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M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范仲淹阅读附答案,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范仲淹阅读附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范仲淹阅读附答案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 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真珠:即珍珠。③欹(qī):倾斜。④都来:算来。
8.上阕从哪些角度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6分)
试题答案:
(二) 8.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描写秋夜景象。(2分) “寒声碎”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秋夜中树叶飘坠香阶之状。(1分)“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2分)
9.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篇2:《范仲淹罢宴》阅读附答案
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
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
3.③
4.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篇3:《范仲淹苦学》阅读附答案
《范仲淹苦学》阅读附答案
范仲淹苦学
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范仲淹二岁而孤 孤
(2)去之南都 去
(3)或夜昏怠 或
(4)辄以水沃面 辄
小题2:请在下边句子中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既 长 知 其 世 家 感 泣 辞 母 去 之 南 都 入 学 舍
小题3:翻译:(2分)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4:概括这段文字大意(2分)
小题5: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哪些可贵品质?(2分)
《范仲淹苦学》阅读答案
小题1:(1)幼年丧父谓之孤。(2)离开(3)有时(4)就
小题2:既 长/ 知 其 世 家/ 感 泣 辞 母 /去/ 之 南 都 入 学 舍
小题3: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小题4:这段文字记叙了范仲淹出身寒微、生活贫苦、刻苦攻读终有所成的事迹。
小题5: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刻苦、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
《范仲淹苦学》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的解释。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把握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士,这儿指读书人;先,在……先;后,在……后。
小题4: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先要把握文章内容,可用叙事写人类文体可用“本文记叙了什么人的什么”的句式来回答。如本题,文中介绍了范仲淹的出身、刻苦学习、志向等内容,因此用这种方法来概括即是“这段文字记叙了范仲淹出身寒微、生活贫苦、刻苦攻读终有所成的事迹”.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来分析作答。如本题中,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这些内容,可概括出“他坚韧不拔、矢志不渝、肯于吃苦”的品质,从他“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内容可概括出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品质。
考点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范仲淹苦学》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过午后再次吃饭。他于是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篇4: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附答案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啖粥而读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
③食不给__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____________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一项目是
[ ]
A、以中有足乐者
B、辄以水沃面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吃
②往往,总是
③供应
④ 说别人坏话
2、B
3、B
4、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5、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意对即可)
6、揭示主题。(意对即可)
篇5: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11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
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二)3.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 (4分)
4.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
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
5.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
篇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理解附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理解附答案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义: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义:________
③食不给 音:________义: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________义:________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àn 吃。②zhé 往往,总是。③jǐ 供应。④chán 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揭示主题。
篇7:范仲淹《岳阳楼记》阅读练习训练附答案
范仲淹《岳阳楼记》阅读练习训练附答案
两段文字,完成1214题。(8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薄暮冥冥 厚此薄彼
B.去国怀乡 去伪存真
C.春和景明 良辰美景
D.宠辱偕忘 白头偕老
【小题2】.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2分)
【小题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案
【小题1】(3分)D
【小题1】(2分)个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小题1】(3分)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手法1分,结合手法分析画面2分。)
篇8: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苏幕遮·怀古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阅读训练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哪两句诗从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3.“芳萆”历来是别离主题吟咏的意象之一,如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萆,更行更远还生”。作者字面上是埋怨“芳草”无情,其实流露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4.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5.“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7.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篇9: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1.黄叶 绿波 翠烟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3.作者的多情和重情。
4.B
5.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6.要点:
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7. ①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
②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拓展阅读:《苏幕遮·怀古》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篇10:范仲淹的阅读和答案
范仲淹的阅读和答案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②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①适:嫁 ②馕粥:稠粥 ③昃(zè)太阳偏西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①既长,知其世家 ②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③往往馕粥不充 ④日昃始食
【小题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之南都,入学舍B.遂大通“六经”之旨C.方为秋田之害D.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小题3】
翻译句子。(2分)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小题4】请你在文中找出一句表现范仲淹生活或学习艰苦的句子,并谈谈从范仲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①已经 ②曾经 ③足够、充足 ④才(共4分,每空1分)
【小题1】A(3分)
【小题1】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共2分,得分点:“或”、“辄”各0.5,句式通顺1分)
【小题1】“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1分,任选一句即可)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专心致志,刻苦勤奋。(1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A项为动词,其他三项为结构助词。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范仲淹的人物形象来谈学到的内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