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金农为盐商解窘》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农为盐商解窘》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金农为盐商解窘》阅读答案
《金农为盐商解窘》阅读答案
钱塘①金寿门先生农客②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注释]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桥: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
[文化常识]“觞(shāng)政”及其他。觞政即“酒令”,它是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酒。上文金农与盐商在席间就是以说诗词为酒令的。另一种酒间游戏是“投壶”,即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罚酒。民间以“辖拳”行酒令,以猜中对方出手(以手指表示数目)的数目为胜,负者罚酒。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客②次第③杜撰
④綦切⑤风
2.翻译:①竞相延致;②众以先生博洽;③越日以干金馈之
3.理解:①“江东”指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柳絮会“片片红”?
参考答案:
1.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
2.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
3.①江南;②因为“夕阳返照”。
译文:
钱塘人金寿门先生,也就是金农,客居在扬州。扬州的盐商们仰慕金农先生的才名都争着邀请招待他。一天,某一位盐商在平山堂宴请宾客,金农先生被让在席上首座。酒席之间,众人以朗诵古人有“飞红”二字的诗句作为酒令,轮流作诗。一个个挨过来,到了一个盐商那里,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句诗来,其他客人正要商量要罚他酒,这个盐商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说他杜撰。这时候唯有金农说:“这是元代人描述平山堂的诗句,引用得非常切题。”众人不信,便要让金农吟出此句所在的全篇,金农吟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听到全篇,大家都觉得金农非常博学,这才又赞叹又佩服。其实金农是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为这个商人解围而已。这个商人特别高兴,过了几天就拿了很多钱赠给金农。
篇2:《金农为盐商解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金农为盐商解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牐犌塘①金寿门先生农客②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牐(选自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
牐
[注释
]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桥: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
牐
[文化常识]“觞(shāng)政”及其他。觞政即“酒令”,它是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酒。上文金农与盐商在席间就是以说诗词为酒令的`。另一种酒间游戏是“投壶”,即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罚酒。民间以“辖拳”行酒令,以猜中对方出手(以手指表示数目)的数目为胜,负者罚酒。
[阅读练习]
1.解释:①客 ②次第 ③杜撰
牐牏荇肭 ⑤风
2.翻译:①竞相延致 ;②众以先生博洽 ;③越日以干金馈之
3.理解:①“江东”指什么地方?
牐牏谖什么柳絮会“片片红”?
参考答案
1.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
2.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
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
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
3.①江南;
②因为“夕阳返照”。
参考译文
钱塘人金寿门先生,也就是金农,客居在扬州。扬州的盐商们仰慕金农先生的才名都争着邀请招待他。一天,某一位盐商在平山堂宴请宾客,金农先生被让在席上首座。酒席之间,众人以朗诵古人有“飞红”二字的诗句作为酒令,轮流作诗。一个个挨过来,到了一个盐商那里,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句诗来,其他客人正要商量要罚他酒,这个盐商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说他杜撰。这时候唯有金农说:“这是元代人描述平山堂的诗句,引用得非常切题。”众人不信,便要让金农吟出此句所在的全篇,金农吟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听到全篇,大家都觉得金农非常博学,这才又赞叹又佩服。其实金农是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为这个商人解围而已。这个商人特别高兴,过了几天就拿了很多钱赠给金农。
篇3:金农与苍头的阅读答案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
[文言知识]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辄 ②治 ③顾 ④以 ⑤铭
2 翻译:所规模甚高雅
译文
篇4:金农与苍头的阅读答案
金农的仆人都多才多艺.其中有一个仆人就善于雕刻砚台,他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金农每次得到好的砚石,就让那个仆人作成砚台.只是那个仆人要不是喝数斗酒,就不肯下手做砚台.即使勉强他,他也不愿做.金农不喜欢喝酒,然而以为这个仆人的缘故,常常去打酒.砚做成后,金农就在砚的背面刻字,这个砚台看起来古气盎然,那个仆人一边大杯喝酒一般观赏这个砚台.
