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柳宗元是哪代诗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柳宗元是哪代诗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柳宗元是哪代诗人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柳宗元一生经历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柳宗元父辈已定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田宅,多藏书。父柳镇,官至侍御史,守正疾恶。柳宗元自幼受母卢氏教育,4岁能读古赋14篇。少年时曾随父去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13岁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早有“奇名”。但他早年为文,主要是为考进士作准备,故“以辞为工”,以“务采色,夸声音”为能(《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曾自称:“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可见他是胸怀大志的。
第二阶段,在朝做官时期。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调为蓝田县尉。不久,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改元永贞。九月,王叔文集团遭到迫害。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贬谪远州时期。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永州八记”、《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贞符》、《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等均为此时所作。元和十年 (815)春,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外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六月至任所,官虽稍升,而地更僻远。他在这里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殁。当地居民哀悼他,在罗池地方建庙纪念。现在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有柳宗元衣冠墓。贬谪永、柳二州,虽然在政治上失意,却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就。南方人士多有向他求学问业者,扩大了他在文坛上的影响。
篇2:刘禹锡是哪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一生
刘禹锡,洛阳人,被称为“诗豪”。他笔下的文字,无论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晴”,抑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都有一种隽永脱俗的魅力,令人品味再三,百读不厌。 如果说,李白的豪气,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之气,那么刘禹锡的豪气,就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昂扬之气。
刘禹锡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有积极进取的锐气,又有开朗豁达的心态。这一点,值得古代人学习,更值得现代人玩味。
他的血脉中,回响著洛河的涛声;他的脑海中,沉淀著龙门山的厚重。所以,他聪慧、达观、坚忍、豪迈,官场逐猎,诗国驰骋,豪气冲天,行走人间。
刘禹锡从小饱读诗书,对文学很癡迷。他还是个少年郎时,无意间遇到皎然和灵澈,听他们讲佛吟诗,风雅无比,从此认定他们是高人,一有机会,就跑到佛寺里替他们研墨,陪著他们吟诵诗歌。皎然、灵澈见一个小孩子这么好学,皆曰:孺子可教也!
在皎然和灵澈的教诲下,刘禹锡悟出了“片言明百意,坐驰役万景”的作诗之道。他所作的《乌衣巷》,文字简洁,意境深远,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9岁那年,刘禹锡离开江南游学长安,由于诗写得好,很快便名噪京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西元793年,21岁的刘禹锡参加了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与他同中进士的还有柳宗元。俩人同窗情深,成了好朋友。
不久,刘禹锡又登吏部取士科,朝廷委派他当了太子校书。正在此时,刘禹锡的父亲一病不起,客死南方。刘禹锡不得不向朝廷请假,为父亲守丧。此时,“安史之乱”已过去了几十年,中原早已安定,刘禹锡就把母亲接回老家洛阳。
服丧期满后,刘禹锡的人生进入了辉煌时期,几年之中,由小小的太子校书擢升为监察御史,真可谓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西元8,唐顺宗李诵即位,重用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亻丕等人,让他们改革弊政、革新政治。王叔文非常器重刘禹锡,遂邀请刘禹锡一道“改革”。他的铁哥们儿柳宗元自然也不会落后,于是一个“革新小组”成立了,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纵横朝野,好不风光!人们不敢直呼他们几个人的姓名,就以“二王、刘、柳”指代。
他们的“革新”行动触及了宦官及士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守旧势力的联合反扑,才实施了5个月,就宣告失败:唐顺宗哭丧著脸下了台,把龙椅让给了唐宪宗李纯;王叔文被赐死,王亻丕被逼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到边远州郡,地位一落千丈。
刘禹锡生性乐观。他把谪居生活当作免费旅游,心情好时,就到洞庭湖边散散步,看看俊男靓女打情骂俏,写写民歌,《竹枝词》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心情不好时,他就拍著蚊子,吟著 《聚蚊谣》,嘲弄长安的那帮佞臣: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转眼过去了,朝中有些大臣念起了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好处,奏请宪宗,把刘禹锡和柳宗元调回长安。
刘禹锡回到长安时正值春天,城中玄都观里的桃花开得正豔。朋友约他到玄都观赏桃花,刘禹锡闲来无事,欣然应允。
观里的桃树刚栽了没几年,满树粉红,灼灼照人。刘禹锡有感而发,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很快就传开了。有些大臣本来就对朝廷召回刘禹锡有意见,读了刘禹锡的诗,就开始琢磨:“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是想表达啥意思呢?莫非他是在讽刺权贵?
