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地的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秋节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秋节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中秋节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
中秋节的来历
一说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有哪些特点?对今天的中华民族有什么纪念意义?
中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文章称,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最早来源于古代的祭月,但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月是统治者的专利,老百姓选在八月半庆祝丰收是欢乐之举,二者相辅相成日久成俗。每到八月中秋,圆圆的月亮,引起诗人们的遐想,也引起沉浸在丰收喜悦中广大劳动人民对月亮的审美,从而丰富了欢庆内容。在唐朝形成了中秋赏月、玩月的热潮,由文人影响到民间。到宋朝,把祭月和赏月二者统一,形成了在八月十五月圆之时以祭祖和团圆为内容的民俗节日,正式定名中秋节,但仍有“仲秋节”、“秋节”、“八月节”、“女儿节”等民间称谓流传至今。中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事象不断丰富,成为了集拜月、赏月、庆丰收、求科举成名、祈婚嫁子嗣、密切社交往来、家庭成员团聚为一体的“团圆节”,在中国人民的时间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今年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一起被列为保护项目,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今年北京龙潭公园举办中秋灯会、丰台在古宛平县城举办庙会均体现了中秋节所含有的庆丰收的节日内涵。
文章指出,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北京宣武区今年中秋节要举行空竹比赛会,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月饼是点心的一种,作为一种社交的礼物本来是传递情感,“知恩必报”。“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装过度豪华,不好降解,造成处理上的困难,有悖民俗“不怕重复”的原则,是不利对节日的民俗事象进行保护的。
文章最后指出,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秋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这种向往团圆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就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现代的科学技术三者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节日民俗事象,让中秋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把人们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增强节日的吸引力、感染力,让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美在中秋!
[中秋节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
篇2: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中秋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1]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从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篇3: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今年北京龙潭公园举办中秋灯会、丰台在古宛平县城举办庙会均体现了中秋节所含有的庆丰收的节日内涵。
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北京宣武区今年中秋节要举行空竹比赛会,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月饼是点心的一种,作为一种社交的礼物本来是传递情感,“知恩必报”。“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装过度豪华,不好降解,造成处理上的困难,有悖民俗“不怕重复”的原则,是不利对节日的民俗事象进行保护的。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秋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这种向往团圆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就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现代的科学技术三者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节日民俗事象,让中秋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把人们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增强节日的吸引力、感染力,让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美在中秋!
专家提醒:中秋过后要提防父母心理失落
中秋节,一家老小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真可谓其乐融融。在此,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假期结束,送走了儿孙,突然的冷清容易让老人的情绪陷入低谷。很多老人在聚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会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给父母充分的思想准备。
