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仿真平台的时钟同步,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仿真平台的时钟同步,希望大家喜欢。

篇1: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仿真平台的时钟同步
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仿真平台的时钟同步
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系统是一种必然趋势,建立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系统分布式仿真平台,设计软硬件结构,使之具有余度、重构、故障容错和可扩展性的功能,时钟同步是其中一个关键技术,1553B总线固有的时钟同步技术实现基本的功能,主从式的概率时钟同步技术实现进一步的调整,1553远程终端到远程终端广播周期消息通信实验有效实现发送和接收端的'时钟同步,解决分布式实时控制系统中节点的时钟同步问题.
作 者:刘亭 王占林 裘丽华 LIU Ting WANG Zhan-lin QIU Li-hua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北京,100083 刊 名:系统仿真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年,卷(期): 19(14) 分类号:V247.2 TP302.1 关键词:机载公共设备系统 综合管理仿真平台 1553B总线 时钟同步篇2: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系统概述
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系统概述
简单介绍了机载公共设备系统(utility systems)以及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系统(UMS,utility management systems)和飞行器管理系统(VMS,vehicle management systems),提出了机载公共设备综合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指出了国内今后仿真研究中的`平台拓扑结构和研究重点,即异构平台下的任务分配、实时任务调度、数据存储与管理的实现,系统的实时性、透明性和动态重构的实现.
作 者:刘亭 王占林 裘丽华 LIU Ting WANG Zhan-lin QIU Li-hua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测控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MEASUREMENT & CONTROL TECHNOLOGY 年,卷(期): 25(6) 分类号:V247.2 关键词:机载公共设备系统 公共设备综合管理系统 飞行器管理系统篇3:飞机机载综合热管理系统仿真研究
飞机机载综合热管理系统仿真研究
主要对飞机机载系统综合热管理系统进行稳态和动态仿真研究.建立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模型,确定系统各部件的参数,并在MATLAB/sIMU LlNK平台上搭建系统仿真模块.整个系统由几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之间以热量作为耦合计算参数,通过仿真找出各状态点温度在非设计工况下的变化规律.在系统稳态仿真过程中,主要对空气循环子系统及燃油循环子系统中各部件的进出口温度进行分析.在动态仿真过程中,系统的.换热器都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其数学模型;系统中动态特性变化很快的部件采用稳态数学模型代替其动态模型,不影响其计算结果精度.在假定的飞行任务条件下,仿真、分析整个系统中各状态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将该系统与传统的空气循环制冷系统进行比较,并计算它们各自的代偿损失.比较表明,综合热管理系统的代偿损失比传统的空气制冷循环系统有很大减少.
作 者:袁美名 常士楠 洪海华 霍西恒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刊 名:航空科学技术 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4) 分类号:V2 关键词:综合热管理 数学模型 仿真 代偿损失篇4: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
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
我国即将启动 MPA 项目。 因为 MPA ( Master of 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 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 Administration 与Public 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 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 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 ”, 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 MBA 中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译为“工商管理”, 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 ?鳎?孟笳庵掷斫庖膊惶??妗K淙晃颐遣豢晒?谧⒅卮室澹??肥敌枰?娑韵质等险嫠妓饕幌拢骸肮?补芾怼庇搿耙话愎芾怼薄“行?芾恚ü?残姓??薄“企业管理”的?涤肭?鹁烤乖谀睦铮?/P>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⑤
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学者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经理主义’、‘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但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⑥
2.公共管理研究,特别是新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本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批判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越来越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新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与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行政学一反以往过于重视效率的价值观,在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目标中加入了“社会公平”,围绕着“分权”、“参与”、“沟通”等民主行政中的若干问题一直展开讨论。同时,他们反对文官中立,认为在不平等竞争中,这种角色本质上是欺负弱势群体的帮凶。⑦政策科学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过于重视官僚制理论,以及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割裂开来等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明确地提出了要对政策制定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即从政策问题构建到政策方案制定,从政策执行到政策评估全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要改善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选择理论以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为出发点,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的机制,因而需要减少政府的管理职能,把一部分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来提供。总之,新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公共选择学派都从学科建设方面,有力地批判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为它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定新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各自的弱点与缺点,它们并没有完全获得预想结果。
七十年代美国有许多企业管理学院将研究范围由企业内部管理扩展到外部的社会管理,产生了被人们称之“企业管理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它不同于那种“政策
