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豬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独上高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独上高楼,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独上高楼

篇1:重庆考生: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 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捡(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柳)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尘)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回)吹角连营”。 ァ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我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简  评

李白、苏轼、辛弃疾是三位极具才情的历史人物,他们都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无尽的辉煌,同时他们的一生也都有无尽的遗憾。但“无尽的遗憾”是不是世人及后人对他们的“期望”,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树是不是他们的“自我认识”、他们的人生追求?

我不敢批评辛弃疾,就像不敢批评鲁迅,因为在他们身上有让我们震撼的、正义的、民族的精神。我也不能批评苏东坡,因为他总在不懈地追求,虽然他曾多次遭遇不幸,但他总是宠辱不惊,终能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杭州的苏堤、扶风的喜雨亭等也将永远为后人讲述着他的政绩。而对李白,我就不能完全认同后世给予他的景仰,因为在他的诗中很难读到关于天下苍生的作品,而在那仅有的几篇中也总是透着永远挣脱不了的私我意识,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与他同时代的杜甫相比。应该说这三位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迥然不同的,所相同的是他们都有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结局都是无尽的遗憾。

当然,能在考场上构思这样一篇话题集中、思路条理、而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文章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像李白、苏轼、辛弃疾既是历史的辉煌也是历史的遗憾一样,本文有它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李振民)

篇2:独上高楼,坚守自我

独上高楼,坚守自我_高中议论文800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题记

晚风轻抚山岗,明明是春天,却有动情的叶子从树上落了下来。李白整了整青衫,独上高楼,望京天涯海角,不仅长叹一声。昔日长安的繁华依旧历历在目,热闹的集市似在耳边喧嚣,霓裳羽衣如在眼前舞动,那城市的中心,曾是李白心中永远的梦。

可到现在,他才逐渐明白,自己所追求的并不是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 ’的艳歌,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那城市的繁华险些迷失了自己。于是,他选择了离开。离开那个不得令人开心颜的尘世,去追寻白鹿青崖,桃花美酒;去追寻雪花轩辕,一日孤帆。在名山大川中放纵性情,在自然的边缘寻找心灵的宁静。

古往今来,城市的繁华宛若绕在无数文人志士内心的梦,亘古不变的是追求,人们渴望在掌声与鲜花中生活,渴望在闪光灯的聚焦处绽放。然而,许多人却在尘世的浮华中迷失了自我,被利欲熏瞎了双眼,被躁动扰乱了本心,在浮躁的世界中渐行渐远。

秦桧奸佞当道,残害忠良,正是在利欲中迷失了自己;林彪破坏革命,谋权篡逆,正是在权力中迷失了自己······闪光灯下固然闪耀,人们却分不清前方的路与背影,只有站在边缘,方可清楚的看到灯下的全景,方可守住那颗浮躁的心。

当今著名天才美少女作家蒋方舟,她拥有青春靓丽的外形,机敏犀利的谈吐,是媒体竞相追捧的宠儿,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公众的聚焦处,当她面对这些虚幻的浮名时,她淡定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早熟的苹果。尘世的浮华没有侵扰她平静的.心,面对人们的关注,她甘心身居草野。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中,她站在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为什么陶渊明愿意在田野追逐菊花的烂漫?为什么苏轼愿意在山林‘竹杖芒鞋轻声马’?为什么辛弃疾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为什么于敏甘愿为祖国默默无闻三十载?因为在尘世的浮嚣中,他们选择了独上高楼,坚守自我。

在中国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心态却显得越来越浮躁,似乎早已没有了当初革命先烈们开天辟地的勇气与甘居幕后的虚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新世纪的我们,身居一个浮躁的社会,更应懂得坚守住那份恬淡,那份自然,那份决心。

篇3:独上高楼的散文

独上高楼,欲问相思何处?唯有云边淡月,洒下一片婉柔。

独上高楼,欲问情归何处?却是书中寂寞,闲伴一缕忧愁。

——题记

(一)叹柳永

独上高楼,心随着书中的寂寞无边际地蔓延,穿越了时空的痴念在风里回旋,纠缠于一些真实感人的词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放纵自己的情绪,忍思叹念,看不到奇葩艳卉,看不到深红浅白,只有阑珊的夜色和一场消黯。

琴弦流淌出落魄役客凄切的曲调:“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剪不断的离愁,诉不尽的心殇。一个多情浪子的风流潇洒却充溢着几多无奈,几多哀伤。

放荡不羁终难掩失意的感慨,“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一种命运的选择,也许这就叫做天意吧,似乎注定了一世的悲欢:“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幸与不幸竟在一念之间,回首尘梦是非,命运艰舛也成就了一种荣幸。悲哀吗?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那些曾经的情景及无数激荡过的心灵,感动那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锲而不舍的真诚。