家住得近的儿女吃完饭不要马上起身对父母说“我们要走了”,而是要陪老人聊会儿天,在走之前应该暗示“我们要走了”,比如让孩子整理书包,或者向父母提起一会儿回家后还要做些什么事情,比如说:“我想一会儿回家后把明天的早饭准备一下。”
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为了减少父母的失落情绪,可以在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多聊几句,比如聊聊新的一周准备做些什么等。同时,也可以把下次再来的日子说清楚,让父母心里感到一种慰藉,比如说:“下个周末我们一定还来。”有意识地给父母安排一些丰富的生活内容。为了避免父母陷入不良情绪,可以有意识在自己离开后的一段时间里给父母安排一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如让父母去逛逛街,留心哪里有健康讲座,告诉父母让他们去听……这些都可以有效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冲心理上的落差。
篇4:中秋背后的文化心理
中秋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1]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从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背后的文化心理
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今年北京龙潭公园举办中秋灯会、丰台在古宛平县城举办庙会均体现了中秋节所含有的庆丰收的节日内涵。
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北京宣武区今年中秋节要举行空竹比赛会,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月饼是点心的一种,作为一种社交的礼物本来是传递情感,“知恩必报”。“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装过度豪华,不好降解,造成处理上的困难,有悖民俗“不怕重复”的原则,是不利对节日的民俗事象进行保护的。
篇5:日本语的语言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心理论文
日本语的语言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心理论文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需要拒绝他人的时候,若此时使用的言辞或方法不当,会使人心情不愉快、损害圆满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由于受中国文化与语言习惯的影响,很难做到恰到好处的拒绝。 日本人具有内敛、含蓄、不爱张扬的个性特点,这种特点在语言上表现为频繁的使用委婉的、间接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凡是听起来不愉快的、刺耳的、粗鲁无理的、令人尴尬的、伤人感情的词语或句子,人们往往都采用迂回委婉的说法。 日语中这种表现形式很多,使用频率也高。日本人拒绝他人请求或反对时,尽量避免直接表达,而是间接地表达本意,以此达到缓和语气、协调关系的目的。
1具体的语言表现。
1.1 前言的使用。
为避免当面拒绝引起双方尴尬,日本人在交往时只要不涉及重大问题,会尽量不与对方争论或发生正面冲突。这种情况下,一般先说些前言,然后在其后面多使用表示转折的接续助词或接续词来表达拒绝之意。
例 1:A 明日の晩、一绪に映画を见に行きませんか。 (明晚一起去看电影,怎么样? )B 行きたいんでが… (想去,但是……)在日语中被邀请时无论想去还是不想去, 或是确实不能去时,若像「だめでよ」「いいえ、行けません」这样断然拒绝会伤害对方。 但是过分间接地表达,又容易被误解,所以应特别注意拒绝方式。 这时,日本人大体上先说 「みません」、「残念でが」、「…たいんでが」等,然后说「仕事で忙しく」、「都合が悪いんで」等理由,或省略后面的理由,让对方推测、领会。这种拒绝方法语气不生硬、柔和,使人容易接受。
例 2:あなたの立场かられ、私そう思いまが…… (从你的立场想,我也那么认为,可是…… )这是用于表示反对的场合,对于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人,日本人也总是努力照顾对方面子,避免用直接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式表面上让人很开心, 但是对不太了解日本人语言心理的外国人陷入错觉之中,以为是赞成的。 日本人在很多情况下表面上是用肯定的语气,而实际上使用委婉的语言把反对的意见巧妙地隐藏起来,让对方领会言外之意。
例 3: 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が、の次にはなんとかいたしま。(对不起,下次一定尽量想办法。 )这句话,用委婉的前言表示拒绝,同时后面有积极的态度,所以让人感觉很温馨。它有间接拒绝的言辞之外,还伴有修复关系的意思。这是因为不能满足对方的请求时, 再委婉地拒绝对方也难免辜负好意、使人不悦。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拒绝请求带来的负面效应,保持双方的和谐关系,增加修复关系的言辞就显得非常必要。
1.2 接尾词的使用。
拒绝时,以「…かねる」表示难于…,避免直接表达的尴尬。例 1: そんなにたくさんの仕事を一周间ではいたしかねま。(那么多的工作,一周之内难于完成。 )例 2: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が、ちらでは両替いたしかねま。(实在对不起,这里无法兑换。 )这是以动词连用形接「かねる」来代替「…ません」「…ない」,表示否定的意思。「…ません」「…ない」这种直截了当的回绝,不给面子,会给对方心理造成不快的感觉,是需要尽量回避的表现形式。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中日对“难于”这一词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在中国人看来“难于”似乎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不好办而已,想想办法还是可以办到的。 但是按着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感觉来讲,一听到「かねま」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拒绝。
1.3 暧昧的词汇。