科学型”的公共管理模式,而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公共管理,认为公、私部门的管理实质上并无大的差异,企业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公共部门。人们为了统一这两种模式,因而就诞生了新公共管理学这个学科。⑧尽管人们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问题仍缺乏完全共识,但象早期那样,用“公共管理”一词简单代替“公共行政”,或者视“新公共管理学”也如“政策科学”那样为“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等看法,不可能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二、中外学者对公共管理基本模式的理解
应该说,国外对公共管理学模式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把公共管理的实质内涵定义为政策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对外关系。也有人把公共管理界定为政治管理、资源管理与方案管理。⑨OECD公共管理委员会对“公共管理”的看法是:它更倾向于从效率、有效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关注结果;高度集权的科层结构已为分权式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体制下,不仅关于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的决策更强调后者,而且也为民众和利益集团的反馈限定了范围;它能灵活地获得替代直接管制的可行方案,这些方案可能带来以低成本为基础的更有效的政策结果;它极大地关注由公共部门所直接提供的服务效率,包括在公共部门内部和公共部门之间营建竞争性环境;它强化了公共核心部门的战略能力,以指导政府的变革,并允许政府自动地、有弹性地、以最低成本对外部变化和各种利益需求作出反应。⑩
我国大陆学者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文章还是以介绍国外研究的现状为主。我们能看到的有关公共管理的专著有三本,其中之一是我国行政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夏书章先生的新作《现代公共管理概论》。其他两本是陈振明教授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和张良教授等所著的《公共管理导论》()。下面我们仅就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等四个方面,从他们的著作中摘录出有关内容供讨论。
1.公共管理(学)的界定
只限于指政府工作的狭义公共管理(也是狭义的行政管理),而不限于指政府工作的广义公共管理(也是广义的行政管理),如公共事业和所有其他非政府部门、单位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实企业内部也有行政管理)都不得越过其所管辖的范围和事项。(夏书章)(1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陈振明)(12)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张良)(13)
2.公共管理主体
传统的行政学把行政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上。尽管它们是研究的核心主体,但公共管理学不仅明确地将其他国家机关(立法、司法机关等)当作研究对象,而且也把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纳入其研究范围。(陈振明)(14)从公共管理的定义看,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对政府可作广义理解。它不仅指包括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构的广义政府,而且还涉及执政党的机构。(张良)(15)
3.公共管理的客体
公共管理的客体:社会问题、公共项目、公共财产和资源。社会问题是那些只有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项目是最直接的可见对象。公共财产和资源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公共物品和产品、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人力资源、公有企业和公司。(张良)(16)
4.公共管理的职能
任何一个团体、单位、部门都有大体相同或相似的、关系全局和全过程的工作项目,如决策、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协调、监督、财务等等。(夏书章)(17)公共管理从属于一般的管理过程,更多地是一种政治过程,其公共性与政治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同样它要具备决策、计划、沟通、协调等基本环节。(陈振明)(18)公共管理是一个由问题确立、解决方案的提出到决策实施和效果评估这样一个基本过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公共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张良)(19)
三、评述
几乎所有国内外学者都承认,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是在国外行政改革的实践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中诞生的。它的产生为完善政府管理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基础。尽管有人把它称之为公共行政学的分支或者公共行政学的新范式,但它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学。
关于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界定,有些学者把它确定为在政府(广义或狭义)内;有些学者则把它从政府组织外推到其他公共组织;还有些学者把它再外推到除政府组织外的其他团体、单位,包括企业在内。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关系全局和全过程的事。这样,狭义的公共管理就是狭义的行政管理,广义的公共管理就是广义的行政管理。
与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相联系的就是公共管理主体问题。对此国外相当多学者仍然认为政府是唯一主体,而国内学者多数都认为是政府以及相关的公共组织。
因为公共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所以为了能全面地了解公共管理产生的来龙去脉,十分有必要重温“管理”提出的背景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早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的社会化,使企业逐步成为社会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一方面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资本家把追逐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那时人们关注的管理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来实现目标和任务。这就是说管理,具体到企业管理,它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效率,即利润最大化。这自然需要研究效率问题。泰勒对这问题的阐述可能更加露骨:“在科学管理上,劳资双方在思想要发生大的革命,这就是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要将注意力转向盈利增加的数量上,使盈利增加到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通过共同努力就能创造比过去大得多的盈余。”(20)泰勒正是通过他提出的科学管理,以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做法上,法约尔在一定程度上比泰勒高明一点。他认为实现管理的高效,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也就是人们通常提到的五大职能;并把企业管理中这些理论又进一步地推广到一般管理上,自然也包括政府管理。这就形
成了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科学管理时期。
