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咏史,咏史柳宗元,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咏史,咏史柳宗元,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咏史,咏史柳宗元,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篇1:咏史,咏史柳宗元,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咏史,咏史柳宗元,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

悠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宁知世情异,嘉谷坐婪佟

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H潜构,遗恨意纷纭。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 【注释】 (1)致:招引,引来。望诸君:即乐毅。《战国策・燕策二》载:“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2)(qiàn):含恨隐忍的样子。强怨:深仇大恨。《战国策・燕策二》载:“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诗中代指齐国。

(3)悠哉:忧思。《诗经・关睢》:“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理:整治、治理。

(4)东海:指齐国,齐国位于东海边。浮云:这里指齐国的反间计。

(5)嘉谷:犹嘉禾,长得特别好的禾稻。引申为伐齐的胜利品。坐:因此,溃hè)焚:烧掉。

(6)致令:致使。委金石:抛弃铭金勒石之功。

(7)蠢蠕群:蠕动的昆虫,诗中借指那些进谗言、搞反间计的小人。

(8)H(xū):忽然。潜:暗地里。构:造成、形成。指罗织罪名。

(9)交私:结党营私。

(10)不内顾:不顾自己。

(11)晏子: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曾相齐。垂文:有文章传下来。【译文】 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礼贤纳士,远来的乐毅封为“望诸君”。

乐毅辅助弱小燕国对付强大的齐国,几年时间就建立了不同寻常的功勋。

他为治理新开辟的疆域竭尽精诚,不料东海边的齐国弥漫重重战云。

他哪知人世间情势突变,燕国的胜利果实无端因此而烧焚。

致使乐毅弃燕归赵,不顾功勋,哪管那群象蠕动的昆虫般的小人如何闹哄。

**起自忽然之间在暗中罗织的罪名,对乐毅的遗恨人们猜测纷纷。

难道是他不善于谋图未来?是他对结党营私的事连听都不愿听,

做忠臣就不能顾及自己,齐相晏婴就有警句告示后人。【赏析】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二年。诗作是柳宗元借歌咏乐毅立功受谗的史事,抒写自己贬谪之后蓄积于心的一股忠愤抑郁之气,抒发自己孤愤幽怨的心情。

诗作一二句写燕昭王在易水修筑高台,置千金于其上,重礼纳贤,招引贤士,重赏乐毅。诗人从燕昭王筑台纳贤着笔,这不仅说明乐毅是一位“论行而结交”的“立名之士”(《战国策・燕策二》),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对燕昭王求贤若渴、屈身下士的明主风度的仰慕。这就为下文写惠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听信谗言,致使乐毅蒙冤受屈作了有力的`铺垫。三、四句就乐毅方面作顺势的铺写。先以“ 椤焙汀扒吭埂钡忝骼忠阋匀醵郧康牟焕形势,然后再以“三岁”这一概数词助衬一笔,突出时间之短,而战功赫赫。这种张扬笔法不仅渲染了乐毅的才干和功勋,而且也为后文叙写乐毅弃燕归赵蓄势;五、六句写正当乐毅为报昭王礼遇之恩,笃志事燕,为昭王辟疆扩土之际,昭王死,惠王即位。齐人施反间计使惠王怀疑乐毅,乐毅畏诛而降赵;七、八句中以嘉谷被毁,叹乐毅立功受谗,以致战果丧失殆尽,反遭战祸。“宁知”一词十分传神地状写出乐毅心地磊落,不思顾及世情险恶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间充溢了诗人无限痛惋之情。“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H潜构,遗恨意纷纭”,这里,诗人抒写自己感慨,把诗意翻进一层,说明乐毅不仅使燕国的土地得而复失,前功尽弃,而且乐毅本人也由于投身于建功立业之中,不屑顾及群小们在背后的阴谋活动,所以当 忽然之间在暗中形成时,他只有遁逃奔赵,留下无穷遗恨,是非功过,由人评释。而诗人“抱厚德,蓄愤悱,思有以效于前者,则既乖谬于时,离散摈抑,而无所施用”(《与顾十郎书》),诗既是悯人又是自叹,从乐毅的形象之中,不难窥见诗人自己的影子。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

为忠不内顾,晏子亦垂文。

诗人以“岂不善图后”的反问句式转笔,把诗意翻转递进,结上启下,说明象乐毅这样的贤才并非不善图后,而是由于他磊落自洁,对那些互相勾结,图谋私利的伎俩不屑一顾,所以才遭到小人们的阴谋暗算。齐相晏婴说过:“忠臣不避死,谏不违罪。”乐毅的这种精神气度和高洁操守与晏子的名言一样,永载史册,成了身处逆境的诗人的楷模与座右铭。