千年的画面,仿佛一缕清晰的记忆,似乎记录了芳年壮岁离多聚少的叹息,流恋的凄婉里有着无尽缠绵,“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章章句句尽是令人心碎的.低吟,字字行行皆是断肠的情味。

一切未曾消失殆尽,孰知,侧耳倾听者何止千万。那个憔悴的身影在岁月的长廊徘徊,词坛上刻下了永久的痕迹,有“武夷山的飘飘临云之意”“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清馨。

是谁的蜡烛点亮了那个墓冢里静逸地歇息者身份?“拟把疏狂图一醉”的白衣卿相,词坛叱咤风云的一代词宗,那一地的落花为你轮回竞秀。我想那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足以慰藉你的仙魂。“夜半狂歌悲风起”

岁月留痕,红尘深处有多少故事传为千古佳话,然而,在翻涌的浩瀚史册中,我们不得不由衷地长叹一声“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二)念稼轩

独上高楼,缅怀千年悲壮,捡拾豪情飞扬的角落遗留下的忧愁,“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尤感这壮志难酬的悲愤,碎心滴血,渗入手中这杯带着苦味的茶水里。

掀起一段历史的记忆:“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天边的雁字,承载着厚重的感情“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奇士的侠义之气,留下了一路被追寻的足迹。月亮阴晴圆缺的轮回,怎能流逝慷慨志士满腹的不平之情?

一声低沉的叹息,深感英雄自许、不甘沉没的心灵,“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我分明听到了“夜半狂歌悲风起”,一腔忠愤喷涌而出,循着雄厚的声音,一步步向你靠近,“都休问,看云霄高处,鹏翼徘徊。”忧国忧民,以身报国的衷肠谁能省识?豪壮与绝望交织,“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徒有一身疲惫和鲜红的血液滴落无数梦里。然而闲云野鹤,饮酒赋诗的朴素生活更激起你的灵感翻飞,因此四时风光变得更加美好。

划过岁月的长河,“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曾经的涟漪,荡漾如梦境般飘渺虚幻中的真实。怅感于现实的无情“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虽壮志难酬,万万千千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凝香千古的翰墨及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派尽在“一丘一壑也风流”的韵味中回旋激荡。

站在离你遥远的地方,只想默默地分担一些曾经的痛楚,“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剥去俗世嘈杂的繁华,手执一卷沉雄豪迈之余的寂寞愤慨,却无法抵达忧伤的深处。你的沉睡已把浓情融在风雨里,洒在红尘间,留下一片荒凉任由后人去解析去抚慰。

旷达的胸襟,逸香的文章:“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埋藏着浸透了悲伤的激愤深沉的力量。千百年的孤寂已站成一颗傲然永恒的树的姿态,“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思时之敬,用我心默默祭怀,愿扬起的风沙带走你所有的愤懑悲怨。

(三)惜易安

独上高楼,暮色稀释了徘徊的云层,将怀旧的思绪感染,猝然来袭的晚风留下一段伤感的韵律,一瓣残黄落在缠绵多情的目光里,转向宋词里那个婉美清丽的女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落花的影子折叠出古老的魅力,仿佛看到一双忧郁的眼神,身处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年代“朗月清风,浓烟暗雨,”成就了巾帼之贤淑,常使豪放的胸怀感叹“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的无奈。

纵然是刻骨的爱情也难免成为满笺心殇,爱与恨的交织汇集千年婉约,虽经风霜岁月的剥蚀,却依旧那么令人迷醉。“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心痛啊!此时谁又怜憔悴更凋零!说不尽的伤感与无奈,一缕尘世的烟火尽惹情调酸涩。

几缕春情,几重秋色,几份回忆,一任东流之水带走曾经的繁华。“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半世的漂泊,缱绻于朦胧的黄昏,纠缠于迷惘的黑夜“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经历过如许悲伤的心始终难以走出这浓烈的沉重。

月光又等来了流泻的机会,恒古的忧伤若隐若现地弥漫着,如水般的清幽冷凝些许凄迷的幽怨,透过窗帷“向人无限依依”引起多少离愁别恨欲诉还休,“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你灵魂深处的芬芳,已浸染了历史文坛,浸染了无尽的感慨,演绎出人间豪迈温婉的凄美与感动。

故事里镂刻着爱恨情仇的真实、巾帼抱负的气概,有多少酒朋诗侣能悟此月下的惆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孤单飘零的身影细数着年轮,刚毅坚强丰盈了瘦弱贤淑的身心。

千载词苑,一只女儿花凝芳盛开,才情卓绝,婉嫕夙成,奈何人间风云变幻,饱尝离乱之苦,更那堪落得飘零凄楚,怎不教人深怜痛惜。

斜倚一枕香月,读你深闺心曲,犹如看到遥远而又伸手可触的雪清玉瘦;挽掬一抔素风,读你柔情刻骨,仿佛听到宛转而凄凉的飘渺隽韵;读你豪情天纵,轻翻一纸沧桑,无不为俊朗率真的精警雄秀而惊叹。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不会错过结缘的时间,用双手揉碎你的愁绪,睡在梦境般的意韵里,回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苦寂冷,找回“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美好心境,美丽情致。

