿地保护的主要目标,必须要从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出发,优先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逐步恢复湿地功能。

最小风险原则和最大效益原则:在考虑成本同时,必须考虑恢复措施对湿地负面影响最小和恢复效益最大化。

生物配置多样性原则: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配置的多样性,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生态系统。

3 衡水湖供水水源分析

衡水市是河北省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市人均148 m3,低于全省人均386 m3的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5%。衡水市平均用水量1 600 m3/hm2,均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衡水市水资源已达相当匮乏的程度。由于缺水,工业及居民用水全部要依靠深层地下水。据资料分析,每年深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2.43亿 m3,而实际全市每年开采量都在8.20亿 m3以上,年超采量在6亿m3左右。深层地下水埋深大幅下降,漏斗中心埋深100.02 m(冀州市刘丰备、7月11日),漏斗面积(0 m等水位线)为8 442 km2,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4]。

衡水湖水源主要有当地汇水、岗南黄壁庄水库来水、岳城水库来水、引黄河水卫运河水等。当地汇水主要有滏东排河2 500 km2流域的涝水,滏阳河14 420 km2流域的来水和利用卫D千引水工程引蓄卫运河水(见表1)。岗南、黄壁庄水库来水主要是利用两水库在每年汛前腾库下泄水,经石津渠、军齐干渠引水到滏阳河,再由冀码渠从冀州南关闸入衡水湖。岳城水库来水,通过卫运河到卫D千渠,经王口闸入衡水湖[5]。

水主要通过降水量多少、降水稳定性、蒸发与降水关系对利用的影响、径流变率及地下水矿化度等影响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6]。影响衡水湖湿地的水分条件是年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由于上游水利工程的拦截和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衡水湖上游来水保证率很低。

衡水市地处严重干旱缺水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518.9 mm,水面蒸发量却高达1 300 mm,由于地表水资源的严重缺乏,衡水市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深层地下水,并因超采形成了以衡水市为中心的地下漏斗区。水资源短缺已是衡水湖面临的.巨大威胁。目前,衡水湖水源主要来自于黄河水和上游各大水库的汛期弃水[7-9]。

由于集水区降水年际变异大,衡水湖蓄水量也有很大的年际变动,见表3。目前设计蓄水位21 m,最大蓄水能力为1.88亿 m3,其中东湖蓄水面积42.50 km2、可蓄水1.23亿 m3;西湖蓄水面积32.50 km2、可蓄水0.65亿 m3。1994年-实际累计蓄黄河水6.27亿 m3,年均0.52亿 m3。

4 衡水湖补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黄河水资源日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日趋退化,致使黄河水质局部河段已达不到相应水质标准。

多年来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衡水湖,但湖体自身的保护很难保证在整个大环境高营养水平的态势下,水质不受影响。湖周围的汇水富营养化程度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大多数水质状况总氮在10 mg/L以上,将大大增加湖水的保护难度[10]。

引水线沿途进入衡水市(油故闸)以前,清凉江上游清河县城生活及工业污水的排入(主要有清河县造纸厂)和卫-千渠,自油故闸至入湖口(王口闸)段,枣强县境内部分城镇污水及工业污水的排入(主要有枣强的皮革、皮毛、染料等废水)。

衡水湖周边污染源影响,主要是冀州市部分工业和城市污水通过西线引水渠经冀州市南关进水闸排入东湖。另有部分污水直接排入冀州小湖。

湖内网箱养鱼,追求水产品的经济效益,高放饵料增加了湖水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湖内养鸭、养鹅等,动物的排泄物也增加了湖水中的营养物质,污染水体。

在衡水湖流域内,上游河道水质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汛期来水进入衡水湖,对衡水湖水质构成威胁。另外,衡水湖上游流域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在汛期,随地表水流进入水体,也对衡水湖水质构成威胁。

由于旅游业的开发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水体造成污染。由于衡水湖主要靠引黄河水补充,因此,所引黄河水质的好坏,引水渠道沿途污染源的排污状况及衡水湖周边的排污情况决定了衡水湖水质的状况。

5 泥沙对水质的影响

黄河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泥沙河流,衡水湖目前主要水源是引黄河水,泥沙与水系相互作用对水质影响显着。