日语中有些词本身就有双重意思,让我们难于判断是肯定还是拒绝。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在吃饭过程中,日本人问是否需要再盛饭或加酒时的回答。
例 1:Aおかわりいかがでか。 (再来点怎么样? )B 私は结构で(いいで)。 (我,不来了。 )例 2:A 红茶はいいでか。 (来点红茶怎么样? )Bああ、いいで。 (啊,可以了。 )日本人的这种「私は结构で(いいで)」的回答,的确使人为难不知是肯定还是否定, 可对于说话者来说已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词,词典上不含有拒绝或否定的意思,但在实际口语应用中,更多的时候是用来表示拒绝或否定的意思。
那么为何日语不用其固有的词汇表达否定与拒绝呢?日本人认为直接用否定的词汇表示拒绝是很难为情、很失礼的事。 拒绝本身就很过意不去,再用语言刺激对方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因而尽可能使用婉转,含糊不清,暧昧的表达方式使对方免受或少受伤害。这种语言表现特点也恰恰反映出日本人以“和”为贵的心理。 大体来说,日本人说话办事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气氛,尽量避免伤害相互的感情,当然不会当场给人难堪。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看,日语是一种情意性和感情色彩很浓的语言。 日本人喜欢用含蓄,委婉的语气说话,让人去体会那弦外之意。这些虽然只是一些语言现象,却反映了日本人的语言心理。 而这种语言心理渗透于日语中的各个部分,使日语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
2语言特点背后的心理和文化背景。
通过以上日本人拒绝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对委婉、暧昧、间接,如此情有独钟? 在这些语言特点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心理呢? 其实,这种心理主要源于日本人的“过剩配虑”.所谓“过剩配虑”是指日本人在人际关系中,尽量附和对方感情进行交谈,不伤害对方,希望对方也以同样心理对待自己。也就是说日本人非常重视“和”. 为了始终保持人际关系的“和”,把“和”的意思和心情传达给对方,同时期待对方也是如此对待自己。 因此日本人在拒绝对方的时候,为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保持和谐气氛而使用委婉的、间接的表达方式。
从自然情况看, 日本人生活在地域狭窄的岛屿上, 四面环海,国土狭小,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恶劣,每个自然村落形成一个部落,部落内的人相互熟知又使用单一语言, 有着同样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所以这种心理默契显得格外重要。 比如说,你问某人第二天是否可以一起做某事时说「明日はいいでか」,回答时说「明日はいいで」。
那么这个「いいで」,正如前面所说既表示肯定的接受,也表示否定的拒绝。 而作为不太熟悉日语的外国人来说很难分辨是接受还是拒绝,而日本人却能马上明白对方的意思。在语言交际中,句子的深层含义是双方已知的,因此可以准确把握传递的信息。比如,日本人在问对方「どちらへお出かけでか」,决不是单单地问对方“到哪儿去?”.两人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碰面,日本人通常认为对方不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吧,如有事情我愿帮助。在这种心态下才问「どちらへ」的。那么被问者立刻心领神会,为了让对方放心,回答「ちょっとそまで」,那么这里的「ちょっとそまで」,其实就是「ご心配くださるな」的同义词 ,只是表示关心 ,没必要告诉对方自己要去的具体地方。 所以含糊其辞也不影响语义的理解,当然不用刨根问底,立刻说「そうでか、お気をつけ」就可以了。而这种寒暄语在欧美人看来是不宜使用的, 如果在相互不熟悉的人之间使用,也许会惹怒对方。因为欧美人认为自己要到哪里去,完全是个人的自由,盘问是一种干涉别人的无礼行为。 可见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形成的心理默契程度和思维方式也不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使用得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默契,沟通顺利,能够长期保持圆满的人际关系。 使用不当,令人不快、误解、甚至会伤害感情。 我们这些学习日语的人应该尽可能多了解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与语言特点,才能正确把握他们的语言行为,使语言真正起到友好交往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中。语言的委婉与粗鄙[J].外语学刊,1993,9.
[2]铃木孝夫。言叶と文化[M].岩波新书,1993.
[3]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广东人民出版社。
[4]国立国语研究所。言语行动における「配虑」の诸相[M].くろしお出版,.
篇6:性别歧视文化心理
【摘 要】近些年,性别歧视作为一种常见的歧视形式,越来越广泛的受到社会的关注。
关于它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
纵观近几年的研究历程,学者们多致力于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以及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性别歧视的思想根源、及心理基础的研究并不深入。
文章首先对性别歧视做简单的界定,以我国的中庸思想为基础,剖析性别歧视的形成原因,并通过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透视人类对于男女两性问题的独特视角和特殊心理机制,也建设性的提出了男性性别歧视存在的表现。
旨在为性别歧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性别歧视;中庸思想;表现形式;男性视角
歧视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
性别歧视、劳动歧视、地域歧视、乙肝歧视、身高歧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发现了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宪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从一个抽象而空泛的规定突然变得触手可及。