答案
篇5:为农阅读答案附赏析
为农阅读答案附赏析
为农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句漏令②,不得问丹砂。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②句漏令,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句漏令(句漏在今广西北流县),帝许之。
(1)“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2)请简要分析“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圆圆的`小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小麦花轻轻飘落,(2分)这两句借荷叶、麦花等意象,营造了悠美静谧的意境。(2分)
(2)想像葛洪那样去炼丹砂,但又感到非常惭愧,因为自己不能如葛洪一样忘掉一切,弃世求仙。(2分)这是诗人无奈的自嘲,表现了诗人无论何时都放不下国事的忧国情怀。(2分)
鉴赏
诗中可见草堂周围的田园风光,安居之后的农夫之乐。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看破红尘,思图归隐的念头,“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他准备住在草堂为农终老,远离朝廷国事,做一个悠闲的隐士。这样的念头,在杜甫的精神生活中是一个大转变。当然,要看破红尘,像道士葛洪一样隐居练丹,对杜甫其实根本不可能,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篇6:杜甫《为农》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为农》阅读答案附赏析
为农①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句漏令②,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②句漏令,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句漏令(句漏在今广西北流县),帝许之。
⑴锦里:即指成都。成都号称“锦官城”,故曰锦里。烟尘:古人多用作战火的代名词。如高适诗“汉家烟尘在东北”。这时遍地干戈,惟成都尚无战事,故曰烟尘外。
⑵从兹老:杜甫经过长期流浪,在政治上又碰了多次的壁,故有终老之意。
⑶赊:远也。国:指长安。杜甫始终不能忘怀国事,即此可见。
⑷勾漏令:指晋葛洪。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出丹砂,因求为勾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见《晋书·葛洪传》)。杜甫自言不能如葛洪一样弃世求仙,所以说懒。其实是一种姑妄言之的戏词。
(1)“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2)请简要分析“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圆圆的小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小麦花轻轻飘落,(2分)这两句借荷叶、麦花等意象,营造了悠美静谧的意境。(2分)
(2)想像葛洪那样去炼丹砂,但又感到非常惭愧,因为自己不能如葛洪一样忘掉一切,弃世求仙。(2分)这是诗人无奈的自嘲,表现了诗人无论何时都放不下国事的忧国情怀。(2分)
赏析:
《为农》是杜甫经过长期流浪后开始安居成都草堂时所作之诗,表达了作者想告老为农求道的.生活愿望,但他终不忘国事。其实这是作者无奈的自嘲罢了。
这是杜甫开始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天下大乱,而“锦里”(即锦官城成都)不在乱中,故说“烟尘外”。“江村八九家”,是作者身之所在,是个寥落的江村。颔联“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写景,眼前的圆荷小叶,细麦轻花是在居处周围所见,为下文作铺垫。后面四句,表现为国设想渐远渐荒唐,也渐使人明白:那不过是一种极其无奈的自嘲。杜甫不会真下决心“为农”而“从兹老”,更不会下决心追随葛洪故事去学炼丹砂。这是愤世之言,不可坐实。从“去国赊”可见杜甫始终不能忘怀国事。
此诗是杜甫生活史上一个转变的标志。
篇7:《变土为金独步天下》阅读答案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但我们有一个更重要、使用更广泛的发明,反而没有被列入四大发明,这就是瓷器。英文的“中国”都叫China,意为瓷器。
首先要讲陶与瓷的界限在哪儿。第一个界限,是烧造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烧成,黏土随处可取,往深一点儿的地方挖一挖,可能就有黏土,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烧成陶器。瓷器不行,瓷器一定是瓷土烧成。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镇的高岭土。 第二点是烧结温度不同。一般陶器都是在1000度以下,除了唐三彩,唐三彩在1100度左右。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 第三点就是吸水率和透光率不同。我们都知道陶器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瓷器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透光;陶器无论什么条件下,它都不会透过光线。这是科学的界限。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瓷器的呢?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出现了。科学上可以认定的真正意义的瓷器,应该在东汉时期产生,距今两千年。那么,原始青瓷已经达到了一些客观条件,比如不吸水、烧结温度比较高、使用的是瓷土。尽管瓷土的质量比较差,但也是瓷土。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一个划时代的贡献。瓷器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的强度大于陶器,在生产中想做成什么样子,基本上就能做成什么样子。当然,最早的瓷器生产不能太随心所欲,比如今天我们可以烧出5米高的大瓶子,在过去是烧不成的,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瓷器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原材料便宜。中国早期的容器,尤其贵族使用的容器,很多都用铜来制造,成本非常高。汉代还有一种贵族常用的器皿是漆器,成本也非常高。瓷器改变了这个局面,它的原材料就是瓷土,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相应也就增加了。 再有一点,就是相对来说,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瓷器的原材料,所以在古代运输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工匠可以带着技术走。只要学会怎么烧造,就可以从甲地到乙地展开这门技术,去异地烧造,而不需要把瓷器从甲地运输到乙地。古代运输的成本非常昂贵。
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为什么呢?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是釉里含铁元素,烧后呈现青色,当时去不掉这个颜色。从科学角度上讲,早期白瓷、青瓷、黑瓷都是一种瓷,都算青瓷。含铁量越高,颜色就越深,由绿逐渐到黑;反之,含铁量减低,减得越干净,颜色就越白。
我们今天使用瓷器时,常会忽视很多心理感受。比如我们赴一个宴会,大家觉得盘子很漂亮,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最重要的感觉还是今天吃什么,对吧?今天是吃鲍鱼大餐、鱼翅大餐,还是农家饭?至于使什么杯盘,不是很重要了。但是这种感受在古代很重要。我们设想今天人家请你吃饭,桌上的餐具都是黑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捧着黑碗吃饭心里比较沉重。今天偶尔还用黑色餐具,比如你去吃一碗乌冬面,街上日本餐馆里都有,一般都使黑碗,里面盛着白面条,看着很漂亮。但这是偶尔的事。要是你天天捧着一个黑碗吃饭,心里就会很沉重,你老想:我怎么了,老捧着一个黑碗吃饭?对不对? 所以,瓷器的整个生产过程,其实就是摆脱黑暗的过程。首先要让它白起来,一定要变得悦目。这是瓷器最开始的简朴的美学追求。
1.文意把握。体会文章题目中“变土为金”的含义?