篇4:独上高楼初中作文750字

独上高楼初中作文750字

历史上有一些人都喜欢独上高楼。从杜甫的“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到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从晏殊的“斜阳独倚西楼”到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忧国思家,伤右怀人,古代文人都爱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然而,有三个人,他们终其一生,登上一座高楼,屹立于顶端熠熠生辉。

有一位政治家,对面罹难的百姓,他“长太息以掩涕泪,恐美人之迟暮”。然而,昏君奸臣当道,他看到的只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党人偷乐,路幽昧以险隘,他的理想终未实现。举世皆浊,众人尽醉,惟有他“宁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于是,他选择了独上高楼。长路何其漫,便知矢志何坚。

有一位诗人,生于太平盛世,他也有过乘风破浪、直济沧海的理想,也曾想过“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但最终他的理想没有实现,只因他放荡不羁的个性和藐视权贵的傲骨,又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别人可以奴颜婢膝卑躬屈膝低声下气,但是他怎么能?于是他选择了独上高楼。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却阻不断他逐白鹿于青崖间的豪气,难于上青山的蜀道却挡不住他仰天大笑出门云的狂傲,他与诗酒为伴,仗剑登高楼,全然不顾身后权贵的咒骂与胆寒。

有一位女词人,她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一生多磨。本是生于封建社会的她可以无才,可以嫁个凡夫俗子平静地过完一生,她可以遵从常理独居深闺,但这样的一生,岂不是太无聊了吗?于是她选择了独上西楼。面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她也可以呐喊;面对无可奈何的现实,她也要以“东篱把酒黄昏后”。于是历史记住了一位瘦比黄花的'女词人。

历史长河淡褪了人们赞美或谩骂,今天我们极尽华丽词藻称赞他们,但是却很难理解他们那一份人所不知的寂寞。他只能行吟江畔,让江水稀释幽愤;他只能独酌月下,让杯酒沉淀抑郁;她只能流泪眼前,让泪水带走无计可消除的愁。站在楼顶,我仿佛看到他们笑着咽下了一杯淡酒,一杯寂寞。

咽下了寂寞,也就完成了一次转身。独上高楼,更有一份人所不知的美景。当寂寞升华成独立的人格,独上高楼,他的魂魄终为鬼雄,他天生的才华终尽其间,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终到尽头。

独上高楼,是一种境界,一种升华,一种心灵的超脱。

篇5:学会舍弃,独上高楼议论文

学会舍弃,独上高楼800字议论文

生命是什么?

是云,悠悠的,或起或落的云;

独上高楼(共11篇)是山,傲然挺立,高耸入云;

是河,奔流到海,不舍昼夜……

生命像一段旅程,在感悟了人生意义之后。才知道生命就是在不断舍弃,不断进步的过程,一个经历酸甜苦辣的过程。在面对生活许多如花的诱惑,我们不忍心把美丽葬去。在繁杂中,逐渐的清晰,不埋葬的话会让人一次次的心痛,会让现实一次次的不如人意。无端的捉弄你脆弱的灵魂,无限制的给你带来惶恐,无休止的给你造成不安的空虚,无奈的让你一回回心伤神断。尽管你面对这一切可以为自己找一千个不退后的理由,但你不能欺骗自己的灵魂,说自己没有做错。不放花朵的媚美,怎能有那诱人的果实。不放弃太阳之光辉,怎能有满天晨辰揽月之壮景。我们不放弃贪玩,怎能有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就。不放弃单纯幼稚,就会被现实欺骗,就得不到成熟。不抛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怎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里晴空。当现实对你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当别人一次又一次的对你不公平时。你还会强求吗?你也许真的无需去强求,因为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永远不是你的。尝试着去忘记,学会去舍弃。当舍则舍,智者所为。弃车保帅,贤者行为也。

如果明天真的要我们放弃所有,我们也应该舍弃现在拥有的一切,因为我们的梦在未来飞翔。不要怪现实太残忍,实在是命运让人不得不舍弃。在变动的世界中,我们在千百次的选择同样也是进行千百次的放弃。只有经历不断舍弃,才能感受到天地依你为中心,世界任你之畅游。当舍则舍,该弃则弃。不用太在意你失去过什么,只要珍惜你拥有的一切就行了。当早晨的一缕红光照在你的心上,你便舍弃了朦胧感受今日之灿烂。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小小的一颗心能装容天地间的耻辱,贪婪。心存宇宙,无须漂泊。等待时间慢慢流过,就会知道舍弃的真谛了。它能让腐朽变成虚无,让永恒变成芬香。没有昨夜西风凋碧树之凄惨,怎会有衣带渐宽人憔悴之不悔。又怎会有蓦然回首那种惊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学会舍取,学会超然,体验生命的含义。如果现实连我不该舍弃的东西也要舍弃的话,我也愿意。应为只要那样才有独上高楼之喜悦,才有令人羡慕的一种成就,才能更好的选择自己想选择的东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方的路在我脚下蔓延,迎着风雨,冲锋陷阵,让生命之母义无返顾的远航吧!抱着视死如归的心,去攀登世界的最高峰。