性别歧视作为常见的歧视形式,尤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性别歧视的界定
“性别歧视(sexism)” ,指基于人的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而产生的歧视与偏见。
这一字眼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的女性主义者受“种族歧视(racism)”一词的启发而创造的词汇。
关于“性别歧视”的另一个权威定义是:“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二、中国以中庸为思想基础的性别歧视
我国进入父系氏族之后,也一直存在这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
但与西方完全对立的性别歧视不同,我国的性别歧视也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一直提倡阴阳合一,阴阳并济的中庸思想。
也就是说,在人性方面,男性和女性分别代表阳和阴,也就带有他们不同的特征和品质。
例如对男性的特征概括为强壮、刚烈,女性的特征则概括为宽容、忍让、内敛等,细究起来,也只是个人修养实现的价值不同而已。
如果细品我国的古典著作《论语》和《老子》你会发现,虽然都是提倡“阳”为主,“阴”为辅;以及 “三纲六纪”、“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但是也同时提出“等级制度”和“孝亲”制度与之综合,以求阴阳互补,别中有和,不失偏颇,并借此补偿女性在另一方面所受的压抑。
但与之相映,男性在获得一定主权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被赋予了更多地压力和责任。
在身体劳作与权力名誉之中,获得性别意义的潜在平衡。
这也就是具有中庸特色的性别歧视观。
性别歧视在我国的根本体现就是,以男人的视角来体察世界、丈量事物。
拿汉字举例,我国的语言中,有很多以“女”字为偏旁的字,上面都表现着男性对不同女性的看法和他们衡量女性优劣好坏的标准。
概括下来,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有关性别制度,表明“女性角色和关系”的一套完整的语言符号,如婚、姻、嫁、娶、妇等;第二类是一些反面的品质及态度,直接同女性性别相关联,如妒、媚、嫌等,第三类是男性对女人品行及容貌的评价词,如娇、好、媛等。
这类词大多与女性身体相关。
细究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女人的好坏都是用男人的眼光和视角来评判的。
但其间并不是完全排斥、对立的关系,也融入了相当程度的爱和尊重。
例如“好”字,女人有了孩子,就要得到一个相当正面的评价。
也就是说,在中国,性别歧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孝亲观念中留露出的男性对“母性”的崇尚,不禁让女性得到了更大的关爱,也让他们在社会中享有更多的权利。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在初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男女同等享有土地”,还是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开始高举“男女平等”的大旗,甚至是到了新中国,妇女的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都是在男性的帮助下进行的。
因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妇女解放最初的诱因都是男性对女性的关注,它们无论是在思想基础或是组织形式上都不可避免的深深打上了男性化的烙印。
也就是说,中国的性别歧视观并未将男女双性对立来看,而是以中庸思想为基础,在宣扬男尊女卑的同时强调两性的协调互补,所以,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由男性主导,并将其当做社会革命的一部分是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依据的。
但如果从其反面入手,你也会看到,男性也在这种大众视角下被戴上了牢牢的枷锁。
处于孩提时代,父母就一定开始将定型强加于男童身上,要求他们具有男子气概。
到了恋爱年龄,也应该主动追求女性。
步入社会后,必须具备冷漠、勇敢、果断、独立自主等举止和观念,才能被社会接受。
与女性交往,男性需要展现绅士风度。
到了法定年龄,男性必须应征入伍,保家卫国。
结婚后,男性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
这些无形的责任,与赋予男性的主权相辅相成。
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平衡。
三、女性性别歧视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一)言语歧视
1. 第三人称代词用作所指的使用。
在汉语的书面语中,一般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和“她”,分别代指男性和女性。
但是,在性别不确定或泛指时,人们习惯于用“他”。
如:“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他是很需要关怀的。”男女混合组成群体,用来指称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时,仍然用代表男性的“他们”来进行指称。
如:“洪常青和娘子军的女战士们星夜固守着山头,他们面临的危险和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汉语中有时也会出现“他”和“她”并用的情况,但在排列上依然是男前女后。
2. 女性姓氏及称谓。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类型,夫妻之间本应是地位平等的,但古时丈夫称妻子为“贱内、贱人、拙荆、糟糠、内助、内子”,女子也卑卑怯怯地自称“奴家、卑妾、贱妾”,却要称丈夫为“良人、官人、老爷”。
女性在出嫁之前随父姓,嫁人之后随夫姓。
古书上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女性婚后都会变成“张氏”,“王氏”,“祥林嫂”,“阿庆嫂”。
时至今日在农村,妻子仍被称为“婆娘、屋里的、做饭的、俺家的”,妻子却管丈夫叫“当家的”。
即便是在今天现代文明相当发达的一些地区,仍有传统的遗留。