有人到宪宗面前告状,说刘禹锡讽刺朝中大臣,目中无人。于是,刘禹锡再次被下放,朝廷让他到播州,也就是今贵州遵义市当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似乎是升了官,但播州比郎州更远、更偏僻,去那儿当刺史,更惨!
刘禹锡的母亲这时已经80多岁了。让老人跟著自己到播州受苦,情何以堪?刘禹锡犯了难。
关键时刻,柳宗元站出来了。柳宗元的境遇也不好,回朝以后,“上面”安排他到柳州当刺史。柳州地处广西,也很偏远,但好歹比播州强一点儿。柳宗元有心帮助好朋友,就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他跟刘禹锡的就任地点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对待朋友的真诚,感动了大臣裴度。他在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连州(今广东省境内)任刺史。
刘禹锡在连州苦熬了数年,直到裴度当了宰相,才又被调回长安。此时又值暮春时节,刘禹锡想起了害他被贬的玄都观桃花,于是故地重游。可他到了玄都观,只看到满地燕麦和野葵。原来,当年栽桃树的那个道士已经死了,观里的桃树没人照料,多半已枯死了。
他回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又联想到当年打击他的宦官权贵,感慨万千,又写了一首诗: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如果说,刘禹锡第一次写玄都观桃花,乃是无心之作,那么这次,他则是摆明了要跟奸臣叫板。果不其然,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听到此诗,极为恼怒,在皇帝面前说了刘禹锡不少坏话,于是,刘禹锡又开始倒楣了。
这时是西元8,刘禹锡已经年届五旬,经不起折腾了。可朝廷却偏要折腾他——先是把刘禹锡塞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受了几年罪,然后又把他赶到了和州(安徽和县)。
那和州的县官也不是好东西,他见刘禹锡是失势之人,就给刘禹锡分了一间很破烂的“宿舍”,让他面江而居。可刘禹锡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了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听说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的住处从江边迁到了河边。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快气疯了!乾脆派人把刘禹锡赶到了县城里的一间斗室中,心想,这下你作不成诗了吧?可刘禹锡哈哈一笑,竟写出了超凡脱俗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身处逆境,却能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这又有几人能做得到?
刘禹锡回到洛阳后,几度宦海浮沉,于西元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71岁。
篇3:杨万里是 代的诗人

杨万里是 代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以下就是他的古诗精选。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代: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放过 一作:放出)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银铮 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新柳
宋代: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宋代: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宋代: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初入淮河·选一
宋代: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晓行望云山
宋代: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悯农
宋代: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初入淮河四绝句
宋代: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宋代: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泊平江百花洲
宋代: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夏夜追凉
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桑茶坑道中
宋代: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篇4:杨万里是哪朝代诗人
杨万里是哪朝代诗人
学习过古诗《杨万里》的同学们,都对诗人杨万里有所了解。杨万里博学多才,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那么,杨万里是哪朝代诗人呢?