篇6:八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独上高楼-900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独上高楼-900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篇7: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路初中作文850字

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初中作文850字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篇8:情诗——《明月上高楼》

本诗明写怨妇思念远方良人的情怀,暗写诗人对兄长的情意和自己郁郁不欢的心情。

首两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由明月,流光,高楼,徘徊,引起联想,思妇月夜难寐念良人,典型的“兴”的表达方式。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本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

第七八句“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表达。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叹,非常直接。

第九十句“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

第十一十二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以“比”和“赋”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浮沉是比喻,点描出不能谐和的悲哀。

第十三十四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见弃,不单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

第十五十六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长空。这两句的表达非常直接,正是“赋”的典型手法。

本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明月上高楼》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篇9:明月上高楼诗歌赏析

明月上高楼诗歌赏析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

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

君作高山柏,妾为浊水泥。

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

浮沈各异路,会合当何谐。

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

君怀常不开,贱妾当何依。

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赏析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 的。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着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着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折点。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征,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古诗十九首》里,怨妇的形象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怨妇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熏染,汲汲渴望能「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白马篇>)。

可是抱着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刘履评<七哀诗>道「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此话实在总括了<七哀>此诗的内容思想。七哀,李冶《古今注》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 。这样阐释七哀题旨的旨意,可说非常确切合适。七情失其六,唯余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本来应有七情之别如今同为一哀,十分突显了哀伤之厚重。《文选》就将本篇归入哀伤一类,而本诗的确是笼罩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着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

篇10:明月上高楼原文及赏析

明月上高楼原文及赏析

原文: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注释

(1)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2)流光:洒下的月光。

(3)余哀:不尽的忧伤。

(4)宕(dàng)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5)逾:超过。

(6)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7)清:形容路上尘。浊(zhuó):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8)浮:就清了。沉:就浊了。比喻夫扫(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9)逝:往。

(10)君怀: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赏析: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成为“建安绝唱”。

第七、八句“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表达。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叹,非常直接。

第九、十句“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清路尘”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第十一、十二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以“比”和“赋”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浮沉是比喻,点描出不能谐和的悲哀。

第十三、十四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见弃,不单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曹植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

第十五、十六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长空。这两句的表达非常直接,正是“赋”的典型手法。曹丕曹睿始终防备怀疑曹植,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就不能实现。

该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三国魏曹植《七哀诗》里的名句,这是坚决而执著的持守誓言。独守十年,没有沉沦和颓废,思妇依旧祈愿自己化作长风,随风而去,与君相依,这是思妇此生唯一的期待。子建也是如此。他在认清无常荒诞的命运之后,并没有放弃初衷,而是“长怀永慕,忧心如酲”(《应诏》)。

曹植以弃妇自比是其后期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曹植这首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曹植具有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

创作背景

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对曹植十分防备。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他处处防范,令曹植心灰意懒。曹植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篇11:明月上高楼原文及赏析

明月上高楼原文及赏析

原文: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

明月照在高高的阁楼上,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

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请问那不住哀叹的是什么人呢?说是离乡外游,久久不归之人的妻子。

夫君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

夫君就像那路上飘忽不定的轻尘,为妻就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夫妇本是一体,如今地位不同了,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投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怀抱若是不向我开放,那么做妻子的又要依靠谁呢?

注释

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浊(zhuó):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沉:就浊了。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赏析: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成为“建安绝唱”。

第七、八句“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表达。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叹,非常直接。

第九、十句“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清路尘”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第十一、十二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以“比”和“赋”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浮沉是比喻,点描出不能谐和的悲哀。

第十三、十四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见弃,不单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曹植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

第十五、十六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长空。这两句的表达非常直接,正是“赋”的典型手法。曹丕曹睿始终防备怀疑曹植,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就不能实现。

该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三国魏曹植《七哀诗》里的名句,这是坚决而执著的持守誓言。独守十年,没有沉沦和颓废,思妇依旧祈愿自己化作长风,随风而去,与君相依,这是思妇此生唯一的期待。子建也是如此。他在认清无常荒诞的命运之后,并没有放弃初衷,而是“长怀永慕,忧心如酲”(《应诏》)。

曹植以弃妇自比是其后期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曹植这首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曹植具有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