5.1 黄河泥沙对重金属的吸持特征

由于泥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含有大量活性基团,是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最主要的载体,决定着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金向灿研究了黄河中游干流龙门、潼关、三门峡断面和支流渭河华县与汾河河津断面的悬浮泥沙对铜、铅和锌离子的吸持行为,发现黄河悬浮泥沙对铅的吸持量特别高,铅的吸附量在丰水期达550.29×10-3 meq/g;在枯水期达318.53×10-3 meq/g。他从泥沙中铁锰氧化物含量较高和在较高pH条件下铅离子易生成羟基化合物两个方面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李丽娟、徐云麟等研究了黄河三门峡库区的悬浮泥沙对铜、锌、铅离子的吸持能力,发现被吸持的铜、锌和铅离子中有50%~70%与泥沙中的碳酸盐物质结合,有15%~33%与铁锰氧化物结合,认为这与黄河泥沙的优势地球化学相有关[11]。

20世纪90年代,高宏和暴维英等对黄河泥沙吸持重金属的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除铜、铅、锌以外,还研究了镉、锰和汞等。研究了不同吸附质的差别,还研究了吸附剂浓度对吸持量的影响;并对吸持作用和泥沙中重金属的溶出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在个别河段(如洛河漫水桥断面),当泥沙-水的比例达10 g/L时,从泥沙中溶出的铜离子可达0.049 mg/L,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少数断面由于泥沙中汞的溶出,使河水中的汞达Ⅲ类水质标准[12]。

以后,赵蓉等人研究了在泥沙吸持重金属过程中碳酸盐物质所起的作用。他们用含3.91%碳酸盐的黄土样品与洗除掉碳酸盐(含量仅0.83%)的样品分别进行对铜离子的吸持实验,发现去除掉碳酸盐的泥沙样品对铜离子的吸持量大大低于未洗除碳酸盐的样品对铜离子的吸持量。研究发现,含3.91%碳酸盐的黄土样品所吸持的铜离子90%以上与碳酸盐形成沉淀。同期,张岚等研究了不同化合态的铜离子(Cu(NO3)2与CuSO4)对泥沙吸持铜离子的影响,发现当水中铜离子浓度达到500 mg/L以上时,Cu(NO3)2中的铜离子不能被吸持,而CuSO4中的铜离子仍能被泥沙继续吸持[13]。

5.2 黄河泥沙对微量有毒有机物的吸持特征

关于黄河泥沙对微量有毒有机物的吸持作用,严舜钧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黄河干流兰州、包头和龙门3个断面的悬浮泥沙对有机农药杀虫眯和杀草快的吸持作用,发现兰州断面悬浮泥沙对杀虫眯和杀草快的吸持量均显着低于包头和龙门悬浮泥沙的吸持量,对离子型化合物杀草快尤为显着。研究认为原因是兰州悬浮物中蒙脱石与阳离子交换量大大低于包头、龙门的悬浮物与阳离子交换量。实验观测到,杀虫眯与杀草快两种农药之间存在着竞争吸持,杀草快有相对强的竞争力,表现为随着杀虫眯浓度的增加,杀草快的吸持量下降,而杀虫眯的浓度对杀草快的吸持量无影响[14]。

20世纪90年代,暴维英等研究了黄河龙门断面的泥沙对硝基氯苯类化合物的分配作用,通过实验查明,1,2-氯苯、甲基对硫磷和对硝基氯苯在黄河泥沙与水之间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967、3.073和2.28;1,2-二氯苯的泥沙-水分配系数与黄河泥沙中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5.3 黄河泥沙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及对氮化合物形态转化的影响

由于氨氮是黄河最主要的污染物,氨转化为亚硝酸再转化为硝酸的过程对水生态系统极为重要,研究泥沙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和氮化合物形态转化的影响尤为重要。

20世纪90年代末,高宏等人的研究发现,当泥沙浓度为10 g/L时,水中10 mg/L的氨氮有16%为泥沙所吸附;当泥沙浓度大于10 g/L时,水中10 mg/L的氨氮有60%为泥沙所吸附。研究查明,泥沙的存在可大大促进黄河水中的氨转化为硝酸,在不含黄河泥沙的水中注入10 mg/L氨氮,其全部消化需要30天以上时间,当水中含有5 g/L黄河泥沙,其全部消化时间缩短到10天以下。研究认为这与黄河泥沙中含有消化细菌有关[15]。 湖底沉积的泥沙是有机体的重要来源。微生物能被吸附在颗粒的表面上,随水体进入湖泊。国外对废水或水体中吸附在颗粒上的病毒数实验:有颗粒物的水体中病毒和经过过滤后水体中病毒数的关系为:

r=3N(1)