比如香港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陈方安生、范徐丽泰,凤凰卫视的新闻记者吕丘露薇、陈鲁豫,这些名人的名字念起来很别扭,因为她们把丈夫的姓氏冠在了自己的姓名前,虽较之过去的无名无姓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是依附男性的一种表现。
在社交称呼中,原本既可由男性又可由女性担任的职务、官衔、称号等似乎有将女性排除在外的倾向。
如果女性有幸荣登宝座,一定要在职务或称号前加“女”字以示区别,如女市长、女主席、女博士、女教授、女企业家、女作家、女英雄、女劳模。
3. 男女名词的排序。
在长期的语言习惯中,对男女两性的语序大都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于是汉语中出现了这样的词语:“男女、夫妻、夫妇、子女、公婆、哥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岳母、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男男女女、男耕女织、男欢女爱、男婚女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不男女不女、男盗女娼”等等。
4. 女性名词内涵意义的贬义化。
女性名词内涵的贬义化是随处可见的。
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形象上,女性都更多地跟不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汉语中常用“母老虎”、“母夜叉” “狐狸精”、“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娶来的妻,买来的马,由我骑来,由我打”等来贬低女性。
(二)就业歧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遭遇性别歧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机会中的性别歧视。
最为典型的就是在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人为地设置性别限制,导致女性就业机会减少。
第二,职业待遇的性别歧视。
据福建省女性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生,有8.3%的女生认为实际签约情况与就业理想不相符的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本身; 第三,发展机会的性别歧视。
相对男性来说,女性的职业生涯较短,工作的连续性较差,特别是由于人为的歧视因素,女性获取高层次职位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
(三)恶意的行为歧视
恶意的行为歧视是指以恶意的态度甚至猥亵、暴力的形式出现的歧视行为。
如性骚扰、家庭暴力。
性骚扰是性别歧视的一种形式,是通过性行为滥用权力,在工作场所、学校和其他公共领域欺凌、猥亵、恐吓、猥亵、侮辱其他人的行为。
最初的性骚扰主要指在职场中男性上级或同事对女性下级或同事做出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行为。
力量的强弱悬殊或地位的明显不对等,导致受性骚扰的女性常常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目前性骚扰的涵盖范围不限于工作场所,而是扩大至所有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行为。
家庭暴力则是发生在私密领域中的侵害行为。
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首次将以家庭暴力为表现形式的性别歧视揭露出来,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
四、男性性别歧视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关于性别歧视的研究,巨大部分书籍集中于讨论语言及就业等方面对于女性的其实,并对此做出种种分析。
然而,事实上语言及就业乃至婚姻等方面对于男性的歧视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前一种歧视那样引人注目。
在此,我想结合国内外的资料来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言语歧视
1. 性别排他性语言。
这类语言的特点是将男性排除于某个概念之外。
如我们称自己的第一语言为“母语”,称我们曾经就读的学校为“母校”,类似还有“母亲河”,“祖**亲”等等。
同时,如果谈到某一时间,人们总是将女性视为受害者,而忽视男性也是受害者之一。
另外,在外语中有“sexism”一词,词典无一例外的解释为基于性别的歧视尤其指对于女性的歧视,可见当我们将性别骑士的某头指向男性时,性别歧视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
2. 性别限制性语言。
人类社会总是将两性置于由其所定的社会角色之内并期待他们具有相应的特点。
这种由一系列内涵所构成的期待称为性别定型。
性别定型的最大弊端在于限制了人们行为的其他可能。
因而这些不符合性别定型的男士,也就被冠以不雅之名。
例如,现代社会关于“丝男”,“娘娘腔”等称谓词比比皆是。
这也无疑造成了语言上的歧视行为。
3. 负面定型化。
社会语言学认为,原型是关于某一事物的一系列特征,一方面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所指对象,而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原型并没有确定界限”的观念并没有充分的认识。
所以也就不免产生负面的定型化影响。
这一现象,首先可以从一些习语中看出来。
如“(Every man has his price)男人都可以被收买”,“(Dead men tell no tales)死人不会告密。”,“包二奶”等。
(二)就业歧视
近些年,虽然女性的就业压力很大,但是有一部分男性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
例如男护士很容易遭人诟病,特别是妇产科的男医生,也不被大家理解。
早些年,老师行业基本被女性垄断。
虽然近些年这一现象有所好转,但是统计我国教师的男女比例,你会发现,这一不平衡现象仍旧普遍存在。
再就是秘书行业,同样也被大多数女性所垄断。
因而,这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对男性的性别歧视。
(三)婚姻歧视
现代的婚姻观,给男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现在女性对与之婚恋的男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高。