杨万里(1127-12),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生平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以父丧未能赴任。服丧期满,改知隆兴府奉新(今属江西)县。在任时禁吏胥贪赃,甚得民心。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三十道,陈述关于“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刑法”、“民政”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受到宰相陈俊卿、虞允文的重视,征召为国子博士。次年,侍讲张□(张浚之子)因反对任命外戚张说而谪守袁州,杨万里抗疏挽留,又致书虞允文,劝他主持公道。
虽然张□仍被贬谪,但杨万里的言行,却受到公论的赞许。屡迁至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外出任漳州知州,不久改知常州。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监,升任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九年,因母丧去职。十一年服满返杭,任吏部员外郎,升郎中。次年,因地震应诏上书,劝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治舰扼险”,以“足国裕民”。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16位人才。后迁秘书少监。高宗卒,万里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触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入朝,任秘书监。年底,金谴使来贺正旦,万里奉派为接伴使,此行途中,题咏颇多。绍熙元年(1190),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这时朝议欲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他上疏反对,并拒不奉诏,因此触怒时相,改任赣州知州。万里不去赴任,请求还乡。此后闲居乡里长达之久。宁宗即位后,屡次召他入朝任职,都坚辞不就。开禧二年(1206)卒于家中。临终前索笔写下了“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和陆游的《示儿》诗体现了同样深沉的忧国感情。
诗歌创作与诗论杨万里的诗作今存4200余首,其中有不少作品内容比较充实。从他的第一部诗集《江湖集》开始,便写下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的作品。如《读罪己诏》,对孝宗因抗金受挫而中途改变策略提出忠告;《道逢王元龟阁学》,对□党得势、忠良被逐表示愤慨;《故少师张魏公挽词》,对爱国名臣张浚抱恨以殁深表痛惜。淳熙十六年冬奉命迎接金使,北渡江淮,忧愧悲愤,发而为诗,有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淮河流域,原为宋朝版图,如今淮河成了宋金疆界,中流以北,即是天涯,南北人民,失去了往来的自由。诗人抚今追昔,百感丛集,即景抒怀,比兴互陈,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已尽而味方永”(《诚斋诗话》)的艺术境界。此外,象《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的“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前”;《雪霁晓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以及《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雨作抵暮复晴》等诗篇,同样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
杨万里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诗,如《竹枝歌》7首写舟人纤夫雨夜行船:“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劳细雨送残更?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对辛苦劳役的下层人民表示关切。《圩丁词十解》是他路过当涂看到圩丁筑堤而写的,目的'在于“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劳”,诗中以赞赏的态度描绘了水利工程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插秧歌》则描写了农民在雨中紧张劳动情景。
象“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未送太仓新玉粒,敢先云子滑流匙”(《至后入城道中杂兴》)以及《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农民的遭遇深表同情。
杨万里诗歌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比较有特色。他的诗初学江西诗派,《江湖集》自序说:“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年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他的第二部诗集《荆溪集》自序中说他初学江西,又学陈师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绝,后来还学过晚唐诗,直到51岁时,才“忽若有悟”。跳出步人后尘的路子,自辟蹊径,面向大自然寻找诗意:“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他在《跋徐恭仲省□近诗》中写道:“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由师法前人到自筑诗坛,由在书本中寻诗到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写诗的材料,使杨万里的诗终于摆脱了江西诗派脱离生活、摹拟古人,只在字句韵律上着意锻造的风气,形成了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
诚斋体的形成,与杨万里所提倡的“活法”有关。“活法”原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吕本中提出的,意在“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夏均父集序》)。杨万里的“活法”也包含这个意思,但立足点则是师法自然。他的诗友张□说:“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杨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跳腾踔厉,追摄造化,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自然情趣,并用生动、活泼而又富有变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杨万里的“活法”。