本诗夹叙夹议,明为咏史,实为抒写诗人因谗言而被贬谪的忠愤幽怨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的个性气质,折射出诗人自己的德行。诗的最后一层以反问句式振起全篇,更使诗歌跌宕生姿,意境深远。

篇2:咏史,咏史李华,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咏史十一首,咏史十一首李华,咏史十一首的意思,咏史十一首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十一首

尝闻断马剑,每壮朱云贤。身死名不灭,寒风吹墓田。

精灵如有在,幽愤满松烟。

汉皇修雅乐,乘舆临太学。三老与五更,天王亲割牲。

一人调风俗,万国和且平。单于骤款塞,武库欲销兵。

文物此朝盛,君臣何穆清。至今锰诚拢如有箫韶声。

巢许在嵩颍,陶唐不得臣。九州尚洗耳,一命安能亲。

绵邈数千祀,丘中谁隐沦。朝游公卿府,夕是山林人。

蒲帛扬侧陋,薜萝为缙绅。九重念入梦,三事思降神。

且设庭中燎,宁窥泉下鳞。

咏史,咏史柳宗元,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汉时征百粤,杨仆将楼船。幕府功未立,江湖已骚然。

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仍偏。得罪因怀璧,防身辄控弦。

三军求裂土,万里讵闻天。魏阙心犹在,旗门首已悬。

如何得良吏,一为制方圆。

秦灭汉帝兴,南山有遗老。危冠揖万乘,幸得厌征讨。

当君逐鹿时,臣等已枯槁。宁知市朝变,但觉林泉好。

高卧三十年,相看成四皓。帝言翁甚善,见顾何不早。

咸称太子仁,重义亦尊道。侧闻骊姬事,申生不自保。

暂出商山云,A来趋洒扫。东宫成羽翼,楚舞伤怀抱。

后代无其人,戾园满秋草。

日照昆仑上,羽人披羽衣。乘龙驾云雾,欲往心无违。

此山在西北,乃是神仙国。灵气皆自然,求之不可得。

何为汉武帝,精思遍群山。糜费巨万计,宫车终不还。

苍苍茂陵树,足以戒人间。

天生忠与义,本以佐雍熙。何意李司隶,而当昏乱时。

古坟襄城野,斜径横秋陂。况不禁樵采,茅莎无孑遗。

高标尚可仰,精爽今何之。一忤中常侍,衔冤谁见知。

尝观党锢传,抚卷不胜悲。

文侯耽郑卫,一听一忘餐。白雪燕姬舞,朱弦赵女弹。

淫声流不返,荡日无端。献岁受朝时,鸣钟宴百官。

两床陈管磬,九奏殊未阑。对此唯恐卧,更能整衣冠。

蜀主相诸葛,功高名亦尊。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

曹伯任公孙,国亡身不存。社宫久芜没,白雁犹飞翻。

勿言君臣合,可以济黎元。为蜀谅不易,如曹难复论。

六国韩最弱,末年尤畏秦。郑生为韩计,且欲疲秦人。

利物可分社,原情堪灭身。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

沂水春可涉,泮宫映杨叶。丽色异人间,珊珊摇环。

展禽恒独处,深巷生禾黍。城上飞海云,城中暗春雨。

适来鸣

篇3:咏史,咏史陆游,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咏史,咏史陆游,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

风云未展康时略,天地能知许国心。

剑忽拄颐都将相,帽曾压耳隐山林。

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梁甫吟!

篇4:咏史,咏史班固,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咏史,咏史班固,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

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

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

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

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

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

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

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

不如一缇萦。

篇5:咏史,咏史龚自珍,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咏史,咏史龚自珍,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

金銮午夜闻乾惕,银汉于寻泻豫州。

猿鹤惊心悲皓月,鱼龙得意舞高秋。

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

篇6:咏史其一,咏史其一左思,咏史其一的意思,咏史其一赏析

咏史(八首其一),咏史(八首其一)左思,咏史(八首其一)的意思,咏史(八首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八首其一)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赏析】左思的《咏史八首》不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以写自己的怀抱。本篇为第一首,乃是言志之作。晋武帘时羌胡、东吴和晋屡相攻伐,咸宁五年 (279)晋伐吴,诏书有 “ 孙皓犯境,夷虏扰边, …… 上下戮力以南夷句吴, 北威戎伙 ” 等语,和此诗所咏情事相合。