2.要点概括。在段落间画横线的地方填上合适的词语作为段落小标题
从前至后依次为:
3.内容探究。为什么古代人很会注重使用什么器皿吃饭?
4.个性表达。阅读本文和链接材料后,你有什么自己的体验?
链接材料:陶器并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写作拓展。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里使用的'某件陶器或者瓷器。题目自拟,字数在600以内。
1.不值钱的土经过一系列程序后变为有价值的瓷器。表现出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2.陶与瓷的区别 瓷器的优势 原始青瓷 3.因为古代人吃饭使用的器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一开始的青瓷比较黑,会影响吃饭的心情,使用白净悦目的瓷器不但愉悦心灵,而且会让人感觉得到了尊重。 4.开放性题型,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英文的“中国”叫China,意为瓷器。证明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见,只有不断创新的“中国创造”,才更具实力,从而得到世界的真正认可。 5.略。
篇8:丁公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阅读答案
丁公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6分)
丁公①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帝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而去之。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
壮学子②曰:丁公死晚矣!然谲哉,高帝乎!高帝曰: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丁公为项王臣不忠。然则为项王臣忠者,宜莫如季布。丁公已戮,而季布方购,高帝非能以公灭私者也。然则高帝曷为斩丁公?曰:高帝之怨丁公,犹其怨季布尔矣。然而斩丁公,季布终赦者,季布数窘高帝,卒无害于高帝,自以为罪而逃之,则非高帝之所甚恶也。丁公能窘高帝,能释高帝,自以为德而谒之,是则高帝之所甚耻也。不然,鸿门之役,使项王失天下者,项伯也,而封之,其有词于后世也哉!
注:①丁公与下文的季布为同母异父兄弟。②壮学子,作者的自称。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丁公引而去之()然谲哉,高帝乎()而季布方购()其有词于后世也哉()
17.下列句中哉的用法相同两项是(2分)
A.两贤岂相厄哉B.然谲哉C.其有词于后世也哉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布数窘高帝,卒无害于高帝,自以为罪而逃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高帝指的是□□(写人物名字),丁公被斩的根本原因是□□□□。(2分)
20.作者认为然谲哉,高帝乎,其理由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6分)16.掉头诡诈悬赏抓捕说法17.AC18.(1)等到楚国被消灭(1分)后,丁公拜见(1分)高帝,高帝斩杀丁公来示众(1分)(2)季布屡次(1分)使高帝陷入困境(1分),但最后对高帝并不构成危害,自知有罪(1分)而逃亡了。19.刘邦(1分)居功自傲2分(自以为是)20.高帝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1分),巧言令色,迷惑人心(2分,凡是答成肆意妄为、滥杀无辜等,1分)。
参考译文:丁固在楚当将军的时候,把刘邦逼迫入彭城西边困境,刘邦急切地对他说:两个贤者怎么能互相逼迫呢?丁固于是带兵避开了。等到楚灭亡以后,丁固去见刘邦,刘邦把他杀了并把他的脑袋示众,说:不要让后代的人向丁固学习。
壮学子说:丁固死得太晚了!刘邦的性格也太变化莫测了吧?刘邦说:是丁固使得项羽失去了天下。丁固作为项羽的臣子是不忠的,然后最忠于项羽的.大臣是英布。丁固被杀以后,刘邦又悬赏招降英布,刘邦不是个能循公忘私的人啊。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固呢?我认为:刘邦怨恨丁固,如同怨恨英布一样啊。然而丁公被杀、英布最终被赦免,这是因为英布虽然屡次把刘邦逼入险境,但最终没有能力杀掉刘邦,他自以为有罪所以逃跑,其实刘邦并不为此感到太痛恨英布。丁固既能把刘邦逼入险境,又能放他走,他自以为对刘邦有恩惠,其实这才是刘邦感到羞耻的地方。要不然的话,鸿门宴上,使得项羽失去天下的是项伯,刘邦却封赏了项伯,这他又能怎么向后人解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