式中:r-颗粒物中病毒的浓度;N-水体中的病毒浓度。

,余晖、张学青和夏星辉等从化学和微生物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了较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泥沙含量的增加使固相载体上吸附的氨氮总量增加,但就单位质量颗粒物所吸附的量而言,低含量条件下吸附的氨氮量较高;在温度、培养时间和充氧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泥沙含量高低对氨氮消化速率存在显着影响,泥沙含量越高,消化速率越快。泥沙含量分别为0、184 g/L和5.0 g/L时,其平均消化速率分别为1.15 mg/(L・d)、1.63 mg/(L・d)与2.45 mg/(L・d);水中泥沙含量的高低对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均有显着影响,泥沙含量越高,这3种细菌的数量越多(在泥沙含量为184 g/L的水中硝化细菌的峰值为30万个,在泥沙含量为5.0 g/L的水中硝化细菌的峰值增加至95万个),且细菌主要生长于泥沙-水的界面附近,固相载体上的细菌数明显高于液相中的细菌数[16]。

排入水体的细菌和病毒可能吸附在颗粒物表面,然后被颗粒物带入湖泊和悬浮污染颗粒上。比起水体中,微生物能够在底泥沉积中生存更长时间。

如果底泥中吸附高浓度的微生物,底泥沙子再悬浮和解吸就成为湖泊污染的重要来源。

6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迅速渗透到衡水湖湿地流域生态系统的每一个部分。衡水湖水源供给安全问题是湿地恢复和保护的首要问题。

由于上游大量水利工程以及用水量巨大,保护和恢复衡水湖湿地,要靠外流域调水来维持。衡水湖水源主要靠引黄河水为主。

在引黄河水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水安全问题。一是引黄河水过程中沿途河道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二是黄河水含沙量对水质产生的影响。

针对衡水湖湿地脆弱性特征,湿地保护对策主要包括控制上游来水质量,尽量减少入湖污染;加强生态监测与研究;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从而实现湖区的可持续发展。衡水湖湿地脆弱性的表现要求我们要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张彦增,尹俊岭,崔希东,等.衡水湖湿地恢复与生态功能[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ZHANG Yan-zeng,YIN Jun-ling,CUI Xi-dong,et al.The Restoration of Hengshui Lake Wetland 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M].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10.(in Chinese))

[2] 邓伟.湿地与水资源系统安全的维持[J].科学中国人,,(4):23-25.(DENG WEI.The Preservation of Wet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System Security[J].Scientific Chinese,2005,(4):23-25.(in Chinese))

[3] 吕宪国.半干旱地区退化湿地生态补水的原则与方法[EB/OL].www.shidi.org.(LV Xian-guo.The Water Replenish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Degenerated Wetland of Semiarid Region[EB/OL].www.shidi.org.(in Chinese))

[4] 何书会,李永根,马贺明,等.水资源评价方法与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HE Shu-hui,LI Yong-gen,MA He-ming.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xamples[M].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08.(in Chinese))

[5] 河北省衡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衡水市水资源评价报告[R]..(Hengshui Bureau fo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wey of Hebei.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Report of Hengshui City[R].2006.(in Chinese))

[6] 王浩.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评价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WANG Hao.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Method of River Basin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M].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09.(in Chinese))

[7] 董忆锋.衡水地区水利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DONG Yi-feng.Water Conservancy Log of Hengshui Region [M].Shijiazhuang:He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5.(in Chinese))

[8] 张学知.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原理与方法[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1):122-125.(ZHANG Xue-zhi.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nenes & Technoiogy,2010,8(1):122-125.(in Chinese))

[9] 宋学诗,王冠英,王启文,等.河北省平原地区中小面积除涝水文计算手册及河北省平原设计暴雨图集研究[K]..(SONG Xue-shi,WANG Guan-ying,WANG Qi-wen,et al.Water Logging Controlling Hydrologic Calculation Manual of Medium and Small Area and Hebei Plain Designed Rainstorm Atlas Research of Hebei Plain Region[K].1998.(in Chinese))

[10] 付藏书,米同清.衡水湖水环境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J].河北环境科学,,9(1):42-44.(FU Cang-shu,MI Tong-qing.Water Pollution Surve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engshui Lake[J].Hebei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1,9 (1):42-44.(in Chinese))

篇7:信息安全影响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对策分析论文

信息安全影响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对策分析论文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广泛应用,云计算将会面临更多的安全风险。虽然有几个标准组织在研究云计算安全,但是目前业界对云计算安全的解决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解决方法。在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不但是云计算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且将成为决定云计算发展的规模和前景的决定性问题。通过从云计算的概念、特征和及目前已存在的问题出发,浅析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

1 引言

云计算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各界均十分关注的焦点。在云计算环境中, 用户不再拥有基础设施的硬件资源,软件都运行在云中,业务数据也存储在云中,因此云计算安全关系到云计算这种革命性的计算模式是否能够被业界接受。本文将对云计算所面临的诸多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 云计算引入新的安全问题