这种讲效率并以效率为中心,强调整个管理过程都围绕着效率的思想,几乎影响了管理学发展中的全部内容,因而就产生了国内外绝大多数管理学家对管理的定义:管理可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使得人的努力和物资资源能有效地配置,并实现某个目标。(雷恩)(21)每当人们联合起来去实现某一个目标时,他们就创造了一个组织,它有潜力完成任何一个独立所不能完成的工作。组织的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有效地获得使用各种资源来达到特定目标。联合并指导使用资源的工作叫管理,是刚刚提到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戴维・R・汉普顿)(22)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把“管理”看成是围绕实现目标的过程,旨在提高效率。为此,人们需要利用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手段。这种定义一直在西方管理学思想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于我们国内的绝大多数管理科学著作,差不多对“管理”也都是这样定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23)这种从企业管理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在向其他领域外推时,始终都强调以下几点:1.管理的目标是既定的。2.管理是一个过程。3.管理是为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4.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是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等。
人们自然会想到,公共领域中的管理包括政府部门的管理,显然与企业管理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多在“公共”二字上。公共组织中的目标与企业目标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不同的。公共目标也考虑“效率”因素,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公平”因素。后者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中不仅不可能提到,就是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也很少考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公共行政学才独树一帜地把社会公平放在显赫的位置上。这个学派的努力虽没有产生预想的结果,但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人们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认真思考的。
企业管理认为,只要在生产过程中把各种资源协调好就能够实现所获取的目标最大化,所以管理的客体主要是资源。而公共管理所面临的往往是社会问题,因而管理不会简单地都表现在资源的协调上。社会问题一旦成为公共管理问题,它就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这种从问题出发,以制定与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中心,并需要评价执行效果好坏的思路,正好与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难怪有人说公共管理可视为一种政策管理。
企业管理为了效率,为了有效地配置资源,其实现手段或者叫做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毫无疑问,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也与这些职能相关。但前面已经提到,公共管理不仅要注意到效率问题,而且要研究公平问题,以及与此联系密切的公共责任、公共权力、公共道德、公共文化等。
企业管理目标因为非常明确,所以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过程管理。而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效率和公平,这既要关注过程又要关注结果。西方从事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很多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对结果管理进行研究的意义。公共管理由注重过程转向注重结果,这无疑是合理的,但关键是如何实现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的统一,以保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综上所述,由最早从企业管理中提炼出的“管理”内涵,运用到行政管理直至公共管理中,这中间是有质的差别的。它们分别作为“管理”类的分支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因各自研究对象上的差别,又各有其个性的一面。对企业管理来讲,管理主体认为企业目标十分清楚,那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而更多地着力于提高效率上,集中要解决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人们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上,这是一种过程管理。对公共管理来说,其目标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除了要掌握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外,还要认真履行公共责任,用好公共权力,提倡公共道德;解决资源配置中的矛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社会问题,如何增进公共利益并能公平地分配,所以公共管理既要讲过程管理,又要讲结果管理。也许有人会问,以上所讨论的“公共管理”的内容在“行政管理”中不是被人讨论过码?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管理主体不同。也许还会有人问,专家们不是把管理主体从狭义行政管理外推到广义行政管理领域,包括企业中的行政活动,这中间又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回答也很简单:公共管理的本质集中体现于公共利益上。除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有企业外,多数企业管理的本质是追求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并不等于公共利益,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就在一个“公”字上。我们认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活动中的“行政管理”不属于公共管理范畴,即使它们部分地承担了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责任,即使它们在管理活动中也有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事关全局和全过程的项目需要做,因为对这些项目的研究是属于“一般管理”而不是“公共管理”的事。需要指出,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区分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关键还要看组织活动的宗旨,在根本上是否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一个组织、小团体或者非正式组织,甚至家庭也常常有共同利益存在,但这些共同利益绝不是社会的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①(11)(17)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导论[M].长春: 长春出版社,,“导言”,7(2),3.
②(12)(14)(1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37,39,34.
③季明明.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3):5.
④⑤詹中原.新公共管理[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9,1,10(5).
⑥Owen E.Hughes,Public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TheMacmillan Press LTD,1994,58.
⑦⑧⑨黄荣护.公共管理[M]. 台湾: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20,24(2),31.
⑩David G. Mathiasen,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sCritics,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No.2,92.
(13)(15)(16)(19)张良等.公共管理导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5,49,15(4),21.
(20)李长武.近代西方管理思想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53.
(21)(22)贺强等.西方管理思想宝库[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3,5.