本篇直抒胸臆,议论滔滔,笔墨淋漓,气象开阔。然而,这些议论不是空泛的,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壮志高标通过那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表达出来。比如诗人自述文才出众,便说 “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这就使人想到他具有贾谊和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又如他自述武略过人,是借 边城报警和自己娴习兵法来表达的.。他不空谈志向的宏伟,而是写道: “ 长啸 清风,志若无东吴 ” ,以此见出其豪放高迈的胸襟。正因为诗中的议论都紧扣住具体意象,因此,全诗既有纵横古今的气势,又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此诗以情取胜,但并不疏于文辞。诗中多用对偶句,造句工稳,读起来自然流畅。他也精干炼字,象 “ 弄柔翰 ” 的 “ 弄 ” 字,生动地表明诗人运笔白如,得心应手; “ 长啸激清风 ” 的 “ 激 ” 字,写出了诗人搏击风云的气概;而 “ 左眄 ” 、“ 右盼 ” 二词,更是大有顾盼间横扫千军的气势。这些字词都有传神写态之妙,正见出诗人驾驭文字的功力。

篇7:咏史,咏史陆游,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咏史,咏史陆游,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

闭门种菜英雄事,莫笑衰翁日荷I。

篇8: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释】 ①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②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③南京为六朝故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赏析】这是首咏史诗。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篇9: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咏史诗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分析社会变化,将国家的`兴亡归因于“人为”。在《览古》中,他把纵的历史与横的观实联系起来指出:“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深刻地警告晚唐统治集团:一切都在变化,金城汤池并不能永保国家不衰亡。他还根据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在他对历史的一个根本认识是:“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在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他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系人不系天”的思想贯穿于李商隐全部的咏史诗中。最显著的是一首《咏史》(北湖南林水漫漫),说明了兴亡有道,不关天命。他又说:“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咸阳》)。秦并天下不系于得山河之险。他既然认为理乱兴亡有线索可寻,又存有“乘运应须宅人荒,男儿安在恋池隍”(《题汉祖庙》)的雄心,因此,虽然古来人事代谢,仍觉事有可为。并不悲观。在强调人为的同时,诗人又突出批判了把地域条件、天命王气作为精神支柱,毫无顾忌地苟安享乐的封建统治者。如《南朝》:“地险悠悠天地长,金陵玉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此诗举梁事以概南朝,巧妙地将“半面妆与分天下”联系起来,辛辣地讽刺了腐朽昏聩的建统治者迷信王气,自恃天险,不图进取,自食亡国之果。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其次,诗人常托古讽今,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国之君因沉湎女色,穷奢极欲而导致亡国灭身的历史现象。他对于历代著名的好神仙、好酒色的帝王以及荒淫无耻的亡国败国之君,如周穆王、陈后主、隋炀帝、唐玄宗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讽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起到一定的讽谏作用。如《南朝》中“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齐宫词》中“梁台歌舞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隋宫》中“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像这样内容和风格的诗在他的咏史诗中占着绝大部分。这说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看出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帝王已经踏上前朝的覆辙,不可避免要走向灭亡的深渊。只因为不敢正面揭发所以借咏史讽刺。但李商隐在不少的咏史诗中过分地把沉湎女色看成是亡国的最大原因,而忽视政治、经济和阶级矛盾等更重要的因素,这是受他的阶级出身和时代历史的局限所致。诗人于中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国亡加速,虽站在维护唐王朝利益的立场上,在咏史诗中虽是曲折的但也是“微而显”地表明自己的主张和对时局的激愤。《韩碑》分通过对唐宪宗时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坚持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态度;当然李商隐的咏史诗都有现实背景,指事切近。宪宗服金丹求长生,反而暴卒,葬于景陵。他作了―首《过景陵》诗咏其事:“武皇精魄久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但是苍生留不得,鼎湖何异魏西陵。除宪宗外,李商隐身历的诸朝中.穆宗、武宗也都好神仙。武宗也因此成疾,他便写了大量咏史诗讽刺帝王求仙。如《华岳下题西王母庙》等。敬宗以年少继位,荒淫无度,故李商隐每在诗中借民间对北齐后主高纬的称呼――“无愁天子”以点醒之。如《陈后宫》,《富平少候》,冷隽地讽刺了不知忧国忧民、整日醉生梦死的最高统治者。

再次,李商隐更可贵的地方是:他认识到一切败亡的祸根,都在于最高统治者皇帝贤愚不分、不重视人才和骄奢淫佚、好女色、好求仙。因此,他咏史诗里的皇帝便主要是两类典型。他在《瑶池》和《贾生》等诗中辛辣地讽刺了帝王们求神仙的虚妄无益和他们爱人才爱百姓不及好神仙的愚行。帝王们求神仙的虚妄是以前诗坛上常写的题材,然而,李商隐写出了比别人不常有的深刻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他不只写皇帝不重视人才或爱好求仙,而是把二者对比起来写。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侍臣自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汉宫词》)。并且,他不只写皇帝奢华淫乐,而是把它与误国、亡国联系起来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