例如,现在对于结婚对象,女性多会提出“有车,有房”的要求,结婚后,要求男性做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要求男人拼事业,有成就,等等。
这一做法本身就是男性性别歧视的具体体现。
五、从中国特有的性别歧视模式中看人类的特殊心理定式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
所谓的性别歧视,也就是以男性中心眼光评价一切。
因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为了迎合男性的心理需求。
也从某种程度上映射出这一模式下,男性所抱有的特殊心理。
从男性的视角入手,可以简单地将女性分为两类:女人和母亲,如果再细分下去,女人又可以分为自己的女人和别人的女人。
那么对于不同种类的女性,男性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也自然留露出对不同女性的迥异的态度。
而女性呢,她们将男性视为天,视为生活中的一切,所以对男人也有着特定的需求。
但在女人的眼中,父亲和丈夫是没有太多区别的,她们只是把他们当做一切去依靠。
因而也有了“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的说法。
在男性的世界里,他会简单的把女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母性,是用来崇拜和尊敬的;而另一种是女人,是用来触发男性原始冲动的。
在女人的行列里,男人又会不自觉地把女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女人用来“宠爱”,也许这种宠爱会被不同的男人赋予不同的意义,但总体来说,这是一种出于爱的本能的行为;而另一种是不属于自己的女人用来“玩味”,这里的玩味包括欣赏或是玩弄,其中也包括很多内涵。
此外,在男性的视野中,他们将大部分社会责任拦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们会出于对弱势的善意,制定一系列规定,如规定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早的`理由是照顾女性;让女性更多地从事内勤、秘书等辅助工作的目的是发挥女性耐心、细致的特长;将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赋予男性的原因是便于女性更好地照顾孩子和家庭……这也就是所谓的善意的歧视。
在男性看来,这是一种善意的关照。
但却无形中造成了性别歧视。
而在女性的视野中,她们对于男性过高的期许,也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性别歧视。
那么,人类这些心理定式是如何产生的呢?现总结如下:
(一)经济因素
在人类社会初期,女性也占据过氏族的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使得女性从主导地位退下来。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男女两性的分工有了明显的差异。
在这一时期,男子从事国家大事、正统之事、籍田农事,而女人则只能从事采桑,织布等工作。
到了宋代,由于女性的特征在社会分工中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女人除了在家相夫教子之外,还从事一些技艺娱人的活动。
这也更大程度上承认了男性的主导地位。
但也给予男性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虽然现在女性已经逐渐进驻职业领域,但根深蒂固的分工思想,已经侵透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也就造成了男人对于女性分工固定性的独特看法。
这也就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制度与宗教礼仪
奴隶制时期,父系氏族为了巩固男权的统治地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男权利益,桎梏女性思想的制度和宗教法典。
而男性也在这一制度中被要求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三)典籍文化
中国人的思想来源大多是卓著的典籍和圣贤的言辞。
追溯我们千百年来的宗教典籍,遍布了男女差异的言辞。
女性本身就是宗教活动中较活跃的分子,这种宗教文化就很容易对女性产生影响,在女性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思想也就逐渐的流传下来。
在加上圣贤们留下的思想和言辞,在学者崇拜、推崇的同时,也必定效仿。
正是这些圣贤思想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历代男女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四)民俗教化
民俗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
但却深深的影响着很多人。
中国根深蒂固的亲属称谓、祖宗祭祀、家谱和丧葬习俗,无不对男女两性的思想和地位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女性的德性,被标立为:温顺,驯服;而对母性的光辉,则被称为是:温暖、慈爱。
对于男性的德行,则被标立为:男子气,有责任,勇敢。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为两性差异的存在提供思想基础。
再加上文学与艺术的强化,在传统文学中,女性的形象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良母、贤妻、佳人、荡妇四类。
男性也被归结为:白马王子,父性男人,下流男人等几个类别。
各种艺术塑造的功能迥异的女性和男性的形象,就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对彼此的不同要求。
也可以从用词中,了解到他们面对不同种类的异性时迥异的态度。
文学与艺术也正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将性别歧视的心理暗示深植于人们的心中。
结语:在了解了性别歧视的传统渊源,及性别歧视模式中男性的心理定式之后,最需要思考和实践的是:努力在社会各领域摒弃性别歧视的陈腐观念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男性的视角。
真正的认识到人类的共性和差异性,并在其中赋予更多的爱与尊重。
努力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R].温海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