(23)徐国华.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
篇5: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设计与验证综合仿真平台
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设计与验证综合仿真平台
针对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算法无法快速和高效地完成硬件在回路仿真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仪器语言与快速原型化技术的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硬件在回路仿真方法,并研制了基于该方法的硬件在回路实时仿真平台;经过实验验证后,该平台不仅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提供了实时仿真平台,同时为扩展本平台使之成为完全的半物理仿真平台奠定了基础,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作 者:李睿 郭迎清 吴文斐 Li Rui Guo Yingqing Wu Wenfei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刊 名: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ISTIC PKU英文刊名:COMPUTER MEASUREMENT & CONTROL 年,卷(期): 18(3) 分类号:V233.7 关键词:快速原型化 虚拟仪器 故障诊断 仿真平台 航空发动机 rapid prototyping virtual instrument fault diagnosis simulation platform aero-engine篇6: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框架及系统平台研究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框架及系统平台研究
摘要:在分析公共危机特点和危机管理的'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归纳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9个主题,从组织结构、信息系统、应急计划、社会应对能力4个层面提炼出较为完整的、针对城市的公共危机管理框架.基于该框架,按照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要求,设计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平台概念模型,详细分析了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并从危机监测分析和危机应急指挥两个层面具体研究了系统平台技术体系和建设方法.最后,对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建设现状和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讨论.作 者:甘杰夫 李琦 GAN Jie-fu LI Qi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数字地球工作室,北京 100871 期 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6(8) 分类号:X923 关键词:公共危机 危机管理框架 危机管理系统平台 数字城市篇7:综合物流管理平台在中邮物流
中邮物流
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月18日,隶属于中国邮政集团,是专业经营和管理邮政物流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注册资本3.7亿元人民币,公司下设31个省级子公司,是一家集仓储、封装、配送、加工、理货、运输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物流企业。公司以一体化精益物流、区域配送、货运代理、分销与邮购等四大板块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业务挑战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而在我国三方物流业尚属起步阶段,在管理体制和监管环境上仍制约其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三方物流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三方物流企业,中邮物流货代公司面临着国内货代行业的无序化竞争。提高客户服务的能力和优化客户服务的品质成为保持客户忠诚度和获得市场机会的重要策略。在面对手机等通讯产品具有价值高、体积小,生命周期短等服务特征时,加强对单台手机串号的管理、动态物流全程的跟踪追溯、物流服务的速度、成本、货物安全等显现的尤为重要。中邮物流货代在几次选型成熟物流产品后发现,几乎没有一个物流软件产品能够解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模式问题,中邮物流货代公司正面临新一代IT系统规划和实施的双重挑战。
行 动
“中邮货代物流业务系统”于2月启动,历时6个月,完成了业务调研、流程梳理、建模实施、测试、培训部署、静态和动态数据准备、模拟运行以及切换上线等阶段性项目任务,各阶段工作均按计划完成。得益于天津港散货物流的项目经验,使得中邮物流货代近50多个子流程的梳理、实施和优化顺利进行。一期上线系统主要包括:客服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和OA办公等,并为后期系统的扩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满足了中邮物流货代未来新业务发展、管控的需要,
客户收益
成功融合中邮物流模式与BPM技术,搭建统一协同物流平台
实施、优化涵盖物流中心范围内的所有关键流程,使企业成功实现:运单流转状态、订单、串号的查询追溯、货物库存、终端签收。并在仓储管理业务方面需满足收、发、调、盘业务,分、拣、集、配作业,提供全局库存量、流量、异常库存报表
从“BPM”角度着手建设新一代综合物流管理平台
中邮物流立足于国际物流行业发展同步、接轨,并发建设了适合现代和未来物流企业发展需求的信息系统。中邮物流中心希望未来在现在有的网络资源基础上能拥有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一体化物流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为业务受理、仓储、运输、跟踪查询等提供信息支持。[next]
以订单流为主线,实现对货物的全程跟踪与查询管理
业务受理支持电子形式(183网站)及传统形式(11185电话等)
支持多样数据格式与客户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双方数据交换与共享
提供仓储的入库、出库、库存、移位、盘点、仓库预警等功能
同时,公司未来结合中邮物流集散网的建设,支持中邮快货业务的专用信息平台,通过订单输入、上行在途、中心处理、下行在途和投递反馈等五状态的信息管理,实现了快货业务实物流与信息流的同步管理。在以多批次、高时效、高附加值、小批量、小体积、小重量的物品为主的商业模式上,中邮物流货代公司采用了BPM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实现了对商业模式的敏捷管控,并借助AWS的快速开发平台和物流分销应用套件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物流管理平台”,为物流客户提供个性化、量体裁衣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
中邮货代物流管理系统 面向中、大型三方物流行业的平台一体化解决方案我们发现几乎每个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不同的规则、系统及流程。利用成熟、领先的AWS BPM业务流程管理开发平台和物流管理套件,为物流企业快速、简单的实现全面物流管理。帮助企业在多物流模式(空运、陆运、海运和速递) 的管理创新提供统一的IT平台。为上市物流集团风险控制与法规遵循,提供流程梳理、落地、运行、监控和优化流程的统一平台。同时通过我们的IPP投资保护计划,可保障企业对AWS平台投资回报的长期持续性。
篇8:顺丰综合管理平台服务器沦陷
1.站点是综合管理平台
219.134.187.150/loginmgmt/index.action
2.是jboss的洞,可以远程加载war包,从而获取shell;
3.jboss后台确实是设置了密码,但是可以绕过:
1.菜刀连上,执行命令如图所示:
2.似乎这个服务器上跑了不少应用啊
3.另外发现了另一个后门,请及时删除:
修复方案:
jboss的这个后台,留着也打不了炮,还是割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