与此相应,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如《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过宝应县新开湖》:“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都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景物的“活”来表现意趣的“活”。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类诗大都想象丰富、奇特,景物活,意趣活,表现手法也同样活,一笔一转,一转一境,令人目不暇接。
篇5:唐朝诗人柳宗元
一句话点评:中唐文坛一颗熠熠发光的明星,少年平步青云却遭遇极大政治打击,在被贬地“死后成神”,“古文运动”发起者之一。
793年,又一届科举选拔完成。天子在曲江的紫云楼赐宴,嘉奖进士及第的青年才俊,达官贵人也纷纷列席,物色着自己的东床快婿……
这一年,柳宗元21岁。他充满自信地坐在席上,相信自己能一展宏图、报效朝廷,也告慰自己的祖先。柳家,是“河东三著姓”之一,著名大族。初唐时,柳家和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唐高宗时,柳家竟有22人同时居官尚书省,也就是现在的中央部委。但在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经衰落了。柳宗元出生于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之中,他的父亲柳镇经常薪米无着,他的母亲为了给孩子留一口吃的,常常忍饥挨饿。到他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了,他们一家再次饱尝战乱之苦。
还好,柳家虽然败落,到底是书香门第,母亲卢氏更是出身望族。年幼的柳宗元获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年仅四岁,他就能背诵母亲教的古赋。十二岁,他随父宦游江西,就能与当地文人谈诗论道,被纷纷称为“神童”。而进士及第时,他年仅21岁。
进士及第后的第三年,他被选为秘书省校书郎(国家图书馆馆员或国家级出版社高级编辑)。同年,他娶了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市长杨凭的女儿为妻。资料记载,这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两人感情甚笃。校书郎只是个小职位,主要负责校对,但到柳宗元31岁这一年,他已经被提拔为监察御史里行,也就是国务院重要部委的高级公务员。
那时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在政治上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打击……
8,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顺宗。顺宗的身边围绕了一批积极的儒生,他们竭力割除弊政,发起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他们抑制藩镇势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
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王朝史证明,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图样图森破:热血有余,政治敏感不足。看看革新条例,你就会发现这个王朝从中央到地方、从宦官到军官都受到了全方位的打击。仅六个月后,顺宗被迫禅让,宦官们拥护的宪宗继位。宪宗一上台,便对这帮读书人开始了“大清洗”: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
柳宗元和他的好友刘禹锡都被流放了。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那里偏远而艰苦,到任后不久,母亲病逝了。杨氏夫人因难产而死后,柳宗元未再续弦,但与一出身低微的女子生有一女和娘。寂冷的茅棚前,小女儿的莺声呖呖,让柳宗元嘴角露出难得的一丝微笑。但仅仅五年,和娘也夭折了。亲人的离世、环境的艰苦,严重戕害了他的健康,“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最后竟然一走动就膝盖颤抖,一坐下大腿就发麻。
文章憎命达,苦难对于一般人仅仅是苦难,但对于文学家,却会升华成对世界、对人生的表达。到永州后,柳宗元文思井喷,他海量阅读,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以及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都是在永州完成。
被贬永州十年后,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一个月后,他们再度被贬:柳宗元改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播州比柳州更艰苦,而刘禹锡还有八十老母要奉养,一身是病的柳宗元于是几次上书,强烈要求和刘禹锡互换。后来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柳州。
柳州在广西,比永州更落后更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然而就在柳州,柳宗元开启了一段被人铭记千年的清明政治。他废除蓄奴(类似黑奴买卖)的残酷风习,让奴婢们按劳动算工钱,抵债完便回家与父母团聚;当地人一生病就请巫师做法,他就推广医学,严禁巫医骗钱;他挖掘了好几口井,解决了当地饮水问题,又组织民众垦荒,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反对杀牲祀鬼,又办学启发民智;他种柑植柳建亭,使得柳州风貌大变……
他治理柳州仅四年后病逝,时仅47岁。但他死后,柳州百姓说他成了神,为他立“柳侯祠”祭祀,香火延续至今。
官吏会死,文人会死,皇帝会死,而百姓不死。
临死前,柳宗元曾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这位肝胆相照的好友没有辜负他,编成了《柳宗元集》。我们今日所看到的柳宗元诗,正出自这本遗稿集。
篇6:王之涣是什么代诗人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家居,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崔国辅等都有唱和。高□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王之涣诗今仅存6首,《全唐诗》收录。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可资参考。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篇7:王之涣是什么代诗人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尤其与王昌龄、高适来往密切,视之为知己。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王之涣开玩笑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位歌女知道原因后,连连拜谢道:“肉眼不识诸位诗仙。”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兴教育人,兴建了一个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篇8:登鹳雀楼代诗人是谁
登鹳雀楼代诗人是谁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请看登鹳雀楼的诗人介绍!一起看看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吧!
登鹳雀楼代诗人是谁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