云计算的新特征带来了诸多新的安全问题:

①数据位置不清晰造成数据保护和隔离问题:云计算环境下,数据不再是存放在某个确定的物理节点上,而是由服务商动态提供存储空间,这些空间有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虚拟的;可能分布在不同国家及区域。传统上通过物理和逻辑划分安全域实现数据的隔离和保护,在云中无法实现。保护数据是安全的核心目标,数据位置的.不确定性势必给整个安全防护体系带来重大影响。

②分布式网络存储状态下的用户隐私保护: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与匿名性等特点,无疑为隐私保护带来了挑战。传统模式下,用户可以对私有数据进行有效的隔离和控制,而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的存储安全完全由云计算提供商负责,数据安全不再依靠机器或网络的物理边界得以保障,使得用户隐私保护问题更加突出。

③虚拟平台安全与云计算服务可信:云中大量采用虚拟技术,虚拟平台的安全无疑关系到云体系架构的安全。随着功能与性能上的不断提升,虚拟化平台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目前,虚拟平台的安全漏洞不断涌现,如果利用漏洞获得虚拟平台管理软件的控制权,将会直接威胁到云安全的根基。

④云计算条件下病毒、木马及僵尸网络的防护:病毒与木马的防护始终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内容,在云中,病毒与木马除了传统的传播及破坏方式外,一旦其利用漏洞掌握了云的控制权,其复制、传播和破坏能力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病毒所能及。

3 云计算中确保信息安全的具体方法

尽管云计算存在安全问题,但它仍然给信息安全带来了机遇。

在云计算方式下,数据是集中存储的,这样至少给数据安全带来了两个好处:降低了数据被盗、被破坏和外泄的可能。这也是云计算服务商讨论最多的一个优点。在云计算出现之前,数据很容易被泄露,如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的失窃、计算机维修时的数据被盗。而随着云计算的推广应用,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存储在“云”中,只要用户能够接入Internet,就能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访问,根本就用不着自己随身携带,也用不着自己去维护或维修。

能够更容易地对数据进行安全监测。数据集中存储在一个或若干个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管理者可以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负责资源的分配、负载的均衡、软件的部署、安全的控制,并能更可靠地进行数据安全的实时监测以及数据的及时备份和恢复。

3.1 云计算用户的安全办法

3.1.1 听取专家建议,选用相对可靠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用户在享受云计算服务之前,要清楚地了解使用云服务的风险所在。一般地,专家推荐使用那些规模大、商业信誉良好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Gartner咨询公司副总裁DavidCearley表示,“使用云计算的局限是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敏感问题,企业必须对云计算发挥作用的时间和地点所产生的风险加以衡量”。企业通过减少对某些数据的控制,来节约经济成本,意味着可能要把企业信息、客户信息等敏感的商业数据存放到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手中,对于信息管理者而言,他们必须对这种交易是否值得做出选择。

3.1.2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幸运的是,一点点常识和一些简单的正确电脑操作练习可以将这类安全性失误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将你的机密资料放在云端上,如果你真的放了,例如利用网上银行时,避免在网络咖啡厅、学校或图书馆内的公用电脑上进行,也别太随便给出自己真正的联络资料,避免每个账号都使用同一个密码,就算只更改一个字母也好。云计算下增强安全意识,清楚地认识到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来确保安全。

3.2 用户认证与授权

在一个典型的组织中,应用在组织的外围部署了信任边界,信任边界主要是静态的,并由IT部门监测和控制。在传统模型中,信任边界包括网络、系统和应用程序,这些托管在IT部门管理的私有数据中心中,并且通过VPN、IDS、IPS等进行网络安全控制。而在云计算中,组织的信任边界将变成动态的,并且超出IT的控制,而组织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的边界将进入服务提供商的域中。

用户认证与授权旨在授权合法用户进入系统和访问数据,同时保护这些资产免受非授权用户的访问。传统的认证技术有安全口令 S/K、令牌口令、数字签名、单点登录认证、资源认证等,可使用Ker

beros、DCE和Secureshell等目前比较成熟的分布式安全技术。云计算的用户认证与授权措施需要具备如下的能力。

4 结语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广泛应用,云计算将会面临更多的安全风险。虽然有几个标准组织在研究云计算安全,但是目前业界对云计算安全的解决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解决方法。 不少公司推出云计算安全的产品,但是创新力度明显不够, 而且通常只能解决一小方面的问题。云计算安全的研究目前大多数是存在于企业, 要解决云计算安全的诸多问题,少不了学术界的参与,未来需要企业和学术界共同解决云计算的安全问题,推动云计算的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